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传佛教僧团作为一个善于管理的宗教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诸多融古通今的管理智慧,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同体共生”的管理理念、“以心为本”的管理模式、“以戒为师”的管理制度,“六和敬”的管理原则以及“弘法利生”的价值诉求等.其中,“同体共生”的管理理念贯穿在汉传佛教僧团管理发展的始终,“以心为本”的管理模式彰显了佛教强调修心的管理特色,“以戒为师”的制度保障是汉传佛教僧团管理的前提,“六和敬”的管理原则是汉传佛教僧团管理的关键,“弘法利生”的价值目标是汉传佛教僧团组织管理的灵魂,这五个部分的有效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在汉传佛教僧团管理中的生动体现,对当代管理思想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汉传佛教讲经活动是中国古代佛教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传播形式,它与佛经的翻译几乎同步展开,最早的讲经活动始于汉末魏初,并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大力发展,至隋唐而大盛.讲经活动于唐时分化出僧讲和俗讲,僧讲以讲经、讲律、讲宗并举,制度较为完备、稳定;俗讲形式变化较大,宋以后仍有变异.讲经活动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宗教文化现象之一,对其历史渊源及发展脉络进行研究,不仅可以看出佛教文化的发展变化特点,也可看出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悠久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有独特的音乐特色,本文对汉传佛教的音乐历史渊源及发展现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汉传佛教的语言观主要有两大原则:一是通俗易懂原则,二是随机应变原则。这两种原则对中古的佛教讲唱文学影响尤为深广,特别是为变文文体的生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甚至于佛教变文的原初含义亦可溯源于此。  相似文献   

5.
自明末清初以来,最早在马六甲生活的汉传佛教僧众,都是冒着海禁之险,投身在化外之民斩荆辟棘的异域,照料开荒民众的生死大事。他们一代接一代,经历两百余年艰苦变迁,确保了汉传佛教在南洋华人垦荒的地区继续流传。今日回顾清代在马来亚弘法的汉传佛教僧侣,他们多数人默默无名,这些法师为了随顺文盲众多的垦荒社会,从赶经忏到提出开办佛教公司兴办实业,甚至有耍杂技和开动物园的,无所不为,俱是为了能深入民间广说妙法、建立汉传佛教在地方上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其贡献实不能以成败评价。后人可以为他们结论:"菩萨心肠是不能以著作等身评价的。"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有33.3%的总人口是佛教徒,居全国宗教徒之榜首。在以华族为主体的佛教徒中,又以来自闽南的高僧和居士为核心,更显示了闽南佛教文化在新加坡的重要影响。通过回顾学者和教内人士分析汉传佛教传人新加坡之起源,以及近年来走访全岛各地800多座城乡庙宇所搜集到的石碑、匾额等历史文献资料,辩证和分析新加坡汉传佛教之起源以及刘金榜居士创建汉传佛教第一丛林之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7.
世俗化指宗教面临外部环境的冲击,而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它反映了宗教自身的调整功能以及宗教和外界的交互作用,在本质上意味着宗教神圣性的弱化。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和中国佛教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良好的土壤。“人间佛教”对佛教世俗化作了某种程度的修正并成为新时期佛教发展的主流,但如何合理地把握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在新世纪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8.
自唐以来,佛教世俗化明显,至宋则日益突出。北宋佛教的世俗化在僧人身上有着明显反映,主要表现在四端:强调礼乐,以伦常落实于丛林;强调以释归儒,对世俗权力的依附加强;佛门戒律松弛,僧人物质欲望扩展;诗僧追名逐利,入世情深。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汶川县三江乡历史文化的调查,发现其境内的盘龙山不仅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风景极其优美,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汉、藏佛教普贤信仰的交汇处,亦是民族融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突厥语族群所信仰的佛教主要是由内地传入的。突厥语中用来指称佛教僧侣的toj(?)n一词,源于汉语的“道人”,借自“十六国”时期。该词的使用,正是汉传佛教西渐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突厥语族群所信仰的佛教主要是由内地传入的。突厥语中用采指称佛教僧侣的tojin一词,源于汉语的“道人”.借自“十六国”时期。该词的使用,正是汉传佛教西渐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从分析佛道两教的相互关系入手,论证不同宗教间的相互交流的最终趋势是在彼此融合的基础上,促进彼此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河北雄安地区的祠庙信仰包括佛、道以及民间信仰,其中佛教出现较早,也最有影响。它兴起于后魏,主要集中在今安新县境,隋唐时期开始向雄县等地扩延。北宋建立后在辽宋对峙的背景下,佛教发展势头一度放缓。金之后,雄安地区成为畿辅之地和政治核心区,佛教迅猛发展,元明时期达至高潮。佛寺主要分布于乡野村坊,元朝时仍主要集中在雄县,明代时安新县境则有了较大恢复,虽然与雄县佛寺数量仍有差距,但差距已大为缩小,呈现出县域间大致均衡发展的态势。这一时期虽然名僧名寺较少,但它深入民众底层,与儒、道及民间信仰进一步融合,日益世俗化、民间化,是研究中国佛教民间化、世俗化的一个绝佳样本。  相似文献   

14.
任何文化在博大的中原本土文化前似乎都要退避三舍,佛教中的地狱文化在中国也遭到了他国绝无的集体无意识改造,呈现出鲜明之至的中原世俗化倾向。文章旨在通过对唐代小说的研究,探究其中佛教僧侣神佛身上所呈现出的世俗化倾向,以及从它身上所折射出当时的一些深层社会现象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它曾在中国思想史上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思想内容、行为规范、价值标准在深层次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一直持续到今天。上个世纪早期的新文化运动打碎了  相似文献   

16.
本论述了近现代泰国佛教的世俗化趋向:是佛教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日趋政治化;二是佛教教育逐渐现代化;三是佛教内部改革运动不断掀起,力求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7.
李白诗歌中有一小部分作品与佛教文化相关.明显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但把它们和道教题材的作品相比,则呈现出数量少与只限于用典等表层现象,大多都没有寄托作者的人生理想.所以,李白对佛教的理解,仅停留在知性的层面,而非信仰的层面.  相似文献   

18.
从整体上看,佛教对辽朝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多重的,即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佛教信仰也成为了辽朝境内各民族的精神纽带之一,强化了各民族信众之间的相互认同心理,对于作为多民族政权的辽朝的政治局势稳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佛教信仰也使辽朝间接掌握了大量物质财富,并为维护辽朝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但也制造了一些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佛教寺院里,法师用音调演唱赞、偈、咒,文白的形式被称为梵呗,梵呗中包含了很高的艺术性.本文的内容主要是对五首梵呗的艺术特色作具体的分析,从而能够使人具体而直接的了解梵呗,形成对这一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体裁保华与传承意识.  相似文献   

20.
拓跋氏自代北入主中原后,不仅在政治上形成南北对立,而且佛教亦南北各异其趣。齐鲁之地虽然一直不曾是全国性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但是齐鲁佛教在循着佛教东传的总趋势下,不仅带有北魏拓跋氏统治者的独特民族印记,而且还有同齐鲁儒家文化相互抵制、融合形成的独特世俗化印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