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6 毫秒
1.
同一宿主同时或先后发生两个以上的原发癌称多原发癌。鼻咽癌多原发癌少有报道。1981~1987年6年中我们发现6例,现予以报道。 一、临床资料 本组6例,男2例。女4例;年龄35~54岁。同时发生第二原发癌的1例,为鼻咽部低分化鳞状上皮癌伴左中耳高分化鳞状上皮癌。另5例均为放射治疗后发生第二原发癌,计有:鼻咽部低分化鳞状上皮癌,半年后发生软腭粘液表皮样癌1例;1年  相似文献   

2.
71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多原发癌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头颈部鳞癌的多原发癌发病部位和治疗、生存状况。方法 对 71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简称鳞癌 )的多原发癌临床资料做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生在头颈部的重复癌 2 7例 ,发生在非头颈部的重复癌 4 2例 ,另有三重癌 2例。本组共有同时性重复癌 4例 ,其中 1例是同时性三重癌。余 6 7例均为异时性重复癌 ,其中 1例为异时性三重癌。 6 7例异时性重复癌中 ,先证癌与重复癌发生的间隔期为 8个月~ 12年不等。 70 %的先证口腔鳞癌发生头颈部重复癌 ;6 2 %的先证下咽癌和 79%的先证喉癌发生非头颈部位的重复癌。非头颈部位以食管和肺部发生的重复癌较多。在所有头颈部鳞癌发生重复癌的部位中 ,以食管重复癌为最多 ,占本组病例的 2 4 %。本组病例总体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 32 4 %和 2 2 5 % ;重复癌治疗组和未治组的 3年生存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治疗组明显高于未治组。结论 头颈鳞癌的重复癌以食管癌最为多见。口腔癌容易发生头颈部重复癌 ,喉癌和下咽癌易发生非头颈部重复癌。细致随访和复查、早期明确诊断和积极有效的治疗 ,可以提高这类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71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多原发癌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头颈部鳞癌的多原发癌发病部位和治疗、生存状况。方法 对71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的多原发癌临床资料做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生在头颈部的重复癌27例,发生在非头颈部的重复癌42例,另有三重癌2例。本组共有同时性重复癌4例,其中1例是同时性三重癌。余67例均为异时性重复癌,其中1例为异时性三重癌。67例异时性重复癌中,先证癌与重复癌发生的间隔期为8个月~12年不等。70%的先证口腔鳞癌发生头颈部重复癌;62%的先证下咽癌和79%的先证喉癌发生非头颈部位的重复癌。非头颈部位以食管和肺部发生的重复癌较多。在所有头颈部鳞癌发生重复癌的部位中,以食管重复癌为最多,占本组病例的24%。本组病例总体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32.4%和22.5%;重复癌治疗组和未治组的3年生存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明显高于未治组。结论 头颈鳞癌的重复癌以食管癌最为多见。口腔癌容易发生头颈部重复癌,喉癌和下咽癌易发生非头颈部重复癌。细致随访和复查、早期明确诊断和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提高这类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多重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证舌鳞状上皮癌(简称鳞癌)多重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头颈科1992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580例舌鳞癌患者中,48例多重癌,其中先证舌鳞癌19例,回顾分析其临床和随访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和预后;Kaplan- Meier方法计算累积生存率。结果全组患者总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30.3%、20.2%;第二原发癌19例包括口腔鳞癌9例(舌癌5例、软腭癌2例,口底和牙龈癌各1例)、食管鳞癌4例(其中发生在颈段1例)、肺癌3例,腮腺腺癌、喉鳞癌和乳腺腺癌各1例。两癌发生的中位时间间隔为78个月(范围:6~132个月)。结论舌鳞癌多重癌占全部舌鳞癌患者的8.1%,其中39.5%为先证舌鳞癌;第二原发癌63.1%发生在头颈部,该类患者预后较差,故加强舌鳞癌患者的随访及时发现第二原发癌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carcinoma,MPC)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发恶性肿瘤发生在一个患者的相同器官或不同器官,分为同时性多原发癌(多种恶性肿瘤同时发生或发生间隔≤6个月)和异时性多原发癌(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间隔>6个月)[1].在临床工作中,同时性多原发癌的发生易与转移癌相混淆,但其治疗方法和预后却截然不同.对于转移癌,属于恶性肿瘤的晚期病变,全身系统化疗是主要的姑息治疗方法,预后差,常短期内死亡.而同时性多原发癌则不同,正确诊断后通过积极的根治性综合治疗,部分患者可以得到良好的预后,达到长期存活.以往临床工作认为喉癌与下咽癌无同时性多原发癌,现仅有1篇文献报道喉癌与下咽癌异时性多原发癌3例[2],但近期我院先后发现2例喉癌与下咽癌同时性多原发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鼻咽癌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7例鼻咽癌多原发癌的临床资料,总结本病临床特点,探讨治疗方法.结果 鼻咽癌多原发癌发生相隔时间3月~8年(平均52月),发现第二原发癌年龄35~78岁(平均46.8岁),其中,第二原发癌位于上颌窦3例,肺部1例,颞骨1例,中耳1例,喉咽1例.第二原发癌全部采取手术治疗,其中1例单侧颈淋巴结清扫,2例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后补充放疗5例.随访6-57月,期间4例死亡.结论 鼻咽癌多原发癌的远期疗效不佳,需要细致随访和复查、早期明确诊断和积极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回顾分析了1984至1998年经治的15例头颈部多原发癌,对本病的病因、发生规律、诊疗及预后进行了探讨.先证癌或第2癌的病变器官为头颈部共15例,其中男11例,女4例,确诊第2癌时36~73岁,平均50.25岁.同时癌4例,均为双重癌,异时癌11例,双重癌10例,三重癌1 例;先证癌为头颈癌12例,系胃肠道、肺部及乳腺癌瘤3例.13例接受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2例放弃治疗;经1~35年的随访,死亡8例:先证癌治愈而死于第二癌5例,死于先证癌1例(第2癌治愈),死于第1、2癌2 例(同时癌未愈),生存期7个月~35年;健在仍在随访7 例(其中带瘤生存2例,无瘤生存5例)均在2年以上.提示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灭活,肿瘤的多中心起源学说是多原发癌的主要发病机制;呼吸道和上消化道定期的影像学及内窥镜定期检查有助于本病的早期发现;应用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免疫组化、遗传学标记和肿瘤分子生物学等检测手段可提高其确诊率;及时合理的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口腔癌病人多原发癌——附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颈部是多原发癌最常发生的部位。其发生率为10~20%,最高者达27%.本文回顾了1989年5月至1991年3月在我院治疗、有随访资料的107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病人.结果5倒为多原发癌.发生率为4.9%。在复习以往的病案资料中,发现4例多原发癌患者。笔者结合文献对该9例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讨论头颈多原发癌发生率、好发部位、病因及预后等同题。  相似文献   

9.
多原发癌     
自1869年Billroth首先发表第一例多原发癌以来,各国学者对本病的报道日见增多。当时Billroth对多原发癌的诊断提出三点标准:(1)各肿瘤应有明确的不同病理类型;(2)各肿瘤必须在不同部位发生;(3)各肿瘤有其各自的转移途径。以后Warren和Gates(1932)引证Billroth的观点,认为诊断本病还必须排除转移性病变。总之:多原发癌是指同一病人在不同部位、不同时间罹患不同病理类型的恶性肿瘤。据Brownson等(1973)报告在肿瘤患者尸检中发现多原发癌之发生率在1~11%,平均为5%,但也有高达48~89%的报道(Moertel等和Hadju等)。一般患二个癌瘤较多见,同一患者先后发生三个以上的原发癌者甚少。多原发癌的发病率虽然不高,但间隔期较短的多原发癌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重复癌的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方法对1990~2000年10年间治疗的重复癌患者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15例中同时性重复癌1例,异时性重复癌14例。第1原发癌为喉癌,第2原发癌以肺癌最多。第1原发癌为下咽癌,第2原发癌多为上消化道癌。结论喉癌、下咽癌的重复癌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其重复癌多发生于肺及上消化道,喉癌、下咽癌患者应重点检查肺部和上消化道,必要时行气管镜、食道镜、胃内窥镜检查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11.
鳃裂囊肿系先天畸形,位于颈上1/3胸锁乳突肌前缘之下,因与颈深淋巴结在同一位置,所以要区别该部位的肿物是原发于鳃裂上皮的癌或系转移癌常有困难。作者温习了1967~76年间的161例无其他处原发癌的颈侧包块的手术结果,其中154例为鳃裂囊肿,男性68例,女性70例;儿童16例。经病理切片证实7例为癌症,5例为鳃裂原发癌,2例为转移癌。关于原发性鳃裂癌的诊断,从来就有争论。Martin等(1950)温习了世界文献中报告的250倒后提出四条诊断标准:(1)颈部肿瘤必须位于从耳屏前经胸锁乳突肌前缘止于锁骨的这一条线  相似文献   

12.
上颌窦癌上颌骨全切除一期颊瓣重建硬腭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年以来 ,我们对 6例上颌窦癌患者行上颌骨全切除一期颊瓣重建硬腭术 ,效果较好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6例中 ,男 5例 ,女 1例 ;年龄 35~ 69岁。右侧上颌窦癌 5例 ,左侧 1例 ;病理诊断为鳞癌 4例 ,腺样囊性癌和上颌窦乳头状瘤癌变各 1例 ;TNM分类 :T2 N0 M0 2例 ,T3N0 M0 4例。1 .2   手术方法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先行患侧常规上颌骨全切除术 ,保留软腭及健侧硬腭。然后用患侧颊瓣重建硬腭。其手术要点是 :①在颊瓣粘膜和面部皮肤间锐性切开分离 ,注意避免损伤腮腺导管。展开颊瓣 ,观其末端“L”形 …  相似文献   

13.
外耳道囊性腺样癌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外耳道囊性腺样癌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78至1995年收治的外耳道囊性腺癌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术前病理诊断为耵聍腺瘤,行单纯肿瘤切除术,术后2~8年复发,分别行2~4次手术(乳突根治、下颌骨切除、颞骨次全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囊性腺样癌,术后随访2~8年,1例死亡。6例术前诊断为囊性腺样癌,其中2例行乳突根治术,1例行乳突根治加腮腺切除术,3例行颞骨次全切术,随访2~10年,2例死亡。2例术前未行病理检查,行单纯肿瘤切除术,2~3年后复发再行乳突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囊性腺样瘤,随访5年无复发。结论早期就诊和彻底手术是治疗外耳道囊性腺样癌延长患者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腺样囊性癌常发生于涎腺和呼吸道粘膜腺体,发生于外耳道者罕见。笔者总结了1985年至1996年间收治的22例外耳道腺源性肿瘤,其中腺样囊性癌13例,现就其临床和病理特性做一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13例外耳道腺样囊性癌,男6例,女7例,年龄31~60岁,平均45.6岁,病史1~20年,平均5.8年,其中7例为手术后复发来诊,1例曾先后4次手术。所有患者均有较长时间耳痛史,检查除1例肿瘤位于耳廓上部,耳甲艇及三角窝外,其余12例肿瘤均位于外耳道软骨部,肿物质硬,触痛明显。治疗行扩大乳突根治术或颞骨次全切除术。随诊1例术后2年全身性骨转移,…  相似文献   

15.
上呼吸消化道多原发癌并非少见,发病率在5%~16%左右。据文献报道,常规的“三种内窥镜检查”(triscopy;paneudoscopy),包括鼻咽镜、喉镜、咽镜、支气管镜、选择性支气管冲洗和食管镜,是寻找第二原发癌的有力措施。1982~1985年,作者连续观察140例头颈部原发癌病例,其中男139,女1,年龄37~88岁。全部病例迄今已随访1~4年。为了寻找第二原发癌,所有病人均接受全部的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预防、诊治放射治疗所致头颈部肿瘤患者的放射线损害.方法回顾分析头颈癌25例放疗后发生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21例,女4例,18~68岁,原发头颈肿瘤分别为鼻咽癌21例,硬腭癌1例,喉癌1例,食道癌1例,腮腺混合瘤1例;放射线损害30例次局部骨髓炎伴瘘管5例次、神经损伤2例次、上腔静脉综合征1例次、鼻咽闭锁1例次、腭瘘2例次、颌面颈淋巴回流障碍2例次、放疗诱发第二原发癌9例次、局部溃疡大出血4例次、颞颌关节强直4例次.经保守治疗、手术及综合治疗,死亡10例,其中5例死于放疗所致的并发症,5例死于第二原发癌,生存期3~43年,健在15例,存活7~37年.结论放疗对机体产生的各种损害多为不可逆,且随时间的推移逐渐累积和显现;严格掌握放疗指征,杜绝不必要的放疗;精确设计放射野和剂量,采用高能放射源及立体定向技术等能预防放射线损伤,综合治疗对放射线损伤有效.  相似文献   

17.
皮肤转移性癌为一重要诊断原发灶的预兆 ,Spencer等 (1987)报道全部癌症病例中皮肤转移占0 .7%~ 9%。它可能是内脏癌的首现体征 ,Brownstein等 (1972 )报道皮肤科就诊的皮肤转移癌中 6 0 %为肺癌被漏诊。皮肤转移癌的机率与原发癌类型有关 ,女性6 0 %起于乳腺、肺占 4 0 % ,口腔占 1% ;而男性主要来自肺。起于口腔及乳腺分别为 12 %和 2 % ,Ask-U pmark(1932 )调查 2 0 80例肺癌 ,肉眼皮肤转移占1.5 %。Brady等 (1977)报道 5 6例肺恶性肿瘤 ,7%于原发癌发现之前出现皮肤转移性结节 ,16 %皮肤转移癌与原发性肺肿瘤同时诊断。 L ookingbil…  相似文献   

18.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远处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颈肿瘤远处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532例头颈部原发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性别、年龄、临床分期、T分级、N分级、原发癌部位、原发癌浸润深度、原发癌病理分级、有无颈淋巴结转移、颈阳性淋巴结数目、颈淋巴结转移累及区域、颈阳性淋巴结破膜情况等临床病理因素,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用Kaplan-Meier法对发生远隔部位转移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在532例头颈部原发鳞状细胞癌患者中,60例(11.3%)发生远处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P=0.0126)、T分级(P=0.0082)、原发癌部位(P=0.0011)、原发癌浸润深度(P=0.0005)、有无颈淋巴结转移(P=0.0057)、颈阳性淋巴结数目(P=0.0149)、颈淋巴结转移累及区域(P=0.0034)、颈阳性淋巴结破膜情况(P=0.0118)与发生远处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仅原发癌部位、原发癌浸润深度与发生远处转移明显相关.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60例发生远隔部位转移患者的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分别为51.7%、13.3%、6.5%.结论原发肿瘤部位和浸润深度是发生远处转移的共同决定性因素.而原发癌临床分期、T分级和有无颈淋巴结转移是头颈鳞癌远处转移的影响因素,但不是导致远处转移的初始和根本因素.喉癌、下咽癌以及原发癌侵犯肌肉、骨或软骨患者易发生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9.
头颈部是多原发癌最常发生的部位。其发生率为10~20%,最高者达27%。本文回顾了1989年5月至1991年3月在我院治疗、有随访资料的107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病人,结果5例为多原发癌,发生率为4.9%。在复习以往的病案资料中,发现4例多原发癌患者。笔者结合文献对该9例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讨论头颈多原发癌发生率、好发部位、病因及预后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重复癌又称多原发癌,指同一宿主在同一器官或成对器官,同一系统的不同部位以及不同器官,同时或先后发生的2个或2个以上的原发恶性肿瘤.按发生脏器数,可称为二重癌、三重癌.现阶段重复癌的发生越来越多,但多数都是二重癌、三重癌,四重癌的发生极为罕见,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四重癌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