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首先回顾与总结了住区发展过程中的经典模式,然后介绍与分析固外住区规划中道路空间模式的新近研究成果,归纳出住区交通组织和开放空间的构成与发展特征,阐述了住区道路空间格局的规划设计的实质应当是在其交通性与生活性两种功能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2.
陈红  王峥 《华中建筑》2012,(9):85-87
该文通过分析开放住区道路交通模式的特点,探讨与其相关的道路安全设计方法,以期开放住区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方便居民出行的同时.为住区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3.
<正>基于云南省昆明市一环内交通路网体系,建立空间句法评价模型井进行现状分析,运用对比分析法,比较一环内旧住区道路开放前后模型的变化情况,选出对比显著的不同区域进行小尺度模型分析,针对分析结果和交通现状提出确切的住区道路开放评价,以改善城市交通现状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回顾与总结了住区发展过程中的经典模式,然后介绍与分析国外住区规划中道路空间模式的新近研究成果,归纳出住区交通组织和开放空间的构成与发展特征,阐述了住区道路空间格局的规划设计的实质应当是在其交通性与生活性两种功能之间手求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5.
开放式住区打破传统封闭住区与城市的壁垒,面向城市共享住区内道路绿地等资源,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压力,减少土地资源浪费。以资源共享为切入点,通过探索开放式住区的道路等公共资源规划模式,以可持续性为导向寻求当前环境下资源共享度最高的开放式住区规划模式,以期为我国街区型住区的开发建设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住宅建设的不断发展下,以居住小区理论为指导建设的封闭住区出现了主区生活和城市隔离、住区活力下降、住区设施利用率高、交通拥堵等问题。论文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当下城市资源和住区资源共享的趋势,从住区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绿化景观和开放空间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有关结论。  相似文献   

7.
受当前社会背景的影响,在对现阶段我国传统住区人居环境的认知的前提下,结合传统住区形制在国内外形成的渊源,对传统住区由来形成的外显特征和开放街区在政策文件相关解读中的社会特征进行对比辨析,思考开放住区的提出所面临的现实语境,主要侧重歧义语境的深刻剖析,以期对传统住区和开放住区的研究进行重新的定位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胡同"可以被看作一种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政府规划与自发改造共同形成的街区制住区,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仍有其独特的生命力。胡同具有分级的网状、灵活多样的交通组织形式,并且具有与之相应的空间分级。这种空间形态具有系统的规划体系以及经验性的开放程度,对于实践国家倡导推广的住区开放政策有很大启发。本文着眼于解读住区开放与封闭,指出住区的"开放"不仅仅是拆除围墙,而是一种空间重组。文章分析了胡同如何通过建立道路系统和活动空间,来满足居民交通、交往等活动需求。最后提出借鉴胡同的空间形态并融合现代住区优势的住区开放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引言住区公共开放空间是指住宅建筑外部的公共空间,是住区内建筑与建筑间的空隙或是由住宅建筑围合所形成的场地,具体包括住区内的道路、庭院、广场、游园、景观绿地等。它是人们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也是连接住区空间与外部城市空间的桥梁,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住区公共开放空间"的概念在现代才被提出,但在中国传统的人居模式中早有体现。上海里弄与北京胡同是我国南北方两大典型的传统居住空间类型,是时代、历史与当地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10.
绿色生态住区的建设,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生态问题,对促进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以邯郸市东部新区绿苑新城住区项目规划设计为例,以绿色生态为设计理念,从当地气候条件入手,在空间布局、开放街区、绿色交通和室外活动场地4个方面,对住区的规划布局设计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晋美俊  李俊明 《安徽建筑》2011,18(1):10-11,16
数字城市和低碳城市都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新型理念,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内核理念——城市可持续发展,因此,它们有融合共荣的本质基础。文章首先从技术和经济层面阐述了数字城市的内涵和外延,从理念演变和实践探索介绍了低碳城市的含义;然后说明了数字城市与低碳城市融合的必然性;最后提出了数字城市建设和低碳城市建设的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2.
城市特色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剑 《规划师》2004,20(7):22-24
城市特色既是城市竞争力内涵的组成内容,又是城市竞争力外延的表现形式。通过营造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塑造城市品牌,增强城市魅力,是持久地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市政技术》2017,(4):172-174
以海南省三亚市丰兴隆海绵公园建设为例,介绍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要求和思路,通过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综合运用,在公园内实现了雨水的自然渗透、调节、转输和储存。建成后的丰兴隆海绵公园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参观者的赞赏,具有良好的示范性和景观性。  相似文献   

14.
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功能组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官卫华  姚士谋 《规划师》2005,21(4):76-79
南京综合竞争力不足、城市结构性矛盾突出、郊县经济基础薄弱,造成其在南京都市圈中的中心城市功能发挥欠佳,应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合理选择城市空间拓展模式,加快建设过江通道、快速通道,强化城市特色建设,创新制度、体制等措施强化和完善南京中心城市功能。  相似文献   

15.
王鸿飚 《城市建筑》2014,(30):22-22
随着全球化脚步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范围也逐渐扩大,同时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引发了城市人口上升,进而导致城市经济发展的不足。本文针对智慧城市的内涵及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做了详细地叙述。  相似文献   

16.
吴超  刘春 《规划师》2004,20(7):18-21
基于城市经济系统的城市特色与城市竞争力关系模型,简洁、直观地表示出两者相互影响的关系。提升城市竞争力应从城市环境特色与职能特色两方面提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化脚步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范围也逐渐扩大,同时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引发了城市人口上升,进而导致城市经济发展的不足。本文针对智慧城市的内涵及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做了详细地叙述。  相似文献   

18.
紧凑城市是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认同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本文回顾了欧美亚城市基于紧凑理念的城市空间实践,对欧洲的"都市村庄"和"无车社区"、美国"新都市主义"、日本城市综合体以及中国城市"JD"模式等进行初步分析,并指出相对于欧美城市,中国城市在高密度条件下,其紧凑空间实践将会更加具体和复杂。  相似文献   

19.
薛凯华  张德顺 《城市建筑》2014,(21):283-284
本文对城市街道绿化的概念与分类进行了阐述,对小气候的概念进行了释义,并对城市小气候形成及特点进行了分析。从热、湿、风三个环境的调控作用,探析了街道绿化对小气候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城市街道绿化的概念与分类进行了阐述,对小气候的概念进行了释义,并对城市小气候形成及特点进行了分析。从热、湿、风三个环境的调控作用,探析了街道绿化对小气候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