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化与传播是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传播就没有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书籍、报刊、剧场、课堂、广播、电视等诸多传播手段中,大众化的传播,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电视这一最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尤其是现代社会处于电子信息覆盖之下,大众传播的社会教育与影响作用,较之古典时代以书籍为主的化传播方式远为强大。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视这一几乎普及到每一个家庭的现代传媒手段,也开始进入了数字电子传播时代。而作为生产电视产品的重要手段----电视编辑技术,也突破了原有线性编辑的技术局限,开始迈入数字化编辑新时代。数字技术的非线性编辑为电视创作多样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开拓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越来越多的电视产品在非线性技术的推动下,质量越来越高、形式越来越丰富,丰富了电视荧屏,满足了观众对电视节目多样化的需求,体现出新技术应用下的电视编辑实践取得丰硕的成果。电视编辑是电视整体制作中的重要一环,电视编辑的艺术性则是创造多样化电视产品的手段和途径,只有将艺术性与技术性两方面完美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电视产品,以此吸引更多的观众,增大电视节目收视率。  相似文献   

3.
尽管电视与其他传播媒介相比要年轻得多,但是,它所具有的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表现内容的广泛性以及传播方式的形象性,使它一经问世,很快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传播媒介之一。电视媒介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化特征,随着电视影响力的日益扩大,“电视化”的概念也就越来越为电视工作所重视?  相似文献   

4.
教育电视传播风格定位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哲平 《现代传播》2006,(4):130-132
在电视传媒已进入频道专业化、受众分散化、传播模式互动化的新传播时代,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风格无疑是电视频道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教育电视若要改变其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布道者”印象,其传播风格应着眼于轻松活泼、智慧幽默重新定位。从传播对象的心理特点看,这种传播风格有助于降低观众对教育电视接受的“费力”程度;从电视文化的特有品性看,这种传播风格是对电视规律的尊重与把握;从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看,这种传播风格契合了“愉快教育”的理念诉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军人对军事电视节目的需求与期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漆谦 《军事记者》2009,(4):47-48
电视媒体凭借着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与高效的传播途径,在军事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大众媒体,电视军事节目不仅担负着面向广大国民介绍本国的军事情况、讲解军事知识,以及进行国防教育的职责,同时也担负着提高现役军人政治素养、文化修养,传递军事信息、普及军事科技以及丰富军人文化生活的作用。如何让军事节目能够被广大官兵所接受,已成为军事电视新闻工作者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当下,“电视时代”依然可以视为传播格局的重要表征.文章以此为背景,依托长期的云南少数民族乡村田野观察,从电视与农村日常生活、电视与农村文化变迁与互动的关联性分析出发,提出电视是农村文化建构的重要力量,并应从先进文化、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三个层次实现电视传播与农村文化建设的整合互动.  相似文献   

7.
邓冲 《视听纵横》2002,(3):42-44
媒体化进入新科技时代,信息交流和沟通的方式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从单向传输到互动交流,从散点式的新闻传播到全方位的信息轰炸,新的传媒崭露头角,而老牌强势媒体也不断寻求并推出新的交流方式。在这些热门的传播模式中,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影响日益扩大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8.
我国电视业迅猛发展,电视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如何使电视宣传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先锋,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一个极有现实意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9.
省级电视媒体是我国电视产业的重要组成力量,其繁荣直接关系着我国电视的产业竞争力和传播影响力。目前,中国电视正面临观众总量增长接近饱和、观众总体收视时间下降、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广告收入成长空间有限等问题,导致省级电视被迫进入抢占市场份额的“战国”时代,并充分发挥了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展开了对电视资源的跑马圈地。处于中原的河南电视也充分发力,在深入分析内外环境的基础上,有效依托独特资源优势,成功实现河南电视中原突围。  相似文献   

10.
经济发展促使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文化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日益迫切。本文主要探究的是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电视传播给大众文化带来的变化,从电视传播模式的变迁入手,阐述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的人口覆盖率迅猛增加。电视文化,这一现代文明的产物,成为当代社会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当代大众传播媒介中一个十分活跃的文化种类。电视文化以其传播快速、声画兼备、覆盖面大、传播广泛等等优势,展示独具的魅力与风采,成为人民大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欢迎。电视文化的特点:1.时效性电视传播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电子技术设备,具有电子传播的特点,传播速度极快。电视节目的电子制作时间也很快,特别是直播节目,制作的时间,就是传播的过程、观众收看的过程,有很强的及…  相似文献   

12.
张玲 《声屏世界》2004,(11):37-37
在信息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高度依赖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广大电视观众对电视媒体所传播的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可观性、审美性、实用性要求越来越严:因此,对电视媒体广告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认为,电视广告人必须适应市场竞争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广告业激烈的竞争中勇当“实战派”。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文化是依据文化的传播媒介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它是通过电视这一传播媒介进行传播的文化,或者说由电视传播的符号内容,都可以统称为电视文化。随着电视市场化的转型,中国的电视文化由宣教文化逐渐向娱乐文化转变。一时间,电视的娱乐倾向越来越严重。哪家电视台的娱乐节目做得好,哪家电视台的收视率就高。娱乐没毛病,但是娱乐有高雅和低俗之分,然而现在有些电视台的电视娱乐节目却是越来越低俗了,为了迎合、取  相似文献   

14.
从《百家讲坛》看电视媒介文化传播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芳芳 《新闻传播》2006,(11):38-39
《百家讲坛》是近年来媒介和学界备受关注的节目,它通过电视媒介传播文化,其传播方式、传播内容都受到很大争议。电视大众媒介的本质,决定了电视传播的内容都会带有大众化、娱乐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近几年兴起的新型电视节目形式,“电视读报”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电视读报”节目以报纸为主要信息来源,依托电视传播媒介,以新闻“二传手”角色出现,是电视和报纸创造性“联姻”的产物。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围绕构成完整传播过程的五要素,对“电视读报”节目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反馈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电视读报”节目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为实践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电视在当下的身份乃是技术身份和人文身份的结合。这种双重身份在给电视带来实践中的尴尬的同时,其持续的博弈也为电视传播的未来指明了菜种可遵循的路径。电视传播在未来的创新将在这种动态矛盾的平衡中产生。  相似文献   

17.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审美电视艺术之随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静 《新闻知识》2004,(10):43-44
电视,做为最大众的大众文化,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已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作为含有大众文化背景的艺术,又处于入世后的集团化浪潮的新阶段,传统的艺术审美纯正性越来越受到威胁和冲击。电视节目与频道面临专业化调整,要求更加突出传播特性和强化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娱乐功能。那么,电视艺术创作如何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下强大的媚俗思潮而保持崇高的审美意识与艺术精神呢?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地认识、清醒地追求观赏性。处理好适应与提高的辩证关系,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对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获得一席之地,已成为当下新媒体电视新闻记者面临的严峻问题,这无疑给新媒体下的电视新闻记者提出了新要求,唯有不断创新,电视新闻记者才能在竞争中获得生存机会。本文主要阐述了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新闻记者的出路对策。  相似文献   

19.
电视传播是文化传播,探索与引导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是中国电视传媒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的先进文化构成于地方的先进文化,地方先进文化的弘扬和地方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探索与引导的重任,就历史地落到了地方电视传媒的肩上。  相似文献   

20.
陈明 《新闻前哨》2006,(2):100-100
手机,一个用于人际传播的个体媒介,因为商业的竞争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促使其功能多样化,随着3G技术的到来,手机电视诞生了。手机电视是继传统电视、网络电视之后的第三种电视,成为大众传播的新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