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省石灰岩地区持续发展模式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湖北省石灰岩地区区域特征和总结过去利用方式的生态经济效益的基础,提出了持续利用的原则,模式及生态经济对策。  相似文献   

2.
华南红壤丘陵坡地的环境特征与可持续利用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肖辉林 《山地学报》2002,20(5):594-599
系统地论述了华南红壤丘陵坡地的自然条件、发育演化、土壤性质和植被结构特征,分析了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探讨了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指出坡地改良利用的目标是使坡地自然生产力提高;在坡地改良利用中,生态持续性的前提,经济持续性是目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各项开发利用的对策、措施都要以提高坡地自然生产力为中心,使坡地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协调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用水的地下水系统模拟与优化管理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章光新  邓伟  何岩 《地理学报》2002,57(5):611-618
通过对地下水系统与生态用水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把生态用水作为重要的用水项目纳入到地下水系统模型考虑范畴,兼顾地下水的经济、环境和生态功能三者统一,在吉林省大安试验区建立了基于生态用水的地下水系统三维模拟与优化管理模型,采用该模型,分别模拟出试验区1998年和1999年地下水系统水资源各项均衡量,并确定了2000年地下水最佳开采利用方案,实现了地下水资源持续讥效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及创建策略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生态城市是一个集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稳定发展,社会健康为一体的概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利用生态学和城市地理学的观点,论述生态城市的概念和特点,生态城市主要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5个特点,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分析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以沿海5个城市为例,对其生态化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创建生态城市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太原市2003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计算和分析了太原市2003年生态足迹:2003年该市生态足迹为5.621hm^2/人,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为0.264hm^2/人,出现了5.357hm^2从的生态赤字,生态足迹是生态承栽力的21.3倍,总的生态赤字相当于自身面积的26倍;并把太原市城市生态系统的受压力程度和资源利用效率与已有的研究结果做了比较,表明该市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城市生态系统所受压力偏大;最后提出缓解城市生态压力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弊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经济贫困落后,群众生活低下,这就决定了“生态经济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生态经济工程”建设的新思路就是合理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种植结构,产业和产品结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光、热、水)土地资源,通过综合治理的途径,兴办绿色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2003年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云南省2003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云南省的生态-经济协调状况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200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483hm^2,可直接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253hm^2,人均存在的生态赤字为0.23hm^2/人,这充分说明了当前的经济发展已超过了区域自身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8.
生态城市的内涵及建设策略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生态城市是通过倡导生态理念,采用生态技术,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从而达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自然生态平衡、人文生态和谐的城乡统一体。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利用生态学和社会学的观点,论述生态城市的内涵,提出科学的城市规划、合理的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的城市管理制度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前提,强调只有自然生态、人文生态两手抓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密云县水源地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分析密云县土地利用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围绕水源地水源环境保护的目标,对该区域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即县城密云镇为增长极以及为密云水库生态区,西南粮油菜生产区,东南果糖生产和生态建设区,西北林牧生态区以及东北生态保护和林果生产区。  相似文献   

10.
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2003年生态足迹调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人均消费产品的数量是计算区域人均生态足迹关键和基础的一步。通过实地问卷调查,运用自下而上法收集资料,计算小尺度生态足迹。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2003年的生态足迹计算结果为:人均生态足迹0.892hm^2,男、女生的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0.976hm^2和0.788hm^2。这些数据与全国或者西部的人均生态足迹相比明显偏低,但总生态足迹为4119.3hm^2,是校园面积的73.7倍。因此,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学生的生态足迹,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东南海岸带景观生态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海南岛东南海岸带进行了景观生态规划。根据海南岛东南海岸带的自然资源条件与经济运行特点,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生态区:近岸热带海洋旅游区;海水养殖区;海岸平原粮牧生态区;生态林业区。各区的生态与社会经济特征不同,在利用与管理各生态区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即加强宣传教育与宏观管理,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生态经济建设,优化生态经济结构。建立生物多样性管护区。  相似文献   

12.
MODIS数据在新疆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利用MODIS卫星接收站接收的MODIS数据进行了艾比湖湖水水面动态监测,并连续监测了湖面西北107km^2裸露湖底的水而恢复情况,佐证了覆盖该裸露区所需的理论入湖水量。结合塔里木河应急生态放水工程,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提取结果进行了生态放水引起的植被恢复状况监测,利用连续MODIS数据进行了台特玛湖水面变化的监测,证实了应急输水的生态保护效果是十分显著的。显示了中尺度分辨率MODIS数据在新疆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很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河南太行山生态工程建设与山区综合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南太行山区目前存在的生态经济问题,提出了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系统开发、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在这个指导思想下进行造林育林,治山治水,并强调加强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保证山区资源的综合开发治理与可持续利用,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分析长顺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结构功能,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开展区域环境综合的治理和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改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分析长顺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结构功能。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开展区域环境综合的治理和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改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要求,分析贯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理念研究 要点,研究生态理念、生态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中的生态规划体系,并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效应不导致土地生态环境的退化和不超过土地 资源的生态安全阈值为约束条件,建立基于生态理念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型.明 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内容,设计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程序,以期在规划的理念、方法上实现创新,为新的规划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7.
精准识别土地城市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对推动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论文以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基于“本地—邻地”研究视角,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土地城市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地城市化对本地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邻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产生了负向空间溢出效应。(2)城市间吸收能力差距会弱化土地城市化对邻地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溢出效应。城市间的吸收能力差距越小,土地城市化对邻地生态环境质量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越小。(3)土地城市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存在时空异质性。在时间维度上,长期的负向影响效果大于短期;在空间维度上,中西部地区的负向影响效果大于东部地区。因此,应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扩张,更新盘活城市中闲置或者低效利用的存量土地,进一步提高土地市场化水平,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政府等多元主体在环境治理领域的作用,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以改善土地城市化推进过程的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8.
考虑地质条件进行土壤生存分区的原则、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生态特征与地质环境之间具有密切的成生联系,以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划分土壤生态区、亚区,以土壤类型、母质、微地形、土壤资源评价等级,社会经济条件划分土壤生态片,从而建立了多层次、系统化的土壤生态信息库,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西藏生态脆弱区人为作用对生态退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西藏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西藏生态具有自然基础不稳定性和对外力干预的敏感性特点。本文从阐述西藏生态的敏感性入手.在辨识生态退化的人为作用方式的基础上,探讨了生态敏感性、人为作用与生态退化之间的关系及人为作用机理.进一步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在西藏自治医县域尺度上就人为活动对生态退化影响的强度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出了三点结论:1)人为作用通过生态敏感性而使生态趋于退化。2)人为因子与生态敏感性之间的作用不是简单的加和,而是一种乘数效应。3)总人口是生态退化的最显著的人为因子。  相似文献   

20.
福州市植被生态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ENVI的支持下,提取影响植被生态主要因子的4项遥感指数,将其与在GIS环境下生成的、通过ERDAS转换成ENVI可读的、经过投影转换而得的高程和坡度数据进行复合,生成综合影像。然后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影响植被生态的综合因素及权重,建立植被生态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福州市的植被生态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