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试验组患者分别于手术前后服用瑞舒伐他汀,对照组患者分别于手术前后服用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术后90 min ST段回落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个月后,试验组患者LVEF高于对照组,心肌梗死及总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LVDD及靶血管血运重建、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用于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治疗的临床疗效优于阿托伐他汀,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s ,ACS)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16 5例ACS患者 ,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 89例 ,经内科治疗病情改善后再介入治疗的 76例。所有“罪犯”病变均予治疗 ,其中 4 1例患者同时接受了“罪犯”与非“罪犯”病变血管的治疗。介入方法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支架、直接植入支架及切割球囊扩张。结果  16 5处“罪犯”病变PTCA后植入支架 134枚 ,直接植入支架 4 8枚。术后残余狭窄均 <10 % ;前向血流达TIMI 3级 ;136例患者心绞痛消失 ,11例有不典型胸痛 ,2 4h后消失 ;术前仅有胸闷症状的 18例患者 ,术后 15例消失 ,3例减轻 ;无术中死亡及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病例。随访 139例患者 2~ 18个月 ,2 0例再发心绞痛 ,有 14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再狭窄 ,其中 11例再次行PTCA ,1例PTCA +支架 ,2例接受外科CABG ;无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及心功能恶化发生。结论 在条件具备的介入中心 ,由经验丰富和技术娴熟的介入治疗医生施行或在其指导下 ,对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近、远期临床效果较满意 ,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直接PCI术前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血流灌注、短期心血管不良事件以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且既往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3例,根据是否于直接PCI术前应用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分为强化组(阿托伐他汀80 mg,41例)和对照组(无他汀预处理,42例),术后均接受阿托伐他汀 20 mg,1次/天治疗.主要终点为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 血流帧数、TIMI心肌灌注分级.次要终点为术后30天的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安全性终点为出院前肝酶、肌酸激酶以及肾功能水平.结果 强化组相比对照组术后即刻TIMI 3级血流比例显著增加(87.8%比64.3%,x2=6.28,P=0.02),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明显减低(21.72±9.42比32.64±15.51,t=-3.87,P<0.001),而强化组TIMI心肌灌注分级亦明显高于对照组(2.71 ±0.64比2.15 ±0.74,t=3.68,P<0.001).次要终点中,强化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9%和4.8%出现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x2=0.001,P=0.926).出院前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以及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后扩张、血栓抽吸术等因素后,术前应用阿托伐他汀80 mg负荷剂量仍为避免出现慢血流/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OR=0.22,95% CI 0.06 ~0.87,P=0.03).结论 强化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可以改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的冠状动脉血流及心肌灌注,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01~2018-12间住院治疗的41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n=21)和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20 mg阿托伐他汀;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第1天口服80 mg阿托伐他汀,后继续服用阿托伐他汀40 mg/d,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等指标改变情况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2周、4周及24周的血清TC、TG、L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2周及4周时,对照组TC、LDL-C水平低于治疗组,而TG水平高于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4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TC、LDL-C、TG水平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20 mg/d)与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在降低血脂及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上有着相似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ASTEMI患者2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2例。两组患者均行PCI,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心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满意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内皮素(ET-1)、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及血清一氧化氮(NO)、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补体3(C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浆TC、TG、LDL-C、ET-1、NT-pro BNP水平及血清NO、hs-CRP、C3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浆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TC、TG、LDL-C、HDL-C、ET-1、NT-pro BNP水平及血清NO、hs-CRP、C3水平低于治疗前,血浆HDL-C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的内径(LVEDD)、左房室瓣舒张期E峰和A峰比值(E/A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VEF高于对照组,LVEDD、E/A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高于治疗前,LVEDD、E/A比值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有效改善ASTEMI患者PCI术后实验室检查指标和心功能指标,且不良反应较少,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策略包括早期介入治疗和选择性介入治疗,其治疗策略与预后密切相关,如何选择治疗策略存在较多争议,现就其介入治疗策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是由于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或)激发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具有发病急、变化快、临床表现与危险性不均一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往往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近年来研究表明介入治疗可以使狭窄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功能改善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9.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中高危患者,早期介入和强化抗栓药物治疗是最佳选择,对于低危患者,早期介入或选择介入都可行。欧洲心脏病协会指南认为NSTEACS症状反复发作,并有高危因素,Grace风险评分>109分,推荐于发病72h内行介入治疗;Grace风险评分>140分,建议24h内行介入治疗;对并发难治性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者建议发病2h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0.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cutecoronary syndrom,ACS)是由于冠脉内斑块不稳定、破裂或血栓形成导致的不稳定心绞痛或非Q波心肌硬死。我们旨在比较冠脉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ACS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PCI前单次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冠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选择发病12 h内的ASTEMI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PCI术后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和阿托伐他汀负荷治疗组(观察组,PCI术前口服阿托伐他汀80 mg、术后20 mg/d).观察两组PCI术中冠脉血流情况、术后心肌坏死标志物及炎症标志物水平.结果 两组基线临床情况、接受PCI时机及冠脉病变情况一致.观察组PCI术中无复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毕时冠脉TIMI血流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校正TIMI血流帧数计数及心肌染色显影分级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PCI术后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和高敏肌钙蛋白T、高敏C反应蛋白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在常规阿托伐他汀治疗基础上,PCI前单次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通过减轻炎症反应,降低ASTEMI患者术中无复流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介入治疗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比较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6月我院心脏科收治的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共2 4 9例 ,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药物保守治疗组和介入治疗组。介入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入院后 3~ 7d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行血管重建术。随访患者的心源性死亡率和 (或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 (主要终点 ) ,心绞痛复发率、再入院率和再次血管重建率 (次要终点 )。结果  16 3例患者接受药物治疗 ,2 4 9例患者行介入治疗。在平均 (11 0± 5 7)个月的随访中 ,介入治疗组心源性死亡率和 (或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保守治疗组 (3 2 %比 9 2 % ,P =0 0 1) ;心绞痛复发率(2 0 %比 5 3% ,P =0 0 0 1)、再入院率 (16 %比 4 7% ,P =0 0 0 1)和再次血管重建率 (15 %比 4 2 % ,P =0 0 0 1)也明显低于药物保守治疗组。结论 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可作为大多数患者的首选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DL-C水平对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52例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空腹HDL-C水平分成HDL-C降低组(HDL-C<1.04mmol/L,125例)和HDL-C正常组(HDL-C≥1.04mmol/L,227例)。比较2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和联合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HDL-C正常组比较,HDL-C降低组的Killip分级≥Ⅱ级比例和既往糖尿病史比例增加,TC、LDL-C水平下降,TG水平增加(均P<0.05)。HDL-C降低组的住院期间病死率较HDL-C正常组增加(P<0.01),但2组联合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DL-C是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对于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HDL-C水平降低与住院期间病死率增加有关。HDL-C是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结果的影响.方法 2006年1月到2007年1月409例因NSTE-ACS行PCI的患者中,220例HDL-C≥40 mg/dL(HDL-C正常组),189例HDL-C<40 mg/dL(HDL-C降低组).收集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 HDL-C正常组C型病变数(18.6%比28.6%,P=0.02)、无复流发生率(1.4%比5.3%,P=0.02)显著低于HDL-C降低组.平均2年随访发现,HDL-C正常组病死率(2.3%比7.9%,P=0.01)、靶病变重建率(3.6%比9.0%,P=0.02)、靶血管重建率(5.0%比10.6%,P=0.03)显著低于HDL-C降低组.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DL-C减低是NSTE-ACS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RR 2.18,95%CI 1.21~4.93,P=0.02).生存分析表明,随访期间HDL-C正常组累积生存率高于HDL-C降低组(97.7%比89.9%,P=0.01).结论 HDL-C水平降低与冠心病心脏事件密切相关,对PCI术后疗效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后残余血小板功能和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方法 :行急诊PCI的120例STEM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组(标准组,n=60)、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组(强化组,n=60)。120例患者分别于急诊PCI前及他汀药物治疗后第7天取血,行血脂及生化检测。并通过血栓弹力图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强度(MAADP)和花生四烯酸(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经血栓弹力图检测的MAADP值在治疗7天后,强化组较标准组明显下降[(38.40±17.40)mm vs(45.70±14.50)mm,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于治疗第7天ADP高反应性的发生率在强化组较标准组明显较少(18.3%vs 31.7%,P0.05)。AA高反应性的发生率在强化组和标准组无差异(13.3%vs 18.3%,P0.05)。随访3个月临床终点事件(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及心血管疾病死亡或靶血管重建)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患者急诊PCI后早期给予短疗程的高剂量他汀治疗较常规剂量可更显著地抑制血小板活性,降低血小板高反应性。强化治疗3个月临床终点事件未出现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围术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合并高尿酸患者造影剂肾病(CIN)的干预作用。方法 62例NSTE-ACS合并高尿酸患者随机分为高尿酸强化他汀组(A组)和高尿酸常规他汀组(B组)各31例;再选取同时期尿酸正常的NSTE-ACS患者给予强化他汀治疗为对照组(C组,n=40)。观察3组PCI术前及术后3 d,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和CIN发生率。结果术前,A、B组血hs-CRP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5)。术后3 d,A组血尿酸及hs-CRP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B组均显著高于A及C组,A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C组(均P0.05)。B组CIN发生率显著高于A、C组(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可能是影响CIN的因素之一,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减少CIN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不同年龄患者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配至早期介入组(24 h内接受冠脉造影)和延迟介入组(36 h后接受冠脉造影).主要研究终点为180 d随访时死亡、心肌梗死(MI)、卒中的复合终点.结果 共有815例患者入选,其中≥75岁患者198例,<75岁患者617例.≥75岁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75岁患者(18.7%比9.2%,P=0.00).<75岁患者早期介入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延迟介入组(6.5%比12.5%,P=0.01).≥75岁患者早期介入组和延迟介入组间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5%比21.3%,P=0.39).结论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75岁患者病死率和新发MI发生率高于<75岁患者;<75岁患者早期介入治疗可减少MI的发生率,≥75岁患者早期和延迟介入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safety of early intervention and delayed intervention therapy on elderly patients and younger patients with non-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Methods The patients with non-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arly intervention group (coronary angiography taken within 24 hours after grouping) and delayed intervention group ( coronary angiography taken after 36 hours after grouping). The primary endpoint was a composite endpoint of dea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during 180 days follow-up. Results A total of 815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cluding 198 elderly patients aged 75 years and above, and 617 younger patients aged below 75 years. The elderly patients had a greater incidence of the primary endpoint than that of younger patients ( P = 0. 00). The primary endpoint of early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of delayed intervention group of younger patients ( P = 0. 01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rimary endpoint incidence of early intervention group and delayed intervention group of the elderly patients (P =0. 39). Conclusions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non-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who underwent intervention had greater incidence of death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Early intervention reduced the rat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for the younger patien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rimary endpoint incidence between early intervention and delayed intervention among elderly patients.  相似文献   

18.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早期紧急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早期应用紧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9月我院收治的385例中、高危非ST段抬高ACS患者,根据药物治疗后病情变化,分别在入院1~2 d内(233例,紧急介入组)或3~14 d(152例,延迟介入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PCI。所有“罪犯”病变均予治疗,介入方法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支架、直接置入支架等。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心绞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和PCI后30 d及6个月心源性死亡、心绞痛复发等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紧急介入组手术成功率与延迟介入组相似,分别为98.1%和95.5%(P>0.05),但入院至心绞痛缓解时间分别为(2.9±1.1)d和(6.0±3.6)d(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9.7±4.3)d和(14.2±6.6)d(P<0.05);在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及心功能恶化发生。30 d随访期间紧急介入组总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延迟介入组明显减少,二者分别为2.9%和14.1%(P<0.01)。结论在条件具备的介入中心,由经验丰富和技术娴熟的介入治疗医生施行或在其指导下,对非ST段抬高ACS患者进行早期紧急介入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近、远期临床效果较满意,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较高,可作为大多数非ST段抬高ACS患者的首选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 (冠脉 )综合征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 1991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 2 2 4例进行冠脉介入治疗的病人进行了随访研究 ,随访时间 10~ 10 8个月 ,平均 ( 32 4± 19 5 )个月。根据临床资料分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组 (n =12 6 )和稳定型心绞痛组 (n =98)。将全部病例的随访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 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的胸痛 ( 0 71± 0 79和 0 36± 0 5 7,P >0 0 5 ) ,气急、气短 ( 0 2 4± 0 4 8和 0 13± 0 34,P >0 0 5 )和心悸症状 ( 0 89± 1 0 3和 0 36± 0 5 7,P >0 0 5 )的积分差异无显著性。两组间超声心动图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发生率 ( 6 5 %和 5 9% ,P >0 0 5 )和次极量负荷实验阳性率 ( 19%和 13% ,P>0 0 5 )差异无显著性 ,两组的无心脏事件生存率和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 ( 6 2 %和 91% ,P >0 0 5 ;5 %和 1% ,P >0 0 5 )。两组患者的主观满意率分别是 84 %和 94 % (P >0 0 5 )。结论 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可获得较好的远期效果 ,并与稳定型心绞痛的介入治疗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年龄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病人经皮介入治疗后双联抗血小板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诊断为NSTEACS并行介入治疗的607例病人,所有病人经皮介入治疗术后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联合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治疗,测定入院时(术前)、术后12 h、术后12~24 h、术后72 h以及术后30 d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观察年龄≥60岁组和年龄60岁组病人术后30 d及1年随访期间出血事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间术后30 d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出血事件及MACE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2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及MACE事件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对NSTEACS病人经皮介入治疗后行双联抗血小板合并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在术后30 d及1年临床事件发生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