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乙肝患者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表达水平及其与病情、病程的关系。方法用R IA方法对135例乙肝患者进行血清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胶原前体(PⅢC)、Ⅳ型胶原(ⅣC)检测。结果乙肝患者血清中HA、LN、PⅢC和ⅣC水平分别为(338.7±122.6)、(226.2±43.3)、(152.8±33.7)和(132.6±41.1)μg/L。其中,急性黄疸肝炎、慢性肝炎轻度、慢性肝炎中度、慢性肝炎重度、肝硬变代偿期、肝硬变失代偿期、肝癌和肝硬变+肝癌患者HA、LN、PⅢC和ⅣC水平分别为(134.2±101.4)、(185.1±104.5)、(373.5±147.1)、(445.5±123.6)、(477.3±186.0)、(653.7±98.5)、(597.5±91.3)和(723.6±110.4)μg/L;(106.7±31.3)、(179.5±28.5)、(234.6±66.1)、(287.3±57.0)、(294.8±66.4)、(345.6±61.2)、(322.1±71.0)和(357.8±88.3)μg/L;(103.5±19.2)、(108.6±21.4)、(145.3±37.3)、(194.5±41.7)、(188.8±39.5)、(247.6±48.0)、(251.3±37.3)和(286.7±35.8)μg/L;(49.6±14.7)、(83.4±15.3)、(134.5±50.5)、(178.7±61.4)、(183.2±61.3)、(256.8±72.4)、(217.7±64.5)和(281.1±57.0)μg/L。结论肝癌、肝硬化、肝硬变+肝癌和慢性肝炎重度患者存在明显的肝纤维化征象,急性黄疸肝炎、慢性肝炎轻度患者肝纤维化程度较轻,在一定范围内肝纤维化程度与肝病的病情、病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娄红波  王先宏  何丽莲  李富生 《广西植物》2022,42(11):1875-1883
为研究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茎叶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该文对甘蔗茎叶以甲醇提取,提取物采用柱色谱(SiO2、Sephadex LH-20、Rp-18)进行分离纯化,根据质谱和核磁共振技术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并通过DPPH法测定化合物的清除自由基能力。结果表明:(1)从甘蔗茎叶部位共分离鉴定22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醛(1)、对甲氧基桂皮酸(2)、4-甲氧基苯甲醛(3)、香草醛(4)、4-羟基肉桂酸甲酯(5)、对羟基苯甲酸(6)、(2-羟基苯基)(苯基)甲酮(7)、对甲基苯甲酸(8)、咖啡酸甲酯(9)、乌头酸A(10)、乌头酸E(11)、5-O-二甲氧基肉桂酰基奎尼酸(12)、槲皮素(13)、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苷(14)、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15)、硫代二丙酸双十八烷基酯(16)、α-conidendrin(17)、rel-(2α,3β)-7-O-methylcedrusin(18)、3-O-阿魏酰奎宁酸甲酯(19)、木犀草素(20)、(5S,6S)-5,6-dihydro-3,8,10-trihydroxy-5-(4-hydroxy-3-methoxyphenyl)-6-hydroxymethyl-2, 4-dimethoxy-7H-benzo [c]xanthen-7-one)(21)和5-O-阿魏酰奎宁酸甲酯(22),其中化合物2-3、7-11、14-19、21-2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通过DPPH法对含量大的15个化合物(1-9、11-16)进行自由基清除能力的筛选,其中化合物12(5-O-二甲氧基肉桂酰基奎尼酸)显示了较好的抗氧化活性(IC50值为 49.58 μg·mL-1)。该研究结果丰富了甘蔗抗氧化活性物质基础,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葫芦茶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多种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研究葫芦茶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从葫芦茶地上部分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1)、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2)、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4)、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5)、山柰酚-3-O-α-L-鼠李糖(1→6)-β-D-半乳糖苷(6)、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3-O-α-L-鼠李糖(1→6)-β-D-半乳糖苷(8)、芦丁(9)、间苯三酚-O-β-D-葡萄糖苷(10)、对羟基桂皮酸(11)、RoseosideⅡ(12)、儿茶素(13)。其中化合物2、4、5、6、8、9、10、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树种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蒸腾效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3,自引:1,他引:8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各树种在年生长季不同测期的蒸腾速率日进程曲线一般呈单峰型。蒸腾速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光照强度、气温、相对湿度和大气水势。蒸腾速率日变化一般可用具有光照因子的优化模型(即光照型、光温型、光湿型和光温湿型)来模拟。年生长季树种蒸腾速率(g·g-1LD·h-1)排序由大到小为:柠条(0.9269±0.2089)(平均值±标准差,以下同)、小叶杨(0.7177±0.2410)、河北杨(0.6256±0.1609)和北京杨(0.6007±0.2749);净光合速率(mgCO2·g-1LD·h-1)排序自高至低为:柠条(14.5949±4.6627)、小叶杨(13.4055±2.9994)、河北杨(13.2569±4.3531)和北京杨(11.6989±2.5884);蒸腾效率(gDM·g-1H2O)排序由高至低为:北京杨(1.41%±0.42%)、河北杨(1.35%±0.36%)、小叶杨(1.26%±0.23%)和柠条(1.00%±0.27%)。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烟管头草的化学成分及其对白血病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该文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大孔吸附树脂等方法对烟管头草(Carpesium cernuum)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1H NMR、13C NMR和MS等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测定化合物1-10对白血病细胞(K562、HEL)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从烟管头草乙酸乙酯部位共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2, 9-epoxy-5, 9-dihydroxy-8-angeloyloxy-11-methoxymethyl-4(15)-germacraen-6, 12-olide(1)、cardivin D(2)、cernuumolide I(3)、cernuumolide J(4)、8-hydroxy-9, 10-diisobutyryloxythymol(5)、(2E, 6Z, 10E, 12R)-7-[(acetyloxy)methyl]-3, 11, 15-trimethylhexadeca-2, 6, 10, 14-tetraene-1, 12-diol(6)、9, 10-dihydroxyoctadecanoate(7)、1, 6-dihydroxy-8-hydroxymethyl-anthraquinone(8)、emodin(9)、4-megastigmen-3, 9-dione(10)、β-谷甾醇(11)。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7-10均为首次从天名精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10均为首次从烟管头草中分离得到。(2)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cardivin D(2)、cernuumolide I(3)和cernuumolide J(4)对白血病细胞具有较好的体外抑制作用,其中对K562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2.27±0.46)、(5.53±0.41)、(3.90±0.80)μmol·L-1,对HEL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1.84±0.14)、(2.36±0.90)、(2.31±1.17)μmol·L-1。该研究结果丰富了烟管头草的化学成分,为抗白血病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祁连山东缘地区不同坡向的高寒草甸群落物种功能群和多样性差异,该研究选择北坡(N坡)、西北坡(NW坡)、西坡(W坡)、东坡(E坡)、东北坡(NE坡)、西南坡(SW坡)和南坡(S坡)7个坡向类型,调查各坡向的植被特征(高度、盖度和频度),测定土壤因子,分析物种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及其相关性等。结果发现:(1)研究区样地共有植物11科18属21种,主要有豆科(4属4种)、菊科(3属3科)、蔷薇科(1属3种)、莎草科(2属2种)、禾本科(2属2种)和蓼科(1属2种);不同坡向的植物科、属数量变化趋势与种相同,均为东北坡、西南坡、北坡(76.19%)>南坡(66.67%)>东坡(61.90%)>西坡、西北坡(19.05%)。(2)不同坡向的草地群落组成不同,其中东坡、南坡和东北坡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西南坡和北坡为草本和灌丛交错区,西坡和西北坡主要以灌丛为主。(3)不同坡向的物种功能群不同,其中东坡、南坡、东北坡、北坡和西南坡的莎草类重要值最高,西坡和西北坡只有豆科和杂类草,且杂类草重要值最高。(4)不同坡向的优势功能群不同,其中:禾本科植物的重要值大小为阴坡(NE坡)>阳坡(S坡和SW坡)>半阳坡(E坡),莎草科植物重要值大小为半阳坡(E坡)>阳坡(S坡)>阴坡(NE坡和N坡),豆科植物重要值大小为阳坡(S坡)>阴坡(N坡、NW坡和NE坡)>半阳坡(E坡)>半阴坡(W坡),杂类草植物重要值大小为半阴坡(W坡)>阴坡(N坡和NE坡)>半阳坡(E坡)>阳坡(SW坡和S坡)。(5)随着坡向梯度变化,物种丰富度和香农 威纳多样性指数变化一致,其大小均表现为:阴坡>阳坡>半阳坡>半阴坡。(6)冗余分析发现,土壤含水量和碳氮比是影响灌丛植物[瑞香(Daphne odora)、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和头花杜鹃(Rhododendron capitatum)]重要值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不同坡向的土壤水分、养分和光照等的变化显著影响了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功能群及其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红树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胚轴为京族常用治疗乙肝中草药。为研究木榄胚轴中化学成分及其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活性,该文采用MT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木榄胚轴不同萃取部位抗HBV活性,使用现代色谱和波谱方法对活性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测试获得的化学成分抗HBV活性。结果表明:(1)红树木榄胚轴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具有抗HBV活性;(2)从中分离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尿嘧啶(1)、胸腺嘧啶(2)、腺嘌呤核苷(3)、oryzalactam(4)、正丁基-O-D-吡喃果糖苷(5)、nortetillapyrone(6)、(4R,6S)-4-methoxyl-2,3-dihydroaquilegiolide(7)、(4R,6S)-2-dihydromenisdaurilide(8)、没食子儿茶素(9)、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1,2,3-trihydroxypropyl)-2-methoxy]-phenoxy-1,3-propandiol(10)和(-)-南烛木树脂酚-9-O-β-D-木吡喃糖苷(11),其中化合物4、5、7和8为首次从药用红树木榄中获得,化合物4具有抗HBV 活性,其抑制率为23.59%。该研究丰富了木榄胚轴抗HBV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8.
张宝  刘佳  匡维米  蒋礼  李勇军  李悦 《广西植物》2023,43(11):2149-2158
为了研究蛇含委陵菜(Potentilla kleiniana)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该文利用D-101大孔树脂、硅胶及Toyopearl HW-40F等色谱技术对蛇含委陵菜6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和HR-ESI-MS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体外炎症模型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1)从蛇含委陵菜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heptadecanoyloxy)propane-1,3-diyl distearate(1)、9,12,13-三羟基-10,15-十八碳二烯酸(2)、9,12,13-三羟基-10,15-十八碳二烯酸甲酯(3)、2,2''-氧代双(1,4-二叔丁苯)(4)、大黄素(5)、大黄酚(6)、(6R,9R)-3-酮-α-紫罗兰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7)、新穿心莲内酯(8)、甲基-α-D-呋喃果糖苷(9)、1-O-β-D-吡喃果糖-α-D-吡喃阿洛糖苷(10)、对香豆酸(11)、cesternosides A(12)、koaburaside(13)、荭草素(14)、异荭草素(15),均首次从委陵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2)抗炎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3、8、11-15具有一定NO释放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8在 25 μmol·L-1浓度下抑制率为72.5%。该研究丰富了蛇含委陵菜的植物化学信息,明确了脂肪酸衍生物、酚性成分及二萜类成分是其抗炎活性成分,为蛇含委陵菜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李丽  雷艳  汪洋  马雪  陆苑  刘春花  王永林 《广西植物》2023,43(6):1114-1123
杏叶防风(Pimpinella candolleana)为贵州苗族习用草药,用于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等病症的治疗。为探究杏叶防风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该研究采用硅胶、凝胶、ODS等色谱技术对杏叶防风全草7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作为炎症模型,评价单体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1)从杏叶防风中分离并鉴定了20个化合物,分别为香草醛(1)、芝麻素(2)、2-甲基-2-羟基-5-甲氧基苯并 [d] 氢化呋喃-3-酮(3)、原儿茶醛(4)、1,5-dihydroxy-2,3-dimethoxyxanthone(5)、异鼠李素(6)、山奈酚(7)、8-羟基-2-甲基色原酮(8)、木犀草素(9)、槲皮素(10)、1-O-β-D-葡萄糖-(2S,3S,4R,8E)-2- [(2''R)-2''-羟基棕榈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11)、异鼠李素-3-O-β-D-半乳糖苷(12)、异槲皮苷(13)、去甲当药醇苷(14)、木犀草素-6-C-α-L-阿拉伯糖苷(15)、山奈酚-3-O-β-D-半乳糖苷(16)、山奈酚-7-O-β-D-葡萄糖苷(17)、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8)、异牡荆苷(19)、芦丁(20)。其中,化合物1、3、4、6、7、10、13、16、18、2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抗炎结果显示,化合物2-10、12、18、19均可显著抑制 LPS 诱导 RAW264.7 细胞NO释放量(P<0.05,P<0.01),其中化合物4、7、10、18在浓度为25 μmol·L-1时,抑制率分别为57.37%、83.60%、68.16%、81.14%。该研究丰富了杏叶防风的化学成分,明确了黄酮类化合物是其发挥抗炎功效的活性成分,为杏叶防风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甘蔗是糖类加工产业主要的经济作物,甘蔗叶作为广西特色瑶药,在广西民间及瑶族地区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该课题组前期发现甘蔗叶乙酸乙酯部位具有抗肿瘤活性,为进一步明确其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该文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纯化的方法对甘蔗叶乙酸乙酯部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甘蔗叶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且鉴定了20个化合物,分别为原儿茶醛(1)、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2)、3, 4-二羟基苯甲酸(3)、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4)、对羟基苯甲酸(5)、对羟基苯甲醛(6)、对羟基肉桂酸(7)、丁香酸(8)、3, 5-二甲氧基对苯二酚(9)、1-hydroxy-benzoyl-4-O-α-L-rhamnopyranoside(10)、对羟基苯甲酸-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1)、槲皮素(12)、小麦黄素(13)、异柽柳素(14)、异鼠李素(15)、5, 3'', 4''-三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16)、7-O-甲基圣草酚(17)、[(E)-4-(1S,3R,4R)-1-hydroxy-4,5,5-trimethyl-7-oxabicyclo [4.1.0]heptan-1-yl]but-1-en-3-o-ne(18)、blumenol A(19)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20)。其中,化合物1-4、6、9-11、13-16、18和20均为首次从甘蔗叶中分离得到。该研究结果为日后甘蔗叶乙酸乙酯部分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常燕玲  梁晓琴  黄艳  潘立卫  侯萍  任晨阳  李俊 《广西植物》2023,43(11):2113-2119
为研究大萼香茶菜(Isodon macrocalyx )的化学成分,该文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反相C18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大萼香茶菜地上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1H NMR、13C NMR和HR-ESI-MS等波谱数据,以及结合 参考文献,鉴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大萼香茶菜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3个二萜,它们分别是19-羟基陶塔酚(1)、macrophynin E(2)、inumakoic acid(3)、inumakiol D(4)、4β-carboxy-19-nortotarol(5)、(-)-lambertic acid(6)、2-oxo-5-fagonene(7)、isodoterniofiln B(8)、长管贝壳杉素E(9)、长管香茶菜素A(10)、牛尾草素H(11)、16S-dihydrolongikaurin A(12)和ent-3S,16S,17-trihydroxy-kauran-2-one(13)。所有得到的二萜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采用色谱技术对陕西荚蒾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通过NMR、IR、MS等波谱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经鉴定为:对羟基桂皮酸(1)、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2)、β-香树脂酮(3)、7-羟基香豆素(4)、香草酸(5)、β-胡萝卜苷(6)、3β,20-二羟基-5β-孕甾烷(7)和β-谷甾醇(8)。以上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陕西荚蒾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以广州市城市森林中桉树、马占相思、黧蒴、木荷、马尾松、杉木林分为研究对象, 采用样方调查和解析木测定相结合的方法, 分析了各林分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碳储量的分配状况, 及不同树种在生长过程中的碳积累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各林分碳储量的分布均表现为土壤层>植被层(乔木、灌木及草本层)>枯落物层, 但是林分间存在差异, 土壤层碳储量最高为马占相思林, 植被层碳储量最高为黧蒴林。各林分的总碳储量依次为马占相思(283.95 t·hm-2)>黧蒴(262.99 t·hm-2)>木荷(244.92 t·hm-2)>马尾松(224.09 t·hm-2)>桉树(166.28 t·hm-2)>杉木(157.66 t·hm-2)。各树种均在7 a时的材积则表现为桉树(0.1037 m3)>马占相思(0.0386 m3)>杉木(0.0189 m3)>木荷(0.0102 m3)>马尾松(0.0068 m3)>黧蒴(0.0038 m3); 25年生(25 a生)时黧蒴(0.3001 m3)>木荷(0.2228 m3)>马尾松(0.0783 m3)。其中, 7 a生马尾松的材积高于黧蒴, 然而25 a生材积正好相反。六种林分年均净生产力表现为: 桉树(7.57 t·hm-2·a-1)>马占相思(6.67 t·hm-2·a-1)>黧蒴(4.49 t·hm-2·a-1)>木荷(3.22 t·hm-2·a-1)>杉木(2.49 t·hm-2·a-1)>马尾松(1.37 t·hm-2·a-1)。该研究可为南亚热带城市森林中主要人工林树种和林分固碳效益的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一氧化碳吸入对脂多糖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Liu SH  Ma K  Xu B  Xu XR 《生理学报》2006,58(5):483-489
血红素氧合酶(heme oxygenase,HO)降解血红素的主要代谢产物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具有抗氧化、抗炎症和抑制细胞凋亡作用,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肺组织过氧化、炎症性损伤及大量肺泡上皮和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正是导致肺损伤(lung injury,LI)的关键.由此我们猜想,CO有可能通过上述机制对LI起保护作用.通过静脉注入LPS(5 mg/kg体重)诱导大鼠LI,观察吸入室内空气或2.5×10-4(V/V)CO 3 h后,肺氧化酶学、炎症细胞因子、细胞凋亡、HO-1表达及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显示,静脉注入LPS诱导LI后,CO吸入组大鼠肺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ukin-6,IL-6)、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MDA)、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和细胞凋亡分别为(0.91±0.25)pg/mg蛋白、(0.64±0.05)pg/mg蛋白、(1.02±0.23)nmol/mg蛋白、(7.18±1.62)U/mg蛋白、(1.60±0.34)%,均显著低于LI组的(1.48±0.23)pg/mg蛋白、(1.16±0.26)pg/mg蛋白、(1.27+0.33)nmol/mg蛋白、(8.16+1.49)U/mg蛋白、(3.18±0.51)%(P<0.05).CO吸入组HO-1、白细胞介素10(interlukin-10,IL-10)表达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分别为(5.43±0.92)、(0.26±0.07)pg/mg蛋白、(60.09±10.21)U/mg蛋白,它们均显著高于LI组的(3.08±0.82)、(0.15±0.03)pg/mg蛋白、(50.98±6.88)U/mg蛋白(P<0.05).与LI组相比,CO吸入组肺损伤减轻.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CO吸入通过抗氧化、抗炎症、抑制细胞凋亡、上调HO-1表达而减轻LPS诱导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15.
云南不同菜区小菜蛾的产卵规律与发育起点温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室内不同温度条件下(15~27℃,RH60%~70%),系统测定了云南不同菜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的产卵规律、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云南不同菜区小菜蛾的产卵规律、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有所不同,差异显著,呈现不同的区域性种群特征。(1)玉溪市通海县、昆明市呈贡县、红河州石屏县和曲靖市陆良县的小菜蛾单雌产卵量分别为213.0、182.5、132.2和71.6粒,区域间差异显著,以通海县小菜蛾种群的产卵量为最高,陆良县的最低;产卵天数分别为7.76、5.81、7.0和3.63d。(2)玉溪市通海县、昆明市呈贡县、红河州石屏县、曲靖市陆良县和大理州弥渡县的小菜蛾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5±0.5)、(10.0±0.5)、(9.3±1.0)、(9.2±0.7)和(9.4±0.8)℃;有效积温分别为:(407.2±17.2)、(404.5±15.4)、(419.2±29.6)、(383.0±20.5)和(398.0±23.9)日·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正常人共焦激光扫描视神经乳头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运用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LCSO)测定国人(汉族)视神经乳头(ONH)地形图参数的正常值范围,为临床上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随访提供依据。方法 用HRT(Heidel-berg Retina Tomograph)技术,检测我国(汉族)74只正常眼ONH地形图参数,经统计学处理,制定各参数的均数(Mean)、标准差(SD)、第5、50、95百分位数(P5、P50、P95)值。并分析ONH参数与种族、性别相关的差异;与年龄、眼别相关的差异作了探讨。结果 国人(汉族)ONH参数的正常值(Meen±SD)为视盘面积(DA)2.34±0.46;视杯面积(CA)0.48±0.28;杯盘面积比(CDR)0.2±0.1;盘沿面积(RA)0.18±0.38;视杯体积(CV)0.1±0.1;盘沿体积(RV)0.5±0.19;平均杯深(MeCD)0.18±0.08;最大杯深(MxCD)0.57±0.21;杯形测量(CSM)-0.25±0.06;曲线高度变化(HVC)0.41±0.12;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mRNFLt)0.27±0.08;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交叉段面积(RNFLcsa)1.47±0.48;标准化参考平面高度(RH)0.29±0.11。各参数P5、P50、P95值分别为DA1、59、2.35、3.05;CA0.11、0.41、0.89;CDR0.06、0.19、0.36;RA1.28、1.82、2.49;CV 0.002、0.06、0.29;RV0.25、0.45、0.84;MeCD 0.05、0.18、0.34;MxCD 0.21、0.59、0.95;CSM-0.35、-0.25、-0.14;HVC 0.23、0.4、0.62;mRNFLt0.14、0.27、0.42;RNF  相似文献   

17.
霍金海  刘吉飞  王昶  王伟明 《广西植物》2021,41(11):1855-1861
桄榔子为桄榔(Arenga pinnata)的果实,具有明显的镇痛活性。为研究桄榔子的化学成分,该文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法并结合HPLC法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 NMR 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为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从桄榔子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12 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新落新妇苷(1)、甘草素(2)、染料木黄酮(3)、2, 4, 4''-三羟基查耳酮(4)、甘草苷(5)、染料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异甘草苷(7)、新异甘草苷(8)、大豆苷(9)、7-O-primverosylformononetin(10)、异甘草素-葡萄糖-芹糖苷(11)、毛蕊异黄酮苷(12)。化合物1-12均为首次从桄榔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霍佳  吕刚  李坤衡 《生态科学》2023,(5):181-187
为了探究城市不同土壤分类对城市土壤质量的影响,选取辽宁省阜新市8种不同类别的土壤,分别为公园绿地重塑土(Ⅰ)、校园林下重塑土(Ⅱ)、居住区绿地重塑土(Ⅲ)、河道水域冲刷土(Ⅳ)、近郊农地重塑土(Ⅴ)、工业用地重塑土(Ⅵ)、郊区林下原生土(Ⅶ)、交通绿化带重塑土(Ⅷ)为研究对象,对其0-30 cm土层进行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阜新市土壤容重在1.23-1.44g·cm–3之间,公园绿地重塑土的土壤容重最小;土壤毛管孔隙度表现为Ⅰ(42.39%)>Ⅷ(42.05%)>Ⅲ(41.32%)>Ⅱ(39.04%)>Ⅵ(37.93%)>Ⅴ(37.15%)>Ⅳ(37.05%)>Ⅶ(33.77%);土壤含水率在9.20%-17.28%之间。(2)不同类型城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Ⅰ>Ⅱ>Ⅲ>Ⅳ>Ⅷ>Ⅶ>Ⅴ>Ⅵ。全氮含量在3.73-11.23 g·kg–1之间;有效磷含量在0.29-2.24 mg·kg–1之间;速效钾含量在2.41-15.88mg·kg–1之间。(3)筛选10个指标评价辽西半干旱区典型城市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9.
以山西省五台山3个海拔(2 050 m,2 150 m,2 250 m)臭冷杉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叶、枝及根的碳(C)、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器官间C含量差异不显著,C含量叶(532.51 g·kg-1)>根(521.04 g·kg-1)>枝(505.53 g·kg-1);器官间N、P含量差异显著,N含量叶(17.30 g·kg-1)>枝(11.49 g·kg-1)>根(7.22 g·kg-1);P含量枝(1.77 g·kg-1)>叶(1.63 g·kg-1)>根(1.04 g·kg-1)。(2)不同器官化学计量差异显著,C/N表现为根(74.44)>枝(45.40)>叶(30.89),C/P表现为根(580.93)>叶(329.22)>枝(295.45),N/P表现为叶(10.65)>根(7...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环磷酸腺苷复方制剂对癌性贫血患者治疗效果,为临床进一步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8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院肿瘤科明确诊断肿瘤且合并贫血的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除常规治疗外,给予口服环磷酸腺苷复方制剂(环磷酸腺苷≥10mg/100g),20mL/次,2次/d,连续服用10d;观察两组的血红蛋白(HG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结果:经过10d治疗后,实验组的HGB[(87.65±13.39) vs (77.35±14.09)]g/L、RBC[(2.95±0.55) vs (2.62±0.62)]×1012 /L、HCT[(27.38±4.40) vs (23.94±4.63) ]%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后的HGB[(87.65±13.39) vs (77.93±9.29)]g/L、RBC[(2.95±0.55) vs (2.68±0.49)]×1012 /L、HCT[(27.38±4.40) vs (24.4±2.92) ]%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升高(P<0.05)。结论:补充环磷酸腺苷复方制剂有助于改善癌性贫血患者的贫血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