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概論:用相关統計法可以在观測資料中探求各个变数之間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規律;并可用数学方法求一函数方程式來表示变数問的平均关系。有很多現象,变数間的关系不是函数关系而是相关关系(即任一量X的每一值都可有若干y值与之相適应),水流挾沙能力各变数間的关系也認为是相关关系。相关統計之基本原理就是最小二乘方原理。根据这个原理要求相关統計所配合的方程式的曲線或直線最为靠近所有的点子,  相似文献   

2.
梅县黄石崙水电站是广东省1958年度重点小型水电工程之一。水电站是利用梅江支流程江的水力資源發电,以供给全国著名的侨乡梅县县城及附近农村的照明用电,和地方工業与电力灌溉用电。水电站的输电电距离18公里,設計水头24公尺,設计流量2.4秒公方,装机容量700瓩,总工程費約100万元,全都由华侨投資兴建。  相似文献   

3.
近廿年来水流挟沙能力的研究,不论在理论上,试验室中,以及野外观测方面,苏联及美、印等国家,进行了很多研究工作,获得显著的成绩,特别是苏联。我国在第一个伟大的五年经济建设计划中,拟定开发黄河的全面计划,提出了水流挟沙能力的研究任务。近几年来,在室内、野外亦进行测验研究,也求得了一些经验公式,但只能局限于某一些渠道或水槽,而不能普遍应用。本文所称挟沙量公式,即饱和含沙量公式,即指一定的水力条件,含沙水流所能挟运泥沙的极限数量,水中所含有的泥沙不致下沉,这时的水流速度称之不淤流速。本文由戴定忠、勾韻兰二同志协助计算,由本人撰写,摘要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4.
冷却池水流运动的模型相似性問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却池中的水流运动,由于存在着水流本身的溫差作用及池面的散热受热作用,其运动規律,要較一般水流运动規律复杂得多;其模型相似条件,亦极难全面滿足,本文从整个水池的基本相似要求出发,着重考虑了水面溫度場相似的要求,提出了模型律;对存在着的比尺矛盾作了一些探討,并在室內和現場作了一些試驗驗証。几年来的試驗实践說明,虽然目前的模型相似問題,还有不少环节沒有解决,直接用热水作为試驗介貭的模型試驗,不失为規划冷却池工程布置和估計水面散热能力的一种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5.
小组对运河穿黄方式及位置,以及进湖闸位置都进行了讨论,现简单的彙报如下: 小组在讨论过程中,考虑了运河穿黄过去所提出的或没想过的各种方案。 1.立体交插方案:地下穿黄方式,技术复杂,造价高昂,认为目前不好考虑。 2.在河道的自由段穿黄,例如,可在攔河壩回水区以上或者攔河土壩以下穿黄。小组认为水位不能保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水流挟沙能力的探求,对解决水利工程中的泥沙问题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为了研究黄河的水流挟沙能力问题,黄河水利委员会曾于1950年起在黄河干支流主要水文站开展精密泥沙测验工作,本所曾根据这些站的实测资料进行研究黄河水流挟沙能力问题,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这些测验只是结合水文站所在的断面进行,且水文站所在的河段情况也不一定完全满足挟沙能力测验的要求。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有必  相似文献   

7.
由于三门峡枢纽建成后下泄水流、泥沙条件的改变,下游河道将发生新的变化,预测这些变化,对编制下游整治规划、确定整治措施以及研究三门峡建成后的下游防洪问题,都有重大意义。本文就黄河下游历年的实测资料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初步分析,对黄河下游河道平面摆动的现象和变化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这是很有价值的。但是,这是一个异常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平面摆动的规律,我们掌握得更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必须进行广泛的研究工作。因此,我们希望各方面能够针对这一问题开展讨论,为研究工作提供更多的资料。在这一次讨论中,特别希望从事下游修防工作的同志踊跃参加,因为你们有着丰富的实际体会。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水土保持站的徑流观测工作 (一)水土保持站徑流观测的作用和目的:徑流观测是水土保持試驗研究工作的—部分,对于闡明水土保持措施在生产上的效益,和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具有很明显的作用。同时由于保持水土的結果引起了河川徑流泥沙的变化,这种观测工作对国家的水利开發和其它国民經济建設,具有很重大的意义。因此水土保持站徑流观测的目的可分为下列三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我对于1957年第2期所發表汪成睦同志的“铜鋁接合的试验研究”一文中所作的解释与推荐的接合方法提出四点意见,以供討论。1.文中提出在銅鋁接触处存在空隙,而空隙中有电离的溶液时,就形成了鋁为负电極、銅为正电極的  相似文献   

10.
在大跃进的形势下,赢得时间就是胜利。迅速地解决初步设计中的埧段和埧軸綫的选择问题,对于争取水电建建工程的早日开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这一关鍵问题的解决,最重要一点是要贯彻政治挂帅和群众路綫的工作方法,勘测设计人员大家思想解放,坚持多快好省的原则,在工作中紧紧地依靠地方,处处深入实地,特别是组繊有关單位至工地会审,在現場討論,是一个很有效的工作方法。这篇文章介紹武汉水电設計院一些工作經驗是值得参考的。  相似文献   

11.
一、灌溉的目的,在于以有限的灌溉水量,發揮其最大的效益,从而不断的改良土壤,取得高额而稳定的产量。但是由于不可避免的渠道渗漏和灌水方法不良所引起的田間过量用水等因素,不可能使总的灌溉引水量恰等于作物需水量。这样必然形成在灌溉总引水量中,除作物需要之一部分外,另一部分則滲入地下抬高灌区地下水位,并且經过地下径流或其他方式仍然退归河道(少部分深層滲漏或退水海洋的水目前暫不考虑)。这种情况直接反映着灌溉用水量是否合理,也反映了渠道渗漏损失的情况,对灌溉管理工作和灌区农業生产水  相似文献   

12.
明渠水流挟沙能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Γ.И.巴连布拉特的挟沙水流能量平衡方程,引进浑水紊动阻力系数的表达式后,导得了水流挟沙能力公式的结构式。公式中的系数K,一般均假定为常数,作者根据水流含沙后紊动程度即降低这一事实,假定此系数是含沙量的函数,然后根据实测资料得出此系数的具体表达式(8)。收集了长江、黄河等中外水流挟沙能力资料对公式(9)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与实际尚属符合,可供有关部门参考采用。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水流挟沙能力问题在国外的研究很多,特别是苏联的学者对泥沙运动理论具有精湛的论述,在灌溉渠系上(例如在苏联的中亚细亚的一些渠道上)根据实测资料而提出的挟沙能力公式就很多。但是已有的这些公式能否适用于我国黄河渠系的情况是值得研究的。我国黄河渠系的泥沙问题是具有黄河的特性:沙量多而颗粒细。在黄河上引水灌溉往往导致渠道的严重淤积,随着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水流挟沙能力的研究就感到十分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4.
以往进行河床变化計算时,常对水流做一些近似的假定,再計算不恆定的泥沙冲淤运动.实际上河床变化必引起水流特性的改变,后者改变又引起冲淤变化,二者相互影响,在上游来水量变化很大时尤其如此.本文同时考虑了水流和河床变形的不恆定現象,推导了等寬渠道中一維的、以悬移貭为主的微分方程組.做了四种不同的簡化后可得五种情形.前三种为以往未采用过的方程組,可用三族特征縐求解.后二种为以往假設过的,分別保存两族和一族特征线.在討論了五种情形的近似性后建議采用第二种,并討論了計算方法.在附录Ⅰ中推导了間断传播速度,藉以說明特征綫的物理意义.附录Ⅱ中說明非等寬渠道的計算方法,以便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5.
甲、貫綫圖的原理在图算中利用相似三角形比例的原理可以制作一些貫綫图来解决任意二数相乘或除以及多数連乘、連除的問題。今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今年8月我所將人民勝利渠的野外测驗資料,就挾沙能力問題作了分析研究。在分析过程中应用了許多方法:有的从理論方面分析;有的从經驗方面分析。本文僅为研究人民勝利渠挾沙能力經驗公式時的一个方法。本方法是根据Ray K. Linsley, MaxA. Kohler和Joseph L. H. Paulhus等著的“应用水文学”(Applied hydrology)第一版第650——655頁  相似文献   

17.
关于溝壑土壩問題,在关心西北水土保持工作的同志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的意見,并且展开了爭論。我觉得,溝壑土壩在水土保持工作体系中的位置,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問題,謹在这里就个人对于几年來陝北修建溝壑土壩的認識,發表一些意見。 溝壑土壩是水土保持工作体系中必不可少的措施我們知道,水土保持工作是包括農、林、牧、水等各方面内容的綜合性工作。唯有進行全面的規划和綜合的治理,才能收到完滿的效果。这也就是国务院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自一九六四年重新引黃試种水稻以来,引黄灌溉工作又有新的发展。一九六五年引黄种稻二十万亩,一般亩产四百斤左右,有不少生产队平均亩产达五百斤以上,还出現不少亩产千斤的高額丰产田。在发展水稻的同时,也重新进行了旱作的試灌。去年春灌的小麦,一般每亩增产三十斤左右,高的五十多  相似文献   

19.
一、确定施工方法的原則施工是完成工程任务时所取的手段,我們要在許許多多施工方式里选擇出最适当的一种,使它在最大限度上能滿足“好、快、省、安全”的要求,这是衡量施工組織設計价值的  相似文献   

20.
(一)解决水泥供应不足的問題,必須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1958年,我們全国水利水电工程有好些单位为了适应工农业全面跃进后所产生的物資紧張形势,都搞了一些自力更生、自制材料、自产設备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今年我們的建設任务,就大、中型工程項目来看,将达到1958年建設任务的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