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湿热之邪的来源湿热之邪,主要分为外源性与内源性两大类。外受之湿,多由气候潮湿、涉水冒雨、居住卑湿,或劳汗当风、衣着湿冷,以致外湿袭人;内生之湿,常由饮食不节,或劳倦伤脾、健运失职、水湿停聚。内外之湿,常交互为因。湿郁不解、  相似文献   

2.
吴千言  章莹 《光明中医》2023,(10):2018-2022
湿热之邪为病,病情复杂、证情变幻,病势缠绵。近年来,受地理、气候、饮食习惯等客观因素影响,湿热病证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临床多见于消化科、肾病科、内分泌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科等多种疾病。此文将从“湿热”入手,梳理与归纳近10年来不同学科从“湿热”论治杂病的研究概况,以期为中医“湿热”理论的临床应用与发展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3.
导师刘英锋教授临证善从湿热辨治杂病,认为其湿热不仅要有轻重之别、上下之异,更要有在气在血之分。因而选方用药各有侧重,如湿重热轻,温燥为宜;热重湿轻,苦寒则妙;病位偏上,贵取芳香;病位偏下,渗利堪当;病初多在气分,汤剂易效;病久易入血分,丸散易达。  相似文献   

4.
湿邪为病,其性重浊,临床帕金森病(PD)中医证候要素兼夹湿邪并不少见,常表现为双下肢沉重、懒动、大便黏滞、舌苔厚腻、痰黏难咯、流涎多、汗出如油或黏汗等。提出在帕金森病的治疗过程中,兼夹湿邪是影响PD治疗效果的阻碍因素,重视辨证祛湿是提高PD治疗效果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5.
湿热病邪与慢性肾病探讨:附152例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伟  严志林 《中医研究》2000,13(1):36-37
  相似文献   

6.
痹病是人体正气不足或者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乘虚侵袭,造成经脉气血不荣,出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或累及脏腑为特殊的一类疾病.包含了西医一些风湿病(结缔组织病).兹结合中医临床及现代研究对“痹病必夹湿”作一分析.1 痹病临床常见证与湿证的关系1.1 风寒夹湿 《内经?痹病》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可见风寒并不是单独致病,而是往往与湿邪相兼为病.风为百病之长,擅行而数变,往往与它邪夹杂为病,最常见的是风以湿邪为载体而留滞人体肌肉经络关节,从而导致风湿痹证;寒为阴邪,湿亦为阴邪,二者同气相求,易于兼杂为病而成寒湿痹阻.  相似文献   

7.
《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论》是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证治的专著,其中有关湿热的内容虽较简略,但对其辨治很有指导意义,现归纳六法,探讨如下.一、宣畅上焦法湿热为患,随其病变部位之异,而有治法之别,治者必审病于何经、何脏、何腑,采取相应治法.外感湿热之初,病侵肌表,症见头痛,身体困重,恶寒,(?)热,面色淡黄,胸闷不饥,舌白不渴,脉浮而濡.因肺主皮  相似文献   

8.
在夏季内服温利方药、穴位贴敷疗法、隔姜灸法防治常在冬春季节反复发作,甚至常年不愈的咳嗽、哮喘、反复感冒、风湿痹痛等风寒湿证.被称为冬病夏治。本文将从这些病证的病本入手,阐释冬病夏治的关键是祛湿的道理。  相似文献   

9.
湿热之邪在慢性肾炎进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慢性肾小球疾病(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肾脏局部的炎症是其病变进展的中心环节,而肾脏固有细胞的功能异化或消失.肾脏纤维化是慢性肾小球疾病发展的结局。我们研究认为肾虚湿(热)瘀反映了上述的病理过程.是慢性肾炎的基本病机.湿瘀互结是慢性肾炎病变进展的中心环节。吴崐在《医方考》中说:“下焦之病,责于湿热。”肾居下焦,在肾脏疾病中湿热极为普遍。我们既往的研究显示,肾病综合征合并湿热证的比例高达85.3%。在氮质血症期为72.2%.尿毒症期占84.4%.湿热之邪与慢性肾炎进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上门诊时,常听患者自称有“湿热”,或有些医生诊为“湿热”,但经认真辨证,其结果并不尽然。“湿热”这词达到了滥用的地步!究其原因,主要是“湿热”的概念模糊。什么叫“湿热”?一般人是说不清楚的;其次,是一些医生拿“湿热”二字来糊弄人,搞不清楚诊断时便笼统称为“湿热”,希望沾点边。  相似文献   

11.
<湿热条辨>,又名<湿热病篇>,相传为清代著名医学家薛生白所撰,是我国中医典籍中比较系统和完整论述外感湿热病辨证治疗的一部名著,其中以湿温、暑湿等夏秋季节常见的湿热病证为主要内容,并包括痢疾和暑月寒湿等湿热类病证,而不限于一种单独的疾病.从临床实践来看,其内容实际上包括了现代医学上的乙脑、伤寒和副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中暑、痢疾和急性胃肠炎等多种急性热病.这类疾病,从中医病因学上来说,均系感受湿热病邪所致,并且具有湿热蕴蒸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所以均称为湿热病,属于中医外感热病的范畴.对于这类疾病的病因证治,虽然早在<内经>和<难经>中已有初步论述,从张仲景、王叔和、朱丹溪、李东垣以至吴又可、喻嘉言等历代医家的著述中,也有一定的论述,但是还不够完整和系统,也不能形成湿热证的专门论著.直到<湿热条辨>的问世,才改变了这种状况,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该书对我国中医学关于湿热类外感热病的理论认识和临证治疗起到了奠基作用,成为湿热病辨证治疗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其学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正麻黄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太阳伤寒证的重要代表方。笔者深入研究麻黄汤中用药及用量之间的关系,体悟到麻黄汤中麻黄辨治病变并不局限于太阳,桂枝辨治病变不局限于太阳,杏仁、甘草不是针对太阳病变之必用药而是辨治里证之要药,进而得出麻黄汤是辨治各科杂病的重要基础用方。若病变比较重、病情比较复杂,仅仅用麻黄汤是远远不够的,对此只有选择麻黄汤合方[1],才能用活麻黄汤合方辨治临床各科疑难杂病。  相似文献   

13.
《山东中医杂志》2016,(7):581-583
湿热痰瘀闭阻经络而致的痹证为湿热痹,湿热痹的致病因素包括湿邪与热邪两个方面。外湿侵入人体,或肺、脾、肾、三焦功能失调导致湿邪内生,均可留滞肌肉筋骨而成痹。外湿与內湿可相互影响,相互促生。根据热邪与痹证二者的因果关系,可分为因痹致热和感热而痹。湿邪与热邪常易联合致病,两邪相合具有弥漫周身、易伤脾胃、易扰心神等特点。先热后湿,形成痹证以痰热为主,病情轻浅易治;先湿后热,形成痹证以痰瘀夹虚为主,病情难治。  相似文献   

14.
杨加禄  杨晓  郭素英 《陕西中医》2011,32(6):714-715
目的:探讨利用月经治疗妇女杂病这一新的治疗方法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方法:通过对中医已成熟的祛邪治病方法如发汗、利尿、通大便、放血疗法的原理比较和历代中医文献记载的临床应用月经治疗妇女杂病的先例以及现代血液流变学的血液稀释疗法等内容,对月经排邪治疗妇女杂病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和探讨。结论:月经排邪治疗妇女杂病不但是中医治疗妇女杂病的一种方法,而且在临床是可以操作和应用的治法,  相似文献   

15.
<正> 历代医家多谓《伤寒论》治伤寒,《金匮要略》治杂病。其说始见于宋·林亿《金匮要略方论》序:“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王  相似文献   

16.
岳红 《陕西中医》1992,13(6):258-259
本文通过对湿热毒邪的致病特性、湿热病的临床特征以及湿热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分析,认为“湿与气”是湿热病的主要矛盾;指出祛化湿邪、通阳开气是湿热病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7.
论湿热为妇科血症常见致病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叔平  周然密 《中医杂志》2001,42(9):517-518
妇科血症之病因病机,纵观前人所述及教材所论,大多归结为气虚不摄、血热逼迫、肾失封藏及瘀血伤络。然而,湿热蕴结所引起的血症,为数甚多。从理论上阐明了湿热易致发科血症:因为胞宫时有经产,此时血脉裸露,极易感受湿热,而致损伤血络,而出现血症;再从妇科血症的具体临床表现,找出湿热为病之特点;最后通过对临床治疗妇科血症的常用方法和方药的分析,说明清理湿热是治疗妇科血证的有效方法,并举例说明。从而证明湿热为妇科血症常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8.
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在中焦的条文有第8、第10、第12、第13、第37五条,归入"邪在气分"中,包含膜原、脾胃两部分湿热证治。湿热在膜原证者其湿浊最重,治以辟秽化浊、香辛苦温之品为主。湿热在脾胃有湿与热的多少之分:湿邪极盛,"尚未蕴热"者,治以"辛开";湿伏中焦,湿渐化热者,治以燥湿之中稍佐祛湿;湿邪化热,余湿犹滞的"湿热参半"证,治以辛泄佐清热;而对于"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合"者,则治以清阳明之热为主,兼祛太阴之湿。舌诊在湿热病辨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薛生白用"舌遍体白"、"舌白"、"舌根白,舌尖红"等区分湿与热的多少,其意义正如薛生白所说:"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  相似文献   

19.
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在中焦的条文有第8、第10、第12、第13、第37五条,归入"邪在气分"中,包含膜原、脾胃两部分湿热证治.湿热在膜原证者其湿浊最重,治以辟秽化浊、香辛苦温之品为主.湿热在脾胃有湿与热的多少之分:湿邪极盛,"尚未蕴热"者,治以"辛开";湿伏中焦,湿渐化热者,治以燥湿之中稍佐祛湿;湿邪化热,余湿犹滞的"湿热参半"证,治以辛泄佐清热;而对于"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舍"者,则治以清阳明之热为主,兼祛太阴之湿.舌诊在湿热病辨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薛生白用"舌遍体白"、"舌白"、"舌根白,舌尖红"等区分湿与热的多少,其意义正如薛生白所说:"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  相似文献   

20.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属临床疑难病之一,湿热病邪与其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有密切关系,贯穿了病程的始终。湿热之邪的形成原因极其复杂,既有外感,也有内生,还有内外合邪以及药物饮食不当等原因,湿热之邪羁留终发展为湿热证。从湿热论治是提高中医临床辨治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