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激变双星中较冷次星的星风在磁场耦合作用下造成的角动量损失,以及对激变双星演化的影响。本文特别注意到双星成员的星风物质损失和角动量损失应该与单星情况明显不同,这就是:双星成员的星风物质损失受到潮汐效应和系统自转效应的影响而增大,同时双星成员的角动量是由轨道角动量和自转角动量所组成,并且轨道角动量远大于自转角动量。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次星的星风物质损失率很小,星风的速度也不大,因而磁滞效应造成的角动量损失极小,不能成为驱动周期大于3小时的激变双星演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详细研究了激变双星系统的演化,发现磁制动机制导致的角动量损失要求星风的量级为10^-11—10^-12M⊙yr^-1,这比太阳风强10^2-10^3倍,表明磁星风机制失效。作认为驱动双星系统演化的角动量损失是由来自致密星的吸积盘外边缘的物质溢出的惯性离心力所致。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研究了激变双星系统的演化,发现磁制动机制导致的角动量损失要求星风的量级为10 ̄(-11)-10 ̄(-12)M_⊙yr ̄-1,这比太阳风强10 ̄2-10 ̄3倍,表明磁星风机制失效,作者认为驱动双星系统演化的角动量损失是由来自致密星的吸积盘外边缘物质溢出的惯性离心力所致。  相似文献   

4.
钡星系统轨道根数分布及丰度的Monte-Carlo模拟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星风质量吸积的角动量守恒模型,用Monte—Carlo方法研究了普通红巨星双星系统和钡星的轨道根数的变化规律,由于钡星系统是由普通红巨星双星系统演化而来,因此钡星系统的轨道偏心率及周期的分布显示了经过质量吸积后双星系统的最终轨道特征。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星风吸积过程的进行,在星风质量损失阶段系统轨道半长轴将增大,导致轨道周期增大,而偏心率变化不大,由此可以解释普通红巨星双星系统和钡星系统的轨道根数的分布规律和变化情况以及钡星重元素丰度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给出了计算吸积盘边缘物质和角动量损失,以及它们对激变双星演化影响的理论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紫外天卫星(IUE)观测到的高速物质流是来源于吸积盘边缘,吸积盘边缘的角动量损失可以成为周期大于3小时的激变双星演化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ζAur双星系统是一类特殊双星系统 ,由一颗晚型红巨星和一颗早型热星组成。红巨星有强大的星风物质损失 ,并在双星系统外部形成一向外膨胀的气壳 ;热星在星风气壳内作轨道运动。由于热星的紫外辐射可以激发星风物质而发光 ,星风物质的向外运动和双星的轨道运动使得ζAur型双星系统的光谱产生特殊周期性变化的PCyg谱线。近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利用运动大气理论计算ζAur型双星系统的PCyg谱线形成 ,以确定这类双星系统中红巨星的星风物质损失率的方法是目前测定物质损失率方法中较为精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共生星双星是一颗有强大星风物质损失的红巨星与一颗早型热星组成的特殊双星系统。由于早型热星在充满红巨星的星风物质的空间中环绕运行,要以产生P-Cygni型谱线,通过对P-Cypni型谱线的理论分析可以精确测定共生星双星的星风物质损失率。  相似文献   

8.
受星风或膨胀气壳包围的双星物质损失率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观测到的受星风或膨胀气壳包围的双星系统的PCyg谱线理论分析可精确测定其星风物质损失率,我们在计算这类星的理论谱线时,考虑了氢氦混合气体的多能级跃迁,轨道运动引起的密度非径向分布等因素,对轨道形状做了简化,所得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9.
大质量双星系统的非守恒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大质量双星系统有强大的星风物质损失,因而在研究其结构和演化时必须考虑星风物质损失,动量损失,物质交换以及由以上原因引起的轨道参量的变化,此外,天文观测又证实,一些大质量双星系统中存在星风冲击波,有X射线辐射以及有致密天体(白矮星,中子星)的存在,因此在研究大质量双星的演化时,又会遇到在星风冲击波理论及其对演化的影响,双星系统何时会演化成为公共外壳的系统,以及双星系统中如果发生超新星爆发,是否会  相似文献   

10.
共生星双星是一颗有强大星风物质损失的红巨星与一颗早型热星组成的特殊双星系统。由于早型热星在充满红巨星的星风物质的空间中环绕运行,可以产生P—Cygni型谱线,通过对P—Cygni型谱线的理论分析可以精确测定共生星双星的星风物质损失率。文章介绍了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意义的一些共生星双星的工作,其中的方法几乎都是近十年中发展起来的。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作者的一些工作。在谱线形成计算中考虑了较多的因素,如氢—氦混合气体的多能级跃迁问题、轨道运动引起的密度非径向分布问题等,并在轨道形状方面做了一些简化。反映了共生星双星谱线形成关键的周期性相位变化的特征,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对这个方法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进行了一些简要讨论,此外,还介绍了作者在线性化分离法求解Non-LTE大气模型中所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绘出了计算吸积盘边缘物质和角动量损失,以及它们对激变双星演化影响的理论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紫外天文卫星(IUE)观测到的高速物质流是来源于吸积盘边缘,吸积盘边缘的角动量损失可以成为周期大于3小时的激变双星演化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有碰撞星风激波存在的大质量双星系统的演化.碰撞星风激波存在的重要效应之一是产生X射线辐射,使有星风激波存在的大质量双星系统成为X射线双星系统的又一类新成员.碰撞星风激波存在的另一重要效应,是可以阻止双星系统中两子星之间的物质交换,因而对大质量双星系统的演化产生重要影响.对于一个由40M⊙和30M⊙组成的双星系统在情况B演化下,有星风激波存在与无星风激波存在两种情况相比较,前者的周期大大变短,系统的总质量大大减小.  相似文献   

13.
用相同的仪器条件在美国基特峰国立天文台观测了12颗晚型双星,并用卷积法测得了这12个双星系统的15个子星的自转速度,其中5个子星是首次进行自转测量。利用我们自己测得的自转速度值,我们也讨论了这些双星系统中的自转同步性。结果显示:所有轨道周期小于9天的双星系统子星都是周步的自转的。  相似文献   

14.
对观测到的受星风或膨胀气壳包围的双星系统的PCyg谱线理论分析可精确测定其星风物质损失率.我们在计算这类星的理论谱线时,考虑了氢氦混合气体的多能级跃迁、轨道运动引起的密度非径向分布等因素,对轨道形状做了简化,所得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5.
半相接双星室女座UW轨道周期变化的物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陵五型半相接双星室女座UW的轨道周期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星的轨道周期在长期快速增加(dP/dt=+1.37×10-6天/年)的同时也含有周期为62.3年的周期性变化.利用Brancewicz和Dworak在1980年给出的基本物理参量,对引起轨道周期变化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表明一个质量为Ms>0.94M⊙的第三天体的光时轨道效应能对轨道周期的周期性变化成份作出解释.由于在观测上没有发现这个第三天体存在的信息,它有可能是一个致密天体(如白矮星等).轨道周期的长期增加成份可解释为由次星到主星的物质交流引起(dM2/dt=1.43×10-7M⊙/年),这与该系统次星充满的半接几何结构是相一致的.但是,根据双星演化理沦,大陵五型半相接双星应该处于以次星的核反应时标进行物质交换的慢速物质交流演化阶段,而分析发现该星的轨道周期变化时标远小于次星的核反应时标,但接近于次星的热力学时标,揭示了(1)这颗双星处于以次星热力学时标进行物质交换的快速物质交流演化阶段;或(2)系统的星周物质要通过角动量交换对轨道周期的快速增加做贡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变质量二体问题讨论了由于星风造成的质量减少对双星HD698的轨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外赋AGB星星风吸积的角动量守恒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波  彭秋和 《天文学报》1998,39(4):424-429
用整个系统的角动量守恒条件代替切向动量守恒条件,推导出星风质量吸积及轨道参量变化方程.在新的轨道参量变化方程的基础上,计算了外赋AGB星系统的星风质量吸积及轨道参量的变化.将星风吸积模型同内禀AGB星核合成模型结合起来,通过逐次脉冲吸积质量和混合,自洽地计算外赋AGB星的重元素超丰,并给出计算结果与观测值的比较.对初始质量较大的Ba星(M2.0=2.5M⊙),当系统轨道周期大于1300天时,属于星风吸积,小于600天成为共同包层双星或灾变双星.对初始质量较小的Ba星(M2.0=13M⊙),当系统轨道周期大于1600天时,属于星风吸积,小于600天时成为灾变双星,由此可以解释Ba星的重元素超丰和轨道参量的观测事实,并有利于解释观测到的外赋S星轨道周期的600天下限.随着星风吸积过程的进行,轨道偏心率逐渐增大,这对解释Ba星轨道偏心率平均值大于外赋S星和CH星平均值的观测事实有利.  相似文献   

18.
李林森 《天文学报》2001,42(4):428-435
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了双星两子星的自转对轨道变化的后牛顿效应,给出自转对轨道产生的长期摄动效应和周期摄动效应。理论结果表明,两子星的自转对轨道半长轴、轨道偏心率、近星点角和平近点经度均产生周期摄动效应,但对前两个轨道根数不产生长期摄动效,人对后两个轨道根数产生长期摄动效应,并利用理论结果对6颗双星系:EK Cep、GT Cep、NY Cep、V448 Cyg和V451 Oph中两子星的自转对轨道产生周期和长期摄动效应做了数值计算,数值结果显示:对于两个质量较大快速自转的双星系,由此产生的后牛顿铲应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19.
密近双星自转的测量和研究(Ⅰ)观测和处理结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相同的仪器条件在美国Kitt Peak国立天文台观测了一批密近双星,并用两种方法得其自转速度,最后给出了75个双星系统的99个子星的自转速度,其中54个子星是首次进行自转测量,这批高精度的自转值为研究双星的同步性和检验各种同步机制提供了可靠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20.
用Kalimeris等人提出的分析周期新方法对RSCVn型双星系统ARLac的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颗食双星的轨道周期在长期减小的同时也含有周期为47年、振幅为1.56×10-5天的周期性变化.对引起轨道周期变化(非周期性变化和周期性变化)的各种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求出了它们的关键性物理参量.研究表明该系统轨道周期的变化可能是由于次子星周期性的磁场活动和由磁滞引起的角动量损失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