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olles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折,以往的石膏外固定为强迫掌屈尺偏位,这样的非功能位固定,不仅不能早期功能锻炼,而且有许多并发症。笔者从1993~1997年间Colles骨折中选出典型病例100例,其中50例Colles骨折用中立位或轻度桡背伸位石膏固定治疗,另外50例Colles骨折用掌屈尺偏位石膏固定治疗,前者并发症明显减少,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Colles骨折行掌屈尺偏位及中立位固定的腕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80例闭合性新鲜Colles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n=40),手法复位后予石膏外固定,治疗组固定于腕中立位,对照组固定于掌屈尺偏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腕关节背伸功能优良率及总体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2.5%、57.5%及67.5%,分别优于对照组的62.5%、25.0%及35.0%(P<0.05)。掌屈功能优良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62.5%和55.0%,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olles骨折手法复位后于中立位固定,操作简单,固定可靠,骨周围肌、肌腱松弛,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有利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对掌屈尺偏位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刚建  任文杰  闵奇 《中国骨伤》2012,25(9):779-782
目的:探讨腕关节掌屈尺偏位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998年1月至2008年6月采用腕关节掌屈尺偏位固定治疗Colles骨折120例,男52例,女68例;年龄22~90岁,平均57.6岁;左侧41例,右侧69例,双侧10例。全部为新鲜闭合骨折。根据骨折移位畸形情况:Ⅰ型34例,Ⅱ型36例,Ⅲ型32例,Ⅳ型18例。结果:有移位的(Ⅱ-Ⅳ型)86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全部获得临床骨性愈合。根据Dienst腕关节评估标准评定:优59例,良12例,可10例,差5例。结论:腕关节掌屈尺偏位固定可以维持良好的Colles骨折整复后的固定位置,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Colles骨折与腕关节不稳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Colles骨折合并腕关节不稳定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对53例Colles骨折随访3~5年,测量其复位前、后和去除外固定后的腕关节正、侧位平片,并测定腕关节功能的主、客观指标。比较合并与不合并腕关节不稳定两组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伴有腕关节不稳定的发生率为41.5%(22/53),其中腕背不稳定(DISI)10例(45.5%),舟月分离12例(54.5%),多发生在严重骨折移位,高能量损伤的患者。骨折愈合后,合并腕关节不稳定的功能明显差于单纯Colles骨折患者。结论对骨折移位严重或高能量损伤的Colles骨折,要注意是否合并腕关节不稳定。对合并腕关节不稳定的Colles骨折,复位时应尽可能恢复掌倾角,如骨折稳定,腕关节固定在中立位或轻度背伸位(<10°)为宜;如骨折不稳定,应固定在掌屈尺偏位,2周后改为固定于中立位或轻度背伸位(<10°),以防止远期出现腕关节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38例Colles骨折合并舟月骨分离患者,采用适当延长对抗牵引时间.闭合手法复位,整复后中立位或轻度背伸位固定的治疗,经6~18个月的随访,优良率86.84%.认为舟月分离是腕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治疗首先要力争使骨折解剖复位.以纠正腕关节的动力性不稳定:同时要恢复舟月骨之间正常的解剖关系,传统的掌屈尺偏位固定,不利于改善腕关节不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克雷氏骨折复位致急性腕管综合征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大立  赵旭  姜晓彬 《中国骨伤》2000,13(11):657-657
我院自 1992~ 1997年间收治因克雷氏骨折复位而引起的急性腕管综合征患者 8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8例 ,男 2例 ,女 6例 ;年龄 30~ 6 4岁 ,左侧 3例 ,右侧 5例 ;跌伤 6例 ,砸伤 2例。 8例患者伤后皆经手法复位 ,腕关节掌屈尺偏石膏外固定。伤后至复位石膏外固定时间 1~ 12小时 ,复位、石膏外固定后 1~ 8小时 ,先后出现 (拇 )、示、中、(环 )指麻木、刺痛 ,不能屈伸活动 ,拆除外固定石膏检查 :Tinel征阳性。诊断为急性腕管综合征。其中 6例拆除外固定石膏 ,纠正腕关节掌屈尽偏 ,调整腕关节予中立位 ,症状明显缓解 ,即予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指套悬吊牵引复位和传统双人徒手牵引复位两种方法在桡骨远端Colies骨折保守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共收治114例桡骨远端骨折(Colles骨折)接受保守治疗患者,分为指套悬吊牵引复位组和传统双人徒手牵引复位组,两组在复位后均采用掌屈尺偏位石膏夹板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  相似文献   

8.
Colles骨折合并尺骨向背侧脱位下尺桡关节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olles骨折合并尺骨向背侧脱位下尺桡关节损伤的诊治方法。方法2004年7月至11月,对20例合并尺骨向背侧脱位的下尺桡关节损伤的新鲜Colles骨折患者行旋后位前臂U型石膏固定,治疗4—6周。采用Gartland和Werley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0个月,平均9个月。20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无一例复发脱位。Gartlang和Werley评分系统优17例,良3例,优良率100%。评分为良的3例患者中,偶有疼痛,但功能无受限1例,前臂旋转轻度受限1例,腕关节桡偏畸形1例。结论旋后位前臂U型石膏是治疗合并尺骨向背侧脱位的下尺桡关节损伤Colles骨折的有效方法。常规的前臂旋前位,腕关节掌屈尺偏位石膏固定有加萤下尺桡关节脱位的作用.不官府用。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Colles骨折22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杰  田耜奇  孔丽萍 《中国骨伤》2002,15(10):595-596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手法复位后,先用前后石膏托将腕关节固定在掌倾尺偏位,2周后更换功能位管形石膏,同时根据骨折的三期分治原则而运用辨证施治的内服方药和海桐皮汤熏洗患处。结果 本组225例,随访6个月~1.5年。骨折愈合平均时间为5.5周。根据综合评定,优良率92%。结论 早期复位,及时更换石膏,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同时配合中药内服及熏洗患处,可缩短骨折的愈合时间,减少腕关节创伤性炎症,获得最佳腕关节的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0.
Colles骨折合并舟骨月骨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述昌  王秀媛  姜军 《中国骨伤》2001,14(7):401-402
目的 探讨Colles骨折合并舟月骨分离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40例Colles骨折合并舟月骨分离的患者,采用适当地延长对抗牵引时间和闭合手法复位,整复后以中立位、轻度背伸位固定治疗。结果 经6-18个月的随访。40例患者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根据腕关节运动功能综合评定,优23例,良12例,可5例,优良率达86.9%。结论 舟月骨分离是腕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治疗首先要力争使骨折复位,纠正腕关节的动力性不稳定,同时要恢复舟月骨间的正常解剖关系。传统的掌屈尺偏位固定。石油利于改善腕关节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掌侧与背侧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5-05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的142例Colles骨折,72例采用掌侧复位方法治疗(观察组),70例采用背侧复位方法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一次性复位上位率,复位上位时和复位后4周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一次性上位70例,一次性上位率97.2%;对照组一次性上位58例,一次性上位率82.9%;观察组一次性上位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41,P=0.004)。复位上位后X线片显示2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后4周随访X线片显示对照组掌倾角、桡骨茎突高度较观察组丢失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尺偏角丢失大于观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7,P=0.049)。结论掌侧手法复位治疗Colles骨折优于背侧手法复位,一次性复位上位率高,桡骨短缩及角度丢失更小,腕关节功能恢复好,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2.
Colles骨折闭合复位外固定体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olles骨折为骨伤科常见病 ,多发病 ,临床常采用手法复位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治疗 ,随着对该病治疗方法的研究深入 ,对该类型骨折复位后的外固定方法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观点 ,特别是闭合复位外固定后腕关节的体位问题 ,更是存在很大的分歧 ,许多人主张腕关节处于掌屈位、中立体[1] 、亦有人主张固定于背伸位[2 ] 。我们在多年的临床治疗观察的基础上 ,对腕关节生理解剖、病理解剖、生物力学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 ,经临床反复验证 ,认为克雷氏骨折的外固定采用掌屈位更符合局部的生物力学特点 ,更有利于腕部功能的恢复。在此将对该固定方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olles骨折复位后发生急性腕管综合征(acute carpal tunnel syndrome,ACTS)的病因及诊疗方法。方法 2006年12月-2010年6月收治22例Colles骨折复位后发生ACTS的患者。男9例,女13例;年龄23~60岁,平均46.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例,跌伤8例,高处坠落伤2例,打击伤2例,砸伤1例。致伤机制:直接暴力3例,间接暴力19例。根据Gartland&Werley的Colles骨折分型标准:Ⅰ型2例,Ⅱ型5例,Ⅲ型14例,Ⅳ型1例。手法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19例,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 xation,ORIF)治疗3例。骨折复位后至出现ACTS时间:闭合复位为1 h 30 min~48 h,平均11.6 h;ORIF 1例24 h、2例2周。首先进行保守治疗,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者改为前臂中立位固定,固定1周后症状无缓解者,每周注射糖皮质激素1次,共2周;ORIF患者直接腕管内注射糖皮质激素。保守治疗无效者再次行ORIF。结果 7例Ⅲ型患者保守治疗无效,再次行ORIF后ACTS症状均消失。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个月。正中神经卡压症状完全消失时间为2~25 d,平均11 d。所有患者手指活动、感觉正常,麻木、刺痛感消失,拇指对掌功能正常。叩击试验(Tinel征)、腕掌屈试验、腕背伸试验均为阴性。X线片检查示骨折复位、愈合良好,愈合时间为3~14周,平均6周。末次随访时参照顾玉东的腕管综合征功能评定标准:获优18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 Colles骨折错误复位、术后骨折移位、腕关节掌屈尺偏位是导致ACTS发生的主要原因。对于Ⅰ、Ⅱ、Ⅳ型Colles骨折患者首选保守治疗,Ⅲ型骨折患者首选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徐善强  张宇  张文举  李平 《中国骨伤》2018,31(5):436-440
目的:评价手法复位结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手法复位并行小夹板钢托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18~65(43.50±10.56)岁;按AO分型,A型38例,B型19例,C型3例。骨折复位前及复位后1、2、4周及拆除小夹板钢托时行腕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并测量其患侧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骨折复位后8、24、48周测量患侧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旋后、尺偏、桡偏活动度,骨折复位后、复位后4、8、24、48周测量健侧和患侧腕关节握力。桡骨远端骨折达到临床愈合后拆除小夹板钢托,拆除小夹板钢托后进行腕关节Mayo评分。结果: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全部完成随访,骨折愈合时间6~8(7.1±0.9)周。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距离,复位前与复位后2周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位后2周与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位后24周和8周,48周与24周时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旋后、尺偏、桡偏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复位后与复位后4周,复位后8周与4周,复位后16周与8周,复位后24周与16周时握力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复位后48周与24周时握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50例,良8例,可1例,差1例。结论:手法复位加小夹板钢托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操作简单,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结合掌侧锁定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先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恢复桡骨的长度及可接受的尺偏角、掌倾角,再进行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17个月。所有骨折在14周内愈合。1例术后3周桡骨端外固定架针孔处出现红肿渗出,予以伤口换药冲洗,术后4周去除外固定架后针孔伤口愈合。患者均未出现腕管综合征、肌腱磨损等并发症。术后X线片测量显示:掌倾角9°~15°,尺偏角19°~25°。腕关节活动度:背伸30°~80°,掌屈45°~79°,尺偏17°~30°,桡偏15°~28°,旋前60°~85°,旋后45°~75°。术后按照Gartland-Werley评分评估腕关节功能:优15例,良1例。结论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结合掌侧锁定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3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可靠、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腕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老年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8—2017-10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的122例老年Colles骨折,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长度,末次随访时非CooneyⅣ级骨折与CooneyⅣ级骨折、Colles解剖Ⅰ级与Colles解剖Ⅱ级、掌倾角≥0°与掌倾角<0°改良Green-O'Brien功能等级。结果 12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5(6~24)个月,122例均骨性愈合,4例出现腕管综合征,3例出现正中神经炎,8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4例出现肩外展、上举、后伸轻度受限,5例出现外观畸形。末次随访时改良GreenO'Brien功能等级:优85例,良19例,可11例,差7例。末次随访时掌倾角、尺偏角较治疗前增加,桡骨短缩长度较治疗前减小,非CooneyⅣ级骨折改良Green-O'Brien功能等级较CooneyⅣ级优,CollesⅠ级改良Green-O'Brien功能等级较CollesⅡ级优,掌倾角≥0°的患者改良Green-O'Brien功能等级较掌倾角<0°的患者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老年Colles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对于CooneyⅣ型、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和闭合复位失败的严重Colles骨折宜采用内固定复位骨折。  相似文献   

17.
腕背伸位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采用腕背伸位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效果及解剖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对134例移位的Colles骨折采用手法复位腕背伸位石膏外固定。结果:经过5—36个月,平均14个月的随访,全部获骨折愈合,根据Samnicnro^[4]综合评定,优良率达93.3%。结论:认为使用手法复位腕背伸位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可以维持良好的位置,获得最佳的腕关节功能,而并发症最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和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根据患者骨折程度及手术意愿,4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为非手术组),3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为手术组)。治疗后摄X线片复查骨折复位情况,记录治疗1年后腕关节活动度。末次随访时,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评价腕关节功能,采用腕关节功能自主评定表(PRWE)评价患者满意度。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两组治疗后摄X线片复查显示,骨折均对位良好,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手术组均优于非手术组(P 0. 05)。骨折均愈合,时间3~6(3. 9±1. 5)个月。治疗后12个月腕关节、前臂活动度各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时,两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切开复位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功能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但由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方法简单、患者痛苦少、费用低,故仍可作为稳定或相对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腕关节背屈位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总结我科36例Colles骨折病人采用腕关节背屈位石膏固定后的骨折稳定性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骨折复位固定后无再移位,腕关节伸屈功能及前臂旋转功能恢复正常占83%,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腕关节背屈位固定治疗Colles骨折,固定确实,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及石膏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皮克氏针撑开器辅助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及石膏外固定治疗28例儿童桡骨远端骨折。记录骨折愈合、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价腕关节功能。结果 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2~7个月。骨痂形成时间:17例2~4周,11例5~6周。骨折愈合时间为6~15周。术后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针道感染等并发症,患肢外观无畸形。末次随访时,腕关节活动度:背伸60°~100°,掌屈65°~95°,桡偏20°~35°,尺偏30°~50°;前臂旋转度:旋前75°~90°,旋后80°~95°;根据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价腕关节功能:优26例,良2例。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及石膏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具有损伤小、复位佳、固定可靠、患儿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