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子束X线断层扫描(EBCT)在经静脉冠脉造影术中的应用,是近来兴起的一项非侵入性冠脉狭窄的检查手段。经肘前静脉以4ml/s的速度注射造影剂(Iopromide Schering)10ml,并连续拍摄20幅X线断层照片,显示造影剂通过主动脉的全过程。从造影剂注入到主动脉的最高强度显影的时间称为经过时  相似文献   

2.
经食道超声造影心动图(TECE)的图像良好,能够检出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阳性),但半介入性为其缺点。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为另一非介入性技术,然而生理性肺内分流可致假阳性诊断。平均50(22~78)岁的32岁(男14,女18)例病人同时接受TCD、TECE和经胸超声造影心动图(TTCE)检查。在6ml生理盐水内混入0.5ml空气和一滴自身血液,经充分震荡后注入肘前静脉。造影剂进入右房后,在1~2个心动周期内进入左房,诊断为心房水平右向左分流阳性;造  相似文献   

3.
1数字减影术(DSA) 本法是常规X线血管造影与计算机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检查方法。通过探测到的X线影像信息输入计算机后,经数字化和减影处理后,再成像而显示血管系统影像。本法可通过外周静脉(多数由肘或股静脉),也可通过中心静脉如上下腔静脉或右房入口处注入造影剂,以显示动静脉疾病。动脉和心腔数字减影术与一般动脉造影和心腔造影相似,只是所用造影剂较少,即可获得清晰度更高的心血管影像。 静脉数字减影术主要适用于下列疾病的诊断:①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狭窄或梗阻性病变及各型动脉瘤的诊断。②肺血管疾病,如肺动脉栓塞…  相似文献   

4.
急性肠系膜缺血 (AMI)死亡率达 5 9%~ 93%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很重要。文献报道除可疑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形成外 ,CT对AMI的诊断价值有限。此研究前瞻性评价双期增强CT和肠系膜CT血管造影诊断AMI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方法 :6 2例患者由全科、血管外科或内科专家检查、拟诊AMI ,男 2 1例 (年龄 32~ 87岁 ,平均 6 0岁 ) ,女 4 1例 (年龄 2 4~ 95岁 ,平均 6 5岁 )。所有患者检查方案相同 ,按最后诊断分为AMI组和非AMI组。采用四排螺旋CT。CT检查前口服 5 0 0~ 75 0ml水 ;经 18 G导管以 4ml/s速度自肘前静脉注入 14 0ml非…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1979年开展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PTC)检查100例,其中并发腹腔内出血2例,胆汁漏3例。现将防治体会简述如下。 1.并发症的预防:①凡有肝内或肝外胆管扩张,白蛋白>3.5g,血小板>10万/ml、凝血酶元时间不超过正常对照5秒者,方可行PTC检查。②行PTC检查前先行皮肤碘过敏试验。检查时先静脉输液。若发现持续性上腹部痛伴心率加快和腹膜刺激者,应停止检查。此时如穿刺针已在肝管内,可注入少量造影剂,电视屏上如未见造影剂流至腹腔,可继续检查。③穿刺成功后,尽量将胆汁抽出,减压后再退出穿刺针,用腹带加压包扎。  相似文献   

6.
选择性肺血管造影是诊断肺栓塞最好的方法,但需有特殊设备,且不无危险,亦不能探查通常位于下肢深静脉的血栓。作者等采用一种新的造影法,对疑有肺栓塞的病人进行了165次检查。先由下肢静脉作上行腔静脉造影。充盈满意后再由足背静脉注入造影剂,同时将肢静脉压迫,随后将两下肢抬高45°。去除压迫时,拍摄一系列胸片(译者按:透视定位摄片),右心腔和肺血管可得到良好充盈。和25例选择性肺血管造影相比,作者等认为该检查法的意义颇大:①X线设备较简单,操作方法简易,仅需作静脉穿刺,②病人能较好忍受,③对诊断颇有价值,仅在7%病例中诊断困难,尤其当栓子极  相似文献   

7.
由于现有方法的很大局限性,术中判断心肌再血管化是否成功,仍有问题。为了估计由旁路移植支供血的心肌节段的血流量,在心脏跳动时,移植支中注入2ml Sonicatediopromid(一种非离子水溶性低渗 X 线造影剂)。同时采用电磁流量计测定血流量。在8例男性(平均60±4岁),移植支内注入造影剂11次,均无任何不良作用。所有病例均获得极清晰的左室二维切面图。10次(10/11)注射获得良好的心肌显像。用计算机辅助进行视频密度测定,建立时间-强度曲线,造影剂半衰期(T 1/2)为4.3±1.3(2.2~6.9)秒。相应的电磁流量为80.0±16.2(55~100)ml/min。根据二维超声造影推算的 T 1/2和电磁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的15年中,冠状动脉(冠脉)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电子束CT增强血管造影技术不断改进,使得临床无创性诊断冠脉病变成为可能。但是,其诊断冠脉疾病的可靠性和应用价值仍需认真评价,并得出相应共识,使其真正发挥作用。2008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血管影像学会对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多排螺旋(MD)CT血管造影(CTA)这两项无创性冠脉影像技术的介绍,可供我们参考。1冠脉CTA1.1技术为避免因运动产生伪影,理想的冠脉CTA时相分辨率是19~75ms,但目前CTA时相分辨率达不到此值,64排薄层CT扫描仪分辨率达到83ms。CT的另一技术要素是空间分辨率,即断层的厚度,高空间分辨率有利于对冠脉小侧支、钙化冠脉节段和支架内狭窄进行评估,目前,64排CT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为0.4mm。冠脉CTA需要静脉注射碘造影剂,一般以4~6ml/s的速度于肘上静脉注射50~160ml(目前一般在60~100ml),注射造影剂后精确把握扫描时机是图像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可通过预先测试10~20ml造影剂注射后主动脉根部显影时间来推算,或将CT扫描仪自动促发点设置为主动脉根部造影剂显影超过某一预先设置的阈值。1.2药物准...  相似文献   

9.
现已公认,肝血管造影是对肝癌确诊率较高的方法。本文旨在探讨各种肝血管造影方法诊断率的区别。资料取自43例明确诊断的原发性肝癌,其中10例施行肝切除术。男:女为9:1,平均年龄55.4岁,共有15个癌病灶。方法与结果:肝血管造影检查的程序是首先作肠系膜上动脉造影。通过插入肠系膜上动脉导管注射盐酸罂粟碱40mg,以每秒钟10ml(1ml/kg)注入造影剂摄片,先1张片/秒连续8秒、然后1张片/2秒连续16秒共16张。10例中9例按此法造影,其中5例呈现门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91例术中胆道造影结果与其它影像检查方法比较,分析其在诊断胆管病变中的作用。资料与结果本组术中胆道造影途径有:经胆囊管插管、胆总管穿刺、胆总管切开置“T”管。造影剂为25~30%泛影葡胺,用量20~40ml,注药速度为30秒至1分,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是否探查胆总管及决定手术方式。本组91例中,摄有水平右侧位片者69例,肝管1—3级,肝外胆管显影者75例。本组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阳性者共26例。  相似文献   

11.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变之一。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FFA)可明确阻塞部位、病变范围、水肿程度和有无新生血管,帮助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2000~2001年,我院共对85例(87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男47例,女38例;男女比例为1.23:1,年龄23~80岁,平均60.45岁,50岁以上68例(80%)。双眼发病2例(2.3%)。左眼54只(62.1%),右眼33只(37.9%)。方法:造影前常规散瞳,右前壁交叉划痕皮试阴性,20%荧光素钠3ml左前臂肘部静脉推注,4~6秒完成。日本尼康NF一505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仪间断摄片,观察10分钟以上。臂一视网膜循环对,是指除阻塞支外其余视网膜血管荧光充盈的时间,动脉期>17秒为延迟,静脉期>46秒为延迟。 结果:本组循环时正常66例(77.6%),荧光充盈动脉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技术与高压注射器应用的匹配问题。方法选取720例(年龄18~85岁,平均60.2岁;男465例,女255例)作CT检查的患者,使用Siemens公司SOMATOMSensation 64层螺旋CT扫描机及德国Ulich高压注射器和优维显370mgI/ml浓度的非离子型对比剂静脉团注,观察CT的影像效果。结果高压注射器与MSCTA扫描的合理匹配可取得良好的影像效果。结论正确熟练掌握高压注射器,使MSCTA扫描时间和团注速度、剂量相匹配有助于提高影像诊断疾病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普胸手术中应用急性血液稀释(ANH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麻醉诱导后,用16G静脉留置针穿刺输入乳酸林格氏液补充禁食所需液量,做好加压输液的准备,同时在严密检测下,用ACD保养液血袋经肘前静脉进行采血,采血量为总血量的20%(总血量按70ml/kg体重计算),所采血液按先后顺序编号,并置(25℃)室温保存,回输时后放出的血先输,在采血时输液速度为采血速度的的2~3倍,手术开始前采完,AN-HD后,手术失血时,静脉继续补充失血的Haemaccel(海脉素),同时适量补充平衡液,待Hb降至80g/L时,或肺切下后回输自体血,返病房前输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分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70例慢性乙肝患者及健康对照组20例,肝纤维化病理诊断标准采用Scheuer方案,按肝纤维化程度不同分4组:轻度肝纤维化组(n=15)、中度肝纤维化组(n=29)、肝硬化组(n=26)、对照组(n=20).在反相脉冲谐波模式下,经肘静脉团注法注射超声造影剂SonoVue2.4mL,并采集90s的超声造影动态影像供脱机分析,记录造影剂到达肝动脉时间、到达门静脉时间、到达肝静脉时间及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计算肝动脉-肝静脉渡越时间(HA-HVTT)、门静脉一肝静脉渡越时间(PV-HVTT)及肝实质-肝静脉渡越时间(PA-HVTT),比较各参数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轻度肝纤维化组,造影剂到达肝静脉显影时间与对照组相近或稍有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分别为28.63s±3.14s、26.27s±1.74s;中度及肝硬化组造影剂到达肝静脉时间为23.11s±1.34s及20.56s±3.37s,较轻度肝纤维化组、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的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3年间诊断有活动性腹内动脉出血者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22~76岁,平均42岁。均作过动态CT检查,口服及静脉注入量为60%含碘造影剂150ml(2~3ml/s,共50ml,1~1.5ml/s,共100ml)。本组病例有5例经选择性血管造影证实,10例经手术证实,另1例尸解证实。结果:11例中经CT显示腹内出血部位为脾出血6例,肝出血3例,肠系膜动脉出血2例。另为腹壁或椎旁肌出血3例,肾旁间隙出血3例,腰大肌出血1例。CT显示活动性动脉出血的14例为大血肿内有局限性高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原发性小肝细胞癌(SHCC)的血供特点,提高螺旋CT对SHCC的定性诊断能力。方法 盲法下观察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SHCC患者,术前采用单层动态肝动脉、门静脉及静脉期螺旋CT分别于注入造影剂后2 8~30秒、6 5~70秒及180秒行靶区动态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速率为3.0 m/ s,用量90~10 0 ml。结果 共发现37个结节病灶,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静脉期的检出率分别为75 .6 %、94 .6 %、97.3%、81.1% ,动脉期和门静脉双期的检出率较平扫和静脉期高(P<0 .0 5 ) ,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平扫与静脉期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均>0 .0 5 )。34例中,2 8例肝癌组织为单纯肝动脉供血,其中动脉期强化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肝脏2 2例,边缘轻度高密度6例;6例为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其中4例在三期扫描过程表现为“向心性”强化。结论 原发性SHCC由肝动脉供血者占绝对优势;部分可见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并呈现“向心性”强化征象,此征象在与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鉴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胆囊癌临床少见 ,早期诊断困难。为探讨 CT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现将我们收治的 3 0例胆囊癌患者的 CT表现和特征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 3例 ,女 2 7例 ;年龄 3 5~ 72岁 ,平均 5 1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 2 1例 ,右上腹持续疼痛19例 ,黄疸 2例 ,发热 12例。均接受手术治疗 ,术后病理诊断为腺癌 2 5例 ,鳞癌 2例 ,未分化癌 2例。术前均行 CT检查 ,层厚、层距为 10 m m ,扫描范围从膈顶到肝脏下缘 ,必要时加扫 3~ 5 m m薄层。增强扫描采用 60 %复方泛影葡胺 90~ 10 0 ml,注射速度 2~ 3 ml/ s,注射造影剂 60~ 70秒后扫…  相似文献   

18.
超声检查可提供上下尿路的影像,但无静脉尿路造影时电离辐射和造影剂所致的潜在危害。这种检查技术如再多摄一张腹部X线照片,即可取代尿路造影检查而用于研究某些尿路疾病。本文在研究成人血尿时,比较了超声检查与静脉尿路造影检查的效果。病人和方法155例有血尿病史的成人,其中男121例,女34例,平均年龄59.7(18~93)岁。他们均系由非专科开业医生介绍来或在医院门诊部看病而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血管成象评估透析患者血管通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象(muh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SCTA)三维重建技术检查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管通路狭窄情况,为手术修复和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TA)提供指导。方法:采用TOSHIBA16层螺旋CT,对19例临床拟为血管通路功能不良的MHD患者进行检查,采用对侧肢体外周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造影剂,注射速度3ml/s,造影剂总量50~100ml。注射后延时25~30s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采象,应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成象和曲面重建技术对图象数据进行处理和三维重建。结果:MSCTA配合三维重建技术可获得空间分辨率很高的透析血管通路全景图,包括动脉流人道、吻合口和静脉流出道,血管走行情况和狭窄部位均获得清晰显示。检查发现内瘘吻合口狭窄4例;静脉流出道狭窄10例16个部位,其中4例形成明显静脉侧支循环;前臂内瘘局部扩张6例;锁骨下静脉狭窄3例;头静脉汇人锁骨下静脉处狭窄1例;上腔静脉狭窄1例。根据MSCTA的结果,对8例患者进行了动静脉内瘘手术修复,4例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导PTA,手术直视和DSA证实了MSCTA诊断的准确性,手术和PTA干预的短期效果令人满意。结论:MSCTA是一项评估透析血管通路的先进手段,具有无创伤、成象迅速、高清晰度等优点,能全面、准确地评估MHD患者内瘘情况,并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剂(USCA)观察小腿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后股总静脉造影剂微泡灌注特征及时间-强度曲线(TIC)变化规律与股总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小腿急性DVT形成患者15例作为研究组,行经肘静脉超声造影,分析双侧股总静脉造影剂微泡灌注特征及TIC特点,并设立对照组12例。检测参数包括双侧股总静脉造影剂微泡出现时间、达峰值时间、峰值强度及达峰值后造影剂微泡与静脉管壁间低回声带宽度。结果研究组患侧造影剂出现时间及达峰时间为(56.76±11.24)s、(61.43±7.12)s,健侧造影剂出现时间及达峰时间为(42.46±7.28)s、(51.57±5.79)s,双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侧低回声带宽度为(0.31±0.08)cm,健侧为(0.09±0.03)c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双侧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肘静脉超声造影可显示双侧股总静脉微泡灌注情况,间接判断脑卒中后有无急性小腿DVT形成,即造影后发现一侧股总静脉的微泡灌注出现时间及达峰值时间较对侧明显延长、低回声带较对侧明显增宽则高度提示该侧小腿DVT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