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 ,我们对 14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动态血压监测 ,以指导临床用药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146例 ,男 132例 ,女 14例 ;平均年龄 6 1± 8.9岁。按 WHO诊断标准将高血压为分 、 、 期。采用英国产 BP- 5 0型动态血压记录器进行 2 4小时血压动态监测 ,每 2 0分钟监测 1次。嘱患者在 2 4小时内做活动、休息及症状的详细记录。监测前均做常规血压测量并记录 ,输入计算机。结合其活动做出综合分析 ,记录其最高血压、最低平均血压、睡眠时平均血压和活动时平均血压。结果 : ~ 期高血压患者活动时血压均明显增高 ,尤其是收缩压 ;…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波动规律.方法 对1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90例血压正常者分别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血压水平、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指标及晨峰数值,并进一步分析具有晨峰现象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结果 (1)高血压患者24 h及日间、夜间血压监测数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2)高血压患者24 h收缩压及舒张压负荷均高于对照组,血压变异系数升高(P<0.05).(3)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高血压组昼夜节律异常者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其中晨峰高血压组、非晨峰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者在高血压组内具有晨峰现象者与不具有晨峰现象者之间相比,差异依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明显,收缩压尤其突出,血压负荷增高,变异性增高,晨峰现象更为普遍.具有晨峰现象的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异常比例更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3.
动态血压监测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偶测血压 (即诊所血压 )是诊断高血压的依据 ,也是临床医生调整指导用药的重要指标 ,但高血压患者虽然经过积极的降压治疗 ,心血管病发生率仅下降 1 9% [1 ] ,有学者指出其可能原因之一是降压不足 ,偶测血压 (诊所血压 )并不能完全反映患者 2 4h的血压控制情况 ,应用 2 4h动态血压监测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2 ] 。本文对 1 0 0例治疗后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检测 ,观察血压控制情况。1 资料和方法1 1 资料 :高血压组 :从 2 0 0 1 4~ 2 0 0 1 1 0来本院疗养的离休老干部中随机抽取 1 0 0例降压治疗中的高血压病患者 ,符…  相似文献   

4.
7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10002)瓮新新,赵小芳,林修功高血压患病率随增龄而增加,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应用可提供详尽、准确的血压数据。我们观察了7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ABPM,现报道...  相似文献   

5.
<正>脑卒中是严重的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1〕。80%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于急性高血压〔2,3〕。血压是脑卒中持续的风险,独立于其他血管风险因素存在〔4〕。研究证明高血压治疗适当可降低35%40%的脑卒中风险〔5〕,脑卒中一级和二级预防战略目标是有效地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和已知可导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4,6,7〕。对于脑卒中的二级预防,Arima等〔8〕提示无论是高血压患者还是正常人,降压治疗可以减少致命性及非致命性  相似文献   

6.
动态血压监测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价值.方法对232例已经接受服药治疗并且至少伴有一个靶器官损害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累及靶器官损害数目和并存心脏、脑和肾脏临床状况分为3组,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靶器官损害数目与24 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异常和血压负荷增高密切相关,靶器官损害累及3个器官与累及1个器官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存脑血管疾病组夜间平均舒张压增高显著,并存心血管疾病组和肾脏病变组的患者以24 h平均收缩压增高和血压负荷增加显著,并存临床状况的患者,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异常多见,并存心、脑和肾临床状况组分别与靶器官损害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4 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和血压负荷越高,靶器官损害数目越多;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异常多见于并存临床状况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系统(ABPM)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因该仪所测正常值未能确定及容易产生误差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的应用。我们对  相似文献   

8.
老年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监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特点。方法使用美国AcuutrakerⅡ型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对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及对照组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日间血压每20分钟、夜间每45分钟记录1次,对各种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4小时、日间、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和血压负荷值等参数,老年对照组明显高于青中年对照组;老年高血压Ⅰ、Ⅱ、Ⅲ期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高血压各组间比较收缩压和血压负荷值有较大差异。结论24小时、日间、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压负荷值等参数诊断是高血压较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EH)阴虚证、阳虚证、阴阳两虚证患者基于动态血压监测的子时、卯时、午时、酉时4个时辰血压水平规律,以指导临床补益药的服用方法。方法对99例老年EH患者行动态血压测定和中医辨证。99例EH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3组,即阴虚组、阳虚组、阴阳两虚组,观察各组基于动态血压监测的子时、卯时、午时、酉时的血压水平。结果阴虚组、阳虚组、阴阳两虚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在子时处于最低水平,在酉时处于最高水平(阴阳两虚组SBP在卯时最高);阴虚组、阳虚组、阴阳两虚组在酉时的SBP与子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DBP与酉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组间各时辰的H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病虚证的中药治疗应以补益心肾为主。服药时间,补阴应在午时服药,以滋补心阴为主;补阳应在酉时服药,以补益肾阳为主;当补肾时,无论补肾阳还是益肾阴,应选择在酉时服药。  相似文献   

10.
动态血压监测老年高血压患者餐后血压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方法(ABPM)观察166例高血压患者及60例血压正常人自然早餐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结果表明:①高血压老年组餐后血压升高、下降发生率各占50%左右。血压平均下降率、下降幅度以SBP、MAP明显,与老年前期、青中年组差别非常显著(P<0.01)。老年组SBP、DBP、MAP平均增加幅度大于老年前期、青中年组(分别P<0.05、P<0.01)。②正常组老年人餐后SBP、DBP、MAP下降发生率占70%~90%,显著高于老年前期、青中年组及高血压组。③餐后三种血压平均上升、下降幅度高血压老年组大于正常老年组(分别P<0.05、P<0.01)。认为,老年高血压患者这种改变可能与机体昼夜节律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MS)患者认知功能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选择223例老年MS患者作为MS组,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再将患者分为杓型组(血压下降率10%~20%,64例)、非杓型组(血压下降率<10%,53例)、超杓型组(血压下降率>20%,55例)和反杓型组(血压升高,51例)4个亚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受试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并进行比较。结果 MS组MMSE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非杓型组、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MMSE评分明显低于杓型组,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MMSE评分明显低于非杓型组(P<0.05),超杓型组与反杓型组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MS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可能与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最终目的在于降低患者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从而降低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而评价降压治疗的效果,动态血压监测(AbpM)是一项较为客观的重要指标。动态血压监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诊断新技术,可以客观反映高压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昼夜节律及用药效果。笔者对2004年8月~2006年10月门诊治疗的8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经动态血压监测(ABPM)找出其血压动态变化特点,为高血压病(EH)者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对78例EH者进行无创伤性携带式ABPM仪监测,24h采取数据,微机回放分析。结果本组EH者最大收缩压(SBPmax)、最大舒张压(DBPmax)峰值时间分别在11、19时,峰谷时间在0~3时。结论 了解血压波动特点,合理准确地用药可有效控制血压,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状况分析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224001)曹秀华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揭示血压呈昼夜波动的客观规律。有报道认为血压昼夜节律状况与高血压的预后有关。本文研究观察老年人24小时动态血压及其昼夜波动情况,探讨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在参加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的开滦离退休员工中整群抽取年龄≥60岁的2814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符合入选标准者2464人,分析其中754例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达标(诊室血压140/90mm Hg)和24h动态血压达标(24h平均血压130/80mm Hg)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不达标的相关因素。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754例中,诊室血压达标率19.2%(95%CI16.4%~22.0%),24h动态血压达标率33.6%(95%CI30.2%~37.0%)。诊室血压达标的14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24h动态血压达标率为51.0%(95%CI42.9%~59.1%),男性、体质量指数(BMI)是24h动态血压不达标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2.942(1.155~7.498),1.195(1.031~1.386)。诊室血压不达标的60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24h动态血压达标率为29.4%(95%CI25.8%~33.0%),男性、诊室收缩压、BMI是24h动态血压不达标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679(1.125~2.506),1.030(1.019~1.042),1.067(1.007~1.130)。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达标率低,男性、BMI、诊室收缩压是影响24h动态血压不达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24小时血压动态监测(ABPM)对于高血压病的诊断、防治有着重要临床意义。近年来,我们对156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ABPM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变化规律,并指导康复。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5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均为我院病史完整的门诊及住院患者,本组男92例,女64例;年龄60~82.9(平均66.6±17.3)岁,病史5~41年。所  相似文献   

18.
19.
20.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于高血压病的诊断、防治有着重要临床意义。我们对84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ABPM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变化规律,并指导康复。1资料和方法1.1资料84例高血压病人均为我院病史完整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男62例,女22例,年龄60~82(平均66.6±1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