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轮状病毒致新生儿腹泻一次流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了1990年11月~1990年12月间在我院婴儿室发生的一起由轮状病毒所致的新生儿腹泻流行。共发病83例,占同期住院新生儿总数20.7%。取36份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进行ELISA和PAGA检测,显示为A群第二亚群轮状病毒(长型)。检出率为58.3%。治疗效果表明:干扰素对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止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任何不良反应。本文还从流行病学、临床及实验室诊断等方面对本病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1997年11月在北京医院产科母婴同室病房发生新生儿肠炎流行,主要表现为高热及腹泻。共有18例新生儿发病,占同期出生新生儿总数(48例)的37.5%。为了弄清此次新生儿肠炎的病原。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患儿粪便中的轮状病毒核酸。结果9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中显示完全一致的A组轮状病毒核酸图型,而3例无腹泻症状的新生儿粪便标本则为阴性。结论表明这是一次由轮状病毒引起的新生儿腹泻流行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腹泻为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为了解散发新生儿腹泻的病原分布及其临床特点,我科与检验科对1991年全年45例激发的新生儿腹泻进行了前瞻性的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查.方法对每例因*泻入院(原发)或住院期间出现腹泻继发)的新生儿进行临床观察,送粪便培养(2次)和ELISA法格阿轮状病毒抗原(RV-Ag)(1次),作为观察组共45例.为了解ELISA法检测RV-Ag可能出现假阳性,对同期住院新生儿,大便次数<3次/日,性状正常者送粪便做RV-Ag检测,作为对照组共36例.检问药企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按说明由专人操作.资料与…  相似文献   

4.
自1991年2月5日至28日我院新生儿科及婴儿室内暴发流行阿哥纳沙门氏菌肠炎,共发病51例,占同期新生儿的64%,其中新生儿科罹患率100%,婴儿室罹患率45%, P<0.01。45例患儿粪便中16例培养出阿哥纳沙门氏菌。主要临床特征为腹泻、轻度脱水并代谢性酸中毒。除一例患儿重度窒息、硬肿症合并肠炎死亡外余均治愈出院。疫情发生后,医院制定出有效措施,使之得以控制。  相似文献   

5.
人类轮状病毒(HRV)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目前尚乏持效治疗。作者尚未见文献报道用聚肌胞治疗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资料。我院于1991年10月至1993年2月采用聚肌胞治疗取得明显疗效。本组选择急性腹泻新生儿52例,病程不超过3日,有典型发热、吐奶、腹泻临床表现。每日腹泻次数在5次以上,粪便呈黄白色水样例或蛋花场样便,无脓血便。粪便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细菌培养阴性.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平均日龄7.5天;入院前病程1.9士1.0天;体温38.IC土06C;轻度脱水1!例,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武汉地区新生儿及小婴儿人类轮状病毒(HRV)感染的研究结果。采用微型简易凝胶电泳法(PAGE)与ELISA法对250份新鲜粪样进行轮状病毒检测,两者均阳性者123例,占49.2%;表明新生儿及小婴儿腹泻的半数是轮状病毒感染。在HRV-PAGE-RNA阳性病例中,收回58份脐血和小婴儿静脉血,其HRV-CF-Ab滴度≥1:4~1:128者48例(82.75%),与粪便配对进行平行试验,其HRV-PAGE-RNA的阳性率达67.3%,新生儿大便HRV阳性率不比小婴儿阳性率低,提示新生儿及小婴儿抗HRV抗体不能保护其免受轮状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7.
近十多年来新生儿鼠伤寒沙门氏菌(以下简称ST)感染报道越来越多,尤其在新生儿室及产房婴儿室内常以交叉感染之方式传播,不得不使我们引起重视。我院自1991年至今共发现27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诊断标准:周围有腹泻流行,有发热、腹泻、腹胀,绿色粘液样稀便,带有脓细胞、红细胞等,主要为粪便培养ST生长,且与非伤寒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型分析鉴别。2一般资料27例中,男性20例,女性7例,日龄为3~20天,发病季节在7~11月份,2例在12月份以后。主要症状及临床过程:起病时发热13例,气促、发组11例,呕吐7例,硬肿症《例,起…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新生儿腹泻中轮状病毒性肠炎及继发性乳糖酶缺陷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采用EILASA快速轮状病毒抗原检测方法及醋酸铅法,对38例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51例新生儿腹泻,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38例(74.51%),而在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38例中,大便乳糖阳性37例(97.37%)。结果提示,在秋冬季节,轮状病毒是新生儿腹泻的首位病原,而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绝大多数有继发性乳糖酶缺陷。  相似文献   

9.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140例发病特点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了解2002—2003年肠道门诊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病特点。方法 对2002年1月~2003年12月在肠道门诊就诊的急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进行常规检查、大便潜血检查、轮状病毒检测和细菌培养,并对1岁以下的患儿进行喂养情况的调查。结果 轮状病毒性肠炎2002年感染率为21.74%,2003年感染率为27.11%,2a总感染率为24.91%,2岁以内婴幼儿发病率高,10~12月份为发病高峰,同时合并条件致病菌生长率为23.88%;1岁以内婴儿腹泻程度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轮状病毒仍是秋冬季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母乳喂养婴儿轮状病毒肠炎腹泻的程度相对较轻;轮状病毒腹泻时存在菌群紊乱,应以调节肠道菌群和对症处理为主要治疗手段,避免滥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奇异型变形杆菌肠炎婴儿室暴发流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奇异型变形杆菌(下称奇变菌)引起新生儿急性肠炎暴发流行国内尚少报道,国外报道亦不多见。我院婴儿室于1987年6月发生一起由该菌引起的肠炎流行,报道如下。流行情况我院婴儿室1987年6月4日开始发现腹胀、腹泻患儿2例,4天内先后有16例发病,形成暴发流行趋势。15例大便先后三次培养均获同一奇变菌生长。立即关闭婴儿室,进行检疫并作终末消毒。经积极组织抢救,存活16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 18例中,男8  相似文献   

11.
1984年10月份在婴儿室发生了流行性腹泻50例,其中39例转儿科治疗,发病率占同期出生婴儿12%,以同期难产儿计算,发病率高达25%。在39例中有21例进行了1~3次大便培养,均未发现病原菌,13例大便电镜检查,其中2例检查出小圆形病毒因子,确定此次流行由小圆形病毒因子引起。本文对收入新生儿病房的39例进行了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2.
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导致新生儿流行性肠炎的常见病原。1990年我院婴儿室发生的流行性肠炎,其病原菌为致病性大肠杆菌O127B8,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流行情况:1990年5月本院婴儿室二例新生儿发生肠炎,5天后累及8例,大便培养其中5例阳性,均为大肠杆菌O127B8。将患婴转至儿科病房治疗,随后继续发生12例,大便培养2例限性,病原菌同上。遂关闭婴儿室行终未消毒,另设临时新生儿室,9天内控制了流行。治疗一周后部分患儿及后出生的新生儿做大便培养均阴性。二、一般资料分析男9例,女11例。足月儿19例,早产儿1例。单胞19例,双胎(小)1…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腹泻可以在产科婴儿室或新生儿病室引起流行,病原菌以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为最常见。我科于1985年2~12月发生以EPEC O_(119)B_(14)为主的新生儿腹泻流行。经粪便培养阳性者共56例,其中O_(119)B_(14)46例(82.1%),O_(126)B_(16)7例(12.5%),O_(119)B_(14)和O_(126)B_(16)先后两次感染3例(5.4%),占同期新生儿腹泻总患儿数的74.7%,占同期新生儿住院总数的24.2%。今将其流行情况及临床特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室一次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流行的特点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4月我院儿科新生儿室发生一次鼠伤寒沙门氏菌(简称鼠伤寒菌)流行,同病室6例新生儿全部感染,治愈2例、死亡2例、无症状感染2例。现就其流行特点及治疗体会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6例中男5例,女1例;足月儿4例,早产儿2例。发病日龄小于3天5例,14天1例。5例以吸入性肺炎由产科转入,1例由外院转入,便培养均为阳性。2·临床表现:6例病人中原发病为吸入性肺炎3例、颅内出血、先天总胆管闭锁、新生儿腹泻各1例。其中3例病人有腹泻症状,2例病人无任何临床症状c6例病人中合并多发脓肿2例,脑膜炎、呼衰、硬肿症1例。便培养…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ELISA和RNA电泳法对一次儿科病房暴发流行的急性腹泻进行了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追踪。发现该病房中5名患儿的腹泻均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与腹泻首发者接触过的5名新生儿亦有3名受到感染。RNA电泳图型分析提示,感染系来自同一株轮状病毒。新生儿感染轮状病毒后多为无症状排毒,但体弱者亦可发生严重腹泻,本文并就病房中轮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在母婴同室的一次暴发流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院产科1997年11月10日~1997年11月26日发生一次新生儿轮状病毒医院感染流行,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流行期间产科共有新生儿43人,发生腹泻患儿17例,发生率为39.5%。男8例,女9例,出生体重最小2500g,最大4450g。发病于生后24小时~生后6天不等。临床表现:17例患儿均为水样便,味酸臭,无脓血,每日大便最少4次,最多14次,平均为8.75次。腹泻持续时间最短1天,最长7天,平均为3.44天。仅有3例病初发生呕吐,17例均合并脱水,其中4例为中度脱水,余为轻度脱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南宁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状况及临床特征,为轮状病毒疫苗的研制及有效控制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率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收集2005年9月至2007年8月到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5岁以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对确诊为轮状病毒感染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观察,分析轮状病毒腹泻流行及临床特点.结果 共检测标本1176例,其中轮状病毒阳性416例.每年12月到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12~24月龄发病率最高,为199例(47.83%).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临床表现以水性腹泻和发热、呕吐为主,重症轮状病毒腹泻以6~24月龄的婴幼儿多见,占95.6%.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肠外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91%(87/416),其中最常见的是呼吸系统并发症(70/87,80.46%).结论 轮状病毒感染是南宁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因;加强轮状病毒监测和研制有针对性的轮状病毒疫苗,对预防婴幼儿腹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各地报道沙门氏菌感染日益增多,几乎遍及全国,尤其是新主儿,因免疫功能低下、威胁更大。我院于1989年10月发生一次由该菌引起的腹泻流行,经血清鉴定为鼠伤寒沙门氏菌。一、流行情况1989年10月17日我院婴儿室突然发现腹泻患儿8例,18日增至22例,形成流行趋势。当时婴儿室新生儿共计58人,22例患儿大便培养均阳性。一例患儿生后31小时即见脓血便、培养阴性。根据首都儿研所报道潜伏期为8~48小时,与本院情况符合。二、临床表现均以腹泻起病,大便性状多变、开始为  相似文献   

19.
腹泻病主要病原之一是轮状病毒,目前尚乏特异性治疗,为探讨干扰素对腹泻病的疗效,我们对82例住院患儿用干扰素治疗,现报告如下。资料及方法一、对象选择急性腹泻病程不超过3天,每日腹泻次数在5次以上住院患儿,粪便呈黄白色水样或蛋花样,无脓血。本组共155例,男106例,女49例,年龄2个月至2岁8个月,轻度脱水126例,中度脱水29例。全部病例均行粪培养,有6例培养出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此6例粪便电镜检查均查出轮状病毒。对71例粪便直接电镜检查,检出轮状病毒58例,检出率81.7%。二、治疗方法155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82例…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WHO提出的2000年,4个月纯母乳喂养率达到80%的总标,全国性创建爱婴医院气势蓬勃,母婴同室为促进母乳喂养的先决条件,但是否会增加新生儿感染正受到关注,现将我院1993年4-9月母婴同堂与1992年同期母婴分室时,新生儿发病情况作一临床分析。一、临床资料:本资料取自1992年4-9月我院婴儿室收治婴儿695例及1993年同期母婴同室收治婴儿496例。产科分娩方式两年度比较:剖宫产40.72%比54.84%,顺产51.94%比40.52%,产钳6.62%比3.43%,臀位产0.72%比1.ZI%,X’一780,P>0·05。新生儿情况两年度比较:足月儿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