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证候用药禁忌”一词在现代文献中才被明确提出,但关于这一概念的论述却早已有之。“证候用药禁忌”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有多种称谓方式,如“药禁”“禁忌”“药害”等。文章总结“证候用药禁忌”概念内涵的演变,内容的丰富、完善,证候用药禁忌术语的确立与规范,梳理了证候用药禁忌的发展脉络和现代研究,提出证候用药禁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建议中药证候用药禁忌的研究应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临床不良反应的研究以及毒理实验研究的结果,进行系统整理,建立安全性评价体系,同时不断完善证候禁忌药的范畴以及单味中药的证候禁忌范围,加强中成药和注射剂的禁忌证候研究、体质用药禁忌的研究,为临床用药更加安全合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证候现代文献数据库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现代文献调研,建立"功血相关中医证候现代文献数据库".为探讨功血中医证候,最终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实用的功血中医证候规范体系提供依据和方法学参考.方法:应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查阅现代相关文献,获得功血相关中医证候的全面信息,利用Access2003建立功血中医证候数据库.结果:本研究共检出2215篇现代期刊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1篇现代期刊文献,利用Access 2003建立数据库,该系统数据真实、操作方便、内容专业、运行情况良好.结论:该数据库对功血现代文献资料具有强大的处理能力,不仅能对文献资料进行快速录入、永久储存、规范分类、快速检索和查询,还能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3.
王琳 《北京中医》2009,(2):104-107
在对《圣惠方》分步骤进行证候提取、证候名称形成、证候名称统一的基础上,以现代脾脏相关证候为比较对象,从证候名称角度总结了《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特点。发现一些现代层次较高的证候,在《圣惠方》中被作为具体证候;现代虚证多有气、务、阴、阳、精之分,而《圣惠方》虚证可直指“脾”、“脾胃”、“脾肺”、“心脾”、“脾’肾”;且只有“气虚”,无“血、阴、阳、精”之虚;《圣惠方》有相对较多的“脾气不和”、“脾胃不和”、“脾胃气不和”证;《圣惠方》一些证候相关概念辨析不清;《圣惠方》实证、热证比例明显大于现代;在《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实证巾,外邪直接相犯者比例较大;《圣惠方》认为证候虚多兼寒、实多兼热等。认为《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上述特点,应是源于米初辨证论治学说发展的初步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人的认知过程入手研究了中医证候体系的形成过程,得出结论:“证候”其实就是以“突出症状和体征”为标准对人体状态进行区分之后、再以“治愈方法”为标准而分出的子类。“证候”的“金标准”是依据“治愈方法”而定的。要研究古人所创的证候体系、规范证候所属临床信息,就要重视古人的思路,重视“治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文献中挖掘中医证候信息,进行规范研究,以期对中医的规范化,现代化起到一点借鉴作用.方法:选取了西医病名的4个疾病,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血瘀证的症状数据,其中包括血瘀证及其兼证的症状信息,从“证候-疾病(证-病)”的角度进行了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另外,选取糖尿病作为基本疾病来研究其证候规律,即“疾病-证候(病-证)”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将所有病种所有症状信息进行提取,建立数据库,将症状、证候的词语进行规范,使其成为最小中医信息单元,输入计算机,转换成计算机可以识别计算的数据.使用WEKA进行判别分析.SPSS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证候信息.结果:通过以上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的证候信息跟现有的证候标准相似.说明文献作者对现有标准是比较认可的.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现有标准的影响.但是这个结果不能完全被现有标准所包括,考虑是因为临床疾病的多样性,复杂性造成的,所以现有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结论:通过对文献进行数据挖掘,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几种疾病的证候特点的证候研究方法是可行的,同时提出了证候规范化方法研究需要引入证素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系统研究《局方》中脾、肾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肾相关证候比较的特点,以从一个角度反映《局方》作为中医证候学说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的意义。在证候提取、证候名称形成、证候名称统一等工作的基础上,一是以现代脾、肾相关证候为比较对象,从证候名称角度总结了《局方》脾、肾相关证候的特点;二是选择《局方》2个频数最高的脾脏相关证候(脾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作为代表,以现代相关证候为比较对象,从症状表现角度总结了《局方》脾脏相关证候的特点。研究发现,《局方》脾、肾相关证候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①从证候名称角度,《局方》脾、肾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肾相关证候有明显差异;②从证候名称角度,《局方》的证候(虚证)尚未充分分化;③从症状表现角度,《局方》脾脏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脏相关证候有明显差异;④《局方》对脾脏相关证候的主观性认识(证候名称)与客观性认识(症状表现)存在分离现象。《局方》脾、肾相关证候的上述特点,应是源于宋代证候学说的发展仍具有初步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收集整理慢性胃炎的现代文献,探索辨证及证候分布规律,为中医证候的客观化与规范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设定检索策略,将符合标准的合格文献纳入,建立文献数据库,提取相关的证候要素,同时规范证名,运用统计软件SPSS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和证候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型为脾气虚弱、肺脾气虚、湿热内蕴、气阴两虚等;病位主要涉及脾、肝和胃;病性以湿、热、痰、气虚、阴虚为主。结论 慢性胃炎的辨证诊断标准和相应的证候名称目前缺乏规范,成为学术交流和临床应用的瓶颈,“证候要素”的引入很有必要且为实现中医辨证的量化、客观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分析中医肾病证候研究现状,综合古今相关文献资料及现代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整理肾病证候信息,用证素辨证方法,识别肾病病位证素及病性证素,明确中医肾病证候类型、证候名称及辨证要点,补充完善中医肾病证候的规范化研究。  相似文献   

9.
由西安中医脑病医院承担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小儿脑积水中医诊疗规范研究”于2009年3月在西安启动。该项目计划在2009-2011年,以文献、病例资料为基础,通过小儿脑积水中医四诊信息调查表,运用相关统计学方法,构建小儿脑积水基本证候类型、证候诊断、证候疗效评价标准。采用成组序贯的临床试验设计,分析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研究解决对策,形成安全有效和便于推广的中医行业诊疗规范和中医综合方案技术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10.
分析中医肾病证候研究现状,综合古今相关文献资料及现代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整理肾病娃候信息。用证素辨证方法,识别肾病病位证素及病性证素,明确中医肾病证候类型、证候名称及辨证要点,补充完善中医肾病证候的规范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杜睿凯  张鹏  刘鹏  郭淑贞  毕力夫  王伟 《中医杂志》2012,53(2):151-154,164
目的 总结慢性心力衰竭(CHF)常见证候、证候要素与症状的对应性,为进一步制定以辨中医证候要素为核心的CHF诊断规范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 通过对CHF相关现代文献进行检索及规范,运用SPSS 16.0进行频数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 频数较高的症状基本能反映出与之对应的证候、证候要素的特点;贡献度较大的症状基本能反映与之对应的证候要素的特点;除证候要素痰在频数法、Logistic法中症状大体一致外,其余证候要素下症状在这两种方法中结果表现不完全一致.结论 两种方法互有优点缺点,对进一步制定CHF以辨证候要素为核心的诊断规范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泄泻是一种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清稀如水为主证的中医病证,现代研究已证实其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中医治疗泄泻尤其注重把握证候的准确性。泄泻证候研究对制订泄泻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且与其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基于中医理论与微生态理论存在许多共同的认知基础,以及随着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肠道菌群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意义益加凸显。肠道菌群与泄泻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证候相关肠道菌群研究为“以菌测证、以菌施方”探究提供了思路。该文总结了泄泻中医证候与免疫反应、神经递质、脑肠肽和蛋白质等微观指标的联系,着重梳理了泄泻6种常见中医证候相关肠道菌群特征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基于中医“以方测证”理论,即依据方剂的功效或其组成药物的功效,反证其对应证候的属性,从而间接探究泄泻中医证候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以期归纳提出今后证候相关肠道菌群的研究方向。众多研究表明泄泻中医证候的物质基础与炎症细胞因子、神经递质和蛋白质等微观指标有高度的相关性。证候和菌群失调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表现,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了疾病的表现。不同的中医证候对应特异的肠道菌群客观指标。肠道菌群是未来揭示泄泻证候的内在物质基础的一个有力结合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文献中辨证信息及证候频次,探索慢性心力衰竭(CHF)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可能的分布规律,为今后的证候规范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要求的慢性心力衰竭文献中涉及的证候和证候要素进行规范,借助Note Express 2及EpiData 3.1软件,运用SPSS 16.0进行频数、构成比的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144篇文献,经规范后的CHF证候名为71种,与CHF相关的证候要素有22种。从病例频次和构成比两个方面研究发现,证型出现的频次统计与病例数构成比统计在前7位基本保持一致,分别是心肾阳虚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心阳虚证,心气虚证,阳虚水泛证及阳虚血瘀、水饮内停证。病性类证候要素在前6位基本保持一致,分别是阳虚、气虚、血瘀、水停、阴虚、痰。病位类证候要素在前3位基本保持一致,分别是心、肾、肺。结论:通过对CHF中医证型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初步反映了CHF最常见的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可为进一步确定CHF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就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四诊信息采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关研究.提出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时,首先应规范病例报告表中四诊信息的名称和定义,其次要规范四诊信息采集程序和方法.临床试验前,须在对各中心研究者四诊信息采集规范化培训基础上,进行各试验中心内研究者的一致性评估,才能使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疗效评价更加科学、客观.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肾脏病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不仅给众多患者增加了精神和经济负担,也给我国社会公共卫生事业带来重大问题,而结合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手段对其进行干预、治疗,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全民大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中医大家都曾对“肾阳虚”证候进行了大量的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治法方药,现代中医药工作者依据中医典籍理论,对这一证候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认为其与慢性肾脏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通过运用一系列的现代科学实验技术对二者的相关内涵进行探索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从慢性肾脏病临床常用相关生物学指标和“肾阳虚”证候的相关研究入手,并将一系列临床、实验研究进行阐述分析,进而对二者相关性论述,针对当前关于“肾阳虚”证候与慢性肾脏病生物学指标相关研究较为片面、欠缺的现状,系统总结慢性肾脏病“肾阳虚”证候相关生物指标的研究方法,为慢性肾脏病“肾阳虚”证辩证标准规范化研究提供科学思路,进而为中医学证候本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肝郁脾虚证是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为病机,以胁胀作痛、情志抑郁、腹胀便溏为主症的证候,多见于肝病、胃痛、肠易激综合征、抑郁症等疾病,是现代临床常见证候。证本质的研究是中医辨证研究的关键,也是指导疾病治疗的基础。文章在总结课题组及领域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方证相应为指导,以“药效机制-证候本质”为耦合,揭示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与神经-消化-循环系统失衡作为“肝郁”与“脾虚”证候病机生物学基础的核心、阐明了肠道微生物-免疫系统-脑轴失衡是介导肝郁脾虚证病机演变转化的关键机制。  相似文献   

17.
关于证候因素的讨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证候规范化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之一就是证候名称是否需要规范、如何规范的问题。对于前者,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一者认为“在今后的医、教、研工作中只能使用规范化的证候名称”;而另者则认为“教材所列证型往往不能满足临床辨证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医生能根据证候的实际而灵活地概括出正确的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证候规范研究述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现代证候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证候规范研究则于80年代逐渐开展起来,包括证候概念、证候分类、证候命名、证候诊断标准的规范化研究.许多专家对此投入很大的精力,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如国标、行标、代码、主题词表、数版教科书,以及知名专家牵头所做的课题工作等等.但是到目前为止,现行的证候规范尚未得到统一,因此证候规范研究工作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近年国家对于证候规范研究的重视,有望在今后的几年内取得比较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石磊  张波 《吉林中医药》2013,(11):1115-1116
目的 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中医证候要素痰、瘀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共227例,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采集四诊信息并按中医证候要素痰、瘀进行辨证积分分类,采用2×2析因分析方法.结果 冠心病患者各证候要素组间Hcy水平依次为:痰瘀互结组>血瘀组>痰浊组>无痰无瘀组;在“痰”证成立的冠心病患者中Hcy水平与痰证积分呈正相关;在全部瘀证积分范围内Hcy水平与瘀证积分呈正相关.结论 Hcy水平与中医证素“痰”“瘀”皆存在相关性,Hcy可作为评估冠心病患者“痰”证严重程度的客观化指标,并可作为中医冠心病中医“瘀”证辨证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目前中医“证”诊断标准不全面不统一的现状 ,认为 ,规范“证”的诊断标准是中医诊断规范化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提高证候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水平 ,深化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促进中医证候诊断体系发展的重要途径 ,并探讨了“证”的诊断标准的内容与要求 ,提出任何一个规范证名均应有与之相应的科学严谨、全面完整、规范统一的诊断标准 ,其内容应准确地反映该证的基本要素、反映自然界时相变化对该证的影响以及病史、病程、年龄、体质、理化检测指标等因素。证候诊断标准是确定证候的客观依据 ,是对证候全面准确的认识 ,它应是科学严谨 ,全面完整、规范统一的 ,又是相对稳定的 ,否则就失去了诊断的准确性。可见 ,要发展中医的证候论断体系 ,在规范了证名之后 ,就应制订其完整规范的诊断标准 ,若这一环节解决不好 ,证的理论就难以发展 ,势必影响中医诊断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