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开展大气一氧化碳实况监测,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还是空白.近年来,大气变暖趋势明显,冬季气象形势愈加稳定少变;加之各地平房住户自行取暖,频繁发生居民一氧化碳的中毒事件.给人们生命健康造成重大损失.本文通过走访调查,结合部门的行业特点和技术优势.合作研发出一氧化碳监测站.并提出建立城镇大气一氧化碳监测系统,对掌握大气一氧化碳浓度的分布流动变化情况、开展城乡区域一氧化碳中毒气象潜势预警业务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气象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2003年11月至2007年3月辽宁冬季采暖期的气象资料进行普查,分析可能引发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天气形势和气象条件。结果表明:不利于一氧化碳扩散的主要天气因子包括存在混合层且混合层高度较低、地面风速小、空气湿度大等。根据普查结果并借鉴了大气污染潜势预报等级划分标准,将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气象条件潜势预报分为五级,其中五级为最严重级别。结合高等级(四级和五级)天气实况和烟、霾和雾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现象出现日期对天气环流形势进行了普查,得出4种主要的天气环流型。利用2007年11月至2008年3月辽宁冬季采暖期实况资料对预报等级标准和天气形势场分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本预报方法所定义的等级划分标准以及天气形势场分型具有实际业务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次大范围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气象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明  孙力  刘海峰  张智勇 《气象》2007,33(2):102-106
冬季是燃煤居民一氧化碳中毒的多发季节。针对2006年2月13—16日发生在吉林省延边州罕见的大范围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从大尺度环境条件、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与燃煤烟道排烟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延吉近46年冬季(1960—2005年11月-2月)气象观测资料,发现“2.13”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是在近地面出现强烈逆温、最大逆温层顶高度低、地面接近静风、同时气温明显回升、气压明显下降等气象条件下发生的。此气象要素组合在历史上实属罕见。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不是某单一气象要素决所定的,而是众多气象要素组合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长春市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与气象条件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对发生在长春市区多起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高发日的天气条件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高空有暖高压脊存在;二是地面风速很小,或为静风;三是气温有明显的回升;四是混合层高度持续降低,有明显的逆温层。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天气形势和气象条件对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影响,得出了地面高压控制、气温低、相对湿度大、风速小、逆温强、混合层厚度小的天气条件下一氧化碳污染潜势预报等级高的气象特点,从而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潜势预报提供了较为实用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倪惠  王晓明 《吉林气象》2009,(4):2-4,26
1引言 每年的冬季由于特定的环境使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时有发生,那么CO浓度值与气象条件有什么关系呢?本文利用便携式CO测试仪器测量CO浓度值大于10ppm的天数个例与各气象要素和天气形势进行分析,将CO浓度较高的天数与岗地、坡地和山顶的烟筒的排烟情况以及各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得出CO浓度较高值的月分布特征以及与逆温强度、局地风向风速、湿度等气象条件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谷新波  司瑶冰  杨武杰 《气象》2007,33(S1):127-130
对呼和浩特2000年11月至2001年2月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期间的大气稳定度、温度、风速、气压、湿度等气象条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3.48%。经分析知,与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相关的重要气象因子为:近地层大气稳定度和相对湿度(即第一主成分,其贡献率为44.74%)、日最高与最低温差和地面风速(即第二主成分,其贡献率为25.69%)、24小时变压(即第三主成分,其贡献率13.3%)。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1-2003年济南市的CO中毒资料及同期高空、地面天气图,统计了CO中毒日的月、季变化特征,分析CO中毒事件所对应的天气形势背景,总结出8种高空风场和温度场的配置类型,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种类型所对应的地面气压场,结果表明:济南市采暖季节,CO中毒事件多发生在地面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和维持时间较长的均压场和鞍型场的气压场中.风向、风速、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与CO中毒事件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影响北京大气污染物变化的地面天气形势分析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9  
孟燕军  程丛兰 《气象》2002,28(4):42-47
首先对影响北京地区大气污染扩散的地面天气形势进行了分类,然后结合1998-2000年北京南郊观象台的地面、高空资料,重点分析了在各类地面天气形势控制下北京地区局地低空、地面的气象条件特征。发现当低压类地面天气形势控制时,容易引起污染物在北京地区的汇聚和累积。比较各类地面天气形势对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可吸入颗粒物(PM10)、一氧化碳(CO)浓度的影响,说明同一种天气形势对不同污染的影响程度不同,进一步证实了在低压类地面天气形势控制时,容易出现重污染。  相似文献   

10.
郑州市CO中毒事件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冬季是CO中毒的多发季节.针对2007年1月1-3日郑州市所发生的CO中毒事件,从天气形势、逆温情况、气象要素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压梯度小、近地层逆温明显、风力小、温度低、湿度大、云量多等气象条件都是造成中毒事件的有利气象因素;又因天气寒冷,放假期间人们大多待在家中,因此煤气中毒事件较平时激增了数倍.  相似文献   

11.
应用伯努利原理和CFD应用软件FLUENT,对影响北方民居通风排烟和CO中毒事件的气象因子进行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基于气象条件的CO中毒事件预警方法。结果表明:影响民居通风排烟的气象条件主要有风速、气温(室内外温度差)、变压和相对湿度等。风速是影响通风排烟和CO中毒的主要气象因素;在弱风条件下,室内外温度差和气压的变化对通风排烟也有重要影响。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建立了民居通风排烟气象指数的计算方法和基于气象条件的CO中毒事件预警方法,经检验表明该方法对中毒事件有一定的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12.
延吉市CO中毒事件成因及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静芳  李磊  刘海峰  张凤歧 《气象》2006,32(12):107-112
对2006年2月13—14日延吉市CO中毒事件的成因及气象条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天气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这次CO中毒事件中,持续弱风和大幅度升温是主要的气象影响因素,同时,逆温、弱气压场、云量多等气象条件对低空风速和湍流的持续抑制作用,延长了不利气象因素的影响时间,对中毒事件的发生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延吉市CO中毒事件绝大多数死亡者和患者都住自建出租房,这种房屋空间狭小、保温和通风性能差,尤其是弱风条件下大幅度升温对其室内通风和供氧条件的不利影响,是导致该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2019年1月铜仁市发生了中到重度污染过程,本文利用铜仁市城区逐时环境监测资料,高空及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本次污染过程气象条件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首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PM2.5)。污染天气发生时,铜仁上空是高压脊或一致的西南气流,地面为冷高压或均压区控制,气压梯度小,风小;当转为高空槽前,地面有冷空气补充,气压梯度增大时,污染物浓度得到降低。同时风速和相对湿度大小跟污染物浓度也有一定关系,地面风速小,空气干燥时,污染物浓度增加;相反,风速增大达4m/s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增大达90%以上,特别是明显的雨雪天气发生时,污染物浓度得到快速降低。另外,污染天气伴随有近地层逆温层持续影响,逆温层厚度越厚,且逆温强度越强,抑制了大气垂直方向的湍流交换,有利于污染物浓度累积增长。受梵净山地形阻挡作用,当近地层为弱偏东风影响时,污染物不能翻越梵净山向西扩散,会在山的东侧堆积,导致铜仁城区污染物在本地循环累积,污染浓度维持较大值。上述研究结果,可为铜仁市空气质量预报及污染防控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环保监测数据,对2010年4月8日辽宁沙尘天气过程的高低空天气形势和主要气象要素进行探讨,并对沈阳地区的空气污染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沙尘天气过程主要是受贝加尔湖地区东移冷空气和蒙古低压的共同影响,强大的蒙古气旋造成地面强变压导致地面风速加大,是形成沙尘天气的动力因子;沙尘天气来临前后,风速、能见度和湿度等发生急剧变化;在沙尘天气影响下,沈阳地区的PM10浓度迅速上升,而大风等有利的扩散条件,造成黑碳、气态污染物SO2和NO2浓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5.
2009年3月14—19日济南市发生严重CO中毒事件,中毒人数达78例,中毒患者绝大部分出现在15日夜间至16日早晨,具有暴发性特征。对中毒事件发生期间的天气形势、气团性质和气象要素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CO中毒事件发生在一次冷空气过后天气异常转暖的过程中;气团干暖、中低层大气层结稳定;气温呈明显大幅持续升温,气压呈现大幅持续下降等特征;弱风速时段与中毒人数的激增时段相吻合。分析影响此次事件的不良气象条件主要有:500 hPa暖脊的东移发展,引导我国西北地区干燥暖气团东移控制济南地区,造成本地的气温、气压剧烈变化,导致空气密度显著降低,使济南较长时间处在低密度气团中,严重影响室内的自然通风和烟囱的抽吸效应,造成室内CO积聚引发中毒事件;夜间在弱风速与低密度气团对室内通风、烟囱抽吸效应产生的双重负面作用,是引发中毒人数激增的主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南京冬季一次平流雾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的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12月1—2日南京地区一次浓雾天气过程产生的大尺度天气背景、气象要素及各种物理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弱脊和地面弱高压的控制有效抑制对流的发展,为这次浓雾的形成提供有利的环流形势;地面弱冷空气的影响,低层弱的辐合上升及中高层下沉增温作用,促使多层逆温存在,为雾的形成提供有利的层结条件;前期降水条件、近地层偏东风场及暖干盖作用为雾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条件;另外污染物集聚,也为雾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凝结核。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7--2010年南昌市空气污染监测资料以及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空气质量与天气形势的关系,以及造成南昌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天气形势特征。结果表明:(1)南昌市空气污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冬季污染日出现频次最高,其次是春、秋两季,夏季由于雨水的冲刷稀释作用、热对流作用,极少出现空气污染日。(2)影响南昌市空气质量的地面形势主要分为低压类(倒槽、锋前)和高压类(高压底部、高压后部、弱高压),而高空系统主要为槽后西北气流以及西南气流的影响。(3)当出现空气污染时,地面至1000hPa近地层逆温非常明显,地面风速弱,基本在3m/s以下,且以偏东风出现频次最高。(4)污染物浓度与霾天气密切相关,霾日的空气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环保监测数据,对2010年4月8日辽宁沙尘天气过程的高低空天气形势和主要气象要素进行了探讨,并对沈阳地区的空气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沙尘天气过程主要是受贝加尔湖地区东移的冷空气和蒙古低压的共同影响,强大的蒙古气旋造成的地面强变压导致地面风速加大,是形成沙尘天气的动力因子;沙尘天气来临前后,风速、能见度、湿度等发生急剧变化;在沙尘天气影响下,沈阳地区的PM10浓度迅速上升,而大风等有利的扩散条件,造成黑碳、气态污染物SO2和NO2浓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9.
利用ACTIVE(aerosol and chemical transport in tropical convection)试验资料,取2006年1月20日澳大利亚北部达尔文岛附近发生的一次飑线强对流天气的AE17航次和2006年1月27日无对流天气的AE21航次飞行路径中的探测资料,对澳大利亚达尔文地区夏季风盛行期间发生的有无强对流发生时O3和CO浓度垂直分布变化进行对比,考察强对流性天气发生对O3和CO浓度垂直输送作用。深对流云内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将O3和CO等化学气体携带输送至对流层上部并在对流层顶堆积,从而在对流层上部产生浓度峰值。当有强对流发生,飞机进入对流云上层时,O3浓度和CO浓度升高,O3和CO浓度变率增大,在对流层上部浓度出现峰值;当飞机飞出对流云时,O3和CO浓度相对较低,在对流云外出现谷值。在无对流发生的条件下O3和CO浓度相对较小,浓度变率也较小,无峰值产生。分析表明:O3和CO浓度分布不仅与强对流的垂直输送作用关系密切,且与气象要素垂直和水平分布以及动力输送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