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袁亚愚同志在《“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在单独一国获胜”并非马、恩的观点》一文中,把列宁在帝国主义时代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获胜的理论,说成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中早已有的,并且不承认《共产主义原理》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在几国同时发生的理论是马、恩的思想。我认为这是不能同意的。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首次提出了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同时发生”才能获胜的论断。虽然恩格斯对此文采取了当时工人政纲流行的问答形式表示不满意。但由此决不会得出象袁文所说的是恩格斯不满意此文而舍弃了它这样的结论。当时恩格斯在给马克思  相似文献   

2.
考察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论”和列宁“一国胜利论”的内在关系,揭示其统一的哲学基础对于深入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必然性和当代社会主义的实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论”立足于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认为只有在西方全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或至少在几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才有可能取得以夺取政权为标志的政治革命的胜利。列宁的“一国胜利论”立足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的阶段,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冲破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在一个或几个国家首先夺取政权。对于以上两个结论,我国理论界往往简单地不是以后者否定前者,就是以前者否定后者。所以,从理论上搞清楚它们的内在关系,揭示其统一的哲学基础,对于加深社会主义运动的认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袁亚愚同志的《“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在单独一国获胜”并非马、恩的观点》一文(载《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第5期),对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是“定论”的一个理论问题提出了新的不同的看法。袁文的基本观点,我是同意的.但文章对问题的论证有些尚未涉及,有些不够深入,因此想就此做一点补充。《共产主义原理》并未否认社会主义革命在单独一国首先获胜。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的第十九个问题,是回答:革命能不能单独在某个国家内发生?对此,他作了否定的回答。而不是回答:革命能不能单独在某个国家内胜利?如果认为恩格斯在这里讲的回答是说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世界各国“同时胜利”,就完全曲解了原意。恩格斯用非常明确的语  相似文献   

4.
本刊1980年第5期发表袁亚愚《‘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在单独一国获胜’并非马、恩的观点》的文章以后,不少作者和读者纷纷来稿参加讨论。本刊过去曾陆续发表过一些讨论文章;现再将部分来稿摘登如下。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即告一段落。特此致意广大读者和作者。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第5期发表的袁亚愚同志《“社会主义不能单独在一国获胜”并非马恩的观点》一文,指出马、恩正是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论证并提出了关于欧美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首先(但非同时)发生和取得胜利的理论。这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但文章说,“同时发生”的思想,只是在恩格斯草拟的《共产主义原理》中有过的思想,从《共产党宣言》起,就被其它相关的观点和表述代替  相似文献   

6.
本刊1980年第5期发表袁亚愚《‘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在单独一国获胜’并非马、恩的观点》的文章以后,不少作者和读者纷纷来稿参加讨论。本刊过去曾陆续发表过一些讨论文章;现再将部分来稿摘登如下。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即告一段落。特此致意广大读者和作者。  相似文献   

7.
“趋同论”最早是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其基本观点就是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会走向一种既非资本主义又非社会主义,而又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处混合在一起的第三种制度。显然,“趋同论”的实质就是抹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其要害就是“同化”社会主义。本文联系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客观现实,拟对“趋同论”作些评析。 应该承认,现实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确实存在着某些共同或近似的现象。在当今改革的时代潮流中,不同社会制  相似文献   

8.
本刊1980年第5期发表袁亚愚《‘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在单独一国获胜’并非马、恩的观点》的文章以后,不少作者和读者纷纷来稿参加讨论。本刊过去曾陆续发表过一些讨论文章;现再将部分来稿摘登如下。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即告一段落。特此致意广大读者和作者。  相似文献   

9.
本刊1980年第5期发表袁亚愚《‘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在单独一国获胜’并非马、恩的观点》的文章以后,不少作者和读者纷纷来稿参加讨论。本刊过去曾陆续发表过一些讨论文章;现再将部分来稿摘登如下。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即告一段落。特此致意广大读者和作者。  相似文献   

10.
何捷一 《江汉论坛》2004,1(11):11-14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的理论(简称"同时发生论"),以及他们晚年对俄国社会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简称"跨越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我国学术界对"同时发生论"和"跨越论"有着众多的研究与论述,然而也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解读.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解读这"两论",说明"同时发生论"和"跨越论"的真正理论内涵,澄清在一些问题上的误解.  相似文献   

11.
略论陈独秀“二次革命论”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从党的“一大”到“五大”都担任党的最高的领导职务。可这样一位人物却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二次革命论”,主张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时期,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等同看待。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这其中既有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刊1980年第5期发表袁亚愚《‘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在单独一国获胜’并非马、恩的观点》的文章以后,不少作者和读者纷纷来稿参加讨论。本刊过去曾陆续发表过一些讨论文章;现再将部分来稿摘登如下。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即告一段落。特此致意广大读者和作者。  相似文献   

13.
本刊1980年第5期发表袁亚愚《‘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在单独一国获胜’并非马、恩的观点》的文章以后,不少作者和读者纷纷来稿参加讨论。本刊过去曾陆续发表过一些讨论文章;现再将部分来稿摘登如下。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即告一段落。特此致意广大读者和作者。  相似文献   

14.
重评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次革命论”的要害为民主革命时期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幻想在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有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的时期。笔者认为“二次革命论”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违背中国革命规律的错误理论。在此前提下,遵循百家争鸣的精神,提出两点拙见与学术界较普遍的看法商榷:第一,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的理论体系并非形成于1923年他的两篇文章①,而是形成于1926年9月②;第二,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并非固定不变、始终如一的,而是动摇不定、时起时伏的错误理论体系。这与党在幼年时期的历史环境以及客观形势演变对陈独秀的影响是有关的。  相似文献   

15.
我提出社会心理是文艺反映现实的中介以后,对我的观点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所有这些文章对我都很有帮助,给我许多启发。现把思考所得写出来,求教于大家。一对几个观点的商榷 (一)文艺反映经济基础没有中间环节吗? 意识形态不直接反映而是间接反映经济基础这个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已反复说明过了。但有的同志却认为马、恩只说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对经济的“反作用”是要通过中间环节,并没有说意识形态反映基础也要通过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当代中国新文化保守主义的史学纲领——“告别革命论”做了一番全面的审视和评判.作者认为,其所赖以支撑的两大理论观点——“激进主义产物说”与“革命只破不立说”均不符于历史的事实真相.通过质疑和辩驳可以发现,辛亥革命以及本世纪的一系列革命运动并非如“告别革命论”所主张的是“丧失理性”、“盲目鲁莽”、“破坏一切”,而具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泛化“封建”观有悖马克思的封建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冯天瑜认为,将周秦之际至清中叶的两千多年中国社会称之“封建社会”,曾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结论,并长期得以沿用;然而,认真研读马、恩论著,尤其是马克思晚年的民族学笔记,便会发现,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误解。将秦汉至明清称“封建社会”的泛化封建观,是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封建社会原论相悖的。陈启云认为,传统中国究竟是属于“封建型”抑或是“大一统”、“专制”、“独裁”型,如果从“范畴理论”而言,这两者是绝不相容的;但从“历史事实”而言,这两者却常常是并存的——有时是先后轮转(如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多数情况下是同时并存(如西周、战国、秦汉、隋唐、辽金元)。张国刚认为,我们在看到历史的差异性和各自特色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同一性,所以,关于历史阶段划分,既可以用唯物史观的标准,把中国的中世纪叫做封建社会;也可以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用上古、中古、近代来划分;还可以用时序如史前、族邦、皇权、共和等概念来划分历史阶段,使国内外学者能够在学术上做到沟通和理解。许苏民认为,冯天瑜提出的关于自秦迄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宗法地主专制社会”或“地主社会”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与经济之统一的标准,自秦迄清中国社会性质实际上是皇权官僚专制社会。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观点认为,民主革命立即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以下简称“革命转变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创立的。通常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革命转变论”的论据有四条。我认为这都是值得商榷的。论据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一些理论工作者据此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革命转变”论。然而这种理解未必正确。因为那段论述的全文是:“共产党人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德国。因为德国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因为同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相比,德国将在整个欧洲文明更进步的条件下,拥有发展得多的无产阶级去实现这个变革,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拉美经委会的一系列政策失败,致使普雷维什及其拉美经委会受到各方批判,甚至导致了拉美经委会衰落的后果。但是,普雷维什的中心—边缘思想却因为“依附论”的兴起而得到了扩散。事实上,依附论是把普雷维什的中心—边缘思想作为一个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来加以应用的,是直接地用它来解释资本主义世界化所造成的大量边缘国问题的。同时,依附论没有在普雷维什那里驻足,而是把普雷维什用以解释国际关系结构的中心—边缘思想用于对一国内部的考察,认为中心—边缘结构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结构,是由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因而,依附论认为,对于边缘国来说,要想获得发展,就不仅要认识到国际关系中的中心—边缘结构,也同时需要认识到其国内的中心—边缘结构,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去寻求解决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也是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有关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必须解决的一个理论问题。对此,理论界有不同看法:一是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讲的公有制是指全社会所有制,马克思主义文献中没有提出“集体所有制”的概念;二是认为马、恩著作中虽然没有“集体所有制”的概念,但存在这一概念的实际内容;三是认为马克思曾经明确提出过“集体所有制”的概念;四是认为马、恩已经完整地预见到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一开始可能是单一的公有制形式,也可能是两种公有制并存。我认为,上述观点都没有准确地反映马、恩的本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