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白蛋白透析联合胆红素吸附对心脏术后急性肝衰竭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自2014年8月~2016年12月期间运用白蛋白透析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的7例心脏术后急性肝衰竭患者数据。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胆红素、凝血功能等指标。结果 7例患者全部肝功能好转并转出重症监护室,6例患者顺利出院,1例患者合并院内感染死亡。治疗前后患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及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分别由(632±197)U/L及(384±125)U/L下降至(516±149)U/L和(277±112)U/L,有统计学差异(t=4.692,P=0.017;t=3.012,P=0.033)。治疗前总胆红素(759±144)μmol/L,直接胆红素(544±115)μmol/L,治疗后总胆红素(441±97)μmol/L,直接胆红素(299±67)μmol/L(t=8.240,P0.001;t=6.119,P=0.001)。治疗期间患者循环稳定,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白蛋白透析联合胆红素吸附对心脏术后急性肝衰竭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病历摘要患儿,女,8岁,辽宁省瓦房店人,学生.因“反复肝功能异常3年”到北京佑安医院就诊.2008年9月,患儿因“支气管肺炎”当地医院给予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后口服罗红霉素,1周后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尿黄如浓茶色,于当地医院就诊,查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rninase,ALT)993 I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819 IU/L,总胆红素( total bilirubin,TBiL) 103 μmol/L.甲型肝炎病毒( HAV IgM、IgG)、丙型肝炎病毒(HCV IgM、IgG)、戊型肝炎病毒(抗-HEV IgM、IgG)抗体均阴性;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阳性,乙型肝炎其他指标均阴性.  相似文献   

3.
1病历摘要男,46岁。主因双下肢乏力0.5 a而入院。患者缘于入院0.5 a前始出现双下肢乏力,食欲较前下降。化验肝功能示谷丙转氨酶(ALT)664 U/L,谷草转氨酶(AST)778 U/L,总胆红质20μmol/L,直接胆红素8μmol/L,间接胆红素12μmol/L,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考虑肝炎。给予护肝片、肝泰乐等药物口服,症状不见好转,且复查肝功能示谷丙转氨酶(ALT)720 U/L,谷草转氨酶(AST)842 U/L。查体:T 36℃,P 62次/min,R 20次/min,BP 120/70 mm Hg,神清,营养中等,眼睑无水肿,巩膜无黄染,睑结膜无苍白,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罗音。HR 62次/min,律齐,心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enofovir alafenamide, TAF)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1例,给予TAF 25 mg/d治疗24周。主要疗效终点为第24周达到病毒学应答(HBV DNA <20 IU/mL)的患者比例。其他疗效终点包括自基线至24周ALT、AST、TBIL、CTP评分和MELD评分的变化。安全性方面,观察自基线至24周Scr、e GFR的变化以及不良事件。结果 41例患者中,男30例73.2%,年龄(53.49±9.27)岁,TAF治疗24周后,90.2%的患者HBV DNA均检测不到,基线时ALT、AST和TBil中位值分别为50.70、48.70 U/L和26.40μmol/L,治疗24周后,ALT、AST和TBil显著降低,分别为31.50、37.80 U/L和23.80μmol/L(P<0.05)。58.5%(n=24)和63.4%(n=26)的患者CTP评分和MELD评分改善。基线时中位Scr和e GFR分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阳性表达、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与CXCL8及其受体CXCR1阳性表达、肝功能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100例,根据HBV DNA载量不同将其分为HBV DNA2000 U/ml组(42例)和HBV DNA≥2000 U/ml组(58例)两组。比较不同HBV DNA载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CXCL8及其受体CXCR1阳性表达情况和肝功能情况,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阳性表达、HBV DNA载量与CXCL8及其受体CXCR1阳性表达、肝功能相关性。结果 HBV DNA≥2000 U/ml组HBeAg、CXCL8及其受体CXCR1阳性表达率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高于HBV DNA2000 U/m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阳性表达率、HBV DNA载量均与CXCL8阳性表达率、CXCR1阳性表达率、ALT、AST、DBIL和TBIL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阳性表达率、HBV DNA载量与CXCL8及其受体CXCR1阳性表达率、肝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1病例介绍患者男,62岁。因"咳嗽、气紧50 d,皮肤巩膜黄染17 d"于2013年2月27日转入我院。20年前曾诊断为乙型肝炎"小三阳",4年前诊断扩张型心肌病。50 d前患者出现咳嗽、气紧,检查示:谷丙转氨酶(ALT)409 U/L,谷草转氨酶(AST)239 U/L,总胆红素(TBIL)86.3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45.7μmol/L。超声心动图示:双房左心室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31%。给予抗感染、利尿等治疗,病情无好转。17 d前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腹胀,查TBIL 352.4μmol/L,  相似文献   

7.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是婴儿期肝胆系统较为常见的一组病症,发病机制及病因极为复杂。它是指1岁以内的患儿发生胆汁淤积总胆红素(TBil)<85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7μmol/L;或TBil>85μmol/L,DBil占TBil的比例>20%,同时具有肝病表现,即肝脏肿大或质地改变以及谷丙转氨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hepatitis,ALD)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50例ALD合并HBV感染患者为ALD合并HBV组,70例单纯ALD患者为单纯ALD组,2组患者入院后均戒酒、并给予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乏力、腹胀、黄疸和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肝功能指标,观察治疗8周后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ALD合并HBV组乏力(64.0%)、腹胀(54.0%)、黄疸(82.0%)及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12.0%)高于单纯ALD组(34.3%、17.1%、31.4%、1.4%)(P0.05);治疗前ALD合并HBV组谷丙转氨酶[(281.5±70.5)u/L]、谷草转氨酶[(511.7±87.2)u/L]、谷氨酰转肽酶[(549.5±61.5)u/L]、总胆红素水平[(107.8±25.2)μmol/L]均高于单纯ALD组[(190.3±60.5)u/L、(352.4±63.5)u/L、(325.6±56.4)u/L、(80.2±21.1)μmol/L](P0.05);治疗后,ALD合并HBV组谷丙转氨酶[(92.4±17.9)u/L]、谷草转氨酶[(96.5±17.5)u/L]、谷氨酰转肽酶[(99.5±20.7)u/L]、总胆红素[(70.5±17.4)μmol/L]水平高于单纯ALD组[(55.6±12.2)u/L、(44.7±11.0)u/L、(47.2±13.5)u/L、(40.6±11.9)μmol/L](P0.05)。结论 ALD合并HBV感染患者病情重,疗效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与肝功能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微粒子酶免疫法(ME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的结果分为:A组,HBsAg、HBeAg、HBcAb阳性;B组,HBsAg、HBeAb、HBcAb阳性;对照组,单独HBsAb阳性。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血清IL-18水平,常规方法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γ- 谷氨酰转移酶(GGT)浓度。结果 乙型肝炎患者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1),以A组水平最高,IL-18与ALT、TBil呈正相关,与GGT无相关性。结论 IL-18可能参与了病毒性肝炎肝脏的炎性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0.
资料患者,男性,50岁,平素体健,无烟酒嗜好,无乙型肝炎病史,无发热、咳嗽咳痰,肝区无疼痛。入院前1天行常规体检,常规生化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10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14 U/L,总蛋白(total protein,TP)73 g/L,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11.1μmol/L,总胆酸(total bile acid,TBA)2.1μmol/L,葡萄糖(glucose,GLU)4.8 mmol/L。肿瘤标记检查:  相似文献   

11.
甄真  周俊英  王莹 《临床荟萃》2005,20(24):1392-1392
患者,女性,36岁.因间断尿黄、眼黄10余年入院.患者于10余年前开始出现间断性尿黄,无明显乏力、纳差等症状,多于劳累或"感冒"后加重,曾先后在多家医院就诊,查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TBil)25~46 μmol/L,以直接胆红素(DBil)增高为主,丙氨酸转氨酶(ALT)最高为56 U/L,乙型肝炎5项阴性.均诊断为病毒性肝炎(病原未定).长期间断服用中草药及多种保肝药物.近10个月持续出现眼黄、尿黄.TBil 42~64 μmol/L,ALT最高为86 U/L, 经保肝、退黄治疗,无明显好转.患者家族中无黄疸病史.查体:一般情况可,有肝病面容,未见肝掌和蜘蛛痣,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入院后查血尿常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甲胎蛋白均正常;肝功能: ALT 50.4 U/L,TBil 54.4 μmol/L,DBil 35.2 μmol/L,余均正常;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爱泼斯坦巴尔(E-B)病毒,巨细胞病毒标志物均阴性;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阴性.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及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均阴性.B超示肝胆脾无异常.肝穿病理肉眼见肝组织呈黑色,光镜下见肝小叶结构正常,肝细胞轻度浊肿,肝小叶中心区肝细胞内大量大小不等的棕褐色色素颗粒.黑色素染色阳性.免疫组化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核心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原均阴性.诊断为Dubin-Johnson综合征.嘱患者避免劳累、预防感染、忌酒及忌服损肝药物,经一般保肝治疗,随访半年病情平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及肝功能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536例血清HBeAg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测定HBV血清标志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HBV DNA水平,根据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A组(1×103 copy/mL)、B组(1×103~1×105)copy/mL、C组(1×105 copy/mL),贝克曼AU542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连续检测法检测肝功能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ST/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每组比较分析后发现,大部分肝功能指标有显著性差异,尤其是AST、ALT。B组和C组的ALT、AST相对于A组明显升高(P0.01),B组ALT、AST水平高于C组(P0.01)。536例乙型肝炎患者中HBV DNA阳性检出率为72.9%,"大三阳"和HBsAg、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e抗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4项阳性的血清学模式的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80.9%和84.4%,阳性率较高,说明患者体内的HBV处于高复制状态。结论 HBV DNA水平与肝功能损伤无明显相关性,患者应定期检测HBV DNA的水平,清除病毒的复制情况,及早采取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1病例报告患者,男,50岁。入院前20天无明显诱因出现进行性巩膜、皮肤黄染,尿色加深。无腹痛、发热、寒战,无服药史。10年前患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实验室检查:血清白蛋白236g/L,AST 230U/L,ALT 235U/L,-γGT 465/L,,总胆红素186.2μmol/L,结合胆红素129.0μmol/L,总胆汁酸1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ICU收治的8例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共接受12例次DPMAS治疗,收集患者收入、转出ICU时的检验指标及首次DPMAS治疗前后的检验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6例患者好转出院,2例患者死亡。所有患者首次DPMAS治疗后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总胆红素:(198.61±78.89)μmol/L vs (236.44±76.29)μmol/L;直接胆红素:(162.73±65.81)μmol/L vs (186.41±62.81)μmol/L;间接胆红素:(35.88±15.97)μmol/L vs (50.03±18.16)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较治疗前延长[(18.98±5.40)s vs (16.19±3.5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所有患者在DPMAS治疗中均发生血压下降,治疗过程需应用小剂量血管活性药维持灌注,但治疗结束后均能自行恢复。 结论DPMAS可以高效地清除胆红素,但不能纠正凝血功能异常,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一过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相似文献   

15.
左晶 《系统医学》2023,(22):64-67
目的 研究肝硬化疾病中应用生化检验项目诊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2023年5月沧州市南大港医院收治的50例肝硬化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设为患病组,另择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参照组,均行生化检验项目诊断,分析两组诊断结果。结果 患病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82.54±10.52)μmol/L高于参照组(10.56±1.6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797,P<0.05);患病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 DBIL)、r-谷氨酰转肽酶(r-glutamyltranspeptidase, r-GT)、Ⅳ型胶原(type IV collagen,Ⅳ-C)、血清透明质酸(serum hyaluronic acid, HA)、Ⅲ型前胶原(type III procollagen, ...  相似文献   

16.
武军 《临床检验杂志》2003,21(4):239-239
1 病历摘要1 1 患者 1 ,秦×× ,男 ,34岁 ,1年前行肾移植手术 ,一直在服用环孢素A。因HBV标志物多项阳性 ,肝功能TBil 4 0 3μmol/L ,ALT 1 6 8U/L ,AST 4 4 0U/L入院。经护肝、降黄疸治疗 ,TBil仍持续升至 2 71 1 μmol/L ,ALT 1 2 8U/L ,UN 1 6 8mmol/L ,Cr 2 4 3μmol/L。后转至ICU人工肝支持治疗 ,行 2次血浆置换术。术后精神食欲尚可 ,因咳血 ,并出现双侧胸痛 ,低热 ,血常规提示有感染 ,给予头孢曲松钠抗感染治疗 ,同时进行痰培养 ,3次均检出烟曲霉菌 ,1周后因病情加重死亡。1 2 患者 2 ,韩×× ,男 ,5 3岁 ,因…  相似文献   

17.
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是常用的肝功能项目,肝胆疾病、肿瘤等均可使之增高,药物性因素亦可为其增高的原因,作者曾遇茴三硫片引起血清γ-GT升高1例,现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50岁,因乏力、尿黄1个月入院。无发热、腹痛和恶心呕吐。病前曾因右上肢骨折而服用中成药“接骨丸”1周。入院体检:皮肤巩膜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软,肝肋下2cm,脾未及。肝功能化验:丙氨酸基转移酶(ALT)547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859U/L,总胆红素(TBil)94.31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71.08μmol/L,总胆汁酸(TBA)291.74μmol/L,碱性磷酸酶(ALP)…  相似文献   

18.
宋新文  邓存良  盛云建 《临床荟萃》2007,22(14):1001-100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理过程中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0例健康人均于清晨空腹采血以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TGF-β1、HGF水平并同时检测肝功能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TGF-β1、H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GF-β1分别为(167.5±87.6)μg/L、(313.1±96.3)μg/L(、495.9±134.4)μg/L vs(81.4±40.7)μg/L,MGT分别为(1530.4±912.2)ng/L(、2461.5±1624.7)ng/L、(3805.2±2104.8)ng/L vs(270.3±123.5)ng/L(均P<0.05),且与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呈正相关(r=0.625,r=0.568,r=0.579,r=0.612);HBV DNA阳性组和阴性组血清TGF-β1、H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细胞因子TGF-β1、HGF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生理过程,其水平变化与肝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脂、血糖、肝功能和血尿酸联合检测在老年脂肪肝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临邑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老年脂肪肝患者作为老年脂肪肝组,另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速率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肝功能指标[包括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采用己糖激酶法检测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采用过氧化物酶比色法检测血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析两组血脂、血糖、肝功能和血尿酸的单独检测以及联合检测对老年脂肪肝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老年脂肪肝组的肝功能指标TBA、TBil、AST、ALT和GGT均明显升高[TBA(μmol/L):8.23±3.41比6.13±2.02,TBil(μmol/L):15.79±4.06比11.96±2.85,AST(U/L):38.12±14.73比23.87±4.46,ALT(U/L):38.21±14.35比29.32±3.12,GGT(U/L):50.12±16.37比20.36±5.98];血脂指标TC、TG、LDL-C和VLDL-C均明显升高[TC(mmol/L):6.41±1.54比3.86±0.52,TG(mmol/L):2.80±1.76比1.21±0.32,LDL-C(mmol/L):2.78±0.82比2.01±0.43,VLDL-C(mmol/L):1.21±0.76比0.50±0.27],HDL-C明显降低(mmol/L:1.06±0.31比1.31±0.29);血糖指标FBG、HbA1C均明显升高[FBG(mmol/L):6.57±0.71比4.48±0.56,HbA1C:(6.87±0.71)%比(4.51±0.60)%];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μmol/L:452.29±88.37比361.36±67.81);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糖、血脂、肝功能、血尿酸各指标单独检测诊断脂肪肝的敏感度分别为80.0%、76.0%、78.0%、82.0%,特异度分别为90.0%、90.0%、92.0%、92.0%,准确度分别为85.0%、83.0%、85.0%、86.0%;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98.0%,特异度为94.0%,准确度为96.0%。结论对老年脂肪肝患者联合检测血脂、血糖、肝功能和血尿酸,可有效提高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20.
胆总管结石梗阻容易引发肝功能异常,故肝功能异常诊断为肝炎必须排除胆总管结石。我院自2003~2005年共收治5例胆总管结石误诊为急慢性肝炎,现报告3例典型病例如下。1病例资料【例1】男,37岁。因右上腹不适、尿黄1天入院。查体:皮肤、巩膜轻度黄染,余无明显阳性体征。查肝功能:总胆红素(TSB)80.5μmol/L,直接胆红素(DSB)48.4μmol/L,丙氧酸转氨酶(ALT)496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731U/L,碱性磷酸酶(ALP)108U/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806U/L。B超检查示:肝光点增粗,胆囊壁毛糙。查病毒性肝炎标志物(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及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