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从地球的结构、地震类型、地震分布规律出发,探讨了地震形成的原因尤其是汶川大地震的成因和对人类带来的灾难,对地震的预测预报工作进行了分析,从六个方面论述了今后国家和各级地震部门及地震工作者在地震预测预报和避震方面要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环境声学(如乐音和噪声)、环境热学(如温室效应)等环境物理学问题,因感受明显而日益重视,但对人类的电磁环境及其扰动问题却还认识不够,谈论稍逊. 一、从坏天气和电磁干扰谈起 今年3月16日,春寒料峭的湖北枣阳市发生了严重的雷击灾难,死亡8人,伤20多人,多数是放学的孩子和田间的农民.紧接着3月18日,广东茂名市发生龙卷风,沉没渔船71艘,损伤100多艘.联想到世界频频发生的风暴潮,一种亘古不变的沉重期盼再一次激荡在人们心中:谁能管一管“老天”? 诚然,人类还不能控制天气,因为“大气本身是混沌的…  相似文献   

3.
《物理》2020,(10)
正近75年来,世界末日钟的午夜倒计时始终计算着人类距离全球末日的时间。随着时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午夜,Rachel Brazil对物理学家们说:我们必须更加努力以防止灾难。午夜100秒世界末日钟由《原子科学家公报》在1947年创建,象征了我们距离末日还有多遥远。首次设立时,时间被设定在23:53,之后随着全球形势的改善或恶化,时针会向前或向后移动。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真是灾难频发之年,正当世界各国抗击冠状病毒疫情之时,又有警报拉响:有蝗虫从非洲之角的荒漠一路杀来!埃塞俄比亚、吉布提、索马里、肯尼亚等国受灾严重。蝗虫大军遮天蔽日,以每天150公里的推进速度,向中东及南亚次大陆蔓延。此次蝗灾是几十年来最为严重的,多个国家宣布进行紧急状态,联合国粮农署也为此发出警告。蝗灾历来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危害,而灭蝗也是人类自古就努力去实现的目标。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  相似文献   

5.
 提起辐射,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手机、电脑的电磁辐射,对电离辐射则比较陌生。其实,这种电磁辐射就是电离辐射的一种。电离辐射还包括电子、质子、中子及较重粒子的粒子源,微波辐射,光辐射,同步辐射等。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天然电离辐射和人工电离辐射,可以说,电离辐射就在我们身边。电离辐射可以造福于人类,它在工业、医学、农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电离辐射也可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特别是核武器和辐射事故的发生。因此,我们对待电离辐射这把双刃剑时,既要充分利用它来造福人类,又要严防它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二次灾难     
二次灾难是指由于地球被撞击引起的地震、海啸、大气扬尘、震裂冰川而导致海平面升高等间接的灾难效应.基于能量转化和守恒概念,建立简洁的力学模型,根据牛顿力学的动力学理论及有关文献,研究直径1 000 m的铁镍小行星撞击南极点对地球造成的直接影响和二次灾难.同时,还给出了一套评估灾难的方法.通过具体的计算发现,由撞击带来的直接效应是有限的,在短时间内会迅速衰减,但由此引发的二次效应却是十分显著的.  相似文献   

7.
物理学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加速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丰富并壮大着人类的智慧和力量,使人类从纯自然中逐步独立并解放出来.而物理学史正是这一伟大发展过程的浓缩和结晶,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神、技术和文化,是人类发展的智力基础,也是人类赖以发展的智慧源泉.任何发展进步都不可能是无根之木,人类进步如此,个人的学习亦是如此,借用牛顿的话说,即个人的发展是“站在巨人的肩哈上”.  相似文献   

8.
系统越是复杂,建立模型越是困难,而且要求模型的功能越强。由于实际混合系统的规模较大,在分析混合系统的性能时,会遇到维数灾难和计算复杂性问题;因此,采用分解的方法已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尽管Petri网理论具有很多的优点,作为一个高阶的模型语言,它仍然需要继续丰富和发展;研究混合petri网的分解方法,以便对复杂大系统很好地建模。  相似文献   

9.
1999年10月12日,地球上人口达到60亿.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众所周知,社会发展取决于生产发展,伴随着生产发展带来了与日俱增的环境污染--大量的污水向河流海洋中倾倒;各种有害气体向空气中排放;昔日的风景名胜变成了垃圾集中地;空气污染造成地表温度变化;疾病蔓延、土壤板结、农产品变异和污染…….今天60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给予地球的灾难是:每天地球表土损失6960万吨、54800公顷森林被破坏、16000公顷土地沙漠化、100~300个物种被灭绝;同时地球上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这一切构成了对人类和所有生物的严重威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焦虑,人类面临着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0.
2004年,联合国大会在关于确定2005年为“国际物理年”的决议中指出:物理学是认识自然的基础,物理学是当今众多技术发展的基础,物理教育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科学基础.决议高度评价了物理学在人类认识世界、改变人类社会、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鱼给予人类的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在享受美味刺身(生鱼片)的时候,你可曾想到最先长出指的是鱼,后来这些长出指的鱼经过长期进化才出现了人类。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大世界难题.环境污染主要是指由于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使环境发生对人类不利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类健康.目前世界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可分为水污染,光污染,热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  相似文献   

13.
从1896年发现天然放射性算起,核技术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和其他高新技术一样,核技术首先在军事应用中取得成功,而后渐渐转入民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不仅有了自己的核武器,而且还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核工业体系并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核科技队伍,为核技术的和平利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诚然,两颗原子弹在日本的爆炸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恐怖阴影,以致许多人至今仍“谈核色变”。新闻媒介也往往对核事故做颇欠公允的报道,使许多对核知识缺乏了解的人们产生过多的恐惧心理。实际上,和其他技术一样,核技术既可给人类带来灾难,也可以给人类带来光明和幸福。 本文将简要介绍核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情况。 一、核能源 据估算,一公斤U~(235),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700吨标煤燃烧所产生的能量。一升海水中所含氘的聚变能相当于400升石油燃烧时所产生的能量。因此,开发  相似文献   

14.
宋捷 《物理通报》2004,(12):42-43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总是朝着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无止境地发展,那就是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然而人类的眼睛并不能直接观察到比0.1mm更小的东西,所以在研究微观领域的时候人类必须要借助于仪器.随着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研究微观世界的工具也不断被研制出来.扫描隧穿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简称SIM),就是其中非常优秀的研究微观世界的利器.  相似文献   

15.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学生讨论、交流和实验操作,适于培养合作精神.我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6.
人类在宇宙中的出现,就使得世界上有些事物会有两部历史.譬如说一块稀世的钻石,它孕育在古火山的中心,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经亿万年岁月,渐变生成,这是大自然为它的“生命”撰写的自然史;被人们发现后,切割、磨琢、转辗人间,就有了人类为它的“传奇”撰写的漫游史.  相似文献   

17.
邓祖淦 《物理》1998,27(1):62-63
太阳系外行星的搜寻和发现我们都知道,人类生存的地球是属于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之一.人们也认为,像地球上的生命,特别是像人类这样的有智慧的生命可能只有在恒星的行星系统中才能产生.天文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银河系中至少有数千亿颗恒星,而整个宇宙又有上千亿个像银...  相似文献   

18.
云中客 《物理》2008,37(12):886-886
在历史上,人类常常以为自已是很特殊的,但最后总是非常失望,例如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实际上它只是绕着太阳旋转的一个行星.另一方面,人类也是很聪明的,他们发现自已与在星球上的其他生物一样,每天都在进行着同样的生与死的生命演化过程.根据过去的历史经验,在天文学家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模型认为,太阳系可能是和其他行星一样,是一个很平常的行星系统.  相似文献   

19.
乔晓华  孙玉霞 《大学物理》1997,16(2):34-36,30
电子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基本”粒子,它的发现标志着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进行到一个新泊层次。在电子发现100年之际,本文全面回顾了这一重大发现的曲折过程,将有助于深刻认识这一伟大发现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太阳的光辉     
 人类处在天地之间,每日目睹昼夜更替,每年经历寒暑变迁。"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人类在阳光下生活、生存,与生具备的亘古不变的好奇心,也一直激励人们关心周围的自然现象,"日月安属?列星何陈?"几千年来,人类历经世代更迭,观念更新,从以地球为中心的地心说到以太阳为中心的日心说,直至1609年伽利略开始使用望远镜观测太阳黑子,人类对太阳逐渐有了正确的科学了解。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成立的1919年为止,人们已经发现了太阳光谱中的大量谱线(Fraunhofer,1814);发现了太阳黑子的蝴蝶图分布及其11年活动周期(Schwabe,1843);发现了剧烈的太阳耀斑活动(Carrington,1859);通过日食期间的太阳光谱观测,发现了一种新元素:氦(Secchi,1868),次年又发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谱线,它与当时所有已知元素的谱线都不吻合,以为是发现了另一种新元素;此外,还发现了太阳黑子具有强磁场(Hale,1908),这是人类首次在地球以外的天体上发现磁场。这些工作为太阳物理以及天体物理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