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减少纱线毛羽,介绍成纱毛羽的概念与危害,以及负压式集聚纺纱原理,通过对比采用不同后区牵伸倍数、集聚纺纱负压、温湿度、网格圈、导纱钩、钢丝圈及三同轴度纺不同品种集聚纺纱线的毛羽数量,分析纺纱工艺及纺纱器材对纱线毛羽的影响,阐述设备的日常保养维护、工艺调整和运转管理要点。指出:集聚纺纱装置的应用能显著减少3 mm及以上有害毛羽,但实际生产中应考虑原料性能、纱线质量、工艺参数、纺纱器材状态等影响因素,做好温湿度控制及设备日常使用和维护,才能达到改善成纱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纱线强力减少其毛羽,分析现阶段赛络集聚纺纱技术的原理、设备及其优缺点,重点分析了其适纺的纱线号数范围,并将其纱线质量与集聚纺纱双股线质量在同一品种上进行比较,阐述了其技术发展.指出:赛络集聚纺纱技术解决了普通环锭纺在生产特细纺纱时断头率较高的问题;可通过改进粗纱机牵伸机构、扩大粗纱定量拓宽其适纺范围;通过改进粗...  相似文献   

3.
通过引用集聚纺纱技术相关国内外专利文献、产品与技术论文资料,对环锭集聚纺纱及其创新技术中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探析和论证,特别对集聚效应、集聚与纱线品质项目的关联、集聚槽倾斜设置,以及集聚纺纱创新项目实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说明。指出了集聚纺纱技术在对纱线进行径向压缩而消除加捻三角区的过程中,侧向气流是纱线集聚和压缩的精髓;集聚纺纱技术给纱线带来的关键品质项目改善是洁强效应,并不会给纱线线密度均匀度和捻系数带来显著性改变;集聚纺纱技术在降低投资运行成本和改善性价比方面还有创新空间。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针对气流槽聚型紧密集聚纺纱装置,通过改变不同负压值和钢丝圈的大小进行纺纱试验,并根据纺纱试验的结果讨论负压大小和钢丝圈大小对纱线质量的影响,选择最优的负压和钢丝圈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环锭纺与集聚纺纱线的毛羽、强力和条干存在明显差异,集聚纱的毛羽数与环锭纱相比明显减少,并且结构紧凑、条干光滑;随着吸气负压的增加,集聚纱线的紧密程度也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5.
集聚纺纱并不仅仅在细支纱中有大量需求。尽管最初集聚纺纱主要用于细支衬衫布 ,但现在已被广泛用于很多不同的纺织产品中。实验证明 ,集聚纺纱几乎对所有的生产和后道加工工序都是有利的。众所周知 ,较为理想的减少纱线毛羽的方法是通过安装在环锭纺纱机上的一套特殊装置来实现的。实际应用也充分证实了纱线毛羽的减少不仅改善了纱线的动态测试值 ,也提高了成纱的耐磨性。而纱线的动态测试值对后道加工工序中的机器运转情况和纱线质量有着决定性影响。注重产品质量的纺织厂在进行新的投资决策时 ,将不可避免地采用装有集聚纺纱装置的机器来…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分析纺纱技术对棉纱性能的影响,选择集聚纺和普通环锭纺两种纺纱技术进行研究。在KTTM环锭纺纱机上,根据普通环锭纺纱和集聚纺纱的技术要求,采用基本相同的纺纱前准备,生产普通环锭纱和集聚纱。为生产高品质纱线,在集聚纺纱机前罗拉输出的位置放置了一个集聚装置。试验测试、记录了每种纱线的物理性能,以比较普通环锭纱和集聚纱的性能,并利用乌斯特张力测试仪和乌斯特条干均匀度仪分析比较两种纺纱技术所生产的纱线。结果显示:由1.20型集聚装置生产的纱线具有较好的均匀性;通过统计分析可知,采用1.14型和1.20型集聚装置生产的集聚纱与普通环锭纱的拉伸性能具有显著区别,采用不同的集聚装置生产的纱线也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7.
介绍新型机械集聚装置捷丽纺(COMPACTeasy)减少器材磨损、纱线参数和质量一致性高的特性、“y”通道优势;对比分析捷丽纺与普通环锭纺、其他机械集聚纺3种纺纱方法纺制不同品种纱线的效果。试用实践表明:捷丽纺装置是一种不增加能耗、完全机械集聚的纺纱系统;捷丽纺装置采用全新主牵伸区集棉器加控制棒加主集聚区集聚器的复合控制与引导集聚技术,适用于常见纺纱工艺,且纱线质量一致性好。  相似文献   

8.
为了开发牛角瓜纤维纯纺纱线,提高其成纱质量,介绍牛角瓜纤维的主要性能,从梳理、并条、粗纱和细纱等工序分析牛角瓜纤维纯纺环锭纱的生产工艺参数和原则,针对牛角瓜纤维纯纺纱断裂强度偏低、条干均匀度差、毛羽较多等问题,采用赛络纺、集聚纺和集聚赛络纺等纺纱方法对其纺纱工艺进行优化,对比分析3种方法所纺36.4tex纱性能。结果表明:采用转杯并合凝聚工艺,可改善牛角瓜纤维的可纺性;降低车速、调整车间温湿度,明显减少环锭纺并条工序绕胶辊和罗拉;赛络纺显著改善纱线条干,集聚纺有效减少纱线毛羽,集聚赛络纺对纱线毛羽和条干均有明显改善,且3种方法都可使纱线断裂强度略有提高;当细纱工序采用集聚赛络纺时,纱线性能可以满足织造要求。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多毛羽传统环锭纱针织困难,而光洁的常规集聚纺纱线织物手感硬的技术难题,建立串联半开放式多重集聚纺纱方法,分析多重集聚纺纱机制和结构成形特征。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多重集聚纺纱线具有外紧而内柔的结构特征。基于理论解析,在相同工艺条件下,分别采用传统环锭、常规集聚和多重集聚纱线制成针织面料,对比分析了各针织物压缩回弹、透气、抗起毛起球、耐磨、染色等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与传统环锭纱相比,多重集聚纱线针织物耐磨、透气性、抗起毛起球性改善;与常规集聚纱线相比,多重集聚纱线针织物悬垂性、压缩回弹性和染色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负压式集聚纺能耗大的问题,设计了转轮集聚纺纱装置。选用粗纱定量为6.33 g/(10 m)的普梳棉粗纱为原料,采用转轮集聚纺纱装置与传统环锭纺,设计纺纱线密度分别为32.4、24.3、19.4 tex纺制纱线,并对其单纱线密度、断裂强度、毛羽、条干均匀度和捻度进行测试对比,客观评价该转轮集聚纺纱装置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与环锭纱相比,转轮集聚纱4 mm以上有害毛羽减少量达40%~80%,单纱断裂强度下降1%~3%,断裂强力不匀率下降25%~50%,24.3和19.4 tex的单纱条干均匀度有3%~6%的轻微恶化,捻度基本无影响,说明使用转轮集聚纺纱装置可显著减少纱线的有害毛羽;转轮集聚纺纱装置安装在前罗拉下方,可在环锭细纱机上快速安装与拆卸,实现传统环锭纺与集聚纺的便捷切换,同时该装置具有构造简单、能耗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紧密纺纱成纱机理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紧密纺纱的成纱机理及特点。紧密纺纱可消除传统环锭纺纱的加捻三角区 ,从而减少纱线的毛羽、提高纱线强力和弹性、减少纺纱断头 ,便于后道工序加工。紧密纺纱将成为本世纪纺纱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给出了一种新型窄槽式负压空心罗拉紧密纺系统-全聚纺,并对该系统的结构组成、成纱特性进行了全面分析,最后通过在三家不同纺纱企业进行纺纱实验对全聚纺与网格圈型紧密纺成纱质量进行对比,指出:与网格圈型紧密纺相比,全聚纺成纱条干有所改善,在有害毛羽减少效果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可保留丰富的短毛羽,成纱强力稍有降低,即成纱综合质量较好。同时,全聚纺系统运行维护成本低、能耗小,具有良好的市场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解小双 《纺织器材》2014,41(5):43-45
为了保证集聚纺与赛络集聚纺的成纱质量,延长其胶辊使用寿命、减轻企业经济压力,分析胶辊损伤的原因,提出调换集聚纺与赛络集聚纺胶辊、前上胶辊与控制胶辊的解决方案及质量控制措施。指出:集聚纺与赛络集聚纺胶辊使用30 d起凹痕后调换使用,其圆度和纺纱效果优于新制作胶辊;同机台前上胶辊与控制胶辊调换使用10 d后,压痕恢复。通过试验数据分析,该方案切实可行,既保证了成纱质量又延长了胶辊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4.
紧密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高支纯棉精梳纱领域,紧密纺技术与高品质纱线具有相同的含义。与传统环锭纺技术相比,紧密纺技术使得纱线质量在其他应用领域有了实质性的进步。该进步主要体现为纤维利用率的提高以及棉纺厂本身产量的提高。通过紧密纺技术使得纱线在后道加工过程中毛羽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5.
为扩展环锭纺纱产品种类,通过对环锭纺细纱机后罗拉机械结构的创新设计,并借助程序控制的伺服电动机驱动,使后罗拉控制纤维喂入由单一钳口变为多个钳口,且各钳口的喂入速度单独可调,从而实现多根粗纱以不同速度的异步喂入,纺成的细纱具有线密度和纤维混纺比例可以沿长度方向变化的特点(这种纺纱方法称为数码纺纱)。在构建三通道粗纱数码纺纱系统的基础上,以色纺为例,给出了数码纱品种的分类方法,并就混色纱、渐变纱、段彩纱、竹节纱、彩节纱和双变纱6 类产品的变化特征作了分析。数码纺纱方法在加工柔性和品种多样化方面显示出特有优势和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6.
在新版《棉纺手册》转杯纺纱章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叙述了国内外转杯纺纱的发展历史、技术特点、产品的开发应用、目前市场状况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转杯纺的技术进步方向是稳定和提高纱线质量,提高自动化水平,提高关键部件的制造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在新版《棉纺手册》转杯纺纱章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叙述了国内外转杯纺纱的发展历史、技术特点、产品的开发应用、目前市场状况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转杯纺的技术进步方向是稳定和提高纱线质量,提高自动化水平,提高关键部件的制造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在新版《棉纺手册》转杯纺纱章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叙述了国内外转杯纺纱的发展历史、技术特点、产品的开发应用、目前市场状况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转杯纺的技术进步方向是稳定和提高纱线质量,提高自动化水平,提高关键部件的制造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9.
转杯纺纱技术的发展(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版《棉纺手册》转杯纺纱章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叙述了国内外转杯纺纱的发展历史、技术特点、产品的开发应用、目前市场状况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转杯纺的技术进步方向是稳定和提高纱线质量,提高自动化水平,提高关键部件的制造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紧密纺是在传统的环锭纺基础上进行突破性改进而成的一种新型纺纱技术,可用于不同原料的纺纱加工.文章根据棉、毛纤维的不同性能特点,经过对比,分析了棉、毛紧密纺的成纱质量差异,棉、毛紧密纺细纱机的特点及其经济效益,讨论了棉、毛紧密纺的发展前景,并预测紧密纺纱技术,尤其是毛紧密纺,将拥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