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手术前使用甲基强的松龙(MP)在脊髓型颈椎病(CSM)外科治疗中对颈脊髓的预防保护作用。方法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7例,随机分成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颈椎前路手术减压前即开始使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19例。B组:颈椎前路手术过程中未使用甲基强的松龙,18例。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2周按颈椎病脊髓功能状态评分法(40分法)计算2组患者的脊髓功能恢复率。结果A组在术后第1天、术后2周的脊髓症状改善情况较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预防使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的安全性,在治疗过程中起到预防性脊髓、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MP)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方法:62例CSM患者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应用MP分为2组.MP治疗组:32例,根据患者体重,术中脊髓减压前15 min以MP 1 500 mg或2 000 mg冲击,15 min内滴完, 45 min后继以2 000 mg MP维持用药23 h;对照组:30例,术中脊髓减压前15 min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点滴,术后20%甘露醇250 mL 地塞米松5 mg静脉点滴,Bbd×3 d.术后3 d、7 d、1个月和6个月按JOA评分标准评定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17-术前JOA评分)×100%],并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术后3 d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时MP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67.93±9.45)%、(48.77±8.86)%(P<0.05),术后1个月分别为(74.25±7.56)%、(60.85±9.66)%(P<0.05),术后6个月分别为(83.26±9.54)%、(70.67±8.99)%(P<0.05).术后MP组2例出现应激性溃疡,经治疗痊愈;对照组有5例出现反跳现象.结论:围手术期应用MP对于CSM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术中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P)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减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114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MP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MP组于脊髓减压前30 min给予MP 20 mg/kg体重快速静滴;对照组仅行前路减压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 d、2周、6个月分别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 MP组在术后1 d、2周和6个月时的脊髓功能康复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患者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术中应用MP能促进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减压术后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王法  贾宇 《中华临床新医学》2002,2(12):1089-1090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前路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采用环锯法或开槽法加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结果 术后平均提高9.5分。平均改善率68.9%。病程在6mo内患疗效优于1a以上(P<0.01)。结论 前路手术治疗是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经前路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996年7月至2005年7月共收治脊髓型颈椎病54例,均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2.5年,参照日本骨科学会(JOA)对脊髓功能评定标准,手术有效率96%。所有病例均获骨性愈合,无假关节形成。结论脊髓型颈椎病经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具有减压彻底,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及稳定性,疗效持久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熊红玲 《全科护理》2014,(21):1954-1954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行颈前路手术治疗的术前、术后护理,针对23例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进行术前心理护理,指导有效的术前训练,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并发症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以及帮助病人早期进行功能锻炼。23例病人术后7d~14d均康复出院,未发生感染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护理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是目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靠而有效的方法之一。颈椎前路手术对机体造成的损害较大,会对呼吸、循环、消化及泌尿系统等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护理不当可引起肺部感染、窒息、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各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因此,病例的正确选择,术前准备、术前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及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2002年10月~2005年3月,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施行该项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共56例,通过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整体护理,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剑  李松强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8):1020-102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对6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钛网植骨或自体髂骨植入结合颈前路带锁钢板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颈椎X线片、自我感觉、临床功能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3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手术后恢复满意,患者生活基本可自理。神经功能改善依据JOA评定标准,优29例,良18例,中10例,无效6例;JOA评分由术前(9.1±2.4)分上升至术后的(17.4±3.2)分。结论应用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或自体髂骨植入颈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支撑、稳定手术椎体节段和诱导成骨的优点,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椎间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标准。方法:对120例前路手术及110例后路手术的术后JOA改善率、颈椎管扩大率、颈椎生理前弯度、相邻椎间的稳定性及颈椎屈伸活动度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病变小于等于两个间隙的病例,两种术式术后的JOA改善率无明显差异,对颈椎生理前弯度及屈伸活动度的影响前路手术优于后路手术。(2)病变等于大于三个问隙的病例,JOA改善率后路手术大于前路手术,对颈椎生理前弯度的影响两者无明显差别,对屈伸活动度的影响后路手术优于前路手术。结论:(1)病变小于等于两个间隙时,应选择前路手术。(2)病变等于大于三个间隙时应选择后路手术。(3)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选择后路手术为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并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并行颈前路手术治疗的35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围术期护理的原则和方法。[结果]35例手术病人效果良好,术后骨性融合达到80%~90%。[结论]前方入路颈椎椎体间减压支持性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靠而有效的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前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及提高疗效、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两种前路术式治疗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前路单节段椎体切除植骨融合(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F)及两节段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两节段受累的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myelopathy,CSM)的效果。方法:23例采用ACDF法(ACDF组),21例采用ACF法(ACF组),评估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植骨融合率、生理弧度的情况、神经功能改善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两组患者经13~36个月随访,平均22个月。结果:ACDF组、ACF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3.04%、9.5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ACF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0±20)min、ACF组(134±22)min,手术出血量分别为(105±31)mL(、207±63)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患者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82.97±15.02)%和(75.60±14.87)%,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生理弧度的情况:最后随访时ACDF组Cobb角为(20.22±4.22)°、ACF组Cobb角为(17.86±3.24)°,ACDF组优于ACF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随访时Cobb角的丢失情况ACDF组为(2.09±1.47)°,ACF组为(4.38±2.38)°,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两个节段的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两节段受累的CSM更具合理,更利于脊柱稳定性的即刻重建长期保持,也能更好地维持颈椎的生理弧度,为植骨融合提供稳定的局部力学环境。  相似文献   

12.
杨庆国  江曙  倪朝民 《中国康复》2002,17(4):217-219
目的:探讨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辅以早期康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方法:10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椎体次全除术,术后给予塑质围领或头颈胸石膏固定3个月,同时进行早期康复功能训练。根据JOA评分和术后X线片,判定改善率和植骨区骨性融合。结果:103例获得12-79个月,平均29个月的随访。X线片检查,切除1-2个椎体患者,术后3-4个月植骨区骨性融合;切除3个椎体术后5-6个月获骨性融合,优良率86.4%,改善率平均71.3%。无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等损伤并发症,无植骨块脱出和颈椎假关节形成。结论: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辅以早期康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对颈脊髓功能改善的疗效。方法:对3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钛质钢板内固定手术。病例分别摄术前,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颈椎标准正侧位X线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手术效果,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平均27个月随访,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术前与术后1周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术后3个月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在颈脊髓功能恢复方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该文回顾和总结了近些年来中医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进展,并介绍了中医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认识。从中医辨证治疗,针灸疗法,手法治疗和中医综合治疗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系统分析了中医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优势性,有效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间盘显著退变与脊髓型颈椎病节段性不稳的关系及其对手术方式选择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椎间盘显著退变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术前动态X片和MRI,了解颈椎不稳和脊髓压迫的相关因素,随访观察前路和后路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显著退变椎间盘的上方相邻椎体不稳率71.4%,明显狭窄椎间隙及上方相邻椎间隙处常存在明显的脊髓压迫。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或后路双开门椎板成形术的神经功能恢复率分别为60.8%和57.1%,优良率分别为88.5%和81.3%。结论:显著退变椎间盘的上方相邻椎体有失稳倾向,脊髓压迫存在静态和动态压迫因素,手术应采用前路多节段减压融合固定或后路椎板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次完成颈后路单开门并单侧短节段侧块内固定治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失稳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本组选取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失稳患者25例,术前X线片测量均有椎体间不稳,磁共振显示脊髓受压明显;手术采用颈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术,不稳节段单侧短节段侧块内固定并关节突间植骨融合术.结果: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神经症状明显改善,拍片检查提示置钉位置正确,随诊11~18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3~6个月X线显示25例患者固定节段关节突有骨小梁生成,融合率达100%.25例术前JOA评分为10.39±2.40,术后随访时达到14.36±1.64;3例患者(4枚螺钉)出现螺钉松动,发生在钢板头侧.结论:一次完成颈后路单开门并单侧短节段侧块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失稳是一种简捷、可靠的治疗方法,避免了前后路联合手术,近期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脊髓型颈椎病不同手术入路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脊髓型颈椎病的不同手术方法,以提高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我科3年来行颈前路及后路手术的32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143例;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111例;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75例。采用JOA评分,分析患者术后改善率。【结果】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后改善率分别为81.4%,83.3%,77.2%。【结论】合理的选择手术方法,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改善率。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Questions from patients about pain conditions and analgesic pharmacotherapy and responses from authors are presented to help educate patients and make them more effective self-advocates. The topics addressed in this issue are the neurological disorder of cervical myelopathy, associated symptoms and signs, potential causes, workup, and treatment options (including laminectomy and decompression surg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