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为比较牦牛和犏牛乳中两种乳清蛋白的含量,采用C18柱建立了检测牦牛乳和犏牛乳中α-乳清蛋白(α-La)和β-乳球蛋白(β-Lg)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试验动物包括放牧全奶麦洼牦牛(n=40)、半奶麦洼牦牛(n=27)和犏牛(n=36),分别从其全乳中制备乳清后,用HPLC方法测定两种乳清蛋白含量.结果表明,全奶牦牛、半奶牦牛和犏牛乳中α-La平均含量接近,约为0.86 mg/mL;β-Lg含量分别约为7.10 mg/mL、9.64 mg/mL和6.96 mg/mL,在半奶牦牛乳中含量极显著高于全奶牦牛乳和犏牛乳(P<0.01),而在全奶牦牛乳和犏牛乳中的含量接近.β-Lg的色谱图为单峰或双峰,未见明确规律.进一步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对牦牛乳和犏牛乳中β-Lg进行基因分型,表明牦牛中均为EE型,犏牛中为AE和BE型,BE型频率为0.694 4.HPLC可以分析牦牛和犏牛乳中α-La和β-Lg含量,但无法对β-Lg进行基因分型.  相似文献   

2.
麦洼牺牲占和犏牛乳蛋白的遗传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54头麦洼牦牛和19头牦牛乳蛋白的遗传多态性。结果显示,牦牛和犏牛的α-乳清蛋白均呈BB型,β-乳球蛋白在犏牛中为AB型,在牦牛中型β-乳球蛋白在凝胶上梁色通常极弱。  相似文献   

3.
麦洼牦牛和犏牛乳蛋白的遗传多态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54头麦洼牦牛和19头犏牛乳蛋白的遗传多态性.结果显示,牦牛和犏牛的α乳清蛋白均呈BB型.β乳球蛋白在犏牛中为AB型,在牦牛中A型β乳球蛋白(βLg)在凝胶上染色通常极弱.另外,在7头处于干乳期犏牛的乳腺分泌物中,有5头其A型βLg的电泳迁移率显著快于其它犏牛的A型βLg,而其B型βLg则慢于牦牛和其它犏牛的B型βLg.牦牛和犏牛的β酪蛋白以A1A1型为主,αs1酪蛋白以BB型为主.试验还观察到犏牛的A型αs1酪蛋白电泳迁移率快于牦牛的A型αs1酪蛋白  相似文献   

4.
麦洼牦牛和犏牛乳中特异乳酸脱氢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了麦洼牦牛和犏牛脱脂乳中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并用比色法测定其活力.结果显示,除部分初乳样品中LDH可见到3~4条区带外,其余乳样LDH仅分离出一条LDH1区带,并且其中有少数牦牛和犏牛乳中的LDH1为快带,命名为FLDH1.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也证实了该快带的存在.初乳中LDH活力以分娩当天最高,牦牛乳中LDH活力高于犏牛.乳中特异的LDH1有可能作为牦牛及其杂交后代一个重要的生化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5.
LGR4和ZNF281是信号转导通路中的重要分子,参与广泛的生物学过程.研究的目的是比较这两个基因在牦牛及其杂交后代睾丸中的表达.从成年牦牛(n=10)和雄性不育犏牛(n=7)睾丸中提取总RNA,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LGR4和ZNF281基因的mRNA水平.结果显示,这两个基因在睾丸组织中均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其中LGR4基因在牦牛和犏牛睾丸中表达量没有显著差异,而ZNF281基因在牦牛睾丸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雄性不育犏牛(P 0. 01),差异达4. 7倍.推测ZNF281在犏牛睾丸中的低表达可能与其雄性不育有关.  相似文献   

6.
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析德昌水牛,麦洼牦牛和成都黑白花奶牛血清中LDH同工酶。用计算机控光密度仪(Beckman CDS-200型)扫描测定其活力(%)正常参考值(±)。测得德昌水牛的LDH_1~LDH_5活力依次为55.64±0.98、28.66±0.66、6.63±0.37、5.03±0.33、4.22±0.32;麦洼牦牛依次为48.78±0.88、33.13±0.79、14.08±0.67、2.77±0.28、1.36±0.18;成都黑白花奶牛(第一、二个泌乳期)依次为52.22±0.80、29.64±0.47、12.62±0.56、4.12±0.32、1.70±0.14。各相应同工酶活力均数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该三种牛之间相应的五种LDH同工酶活力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又经Q检验证明:德昌水牛与麦洼牦牛相应的五种同工酶活力均值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德昌水牛与成都黑白花奶牛的LDH_1、LDH_3、LDH_4、LDH_5活力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成都黑白花奶牛与麦洼牦牛的LDH_1、LDH_2、LDH_4活力为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  相似文献   

7.
SAMD12是新近发现的SAM结构域家族成员.为进一步探究犏牛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实验从健康成年牦牛(n=10)和雄性不育犏牛(n=7)睾丸组织中提取总RNA,利用常规基因克隆技术,对牦牛SAMD12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牦牛和犏牛睾丸中SAMD12基因mRNA水平.结果本实验克隆获得了牦牛SAMD12基因的3种变异体,分别命名为v715、v779和v852.v715与普通牛5号变异体完全对应;v779含SAM结构域但与普通牛序列存在一些差异,可能是SAMD12基因的新变异体类型;v852无结构域部分可能不表现活性.定量PCR结果显示:SAMD12基因在牦牛和犏牛睾丸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差异不显著,推测其表达水平与犏牛雄性不育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8.
运用一对特异性引物对麦洼牦牛、九龙牦牛的FSHβ基因的5,端侧翼区进行了扩增,应用PCR-SSCP方法对其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麦洼牦牛的FSHβ基因的5,端侧翼区有AA型、AB型和BB型三种基因型,九龙牦牛的FSHβ基因的5,端侧翼区只检测到了AA型、AB型两种基因型.在两种牦牛品系中,AA基因型频率最高,A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B等位基因频率.麦洼牦牛和九龙牦牛群体中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431、0.1411,麦洼牦牛多态性能高,遗传变异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健康母牦牛、公牦牛、黑白花奶牛和杂种(母牦牛×黑白花牛)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用 CDS—200型计算机控光密度仪,以波长600nm 扫描,测得母牦牛、公牦牛、黑白花奶牛杂种(母黑犏牛)的 LDH_、LDH_2、LDH_3、LDH_4、LDH_5其活力(为 x±S)分别为42.3±0.9、36.5±0.5、15.3±0.5、3.7±0.3、1.9±0.3;38.6±5.4、36.7±1.1、18.1±1.4、4.7±0.6、3.0±0.6;48.9±0.6、29.2±0.8、12.7±0.6、5.2±0.3、3.9±0.4;46.5±4.231.4±2.6、14.7±3.8、4.0±0.9、3.2±0.8。  相似文献   

10.
黄牛与牦牛远缘杂交一代犏牛表现出很强的杂种优势,但其雄性不育使得杂种优势的利用受到了极大限制.为了从表观遗传学角度研究这一生殖隔离现象的生理机制,通过Real—timePCR检测了犏牛及其亲本睾丸组织中IGF2基因mRNA表达水平,并用亚硫酸氢钠测序法检测了血液和睾丸组织中IGF2基因第10外显子DMR区DNA甲基化状态.结果发现犏牛睾丸组织中IGF2基因mRNA表达水平最低,与亲本的表达水平差异极显著(P〈0.01);牛(犏牛、黄牛和牦牛)血液和睾丸中IGF2基因的DNA甲基化程度均较高(90%以上),其中犏牛高于其亲本,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实验结果说明IGF2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牛精子发生有关,可能在牛的精子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能与犏牛雄性不育有关;IGF2基因第10外显子DMR区的甲基化与IGF2基因在犏牛及其双亲睾丸中的表达差异无关,可能是其他的机制参与调节IGF2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黄牛与牦牛远缘杂交一代犏牛表现出很强的杂种优势,但其雄性不育使得杂种优势的利用受到了极大限制.为了从表观遗传学角度研究这一生殖隔离现象的生理机制,通过Real-time PCR检测了犏牛及其亲本睾丸组织中IGF2基因mRNA表达水平,并用亚硫酸氢钠测序法检测了血液和睾丸组织中JGF2基因第10外显子DMR区DNA甲基化状态.结果发现犏牛睾丸组织中IGF2基因mRNA表达水平最低,与亲本的表达水平差异极显著(P<0.01);牛(犏牛、黄牛和牦牛)血液和睾丸中JGF2基因的DNA甲基化程度均较高(90%以上),其中犏牛高于其亲本,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实验结果说明IGF2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牛精子发生有关,可能在牛的精子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能与犏牛雄性不育有关;IGF2基因第10外显子DMR区的甲基化与IGF2基因在犏牛及其双亲睾丸中的表达差异无关,可能是其他的机制参与调节IGF2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旨在建立一种从牦牛乳中快速提取总DNA并扩增线粒体基因的方法.实验以20头麦洼牦牛的乳为试验材料,用Chelex-100方法提取总DNA,扩增线粒体DNA(mtDNA)的D-loop区和细胞色素b基因(Cytb).结果显示,Chelex-100法能利用20μL全乳或脱脂乳快速制备总DNA,用于mtDNA的D-loop区和Cytb基因的PCR扩增,条带清晰并能直接测序.该方法的PCR扩增一般需要45个循环,扩增效果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且全乳优于脱脂乳,半奶牦牛乳优于全奶牦牛乳.建立的方法既可使用全乳,也可采用脱脂乳大规模提取总DNA,并扩增线粒体基因用于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分析昌台牦牛κ-酪蛋白基因重复片段多态性.用Chelex-100方法从昌台牦牛(n=100)全乳中提取基因组DNA,利用PCR对κ-酪蛋白基因第四外显子部分片段进行扩增,通过非变性PAGE及银染确定κ-酪蛋白基因重复片段多态性.结果显示昌台牦牛κ-酪蛋白基因重复片段存在A和B两种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0.094,0.906,B等位基因包含12 bp的重复片段.AB型个体17个,BB型个体73个.昌台牦牛κ-CN基因重复片段等位基因B为优势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4.
牦牛乳的凝乳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麦洼牦牛乳的若干凝乳性质进行了分析,并与中国荷斯坦牛乳作了比较,全乳加入凝乳酶后,所测定的牦牛个体乳样均能正常凝乳,而中国荷斯坦牛乳中有35%的样品无法凝乳,降低牦牛乳的pH值或在全乳中加入CaCl2(20mg/100ml乳)可显著减少凝乳时间,-20℃保存一个月的牦牛乳样无法正常凝胶,提示凝乳与酪蛋白微团的结构有很大关系,同一时间采集的全奶牦牛与半奶牦牛乳的凝乳时间未见明显差异;牦牛乳的凝乳时间与乳的常规厉分含量及乳蛋白组成之间也未发现明显的相关性,由于牦牛中未检测到象中国荷斯坦牛那样无法凝乳的个体,这一特点使得牦牛乳更适合制作乳酪,实验还对牦牛凝乳后的酶乳清、凝乳酪蛋白进行了电泳分析。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乡人民对乳、肉、蛋的需求量的大幅度增加,因而激发了畜牧业的大发展。奶牛的发展是形势的需要,也是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因为奶牛是以产奶为主的经济效益较高的家畜,奶牛的增多,乳房疾病的发病率也随着增加,因此,研究和治疗乳房疾病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现将我院在治疗奶牛乳头,乳地狭窄继发闭锁的体会简介如下:1病例情况在来院治疗的病例中,其中有一例,即孙吴镇张某的黑白花奶牛,四岁第二产,在产犊三十六天来县兽医院治疗。主诉:“几天前奶量明显减少,挤奶时间延长,乳头中间有一个疙瘩,比较硬,现在有奶挤…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一对PCR引物,寡聚核苷酸序列的上游引物为5’-gCg,AAT,TCA,TCC,CAC,gTg,CCT,gC-3’;下游引物为5’-gAg,AAT,TCC,Tgg,ggA,ggg,ACC,TT-3’。经68℃退火及30轮循环的PCR程序后,分别克隆来自我国青海和云南地区牦牛的乳球蛋白基因的5’调控区1447bp的DNA片段。将该片段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克隆在pMD1S-T Vector后进行序列测定。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青海牦牛该序列的核苷酸序列与文献报道的奶牛该基因的同源性为97.65%,云南牦牛该序列的核苷酸序列与奶牛该基因的同源性为96.8%,青海牦牛与云南牦牛该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4%。  相似文献   

17.
从LDH同工酶的分析探讨野牦牛的育种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聚丙酰胺凝胶电泳法分离野牦牛血清LDH同工酶并对之作理化分析,发现它具有H型亚基占相对优势的酶谱分布特征,各同工酶在单位时间内的活力、作用pH区限、热稳定性及对尿素变性剂的抗力显著不同,测定4种牛血清LDH的活力结果表明,野牦牛的总活力和比活力最大,次为犏牛,黄牛,而牦牛最低,结果为犏牛杂优效应分析和牦牛育种方案——导入野牦牛血液(基因)提高家牦牛生产性能的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生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阐明牦牛(Bos grunniens)乳的脂肪酸组成特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分析了牦牛乳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共轭亚油酸(CLA)、亚油酸(LA)的含量,并与普通牛乳、水牛乳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试验乳样中均可检测出10多种主要的脂肪酸组分,比例最高的为棕榈酸、油酸、硬脂酸和肉豆蔻酸,其比例在牦牛、水牛和奶牛之间存在差异;牦牛乳中总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显著高于水牛乳和普通牛乳(P0.05);牦牛乳中CLA含量显著高于水牛乳和普通牛乳(P0.01),但普通牛乳中LA含量显著高于牦牛和水牛乳(P0.01).结果提示,与普通牛乳相比,牦牛乳中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高含量的CLA,赋予其更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优良特性.  相似文献   

19.
应用PCR-SSCP技术对新疆和田和喀什良种驴群体的DGAT2基因内含子3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和分析,探讨DGAT2基因作为候选基因影响新疆良种驴体尺性状的可能性。结果表明:DGAT2基因存在多态性,其第3内含子有两种等位基因A和B,存在AA和AB两种基因型,没有检测到BB基因型,其中AA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AB型与AA型相比存在碱基发生A→G的突变,使赖氨酸突变为精氨酸。新疆和田良种驴AA与AB基因型个体相比,体高和胸围差异极显著(P<0.01),体长差异显著(P<0.05),AB型体高、胸围和体长高于AA型。新疆喀什良种驴AA与AB基因型个体相比,体高差异显著(P<0.05),AB型的体高、胸围和体长高于AA型。新疆喀什良种驴的体高、体长和胸围高于和田良种驴,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FSHβ和ITGB1基因多态性与母猪繁殖性状的相关性,本研究采用PCR-RFLP技术对939头大白猪群体中进行FSHβ和ITGB1基因的多态性检测,并对不同胎次不同基因型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木乃伊数、死胎数、窝重等繁殖性状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在试验大白猪群体中,FSHβ和ITGB1均具有中度多态性,FSHβ基因型频率为ABBBAA,优势基因为B等位基因。ITGB1基因型频率在大白猪中为CTCCTT,优势基因为C基因。FSHβ基因在头胎的死胎性状上AB基因型显著低于BB型0.15头/胎(P0.05),而在窝重性状上AB基因型显著高于BB基因型0.69kg/胎(P0.05),在其他胎次中各繁殖性状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ITGB1基因在头胎的死胎性状中TT基因型显著低于CC型,在二胎的窝重性状上CC型显著高于CT和TT型,分别高出0.88和0.97 kg/胎(P0.05);在三胎健仔数和窝重性状中CC型均显著高于CT型(P0.05),由此可见CC基因型为ITGB1在繁殖性状中的优势基因型。合并基因型分析结果发现:头胎的大白猪FSHβ-ITGB1合并基因型中最优分子标记组合为AATT,经产二胎、三胎次大白猪繁殖性状FSHβ-ITGB1最优分子标记组合为BBC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