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晖 《电力与能源》2011,(4):259-263
低碳经济的发展催生了碳交易市场以及相关的碳金融创新.简要回顾了碳市场及碳金融的形成机制,概述了全球碳市场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简析了我国碳市场及碳金融发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2.
正北京绿色金融协会杜少中会长指出,建设全国碳市场促进低碳发展还离不开规范、透明的信息,因此还必须推动企业碳披露,需规范企业碳信息的披露方式和内容。目前我国企业碳披露意识不强碳信息披露CDP中国项目主任李如松告诉记者,在国际上特别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对碳或者是其他环境有关信息披露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标准化的操作,  相似文献   

3.
低碳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碳市场、碳交易同样离不开金融工具的支持.正如马爱民所说“碳市场交易可以降低全社会减排温室气体成本,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融资的作用,但是不可能替代金融手段.” 试点的成功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 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局长助理康蒸蒸在第八届地坛论坛上表示:“北京市金融‘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加快将北京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同时提出加快构建基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上市公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交易等在内的绿色金融体系,打造绿色金融创新中心.  相似文献   

4.
李舒婷 《上海节能》2024,(3):393-404
选取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相关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SDM研究碳金融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在省域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碳金融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非线性关系,两者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并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得出碳金融可以通过加快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研发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促进碳减排。碳排放存在着空间关联和路径依赖,当期碳排放会受到往期碳排放的累积效应阻碍,因此减排降碳工程需要长期努力的坚持与规划。国家应立足碳金融试点,构建均衡低碳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实现碳减排最大化;构建碳金融统筹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碳排放交易是为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减少CO2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由强制性配额市场和自愿性减排市场两部分组成。2016年8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首次在中央决议中提出了"碳金融"。随着国际碳交易的低迷和国内碳市场的发展,金融机构参与碳排放交易的方式逐渐从一级市场转向国内试点碳交易二级市场。在我国当前市场发展阶段,除现有的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参与业务以外,金融机构也可以丰富模式,深挖碳金融市场,包括一级市场的项目资金管理、融资租赁、减排收入质押融资/贴现、合同能源融资。  相似文献   

6.
碳排放交易带动了碳金融市场。碳金融是市场机制的产物,增强了碳市场的活跃度。中国开启7个碳交易试点以来,碳金融产品从无到有,不断创新,推进了碳排放交易机制。  相似文献   

7.
碳定价是通过外部成本内部化来激励减排的有效手段,是当前各国落实《巴黎协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可信的政策工具。从国际经验来看,碳定价机制主要包括碳排放权交易、碳税和碳减排信用体系,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是碳定价机制的主要手段,碳信用体系是有效补充。作为碳定价机制最成熟的区域,欧盟随着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加速改革、跨境碳定价机制的持续推进和碳金融的创新发展,其碳定价机制日渐成熟。我国应吸收欧盟碳定价机制的成功经验,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碳市场核算方法及标准,完善碳交易市场的体制机制,稳步推动碳金融发展,加快推进碳普惠机制,逐步探索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碳定价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提高我国在国际碳市场竞争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郑爽 《中国能源》2008,30(5):11-16
全球范围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迅猛。本文通过分析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ETS)和CDM市场及其交易特征,认识到中国在国际碳市场及碳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位置。文章指出中国应提高对碳资源价值的认识,加强CDM供给的宏观调控,建立多层次碳交易市场,开展CO_2排放权衍生产品的金融创新和碳市场金融服务,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交易,提高我国在国际碳排放交易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碳市场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爽 《中国能源》2007,29(9):5-10
世界各国实施《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使温室气体产生了价值,于是在气候变化领域正逐渐形成以温室气体为商品的碳市场,并正在创造21世纪的新财富。本文分析了国际碳市场的构成并对其经济特征进行研究。由于国际气候政策的不确定性、碳交易与自然环境和能源市场的复杂联系以及各种投机因素的影响,长期的全球碳市场仍将是高风险的商业领域。同时,国内的企业和商界应进一步利用《京都议定书》带来的机会,通过实施减排项目以及碳排放权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赢得更多的财富。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国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7城市碳交易试点的实际情况,介绍了置信碳指数开发的背景、科学内涵、内在价值和金融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高峰 《能源》2012,(11):80-81
谭建生认为,由于我国碳金融手段相对单一,已不能够适应再生能源发展需求。作为碳金融创新的一种形式,碳债券的推出时机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12.
介绍"碳金融"发展的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碳金融"发展现状,分析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我国"碳金融"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碳价格的形成在碳交易机制中处于核心地位。本文以2013—2016年七省市碳交易试点期间形成的碳市场为研究对象,以碳价格影响因素与碳价形成机制等环境经济理论为依据,通过实证、层次与定性分析,建立了试点碳市场碳价影响因素与碳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框架和方法,识别并衡量了碳价影响因素,研究确定了碳交易试点的碳价形成机制,并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碳市场将在降低重点行业减排成本、引导企业发挥市场主体意识、引领全社会减排预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碳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市场交易偏少也反映出背后的系统性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碳市场机制设计,促进碳市场与碳达峰、碳中和宏观政策的对接,加强碳市场与能源领域相关政策的协调力度。  相似文献   

15.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研究各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有助于协同推动全社会降碳增效。基于市场发展现状,建立了市场相互作用机制理论模型,并选取关键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碳市场与其他市场之间主要通过价格产生直接或间接关联,绿电和绿证的可替代性使2个市场呈此消彼长态势,区域市场对全国统一市场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6.
碳金融     
<正>一、背景"碳金融"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的概念。一般而言,泛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  相似文献   

17.
碳捕获与封存技术,这一被认为最有希望的清洁煤炭技术,因经费和政治原因而步履蹒跚。时间将会告诉我们,这一技术是否有市场?现在最重要的是要看到碳捕获工厂能够建成投产。  相似文献   

18.
《广西节能》2022,(3):18-19
<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多年地方试点和借鉴国际碳市场经验基础上,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取得标志性进展。全国碳市场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制度创新;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促进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低碳化的有效方式。在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一周年之际,本版特推出“全国碳市场一周年”系列报道,采访权威专家,总结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建设进展与成效,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全球范围内有多个分割的碳交易市场,其中欧盟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需求方,其交易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球碳市场的交易价格走势。通过分析欧盟碳市场价格可以看出,国际碳价格在欧盟碳排放市场发展的第一阶段处于波动下滑中,2008年初开始回升至最初的价格水平,但从2008年底又一直处于持续的波动下滑状态,2013~2014年国际碳价格降至6欧元/t左右。我国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是通过CDM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供应国,我国的碳交易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附于国际主要碳市场,其中欧盟碳交易市场是我国参与的最主要的碳市场。国际碳价格的波动下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碳价格走势,引起我国碳价格的同向变动;同时还制约了我国CDM项目交易量,2013年后CDM项目注册增长率逐渐趋于零。由此,我国政府加快了建立国内碳市场的步伐。中国应建立严格的碳排放约束体系,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加强对碳市场对接的研究,争取绕开联合国和CDM机制,建立国家间的减排机制;加强财政补贴力度,发展低碳环保技术。  相似文献   

20.
向俊杰 《上海节能》2023,(3):242-247
碳市场的建立和运行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按时、高质、保量地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性保障。碳信息的真实、完整与合法,是碳市场健康、稳定和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布局中应有之作用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因此,碳信息公开就必然要成为我国碳市场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要求。鉴于实践中的现状,从我国碳市场的特点出发,系统论述我国碳市场信息公开的必要性、可行性,并结合现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