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非伏气论王玉生山东德州地区中医院(德州253000)“冬伤于寒,春必温病”首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历代医家对此注解多为冬伤于寒,潜伏而春发的伏邪论,只有极少数认为,春必温病的原因为冬不藏精所致,但亦未能言及冬伤于寒之真谛。笔者认...  相似文献   

2.
从“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探讨荨麻疹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荨麻疹春季多发的特点及临床表现,临床多参照温病学"春温"进行论治。基于"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理论,提出"肾精不足"为荨麻疹的内在发病基础,"风热外袭,卫营同病"为其直接病机。明确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为临床防治荨麻疹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马战平主任医师为陕西省名中医,现为陕西省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救治专家组组长,他认为祖国医学对“疫戾”发病的认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对“疫戾”发病的成因分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爆发于己亥岁末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隶属中医“疫”病范畴,其具有发病快,传遍迅速之特点。在历代医家对疫病的认识里,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对疫病认识的记载,随着历史进程中疫疠的爆发,后世医家对疫疠的认识也逐趋清晰,其中“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就是其集大成者,基于此理论的认识,对于“疫戾”的诊治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治病求本”作用,为疾病的辨证分型,发挥中医药综合治疗作用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因此,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继承和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当从以下方面来探讨。1 论精气盛衰与发病的关系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相似文献   

5.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历代注家,素有争议,大多奉为“伏邪”学说的理论渊源。如张志聪认为:“冬伤于寒,邪不即发,寒气伏藏,春时阳气外出,邪随气而化热,发为温病。”通观全文,联系诸篇有关论点,愚意此条经旨,非言伏邪,实乃指冬令不善藏摄,时令之邪(寒)易伤阳气,正气先虚;至春令则多患温病。现试陈管见,析疑如  相似文献   

6.
李宇铭 《辽宁中医杂志》2014,(11):2307-2309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出自《黄帝内经》,对于其中温病的发病机理众说纷纭,多认为是伏邪所致。透过《内经》四时疾病发病规律的考证,可知温病的发生属于"外内合邪",是在冬季受寒以后邪气留连,正气受伤,到春季时再感受邪气而发病,其发病必须符合3个条件。实际上,《内经》的温病并非必须发于春季,冬伤于寒未必春成温病,温病亦不一定是伤于寒所致,"外内合邪"理论与后世多种温病学说有所不同。明确温病发生的源头理论,对于温病学理论与临床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传统温病概念为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发病类型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当下的温病与明清时代的温病不尽一致。因现代人多冬不藏精,加之阳气不足,对于现代温病的治法不可一味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相似文献   

8.
李宇铭 《辽宁中医杂志》2014,(10):2080-2082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出自《黄帝内经》,对于其中温病的发病机理众说纷纭,多认为是伏邪所致。透过《内经》四时疾病发病规律的考证,可知温病的发生属于"外内合邪",是在冬季受寒以后邪气留连,正气受伤,到春季时再感受邪气而发病,其发病必须符合3个条件。实际上,《内经》的温病并非必须发于春季,冬伤于寒未必春成温病,温病亦不一定是伤于寒所致,"外内合邪"理论与后世多种温病学说有所不同。明确温病发生的源头理论,对于温病学理论与临床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素问·金匮真言论>有"冬不按硚,春不鼽衄……"之说,对此诸家解说不一,众论纷云,历来是个疑点(本文<素问>原文均引自<黄帝内经素问译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 唐·王冰注:"按谓按摩,硚谓如硚捷者之举动手足,是所谓导引也,然扰动筋骨则阳气不藏,春阳气上升,重热熏肺,肺通于鼻,病则形之,故冬不按硚,春不鼽衄."(<黄帝内经素问>,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相似文献   

10.
五行互藏指五行任何一行中,皆又有五行可分,是五行学说的精华,亦有称为东方的普通系统论,是在五行学说基础上的发展和延伸,属祖国医学方法论范畴,用以解释自然界及人体多维、多层次立体结构,反映脏腑、经络之间内在的错综复杂的联系。五行互藏起源于《黄帝内经》,明代张景岳首次提出概念,不仅可用于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联系,而且可用于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温病学伏气温病之说来源于《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传统解释为冬日伤寒,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与此相关的另一种说法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结合中医学气机圆运动及《内经》原文分析,笔者认为二者是有区别的,前者因冬日封藏之令太过,至春日疏泄之时,阳气升发过度,木火之气偏盛所致,为物极必反之意;而后者是冬令阳气封藏不足,过于消耗,卫外功能减弱所致。前者为实证,后者为虚证。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提出“五脏藏神”理论,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基于此,失眠与焦虑共病的内在病机当为“神不得藏”,其中以“心神”“肝魂”“脾意”为辨治重点。心不藏神则神烦,治当安心神,方选天王补心丹加减;肝不藏魂则惊悸,治当归肝魂,方选一贯煎化裁;脾不藏意则郁结,治当宁脾意,方选归脾汤出入。同时,基于五脏一体观,亦应重视肺、肾二脏的藏神功能。各脏神有所藏,则失眠与焦虑得平。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3.
彭达池 《中医研究》2009,22(11):3-5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曰:“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其中“按蹻”一词,历代医家的注释与经典本旨不合符节,矛盾悖理者颇多,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朱超 《河南中医》2012,32(8):1095-1095
通过对魄门的考证和理解,提出"魄门"不仅指代肛门这个器官,而且指肛门排便这一功能,并进一步提出"本句经文是对排便生理这一过程的高度概括"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5.
蒋跃文  曾江琴  李家庚 《光明中医》2011,26(11):2192-2193
本文主要从表、里、寒、热、虚、实六个方面探讨了《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无汗”或“不汗出”的证治,有助于大家在临床上对于此类杂病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6.
<正>前不久我国专家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与控制现状》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指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接近12%,糖尿病前期率为50.1%,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约有1.139亿糖尿病患者,有一半  相似文献   

17.
“不欲食”或“不能食”是指临床患者食欲下降或完全不思饮食的一种病症,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关于本症的描述较多,并为后世医家在临床上辨治此类病症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现就《伤寒杂病论》中有关本症的条文加以分析、归纳、总结,可为广大中医工作者提供辨证之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