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绝经后激素补充治疗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肖瑾  石馨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7):1411-1412
目的 观察绝经后经激素补充治疗患者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将 115例绝经后妇女分为雌激素治疗组(57例)和雌孕激素治疗组(58例),经阴道内超声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结果 两组妇女子宫内膜厚度治疗前、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雌激素组与雌孕激素治疗组妇女子宫内膜厚度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绝经后雌孕激素的联合补充疗法对子宫内膜的增生有保护性作用,且阴道内B超测量子宫内膜的厚度对绝经后激素补充治疗的观察起到了检测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临床应用性激素补充治疗 (HRT)的早期曾对有子宫的妇女单用雌激素 (ERT) ,使得内膜癌发病率上升 ,目前原则上只对无子宫的妇女单用雌激素 ,此时用ERT的妇女不存在子宫出血问题。在个别情况下 ,如对孕激素不耐受的病人 ,有子宫但不能加用孕激素 ,也有出血问题。为了保护子宫内膜 ,模仿生理周期加用孕激素拮抗雌激素的促增生作用 ,会发生周期性的撤退性出血 ,这种方案的周期控制较好 ,但也可出现非预计时间内的不规则出血。许多绝经后妇女不愿在绝经后仍有周期性的撤退性出血 ,采用连续联合加用孕激素的方法 ,使子宫内膜持续萎缩 ,以…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用形态计量学方法分析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放置前后增生过长子宫内膜局部雌孕激素受体变化,
以探讨LNG-IUS治疗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患者的有效性。方法观察25例无排卵型功血患者增生过长子宫内膜LNG-IUS放置
前后子宫内膜组织学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测定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含量变化。结果LNG-IUS放置后6个月子宫
内膜增殖受到明显抑制,表现为子宫内膜腺体数目明显减少,腺体发育不良,间质细胞有明显的蜕膜样变。治疗前大部分腺体
上皮和间质细胞ER、PR免疫着色显示为强染。治疗后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表达下降,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中ER、PR阳性
细胞数均明显减少。结论LNG-IUS可抑制子宫内膜增殖,降低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对于治疗简单型和复杂型子宫内膜增生过
长的患者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之前,临床单用雌激素补充疗法,发现子宫体癌发病率增加明显。80年代以后制定了雌、孕激素联合治疗方案,大大改变了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刺激作用。孕激素对宫内膜的影响有:1.减少子宫内膜细胞雌激素受体的数量及活性;2.提高雌二醇脱氢酶和异柠檬酸脱氢酶作用,加速雌激素代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核分裂率(MI)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指数在监测不同剂量雌、孕激素作用不同时间后,大鼠子宫内膜的增殖与抑制变化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去势后SD大鼠作为动物模型,模拟临床雌、孕激素的连续与周期给药方案。分别在给药不同时间后,检测大鼠子宫内膜的MI后PCNA指数的变化。结果:PCNA指数可敏感反映不同剂量雌激素作用不同时间对大鼠子宫内膜的增殖作用,同时也反映不同剂量孕激素作用不同时间对大鼠子宫内膜增殖的抑制作用。MI可反映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增殖作用,同时也反映不同剂量孕激素作用不同时间对大鼠子宫内膜增殖的抑制作用。MI可反映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增殖作用,但在反映孕激素的抑制作用时不敏感。结论:PCNA指数在反映雌、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的作用时优于MI。  相似文献   

6.
雌、孕激素对大鼠子宫内膜NO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乙烯雌酚、左旋18甲基炔诺酮对SD大鼠子宫内膜NO含量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雌激素组、孕激素组,采用Griess方法测定NO含量。结果:雌激素组SD大鼠子宫内膜NO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孕激素组NO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雌激素、孕激素可调节子宫内膜NO含量。  相似文献   

7.
应用受体放射分析技术与现代生物化学技术(等电聚焦电泳、超离心技术)测定正常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瘤组织胞浆雌、孕激素受体结果表明;人类正常子宫内膜中存在特异性胞浆雌、孕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含量为59.79±8.58fmol/mg蛋白,孕激素受体含量为67.43±11.23fmol/mg蛋白。在增生过长子宫内膜中,也含有较高浓度的雌、孕激素受体,且与正常子宫内膜无差异(P>0.0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含量为29.21±7.55fmol/mg蛋白,孕激素受体含量为22.58±3.84fmol/mg蛋白,并随着肿瘤组织分级的增加,雌、孕激素受体浓度逐渐降低。雌、孕激素受体浓度与癌组织肌层浸润程度及病人的绝经状态有关。根据子宫内膜癌中雌、孕激素受体含量的测定,可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推测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绝经期激素治疗( menopause hormone therapy,MHT)中降低天然孕激素剂量对子宫内膜的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26例有绝经期妇女分为3组,给予雌二醇1mg,共25d,后10d A组加用天然黄体酮(MP)50mg,B组加用MP 100mg,C组作为加用醋酸甲羟孕酮(MPA)4mg,进行25天周期序贯治疗,连续服用12个周期,每3月随访1次。观察Kuppermen评分、阴道流血情况、阴道彩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内膜≥5mm者进行诊刮术。结果用药后3组K评分均显著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期间无一例发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内膜癌,用药后子宫内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阴道流血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期雌孕激素治疗中,适当降低孕激素剂量对子宫内膜是安全的,副反应更低。  相似文献   

9.
吴京  郑巧莎 《吉林医学》2010,31(15):2191-2191
目的:探讨青春期功血激素治疗效果与子宫内膜厚度的关系。方法:将在我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青春期功血患者76例,根据B超监测子宫内膜厚度不同分为内膜〈0.8cm组和内膜≥0.8cm组,各组内再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雌激素治疗和雌孕激素复合口服避孕药(妈富隆)治疗观察止血效果。结果:雌激素治疗和雌孕激素(妈富隆)治疗的疗效在不同子宫内膜厚度区间各有优劣。结论:根据子宫内膜厚度选择激素治疗方案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作者用葡聚糖-活性炭分离方法,测定了36例子宫内膜和51例子宫肌的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结果显示:子宫内膜ER和PR都高于子宫肌。配对资料表明:增殖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ER和PR比子宫肌对应指标高。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增殖期PR高于分泌期,ER也有类似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ER和PR周期变化曲线与体内雌、孕激素变化相仿,但其高峰稍后于激素。提示子宫内膜和子宫肌的ER和PR含量与雌、孕激素在该部位作用大小和体内激素水平相平行,子宫内膜ER和PR伴随月经周期中雌、孕激素变化而呈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无不典型性的子宫内膜增生(endometrial hyperplasia without atypia,EH)患者临床特征、不同治疗方法选择时机及预后分析。方法 分析2011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因异常子宫出血行诊断性刮宫、病理诊断无不典型性的子宫内膜增生3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不同治疗选择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394例纳入患者依据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子宫内膜增生的分类,子宫内膜单纯增生组258例和子宫内膜复杂增生组136例。两组无妊娠史分别是10.85%(28/258)和19.12%(26/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初始治疗方式选择口服孕激素药物治疗分别占73.25%(189/258)和57.35%(78/136),子宫切除术占12.1%(31/258)和25%(35/136),两组治疗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孕激素口服治疗3~6个月后子宫内膜随诊显示对孕激素反应良好者两组分别为85.7%(162/189),59.0%(46/78),内膜单纯增生组明显优于复杂增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激素治疗方案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增生组以孕激素周期性应用为主。单纯增生组3种孕激素治疗方案对孕激素的反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11,P=0.161),复杂增生组高效孕激素连续应用孕激素的反应率明显高于天然黄体酮连续应用者(χ2=6.390,P=0.041)。多因素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分组是子宫内膜对孕激素反应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OR=0.233)。初始治疗为子宫切除术者子宫内膜标本组织学诊断分布显著不同,复杂增生组子宫内膜不典型性增生的比率明显高于单纯增生组(χ2=35.620,P<0.001)。单纯增生组2例诊断升级,1例复杂增生,1例不典型增生。复杂增生组2例子宫内膜癌(5.71%),8例不典型增生(22.8%)。两组病理升级发生率分别6.45%(2/31)和28.57%(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不典型性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对孕激素的反应性总体良好,单纯增生患者对孕激素后半期周期序贯疗法反应良好,可作为临床初始治疗的首选。复杂增生组高效孕激素反应性良好。复杂增生子宫内膜对孕激素的反应程度明显低于单纯性增生。诊断性刮宫病理诊断子宫内膜复杂增生患者约30%并存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刮宫病理存在明显的过低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正常女性口腔粘膜及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相关性,应用ABC法对10例健康女性黄体期口腔粘膜与子宫内膜的雌孕激素受体作对照研究,结果显示;10例口腔粘膜与子宫内膜均表现为正常的组织象,其中,口腔粘膜7例雌激素受体阳性,8例孕激素受体阳性,子宫内膜的雌孕激素受本均为阳性,经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两者在雌孕激素受体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口腔粘膜也是性激素的靶组织之一。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体外构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左旋炔诺孕酮对人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增殖及细胞间通讯的影响,雌孕激素合剂和雌激素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效果比较,雌、孕激素及肝素结合生长因子对Ishikawa细胞HOXAIO基因表达的调节,女性阿尔茨海默病与雌激素水平的关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李淑芳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11):1264-1265
孕激素能有效的降低由雌激素替代治疗所致的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危险。但孕激素对脂质和糖代谢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增加冠心病的发生 ,而且绝经后妇女使用雌激素、孕激素是否减少患乳腺癌的危险目前仍有争议。现将有关绝经后妇女应用孕激素的利弊及如何合理应用的研究结果 ,做一综述。1 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单用替代治疗可使子宫内膜呈增生效应 ,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并与剂量和疗程有关。曾有学者对1 72 4例接受替代治疗的绝经后妇女进行双盲随机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对服用结合雌激素 0 62 5mg/d的妇女观察 1年发现 ,在每日加服醋酸甲羟孕…  相似文献   

15.
李燕 《中国乡村医生》2007,23(16):21-21
无排卵型功血患者有较高的子宫内膜增生发病风险。由于没有排卵,患者体内缺乏孕激素,无孕激素对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是子宫内膜增生的重要发病因素。临床对子宫内膜增生的治疗多采用孕激素,但是在子宫内膜复杂增生的治疗中,孕激素的用法不尽相同:有人采用后半周期口服孕激素,有人采用全周期口服孕激素,有人采用连续口服孕激素。本文对三种方法口服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复杂增生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比较,旨在找出一种安全有效的用药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检测的方法及意义,用抗ER、PR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26例子宫内膜癌、23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2例正常子宫内膜石蜡切片ER、PR的表达,结果显示,免疫组化SP法检测ER,PR阳性率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分布不同。内膜癌ER、PR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及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正常内膜与不典型增生内膜ER、PR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正常内膜与内膜癌、不典型增生与内膜癌ER、PR表达有统计学差异,反映了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免疫组化ER、PR含量SP法测定对临床预后判断,指导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四物合剂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物合剂对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官出血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84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米非司酮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四物合剂10mL/,3次/日,连续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雌激素、孕激素的表达水平和子宫内膜厚度差异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雌激素、孕激素及泌乳素水平低于对照组,促卵泡激素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研究组子宫内膜厚度低于对照组。结论四物合剂能够调节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体内雌孕激素表达,发挥对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姜华  娄艳辉  郭新华 《齐鲁医学杂志》2007,22(4):289-291,293
目的通过建立裸鼠人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探讨雌激素、孕激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早期病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其抑制剂(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育龄妇女的分泌晚期子宫内膜组织种植入裸鼠的盆腹腔,建立人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随机将裸鼠分为4组:雌激素组、孕激素组、雌孕激素联合组(n=12)和对照组(n=8),分别肌肉注射雌激素、孕激素和雌孕激素,对照组肌注注射用水。在饲养15d后处死裸鼠,取异位病灶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早期子宫内膜病灶中MMP1和TIMP1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雌激素组、雌孕激素联合组、孕激素组的MMP1表达均明显增高,TIMP1表达均明显减低,差异有显著性(F=11.134、16.758,q=3.52~4.60,P〈0.01);孕激素组MMP1表达明显强于雌激素组,TIMP1表达明显弱于雌激素组(q=3.52、4.57,P〈0.05);雌孕激素联合组与孕激素组相比MMP1、TIMP1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雌激素、孕激素均能加强异位病灶MMP1的合成,抑制TIMP1的产生,其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9.
雌孕激素对摘除卵巢大鼠子宫内膜增生与抑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雌孕激素对摘除卵巢大鼠子宫内膜增生与抑制的影响。 方法  4 5只 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 5组 ,每组 9只 :(1 )假手术 (Sham )组 ,(2 )双卵巢切除 (OVX)组 ,(3)双侧卵巢切除加苯甲酸雌二醇 (OVX+BE2 )组 ,(4 )双卵巢切除加黄体酮 (OVX+P)组 ,(5 )双卵巢切除同时用苯甲酸雌二醇和黄体酮 (OVX+BE2 +P)组。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大鼠子宫内膜进行形态计量测定 ,结合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来观察内膜的增生与抑制情况。 结果 在内膜厚度、腔上皮和腺上皮厚度、腺腔内径、腺体体积分数及上皮细胞PCNA指数方面 ,与 OVX组相比 :OVX+BE2 组、OVX+BE2 +P组均明显增大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OVX+P组各指标的变化不显著。 结论 雌孕激素单独或联合使用对摘除卵巢大鼠子宫内膜的影响各异 ;形态计量分析及 PCNA指数联合使用能较客观直接敏感地反映内膜的增生与抑制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0.
139例服用尼尔雌醇(Nylestriol,CEE_3)的绝经后妇女于服药前、服药后6个月、12个月及36个月作子宫内膜检查,共取内膜205次。结果发现GEE_3可以引起子宫内膜增生及突破性出血,2mg组较1mg组影响显著,但其发生比例低于文献报导的结合雌激素服用者。增殖的内膜中出现纤毛细胞;服药12个月的内膜刮出率不高于用药6月,36个月后未刮出内膜,可能是CEE_3的内膜增殖作用较弱,及定期加用孕激素后子宫内膜增生延迟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