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流域管理的形成、特征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流域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以流域为尺度,统筹流域资源管理、保护和利用的管理体系,也是为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而发展出的管理科学的研究方向. 深入剖析了流域管理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总结了水资源统一管理、水质目标控制管理和综合统一管理3种管理模式的管理目标、特点和不足,并指出现代流域管理应形成流域-区域-控制单元-污染源多层次一体化的污染控制目标体系;论述了我国流域管理的实践与发展过程,结合辽河流域管理实践,阐述了未来流域管理呈现管理手段的智能化、管理方式的生态化、管理机制的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对国内外水污染防治技术体系进行了归纳总结,系统地介绍了美国水质管理技术——TMDL计划的技术框架和特点,指出TMDL对我国水质目标管理的借鉴意义. 在“以人为本,保护水生态”以及“分类、分区、分级、分期”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了以保持水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的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阐述了该体系的内涵和特点,研究了面向控制单元的总量控制技术方法,对水环境生态分区、水质标准体系的建立、水污染控制单元的选取、实际和允许负荷量的计算、污染负荷分配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最后就如何实现流域水质目标管理体系提出了建议.    相似文献   

3.
美国移动源污染排放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灰霾、雾霾、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的频繁发生都与机动车污染排放密切相关,这表明我国移动源排放监管有效性的不足。而这又直接根源于我国移动源排放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不到位,包括道路交通控制政策少,非路上交通的排放控制政策基本缺位等。本文介绍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移动源排放控制管理体系——"全生命周期"的美国移动源污染排放管理政策体系,重点了分析《清洁空气法》的规定、严格排放标准和燃油标准的实施、经济刺激及劝说鼓励等多种政策思路和工具,并针对我国移动源污染治理中存在的单一行政管制、部门不协调、经济激励不足等问题,从技术、经济、行政等维度提出了改革和完善我国移动源污染管控体系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从根本止防止嫩江污染,本文从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行政管理体系的完善和技术保证体系的支撑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从管理目标和范围、管理机构、法律支撑、运行机制、技术保障等方面介绍了美国流域一元体系下的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以美国科罗拉多河流域污染治理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反应出科罗拉多河府际治理协调机制、联邦政府司法干预保障以及水权的配置与交易所产生的积极效果。提出对中国流域污染治理工作机制的启示,强调中央一元管制下的跨界协作;发展水权及排污权交易;面向控制单元建立总量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6.
欧盟以水框架指令为核心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流域管理体系,主要体现为目标、对象、管理、方法和措施等方面的综合和协调统筹,体现了生态系统化管理思想。为此,在长江大保护过程中应借鉴欧洲流域综合管理经验,建立健全流域管理法律体系,做好流域保护顶层设计和路线图,建立健全流域综合管理的议事协商机制,以生态系统化管理思想,强化综合措施,促进流域水质、水量和水生态全面改善。  相似文献   

7.
河流水质目标管理技术是国际上主流的流域综合管理技术,对水污染治理具有良好的效果。在介绍河流水质目标管理概念和技术框架的基础上,针对中国与欧美国家在水污染治理现状方面的不同,如河流污染普遍严重、水力连通性较差、流域监测资料缺乏等,对其中的关键问题:控制单元划分、水质目标确定、污染负荷核算、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在中国的应用现状做了相应的总结。最后对中国未来水质目标管理的方向做了展望,以期有助于该技术体系在中国的应用发展。  相似文献   

8.
总结发达国家在水环境监控技术方面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流域水环境监控技术体系的特点,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水环境监控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影响了监测的效度和效率. 提出了完善我国流域水环境监控技术体系的设计原则:监测对象与流域生态功能的一致性、监测指标与水环境污染特征的一致性、监测方法与质量控制的一致性以及监测方式与监测目的的一致性;同时提出了流域水环境监控的系统设计思路,即流域水环境监测对象与监测指标筛选、监测布点与采样技术、监测分析方法、监控质量保证、监测网络与监控信息管理等6个方面. 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我国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现状和流域水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缺失,从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监督、流域水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质量事故行政追究和流域水环境监测机构内部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构架了流域水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监督、考核、评价、追究等一系列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0.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历程及策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经历了从单一的调查诊断、控源治污等向湖泊综合治理和以湖泊生态安全和绿色流域建设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治理转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依然严峻,治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污染物削减能力不足、流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及管理体制不完善等诸多困难和问题。现阶段应实现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三大战略"转变,建立技术、政策、经济、法律等多手段联用的湖泊流域综合管理和治理体系,优先保护水质良好和生态脆弱湖泊,推动湖泊自然资本核算机制,建立湖泊流域经济可持续增长新模式,推进流域经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构建湖泊流域生态文明体系。  相似文献   

11.
饮用水源地水质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饮用水源地水质预警系统是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PIs)、遥感(RS)、网络、多媒体及计算机仿真等现代高新科技手段,对目标流域的水质状况、水文情况等各种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与存储,动态监测各种污染物的变化过程,并将其显示、发布给公众,成为一个集监测、计算、模拟、管理为一体的系统。通过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第三方运行、质量管理及控制、预警平台构筑形成一整套完善的预警体系,制定了预警相应流程。划分了预警发布等级,实现了对预警信息的综合应用,有效的为水源水水质安全保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新冠肺炎疫情对公众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针对疫情可能造成的水污染问题,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均全力加强城市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预警工作,突出了当前形势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为实现安全饮用水目标,美国在法制体系、组织结构、饮用水水源地风险评估和保护计划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国应对疫情、实现饮用水安全保障提供了诸多启示。美国实践经验表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应建立从废水排放控制到水源地风险防范的全方位、一体化管理体系;完善"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监测与应急体系;构建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的制度体系;完善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形成多方共治的良好局面。基于美国水源地保护经验,本文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加强全国饮用水水源地风险评估,严防医疗污水和城镇生活污水向水源地排放;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和预警,提升监测预警水平并制定备用水源等应急响应计划;强化地方政府对水源地的统一监管职能,明确水源地管理部门和水源地水厂的职责分工,加强组织协调和联防联控;完善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保障饮用水源水质安全,以北江的广东辖区段(下称北江)为案例区,研究构建了饮用水源水质预警监控断面设置方法,并开展应用研究. 研究结果:①系统提出了饮用水源水质预警监控断面设置思路. 从断面类型上,划分为入境断面、控制断面、预警断面、目标断面4类;从断面功能上,分别定位为入境水质监控、源头影响控制、早期水质预警、目标水质保障;从断面的风险覆盖范围上,分别在面尺度、线尺度、点尺度3个层面保障水源水质安全;从而构建分类多级的饮用水源水质预警监控站网. ②提出了饮用水源水质预警监控各类断面的设置方法. 如入境断面的设置执行“属地管理”原则,与跨省(市)界断面保持一致;控制断面的设置遵循“快速响应”原则,在高风险源及河段下游就近布设;预警断面的设置遵循“应急缓冲”原则,断面与取水口距离的核算公式是预留的水团迁移时间、设定水文条件下水流流速2类参数的函数,预留迁移时间需要满足不小于当地区域应急响应时间的约束条件;目标断面则直接位于取水口. ③北江流域饮用水源水质预警监控断面初设136个,优化核定后共计111个,包括入境断面6个、控制断面71个、预警断面26个、目标断面16个,其中有8个断面具有多重监控功能属性. ④经验证,该研究中所述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中国目前水环境质量现状分析,指出流域环境预警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并选择总量控制指标作为预警体系的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基于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流域预警体系,确定预警因子的权重和评分标准。设立临界状态,不良状态预警、缓慢恶化预警和迅速恶化预警4个级别,为建立流域环境质量预警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流域水质监测站对发生在江河中的重大水质污染事故中承担着前哨的重要作用.因此,建立起江河重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体系已迫在眉睫.本文结合多年来松花江水质监测的实际工作,对环境水质监测部门开展重大污染事故应惠监测措施研究的必要性、应急监测工作必需的配置、预警监测断面在应急监测中的功能与作用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指出,应加大江河水环境监测的投入,切实加强水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尽快建成主要江河应急防控体系,提高江河重大污染事件的预警预测、监测、处置、后期评估等方面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16.
针对清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的需求,通过野外调查和环境统计获取相关数据,应用GIS和GPS技术,建立流域污染源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清河流域污染源排放特征及流域水环境监控能力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清河流域,废水污染源主要集中在支流小清河和寇河流域,典型行业包括牲畜屠宰、食品加工、缫丝加工等;污染源在线监控和河流水质断面监测能力均无法满足流域水环境管理的需要,在清河流域的水环境管理中,应将小清河流域和寇河流域作为重点水质控制单元进行管理,在小清河和寇河入清河干流处增设水质监测断面。  相似文献   

17.
白洋淀水生态综合调控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挖掘白洋淀污染源控制、富营养化与沼泽化治理、长效生态节水及流域综合管理协调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安全保障为目标,设计了集水生态系统健康诊断、水生态安全预警与应急、水量调控、污染物控制、淀区净化、综合调控、知识库子系统于一体的白洋淀水生态综合调控决策支持系统,为白洋淀流域的水生态安全保障提...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型水源地水质安全预警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下水型水源地水质安全预警是城镇集中供水的地下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地下水型水源地水质安全预警功能,提出了包括基于水质长序列监测预警、基于污染动态模拟预警及基于区域污染风险评价预警的技术体系.其中,基于水质长序列监测的预警是通过因子分析筛选水源地特征污染物,分析水质数据变幅以确定水源地水质的预警级别,可实现针对水源井的开关控制作用;基于污染动态模拟的预警是在水源地外围污染源特征基础上,模拟其动态迁移过程,进而确定其影响水源地水质的预警级别,可实现对水源地水质变化趋势的预判;基于区域污染风险评价的预警着重于水源地受区域污染风险控制与水源地保护区的耦合效应,同时结合其他预警影响因子作用以确定预警级别,可实现对水源地所在区域的宏观管控.该技术在哈尔滨市利民水源地进行了综合应用,结果显示,基于水质长序列监测预警中,CODMn及NH4+的最大变幅指数均在1~2之间,预警级别确定为一级;根据污染动态模拟的结果得知,位于水源地开采井流场上游较高ρ(NH4+)的范围在迁移20 a后,污染晕前段尚未到达水源地,确定预警级别为零级;基于区域污染风险评价的预警确定水源地所在区域为零级预警区,综合分析可以确定利民水源地地下水水质存在污染风险,应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事故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琳  吕永龙  贺桂珍  王铁宇 《环境科学》2014,35(10):4009-4014
面对严峻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环境污染问题,以及不断提升的化学品风险管理要求,我国对于POPs污染事故预警管理的需求日益迫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及POPs生成机制,针对不同的POPs和污染事故的种类,构建出POPs污染事故的预警指标体系,以期为完善我国POPs污染事故预警管理提供决策支持.预警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两部分:POPs预警指标和运行保障机制.POPs预警指标包括了警源指标、警兆指标和警度指标.为保障预警体系的有效实施,构建了预警响应机制及政策保障机制,包括对风险源的动态清单管理和定期评估,及时有效的警情上报,各部门的协调合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