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AD钙调味奶的脂肪上浮现象是液体奶比较常见的一类问题,利用乳化剂的乳化功能将分散剂与分散相连接,阻止油水分离,通过胶体增加体系黏度,在乳化剂与脂肪球间的静电力不足以克服脂肪球的上浮力量时,通过增加体系黏度的来抑制脂肪上浮的发生。本实验使用的乳化剂为:单硬脂酸甘油酯、蔗糖脂肪酸酯、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对于脂肪含量在2%3%的酸性调味奶的脂肪稳定性具有较好的保持作用。实验对酸性调味奶中常用的几种乳化剂进行复配,对样品货架期内的脂肪上浮厚度、脂肪球颗粒粒径、离心前后的吸光度进行检测,以考察几种乳化剂组合的乳化效果。结果表明:使用乳化剂可改善调味奶的稳定性,并确定最终乳化剂组合单硬脂酸甘油酯1.9‰,蔗糖脂肪酸酯1.9‰,综合稳定能力最好。  相似文献   

2.
芝麻奶的工艺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芝麻酱为原料,研制出了一种风味型乳饮料一芝麻奶。通过试验确定了产品的工艺流程及最佳配方,并从产品不稳定现象出发.研究了芝麻奶的稳定性问题。结果表明,质量分数No.12%的分子蒸馏单甘酯和0.16%蔗糖酯S-13与质量分数为0.24%的CMC—Na和0.02%的黄原胶为芝麻奶稳定剂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3.
乳化稳定剂对红薯奶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几种乳化稳定剂及其用量对红薯奶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影响稳定性四个因素的大小顺序:乳化剂种类>稳定剂用量>乳化剂用量>稳定剂种类。结果表明:当红薯汁稀释倍数为5,蔗糖、全脂奶粉、三聚磷酸钠、复合乳化剂犤(分子蒸馏单硬脂酸甘油酯)∶m(聚甘油脂肪酸酯)=3∶7犦和复合稳定剂犤m(藻朊酸丙二酯)∶m(黄原胶)=1∶3犦的用量分别为红薯奶总投料量的8%、6%、0.05%、0.3%和0.2%时,所制得的红薯奶稳定性最佳。  相似文献   

4.
以大豆为主要原料,加工制作新型学生复合营养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在复合营养奶中添加不同的稳定剂和乳化剂,测定与观察产品在贮藏过程中的稳定性,采用正交法优选出最适于这种新型复合营养奶的稳定剂与乳化剂。结果表明,在复合营养奶的生产过程中添加0.03%的PGA和0.2%的海藻酸钠的复合稳定剂及0.04%的单甘酯,0.04%的Span80和0.02%的大豆磷脂的复合乳化剂,可使以大豆为主要原料的复合营养奶稳定保存3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5.
豆奶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本文从工艺条件、乳化剂和增稠剂的选择入手,研究豆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配方的乳化剂、增稠剂对豆奶稳定性有不同的影响,配方以蛋白质含量1.2%、复合乳化剂为0.1%、复合增稠剂为0.125%的豆奶,在30mPa、80℃均质两次,高温瞬时杀菌加反压冷却,其稳定性最好,保存期可达3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6.
研究几种乳化剂和增稠剂对花生牛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脂肪酸酯、单硬脂酸甘油酯、黄原胶、瓜尔豆胶、结冷胶在适宜的添加量时,对花生乳稳定性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单因素分析优选结果为:蔗糖脂肪酸酯与单硬脂酸甘油酯复配比例为2:3,总添加量为0.06%,黄原胶0.04%,瓜尔豆胶0.02%,结冷胶0.004%。  相似文献   

7.
小米杏仁奶及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小米杏仁奶饮料的配方设计原则、生产工艺流程及最佳工艺条件,着重探讨了乳化剂、稳定剂对小米杏仁奶饮料的稳定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乳蛋白质和乳脂肪的结构特点,根据Stokes定律,经实验研究确定了影响奶啤饮料外观稳定性的因素及提高饮料稳定性采取的措施,配合整个工艺过程,有效地解决了奶啤饮料的外观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水兴  易侃 《食品科学》1995,16(5):21-23
本文对影响绿豆汁稳定性的乳化剂和增稠剂的种类及添加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发现复合增稠剂“CMC-海藻酸钠”和复合乳化剂“单甘酯-蔗糖酯(HLB15)”有利于该饮料的稳定,且在添加0.8‰的“CMC-海藻酸钠”和1.2‰的“单甘酯-蔗糖酯”时获得稳定性较好的绿豆汁饮料。  相似文献   

10.
纯天然杏仁奶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方按照胶体化学理论,把杏仁奶看作是以蛋白质,脂肪为分散质,水为分散剂的乳状液体质,并阐述了这些成份在杏仁奶稳定性方面的作用,据此,采用科学配方,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制作出纯天然杏仁奶产品。  相似文献   

11.
12.
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咖啡成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闻乐见的饮料产品,国内即饮咖啡市场也随之愈发壮大,咖啡加牛奶是中国消费者最为接受的咖啡产品形式,但货架期内产品的稳定性仍是困扰各食品饮料企业的技术难题,其中脂肪上浮是含乳饮料常见的现象,通过控制脂肪上浮,改善体系稳定性成为咖啡乳饮料研制中的关键问题。本文针对以乳粉、咖啡为主要原料而研制出的咖啡乳饮料进行了稳定性研究,选取单甘脂、蔗糖酯、三聚甘油酯、SSL、DATEM、酪蛋白酸钠进行单因素试验,并进行L_8(2~7)正交试验,以脂肪上浮情况作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优的乳化配方为:单甘酯0.15%,SSL0.04%。  相似文献   

13.
氨基酸螯合钙奶味咀嚼片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膳食补钙效果较好的奶粉及氨基酸螯合钙为原料,以目前较流行的咀嚼型为剂型,设计出具有较高钙吸收率和较好口感的功能型补钙咀嚼片的实验方案和工艺流程。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出咀嚼片的最佳工艺配方,最后还制定出了产品的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中性高钙液体奶的钙剂筛选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中性高钙液体奶生产中不同钙剂和稳定剂对产品稳定性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乳钙为钙强化剂,添加量为6g/L,微晶纤维素复配卡拉胶(1∶1)为稳定剂,添加量为3g/L,制备的中性高钙液体奶对热稳定,口感不会明显增稠,钙含量(以钙元素计)可达2.64g/L。  相似文献   

15.
嗜冷菌代谢所产生的酶在超高温(140℃、5 s)处理下仍有部分残留,引起UHT乳变质,产生胶凝现象及风味的改变,严重影响了乳的货架期.通过研究嗜冷菌及其所产生的酶的作用机制,从原料乳预处理、加工过程到包装讨论了对嗜冷菌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市售UHT乳为研究对象,应用Arrhenius模型对脂肪酶进行分析,预测UHT乳的货架期.UHT乳分别在25、45℃环境下恒温储藏,并定期随机抽样,进行感官检验和脂肪酶含量测定.应用Arrhenius方法分析脂肪酶含量,来预测样品货架期,并建立了模型.  相似文献   

17.
低脂高钙奶的热稳定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乳蛋白对钙较敏感,游离钙含量过高则会导致乳受热凝固,为了提高乳中钙的含量,增加高钙奶的热稳定性,本文对钙盐进行了筛选,并探讨了钙盐在乳中添加方法。  相似文献   

18.
The effect of raw milk quality (total and psychrotrophic bacterial and somatic cell counts, proteinase and plasmin activity) and UHT temperature (145 or 150 °C for 4 s) on proteolysis in UHT milk processed by a direct (steam-injection) system was investigated during storage at 25 °C for 180 d. High proteinase activity was measured in low-quality raw milk, which had high somatic cell count, bacterial count and plasmin activity. The levels of 12% trichloroacetic acid–soluble and pH 4.6-soluble nitrogen in all milk samples increased during storage, and samples produced from low-quality milk at the lower UHT temperature (145 °C) showed the highest values. Bitterness in UHT milk processed from low-quality milk at 145 °C increased during storage; gelation occurred in that milk after 150 d. The RP-HPLC profiles of pH 4.6-soluble fraction of the UHT milk samples produced at 150 °C showed quite small number of peaks after 180 d of storage. Sterilization at 150 °C extended the shelf-life of the UHT milk by reducing proteolysis, gelation and bitterness.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