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均质储层模型微观水驱油实验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储层的非均质性不但普遍存在,而且是影响注水开发油藏水驱效率和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利用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研究了横向、纵向及平面共6种非均质模型在不同注采方式下微观水驱油机理。针对不同非均质模型和注采方式下剩余油分布特点,研究了改变注采方向和驱替压力对提高水驱采收率的影响。改变注采方向后,横向和平面非均质模型采收率分别提高了2.89%和5.42%;对于纵向非均质模型,首次低注高采改变为高注低采后提高采收率3.72%,反之提高了1.26%。提高驱替压力后,横向及纵向非均质模型的采收率分别提高了35.65%和31.26%,平面非均质模型只提高了8.10%。  相似文献   

2.
在油田开发中,稠油油藏在储量和产量上均占有重要地位,采用常规技术手段开发稠油油藏难度大、驱替效果差。本文根据亲水介质水驱油机理和室内注水吞吐试验的结果,提出了改善这类油藏开发效果的新方法——注水吞吐采油开发。该方法利用亲水孔隙介质常规稠油油藏水驱油机理,将井底蹩压的注水井直接转采,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后再次将其转注,经过几轮的反复吞吐和油水置换后,可将注入水向油层纵深推进,直到实现正常的水驱开发。根据这一理论,在自来屯油田自19-14断块进行了整体试验,参加实验的7口井均获得成功,表明对亲水的常规稠油油藏采用吞吐开发是可行的。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可适用于亲水孔隙介质的常规稠油油藏,也可以适用于油层连通性差以及低渗透的油藏开发。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价面积0.16km2(40英亩)的五点井网水平井系统(水平注水井和水平生产井)和垂直井系统(垂直注水井和垂直生产井)注水开发的原油采收率,进行了二维和三维模拟研究。三维模拟结果表明,在水-油流度比一定的情况下,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注采速度、油层厚度等参数对采收率几乎没有影响。无论垂直井还是水平井系统,采收率都随流度比的增加而减少。由此断定,流度比是影响采收率的主要参数。这与Craig,Gefen,Morse等人的常规注水试验结果一致。但是,用水平井系统所得到的采收率比垂直井系统的高。已经推导出,在一个假想的5点法井网中随流度比变化的体积驱油效率相关曲线,可用这种曲线估算设想参数范围内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致密砂岩油藏水驱过程中基质动用程度低的问题,开展了4种典型表面活性剂作用下的注水吞吐动态渗吸岩心实验,研究了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驱替速度、注入量、闷井时间、渗透率、裂缝对动态渗吸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动态渗吸驱油效率随驱替速度的加快先提高后降低,随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注入量和闷井时间的增加而提高,但驱油效率的增幅不断降低;采用AEO-2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渗吸效率最高,其最佳注入方式为0.3%质量分数、0.1 mL/min驱替速度、1.2倍孔隙体积注入量和18 h闷井时间;渗透率、裂缝与动态渗吸效率呈正相关性,开展大规模体积压裂和酸化改造是提高动态渗吸效果的重要因素。矿场试验结果显示,油井经过注水吞吐动态渗吸后,平均产油量提高幅度达166%,平均含水率下降幅度达25.8%,增油降水效果显著,具有较大的应用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5.
在精度较高的新型油水相对渗透率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关系式,结合Leverett函数式和Welge方程,推导出水驱前缘含水饱和度、前缘后平均含水饱和度、见水后平均含水饱和度、驱油效率等方程的解析式,便于注水开发指标的计算和经典图形的自动绘制。经丘陵油田实例应用,水驱油理论解析法不仅可用于确定水驱前缘含水饱和度等注水开发指标,而且还能绘制出驱油效率与无因次累计注水量、含水率与无因次累计注水量等经典开发规律曲线。  相似文献   

6.
刘英 《钻采工艺》2012,35(2):48-50,10
单层厚度大的油田很可能储层岩性和物性差异也较大,平面和纵向的非均质性也较强,采取常规注水开发模式很容易造成油层中部水洗,顶部水驱效率低.文章通过常规水驱驱油、天然气驱驱油,注天然气和注水相结合、水气交替驱油4类室内实验,评价和对比不同驱动方式下的岩心驱油效果,在室内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提出天然气驱与优化注水相结合提高厚油层采收率方案,并在渤海LD10-1油田进行现场试验,取得了明显的增油效果.文章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为同类油田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海上油田天然气富余但储运困难的情况,有效气驱不仅保护资源且能提高油井产能和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7.
鲁克沁中区深层稠油采用常规注水开发后因油水黏度比大,平面、剖面注采矛盾严重,注入水单向突进十分严重。采用分层系开发、分层系注水、精细注水、化学调剖等开发对策,平面和剖面矛盾不断改善,水驱动用程度从2008年的17.1%提高到目前的40.9%,地层压力逐年恢复,自然递减得到有效控制。研究表明,由于油水黏度比高,见水后流度比即大于1,而且随着含水上升,流度比上升迅速,注入水的指进、突进会更严重;水驱见效区半径为100~300 m,见水前缘与水淹前缘的距离为10~30 m. 单井及油田水驱特征均表现为凸型,中高含水期为主要采油期。  相似文献   

8.
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通过冀东和胜利等油藏开发研究表明,层间非均质性导致注水开发中主力小层的单层突进、主力层过早水淹、非主力层油气动用程度低和驱油效率低;层内非均质性控制和影响单砂层内注入剂波及体积,直接决定水驱效率,是影响层内剩余油分布的关键因素;平面非均质性直接影响到注入水波及面积和波及效率,从而控制剩余油在平面上的分布。为此采用了细分开发层系、分层注水、开展流动单元精细研究等地质和开发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各类非均质性对油藏最终采收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生产中含水率的变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水驱油效果的好坏。见水早、含水上升快、水驱油效率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低渗透油藏开发。水驱油藏含水率的变化问题属于岩石中油水两相渗流的范畴,含水变化特征必然决定于岩石物性、油水特征和驱动力等因素。针对胜利油田低渗透水驱油藏,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分析了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原始含水饱和度、应力敏感性和驱替压力等因素对含水率变化和水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孔隙的连通性是影响含水上升规律的重要因素,而初始含水率主要是由原始含水饱和度决定,适当的控制驱替压力有利于控制含水率,提高水驱油效率。考虑到低渗透储层渗透率的应力敏感性,建议实施超前注水,避免压力下降造成的渗透率伤害,从而利于提高水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10.
注采压力系统及合理注采比研究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范姝 《断块油气田》2009,16(5):72-74
注采比是表征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注采平衡状况.反映产液量、注水量与地层压力之间联系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在目前矿场实践中,有些具有边水能量补充的注水油田还未实现定量计算合理注采比。针对这个问题,应用油藏工程方法,结合具体油田开发数据资料,研究注采压力系统的适应性。进而在给定油藏合理地层压力、流压、产液量的情况下求得该油田的合理注采比,从而为油田开发综合调整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成果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非均质亲油砂岩油层层内油水运动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储油层属于陆相沉积,非均质性极为严重。在一个油层内部,纵向上的渗透率差异可达几十倍。陆相河流三角洲系统的沉积物从泛滥平原、分流平原到三角洲前缘部位在不同沉积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结构的油砂体。例如:泛滥平原河道主流线部位往往形成具有明显正韵律的河床砂岩;在河流进入分流平原后,水流减缓而多改道,往往  相似文献   

12.
在泌阳凹陷安棚油田深层系低渗透油藏中,对地层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认识上一直存有争议。根据岩心观察和定向取心资料认为:该深层系储集层天然裂缝较发育,为两组呈“x”相交的裂缝,一组走向为20~40°,另一组为80~100°,力学性质为剪性或张剪性,并据此推断裂缝形成时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东60°左右。由于布井时受地层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为东西观点的影响,目前深层系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已成为注入水单向突进的方向,造成油井水淹加速。因此,提出调整措施:通过油井转注或补打新的水井将原来东西向的注水井排调整为北东向的注水井排,抑制含水上升速度,提高注水波及体积系数,以改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该文根据文明寨油田的油藏特点,阐述了影响其水驱采收率的层内、层间因素,并对调剖技术在改善该油田吸水剖面结构、提高驱油效率及提高复杂断块油田最终采收率等方面的应用效果作了扼要论述。  相似文献   

14.
巨厚层砂砾岩底水油藏注水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64块为块状砂砾岩底水油藏,油层巨厚,最厚可达200 m,储量丰度大.在油藏天然能量、储层特征分析和应用解析公式、数模方法对注水开发采收率变化、采液和采油指数变化趋势、注水方式、注采井网、见水时间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雷64块应该采用两套层系、人工注水开发.下层系以注底水层为主,在局部底水与油层之间隔层较发育的部位,进行层内注水.与潜山油藏不同,块状砂砾岩油藏仍具有层状特性,实际工作中需要认真分析隔层因素,在实施两套层系、正方形井网210 m井距的情况下,注采井距成为影响注水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采用分采合注,将因部分注采井距达到150 m而大大加速水淹水窜,影响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深部液流转向剂ZYTQ01在濮城油田的调驱先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满足液流深部转向而自行研制了深部液流转向剂ZYTQ01,并在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2 3油藏开展了调驱先导试验。介绍了ZYTQ0l的深调机理和驱油机理.对其性能(包括注入水对ZYTQ01膨胀度的影响、流动压力与流量的关系、纵向调剖效果、改善平面波及效果、微观驱油效果)进行了试验评价。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采用ZYTQ01调驱工艺进行治理后,凝胶颗粒在地层深部调剖成功,使受益油井增油降永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注水系统效率由电机平均运行效率、注水泵平均运行效率和管网运行平均效率组成。为提高注水系统效率,首先应选用高效的电机和注水泵,对注水量小注水压力高的小采油区宜选用柱塞泵。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采取减少泵的口环间隙、提高流道的表面光洁度、用不锈钢新叶轮取代旧叶轮和减级数等技术改造措施,可使泵效提高2.4%。为了提高管网运行平均效率,应尽量缩小注水半径、使泵的排量与实际注水量合理匹配、改造和更新管网、定期彻底清洗注水井。  相似文献   

17.
黄河南地区无能量补充井的单井注水吞吐开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河南地区油田属复杂小断块油藏,由于在开发中得不到有效的能量补给,致使开发效果极差.而单井注水吞吐开发方法利用油层的亲水性,发挥毛管力吸水排油的作用实现水驱,能有效地补充地层能量,恢复地层压力,提高采收率.单井注水吞吐要分多期进行,每个周期又分注水、闷井和采油3个阶段.注水量与注水速度与地层压力的恢复关系密切;闷井的目的是使注入水与原油进行充分交换,有利于原油采出;采油阶段为初期含水高,随采油时间的增加逐渐下降,然后再慢慢上升.油层润湿性和渗透率是影响单井注水吞吐开发的主要因素,油层水的润湿指数越大,油层的润湿性越强,自吸排油性就越强,采收率也就越高.渗透率越高,油水渗流能力就越强,注水平衡时间就越短,因而就会获得较高的采油速度.该方法在马11-108井实施后,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8.
秦皇岛32-6油田位于渤海中部海域,油田构造幅度较为平缓,储层为复杂河流相沉积,油藏埋深浅,油质稠,油水关系复杂,投产初期生产状况差,基本没有无水采油期。在没有海上同类油田注水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针对油田地质油藏特征和生产动态特点对秦皇岛32-6油田实施了注水开发。注水井选择原则为静态上考虑砂体展布及水驱程度,动态上考虑地层压降及转注井生产状况,用低效井替代设计注水井;注水模式为“早期温和注水,注水强度逐渐增强,在饱和压力附近达到注采平衡”。秦皇岛32-6油田实施注水后取得了很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9.
对于注水开发油藏,选择合理的注水方式进行开采,实现油田的稳油控水是关键。运用油藏工程、数值模拟结果结合生产动态,通过对低渗透油田罗1区块注水时机、注水方式、注水强度及水井分注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出适合该类油藏的注水方式,有效提高水驱效率、补充地层能量、减缓递减,实现油田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20.
姬塬油田罗1长8油藏合理注水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注水开发油藏,选择合理的注水方式进行开采,实现油田的稳油控水是关键。运用油藏工程、数值模拟结果结合生产动态,通过对低渗透油田罗1区块注水时机、注水方式、注水强度及水井分注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出适合该类油藏的注水方式,有效提高水驱效率、补充地层能量、减缓递减,实现油田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