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在塑性图问题上我国专家们的两种意见,即细粒土不用塑性图按塑性指数单一指标分类,还是用塑性图按液限和塑性指数两个指标分类。分析了塑性图及其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细粒土用塑性图分类是国际主流,在国家标准《土的分类标准》修订时,对是否将其列入的问题主张采取慎重态度。《土的分类标准》是岩土工程的基础性技术标准,影响很大,宜立足国内,面向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优先考虑采用我国工程界习惯采用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2.
以天津地区细粒土为例,分析细粒土塑性指数与黏粒含量的关系,细粒土的塑性指数(IP)用光电式液塑限联合测定仪测得,用甲种比重计测得细粒土的砂粒、粉粒及黏粒含量,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为保证分类定名的准确性,提出不同的土样应选用其中一种试验方法所得结果即塑性指数(IP)或黏粒含量结果来定名分类。  相似文献   

3.
<正> 水电部土工试验规程SDS01-79(以下简称规程)已将土塑性图定为细粒土分类的标准,并有专文介绍。塑性图首先由美国卡萨格兰德(A.Casagrande)提出,是目前许多国家进行细粒土分类的依据。 卡氏塑性图是在以塑性指数IP为纵坐标,以液限ωL为横坐标的直角坐标图上,绘上两条直线:A线IP=0.73(ωL-20),B线ωL=50%,将图划为四个区域,分出六大类土:A线以上为高液限和低液限粘质土(CH、CL),A线以下为高液限和低液限粉质土(MH、ML)与有机粘土和有机粉土(OH、OL)。卡氏塑性图是根据试验成果的统计而制订的,A线和B线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分界线。由于塑性图考虑了土中有机质含量与土的塑性指数和液限等决定细粒土性质的基本因素的影响,能较全面地反映细粒土的分类原则,使用塑性图,可避免单纯考虑粒度成分或塑性指数进行分类的缺点。  相似文献   

4.
循环阈值剪应变是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土体的基本特性。针对不同塑性指数(Ip)的长江口原状饱和海洋黏土,开展了一系列应变控制逐级加载的不排水循环三轴试验,研究了引起原状饱和海洋黏土孔压增长的循环阈值剪应变(γtp)和刚度弱化的循环阈值剪应变(γtd)。结果表明:长江口海洋黏土γtp和γtd均随Ip的增大而增大,相同测试条件下,同一海洋黏土的γtp大于γtd,Ip≈17时,γtp=0.018%~0.019%,γtd=0.011%~0.012%,Ip≈30时,γtp=0.037%~0.041%,γtd=0.022%~0.027%;长江口海洋黏土刚度弱化的发生不一定需要孔压的增长,但会因孔压增长而加剧。与已有文献中陆域黏土的γtp和γtd的对比分析发...  相似文献   

5.
土的分类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总结过去土的分类基础上,提出了粗细粒混合土和土石混合料以三角形组成分类法分类,细粒土以塑性图分类。也论及土的鉴别和描述。  相似文献   

6.
基于CPTU的中国实用土分类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上已有比较成熟的基于原位孔压静力触探测试(CPTU)的土分类方法,这些方法多以美国统一土质分类标准(USCS)为依据,其土类与中国土的工程分类标准不对应。因此,建立基于CPTU原位测试参数、符合中国标准的土工程分类方法具有重要工程意义。通过选择江苏典型地质成因的试验场地,进行了95孔CPTU测试和相应的钻孔取样与室内土工试验,其CPTU孔和相应钻孔之间距离小于5 m,对采用室内土工试验依据中国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得到的土分类和CPTU测试参数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选择国外7种常用的CPTU土分类图进行应用比较,发现Robertson的土类指数法分类图能提供最好的分类结果,据此建立了中国基于CPTU土类指数法的实用土分类方法,已有测试资料应用表明该分类图的准确率达到95%以上,可用作为中国工程场地采用原位CPTU测试进行土工程分类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用液性指数I_L对花岗岩残积土进行塑性状态分类,由于液性指数IL偏大,经常出现土质越软,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和承载力越高的矛盾情况。为了便于现场划分工程地质层和鉴别岩土性状,根据土工试验报告,结合现场标准贯入试验数据和土的承载力特征,总结出花岗岩残积土塑性状态按标贯锤击数分类标准。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述细粒土分类法,是将土的塑限、液限抽象概念与力学建立起关系。企图以平衡锥法取代人为误差最大的经验法(搓条)。以土粒吸附水膜厚度(薄膜理论)和室内测试数据为依据,推导出土的凝聚力C与含水量W的关系。提出以决定土的工程特性(强度和稳定性)的塑限Wp和比表面积指标ctgβ将土进行分类的新概念。并且阐明了美国卡氏塑性图为何能作为细粒土分类标准的道理。  相似文献   

9.
土的分类研究方法——对土分类定名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一种土分类的研究方法,并为我国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土分类系统给出了一些修改的建议。 大量资料证实,在低塑性土中可发现假塑性现象。根据这种假塑性现象,笔者注意到在自然界存在着一种过渡性土类,它与砂土或粘性土相比都具有独特的性质。这种过渡性土类可称为粉土。 笔者建议将大于0.074mm颗粒含量50%作为砂性土与粉土的界限值,小于50%为粉土。 粉土的塑性指数一般小于10,但阿太堡界限是否适用于作为评价粉土的指标是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10.
考虑了孔隙比、含水率、塑性指数三种主要内在因素对黏性细粒土基床系数的影响,并建立了其多元回归方程及标准化回归方程,分析了基床系数对各因素的敏感性,为合理确定黏性细粒土基床系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传统基于Fellenius-Eslami研究的适合振动密实的土类评估方法仅认为砂和砂砾土是可密实的,然而在国内过去十余年的工程实践表明该评估方法过于保守。该文通过介绍十字形振杆密实法处理可液化粉土地基、复杂的滨海相可液化地基等施工案例,论证了振动密实技术处理粉土地基的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孔压静力触探测试(CPTU)的中国国标土分类的振动密实土类评估方法,认为归一化CPTU数据处于“中砂”、“细砂”、“粉砂”和“粉土”区域内的地基土是可以采用振杆密实法进行加固处理的。该判别方法适合当前国内振杆密实法的应用实践,同时又进一步扩大了振杆密实法在地基加固处理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液化判别方法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30年来无实质改进。对于细粒土液化判别方法,1999年土耳其Kocaeli地震和台湾集集地震后,国外研究人员做了大量工作。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重点研究细粒土液化判别式和初判条件特征指标。通过回顾唐山、海城地震液化场地细粒土土性特征,结合土耳其Kocaeli地震和台湾集集地震液化数据,详细对比国内外细粒土液化判别方法优缺点。结果表明:1塑性指数不宜作为液化判别式指标;2综合细粒含量与黏粒含量判别液化比单独使用任一指标要更为合理;3中国规范液化判别式对细粒土过于保守,尤其只针对粉土考虑黏粒含量导致更为保守,建议去掉"砂土黏粒含量取3"的规定;4黏粒含量不宜作为初判条件指标;5对细粒土的塑性指数,7度、8度和9度分别不小于10,13和15,可判为不液化土。  相似文献   

13.
土的分类中塑性指数与黏粒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的分类是根据土的塑性指数(IP)或土的粒径组成而定的,但不同类型土的塑性指数(IP)和粒径组成在对土进行分类时不尽相同。通过黏性土、粉性土的试验结果比较,对土的分类所采用的不同试验方法的不同结果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特别提出对10≤IP≤12的低塑性土,以颗粒分析中的黏粒含量定名为宜。  相似文献   

14.
酸碱污染土压缩特性的室内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工业企业对地基土污染问题已成为较为严重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酸碱污染使地基土改性。为此,通过人工方法制备了4种不同浓度的酸、碱污染土,对不同浓度酸碱污染土的压缩变形性质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污染浓度的增加酸碱污染土的压缩系数增大,回弹指数也增大,而前期固结压力是减小的。碱污染土的压缩系数变化比酸污染土大。并对影响酸碱污染土压缩性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包括土污染前后的粒度分析、塑性指数、含水率分析以及孔隙比。同时,研究了土在污染前后压缩性质变化对地基土的勘察评价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江苏海相黏土电阻率与岩土特性参数间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的电阻率是表征土体导电性的基本参数,也是土体固有物性的综合指标之一。电阻率静力触探技术是一种可原位测试土体电阻率的新型测试技术。首先介绍了江苏海相黏土和电阻率静力触探技术,采用电阻率静力触探在江苏海相黏土场地进行了原位测试,得到土的原位电阻率测试值,结合室内基本土工试验,分析了该海相黏土电阻率与基本土性指标和力学特性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孔隙液含盐量、黏粒含量和塑性指数是电阻率的主控因素。电阻率随孔隙液含盐量、黏粒含量增加而减小,两者与电阻率均呈现较好的指数相关性,孔隙液含盐量大于6 g/L或黏粒含量大于60 %时,电阻率趋于定值;江苏海相黏土电阻率随塑性指数的增加而减小;其他岩土特性指标对电阻率存在一定的影响,但与电阻率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上海地区利用扁铲侧胀试验的材料指数ID划分土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类的划分在岩土工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而扁铲侧胀试验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原位测试方法。根据上海地区157个扁铲试验孔近17 600份数据的实测资料,对不同土类的ID值范围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纳出粘土、粉土和粉砂的ID值范围,为利用ID值划分土类提供了依据。同时,对超固结性的影响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