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肾联合移植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供体器官切取及移植手术方法。方法:1998年5月-2001年7月共联合切除供肝、供肾30例次,施行1例肝移植及1例肝肾联合移植,手术方法主要有3个步骤:供体肝脏、肾脏联合原位灌洗、整块切取;病肝的切除;供肝和供肾联合植入。结果:供体肝肾联合切取30例均成功,热缺血时间在5-10min之内。1例肝移植及1例肝肾联合移植获得成功。结论:肝肾联合移植是唯一能挽救肝、肾同时衰竭的病人生命的有效方法,供体肝脏、肾脏联合原位灌洗、整块切取的方法可有效缩短热缺血时间,提高供肝、肾的质量以及供体器官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胰、十二指肠及肾联合移植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肾联合移植的供体器官切取及移植手术方法。方法:2001年10月施行1例胰液肠腔引流式胰、十二指肠及肾联合移植,手术分3个步骤:①供体腹部多器官(包括胰、肝脏、肾脏)联合原位灌洗、整块切取;②供胰、供肾的修整;③供胰和供肾的植入。监测术后胰腺、肾的功能恢复。结果:联合整块切取腹部多器官成功,热缺血时间在3min之内。施行1例胰液肠腔引流式胰、十二指肠及肾联合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在术后第3d肌酐、尿素氮恢复正常;第5d停用胰岛素,移植胰内外分泌功能正常。随访1年,人/移植物存活良好。结论:胰、十二指肠及肾联合移植是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并发尿毒症的有效方法,供体腹部多器官联合原位灌洗、整块切取的方法可有效缩短器官的热缺血时间,减少损伤和提高供体器官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胸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的技术方法及其对获取的器官质量的影响。 方法 采取胸部U型切口联合腹部大“十”切口,分别建立胸部器官和腹部器官原位灌注,在灌注的同时进行多器官游离和切取。 结果 2003年至今采用此方法行胸、腹腔多器官联合切取术8次,获得供心、肝、胰各8个,供肺8对及供肾16个。热缺血时间为(2±1.2)min,器官切取时间约(20±3)min。未出现任何影响器官质量和功能的手术意外损伤。临床行心脏移植6例、心肺联合移植2例、双肺移植3例、单肺移植5例、肝移植6例、肝肾联合移植2例、胰肾联合移植3例、肾移植11例,所有移植器官均在术后立即发挥功能。 结论 采用胸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的技术方法能够快速优质的获取胸部和腹部供器官,缩短热缺血时间,减少手术损伤,提高供器官的质量和数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供器官的切取方法,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999~2006年共行肝肾联合移植18例,肝胰联合移植1例,胰肾联合移植6例,均采用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技术,优先灌注腹主动脉,于小肠系膜根部分离肠系膜上静脉,插管灌注肝门静脉,整块切取肝、脾、肾、以及胰腺和部分十二指肠。结果:腹腔多器官联合切取时间为(16.0±3.0)min,热缺血时间(3±1.2)min,所有供器官、血管无损伤,灌注良好。术后移植物功能恢复顺利,无移植肝原发无功能发生,无严重胆道并发症发生。肝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ALT恢复正常时间为(8±3.2)d,Scr恢复正常时间为(6±2.8)d)。肝胰联合移植患者1周内ALT恢复正常并脱离胰岛素治疗。胰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1周内脱离胰岛素治疗,2周内Scr功能恢复正常。所有患者随访至今,存活1~7年,移植物功能正常。结论:采用尸体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技术能快速优质切取肝、脾、肾、以及胰腺和部分十二指肠,缩短热缺血时间,减少动脉损伤,提高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存活。  相似文献   

5.
供胰的切取保存及修整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胰肾联合移植术的供体器官切取、保存及修整的技术方法。方法:1998年5月~2003年9月共联合整块切取腹部多器官86例次,期间施行2例改良式胰液空肠引流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术,结合我院联合整块切取腹部多器官的经验,及胰肾联合移植临床开展情况对供胰的切取与修整技术进行总结。结果:联合整块切取腹部多器官86例均成功,热缺血时间在3min之内。施行2例改良式胰液空肠引流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术,术后移植胰、肾功能均恢复正常,无其它外科并发症。结论:掌握正确的供胰切取、保存及修整方法是保证移植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供胰切取的速度与质量以及修整过程中的一些注意点,以尽量缩短热缺血时间,减少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肾胰十二指肠联合切取及修整的技术改进。方法:采用原位灌注联合切取和体外修整的方法完成6例尸体供肝肾胰十二指肠联合切取及修整。结果:6例获取器官的热缺血时间为(3.0±1.5)min,冷缺血时间为(7.0±3.0)h。修整时动脉重建方式既保证了肝脏血供又改善了胰腺十二指肠血供。同时为6例乙肝肝硬化病人实施原位肝移植,术后病人恢复顺利;为6例I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病人实施胰液膀胱引流式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术,手术顺利,术后病人移植胰腺和肾脏功能恢复良好;为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病人实施肾移植术,术后病人恢复顺利。结论:肝肾胰十二指肠联合切取和修整的质量是器官移植成功的关键之一,采用原位灌注联合切取和保留胰腺的胃十二指肠动脉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尸体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TAE)技术的改进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尸体多器官联合切取的最佳方法。方法 :1998~ 2 0 0 2年采用改进后的多器官联合切取技术进行了 65例次多器官联合切取术 ,主要改进点有 :①采用纱布填塞导尿管内腔用以灌注腹主动脉 ;②气囊注水 ,堵塞腹主动脉上段 ;③回血由下腔静脉肾静脉开口以下引入 3升袋内 ;④优先灌注腹主动脉而后灌注肝门静脉 ;⑤体内整块切取肝、胰、脾、肾、十二指肠等器官。结果 :建立腹主动脉灌注的时间为(1.0± 0 .3 )min ,建立肝门静脉灌注的时间为 (1.0± 0 .7)min ,腹腔多器官联合切取时间为 (10 .0± 3 .0 )min ,热缺血时间 (2 .0± 1.2 )min。本院行肝移植 4例 ,肝肾联合移植 2例 ,供外院行肝移植 12例 ,所有肝移植病人肝功能在 3周内恢复正常 ;胰肾联合移植 1例 ,术后 2周脱离胰岛素和透析治疗 ;肾移植 12 7例 ,术后肾功能恢复时间 (4 .82± 3 .73 )d ,急性肾小管坏死 4例 (3 .2 % )。结论 :优先灌注腹主动脉优于优先灌注肝门静脉 ;改进后的尸体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技术能快速优质切取供器官 ,适于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近年来心脏停博供体已然成为最有潜力的移植供体来源。目前有关于供肾安全热缺血期的时限研究各报道差异较大,更未上升到安全时限的理论高度。 目的:探讨建立大鼠无心跳供肾模型的实验方法,并分析此供体耐受热缺血的安全时限。 方法:采用断延髓法建立大鼠无心跳供肾模型,并按肾移植供体经历的热缺血时间0,10,30,60 min将其分为4组。观察离体肾脏经过不同热缺血期后,供肾的组织病理学及肾组织丙二醛含量变化。 结果与结论:光镜下观察,热缺血30 min以前,肾脏病理改变为可逆性改变,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病理改变向着不可逆方向发展。与无热缺血期比较,热缺血10 min组、30 min组及60 min组的丙二醛含量均有所升高(P < 0.05);与热缺血10 min组比较,热缺血30 min组及60 min组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P < 0.05);但热缺血30 min与60 min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可成功采用断延髓法建立无心跳供肾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供肾的病理结果和肾组织丙二醛含量变化,综合评定无心跳供肾所能耐受的安全热缺血时限为30 min。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简便、成功率高、远期肾静脉血栓发生率低的大鼠肾移植模型.方法:SD大鼠为供受体.切除受体左肾,采用自行设计的供体腹腔动脉、硬膜外导管内撑法重建动脉血供.供体后腔静脉与受体近后腔静脉处肾静脉端端吻合.结果:供体手术时间为(42±3)min;受体手术时间为(90±10)min.供体器官热缺血时间为≤2 s,冷缺血时间≤100 min.53例次手术中,成功48例,手术成功率为90.6%(48/53).无远期并发症.结论:改良后的大鼠肾移植模型,保留了原术式操作简单、对手术器械和术者的显微外科技能要求低、成功率高等优点、又降低了肾静脉血栓等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作为慢性排斥反应的动物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大鼠取肾方法,建立稳定的供体取双肾的大鼠肾移植模型。方法30只180~220gF344大鼠,雌雄各半,随机选取10只做为供体,用一种新的方法摘取双肾,分别对20只受体做左侧原位肾移植,动脉采用供体带盘和受体腹主动脉端侧吻合,静脉采用端端吻合,供体输尿管膀胱瓣和受体膀胱吻合重建尿路,术后第二天背侧右肋肌角入路切除受体右侧健肾,观察大鼠成活天数。结果受体除1例因血尿路梗阻切除健肾后第2天死亡,其余受体均成活超过3个月,手术成功率95%。结论大鼠肾移植模型中,采用新的取肾方法,供体的双肾均能成功加以利用,手术时间和热缺血时间短,受体手术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1.
背景:大鼠肾移植模型是移植免疫耐受、免疫抑制及器官库开发的重要实验手段。目的:建立实验动物使用效率高,重复性好的耐受、急性排斥、慢性排斥肾移植模型,及移植肾功能动态无创检测方法。方法:封闭群Wistar大鼠用于解剖及预实验。采用改良左侧原位肾移植术,分次顺序使用供体左肾与右肾,动静脉及输尿管端端吻合,7d后行右侧肾切除。DA、Lewis大鼠分别为供受体作为急性排斥组。F344、Lewis大鼠分别为供受体作为慢性排斥组。Lewis大鼠自体肾移植组作为移植耐受组。观测大鼠双侧肾脏应用解剖,供肾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肾移植手术成功率。检测分析肾移植模型生存曲线、蛋白尿水平动态变化。结果与结论:解剖观测大鼠43例,灌注肾29例,行单侧原位肾移植21例。移植肾热缺血时间小于10s,冷缺血时间(47.2±3.7)min,成功率85.7%(18/21)。其中自体肾移植3例,急性排斥肾移植3例,慢性排斥肾移植12例。改良的单侧原位肾移植术简捷经济,分次顺序使用供体左肾与右肾,不干扰受体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血流,重复性好。结果提示,建立的近交系大鼠移植耐受、急性排斥、慢性排斥肾移植模型生存曲线、蛋白尿动态检测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腹腔镜下行亲属肾移植供体取肾术中肾血管处理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7年3月至2012年1月我科完成的亲属肾移植供体取肾术共计83例分为3组,A组35例,术前行CTA检查并行腹腔镜下取肾术;B组15例,术前不行CTA检查行腹腔镜下取肾术,C组33例行传统开放取肾术。A组术前行CTA观察供肾动静脉血管位置、数量,制定术中血管处理预案,与B组和C组分别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血管损伤例数、供肾热缺血时间、供体术后平均住院日。结果 A组术前检查发现肾血管异常5例:2例1支副肾动脉;2例肾动脉早期分支;1例双支肾静脉,术中证实术前CTA对肾血管异常的诊断正确率达100%。B组肾血管异常3例:1例肾动静脉异位;1例误断内径约0.6 cm副肾动脉,术后取腹壁下动脉行动脉延长术;1例用Hemolock阻断腰静脉时损伤肾静脉,术后修补。C组肾血管异常5例:1例1支副肾动脉;3例肾血管早期分支;1例1支内径约0.1 cm右肾副下极动脉,术中损伤,结扎废弃。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血管损伤例数、供肾的热缺血时间、供体术后平均住院日方面明显优于B组和C组。结论 CTA作为一种简单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在术前提供详细的肾血管解剖情况,对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提高供肾的存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在腹腔镜下行亲属肾移植供肾取肾术中有较价高的应用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热休克预处理对肝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家兔分为对照组和热休克预处理组 ,复制肝脏缺血 再灌注模型 ,分别于缺血前、缺血 45min、再灌注 45min三次取血 ,赖氏法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 (ALT)活性。结果 :热休克预处理组缺血前的ALT活性稍高于对照组 ,但是缺血后及再灌注后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热休克预处理对肝细胞有轻微的损伤作用 ,但是对缺血后和再灌注后损伤均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粉防己碱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及与核因子-кB活化的影响以及相关关系.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假手术组、粉防己碱治疗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结扎大鼠左前降支造成心肌缺血30 min后再灌注24 h后处死大鼠;假手术组只穿针不结扎,余步骤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粉防己碱治疗组在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粉防己碱,余步骤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24 h后取心肌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凝胶电泳迁移率变化分析检测核因子-κB的活性.结果 粉防己碱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明显减低(208.40±25.12 VS 306.65±17.78,P<0.01)而与假手术组相比表达明显增强(208.40±25.12 VS 61.45±9.20,P<0.01).粉防己碱组核因子-κB的活性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29.58±1.56 VS 40.33±4.39,P<0.01)而与假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29.58±1.56 VS 30.09±3.46,P>0.05).结论 粉防己碱预处理可以使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肿瘤坏死因子-α生成明显减少,核因子-кB的活化受到有效抑制,从而起到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有学者提出远隔器官预处理概念,即在心脏以外的器官施行缺血预处理,同样能达到缺血预适应效果。肢体缺血预处理是一项机体自我调节的保护机制,但是对未成熟心肌保护的研究较少,在心脏移植方面的利用价值尚未明确。目的:通过对未成熟幼犬进行肢体缺血预处理,与传统心脏保存方法比较,试图分析肢体缺血预处理在供体心脏保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未成熟幼犬1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只,采用有创性方法游离股动脉,肢体缺血预处理组夹闭股动脉10min,开放5min,3个循环后常规开胸,游离心脏,插灌注管,灌注st.Thomas停跳液,离体心脏于保护液中4℃保存(离体前取上腔静脉血3mL)。对照组游离股动脉但不夹闭,余同实验组。在心脏保存时期(3h)内每隔半小时取左心室心肌样本,3h后取心尖部心肌烘干测得干湿比。测量心肌组织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肌钙蛋白Ⅰ含量。结果与结论:离体前心肌组织肌钙蛋白Ⅰ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离体后肢体缺血预处理组的心肌丙二醛含量及干湿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肢体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在未成熟供体心脏离体前进行缺血预处理可以提高供体心脏的保存效果,降低心肌水肿。离体前肌钙蛋白Ⅰ含量无变化说明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心肌没有损伤,是一种安全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背景:大量实验表明,供肺组织及肺血管功能在适当条件下可以保存,当供体心跳停止后,肺的气体交换系统可耐受热缺血60 min。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无心跳供体肺移植大鼠模型。 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有心跳供体组、无心跳供体-缺血30 min组和无心跳供体-缺血60 min组,每组20只。有心跳供体组供体大鼠取供肺保存在4 ℃低钾右旋糖苷液中4 h;无心跳供体-缺血30 min组供体放血处死后,维持通气30 min,使供肺在热缺血30 min后冷保存;无心跳供体-缺血60 min组方法同无心跳供体-缺血30 min组,不同之处在于供肺热缺血60 min。各组大鼠循环回路连接后,于1,15,30 ,45,60 min测出气道峰压和肺静脉血氧气分压。灌注结束后检测供肺湿质量干质量比和丙二醛水平。 结果与结论:有心跳供体组和无心跳供体-缺血30 min组所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各组气道峰压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但无心跳供体-缺血60 min组升高程度高于有心跳供体组和无心跳供体-缺血30 min组 (P < 0.05)。各组供肺血氧气分压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无心跳供体-缺血60 min组供肺血氧气分压低于有心跳供体组和无心跳供体-缺血30 min组(P < 0.05)。无心跳供体-缺血60 min组供肺湿质量干质量比和丙二醛水平较有心跳供体组和无心跳供体-缺血30 min组高(P < 0.05)。结果提示大鼠无心跳供肺热缺血30 min肺移植灌注模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肺移植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晓霞  陈志强  刘丽华 《微循环学杂志》2002,12(4):36-37,15,F003
目的 :研究参麦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应以及与热休克蛋白 (HSP70 )的关系。方法 :用在体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穿线结扎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 60只SD大鼠分为三组 ,假手术组n =10只 ,缺血再灌注组n =2 5只 ,参麦注射液干预组n =2 5只。缺血 3 0min ,再灌注 12 0min。观察心肌梗死范围和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采用S P免疫组化法 ,检测HSP70 的表达。结果 :参麦注射液干预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 ,缺血面积 ( % ) ( 3 8.3 6± 2 .62vs 42 .3 2±2 .2 8,P <0 .0 1) ;梗死面积 ( % ) ( 59.3 6± 2 .44vs 65.63± 1.68,P <0 .0 1)。HSP70 表达 ( 0 .13 8± 0 .0 2 2vs 0 .12 2± 0 .0 18,P <0 .0 1)。电镜下 ,缺血再灌注组 ,肌纤维挛缩 ,核固缩 ,线粒体嵴疏松 ,空泡形成。参麦注射液干预后 ,肌节清晰 ,线粒体嵴较密集 ,无明显空泡形成。结论 :参麦注射液能保护心肌超微结构 ,缩小缺血、梗死范围 ,其机制可能与HSP70 的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8.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指肾组织缺血时和其后恢复血液灌注时器官功能不能恢复正常,甚至发生更为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器官功能衰竭.肾脏由于其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是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敏感的器官之一.在临床上常见于失血或中毒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移植、肾部分切除、肾实质切开取石等手术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核仁应激是否参与了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并进一步探索核仁应激的分子机制,为临床防治肾IRI提供新的靶点。方法:将48只雄性昆明小鼠根据肾脏缺血时间不同随机平均分为4组:对照(control)组(0 min)及IRI 30 min组、45 min组和60 min组,采用微创手术夹同时夹闭双侧肾动脉的方法建立急性肾IRI模型。24 h后取眼球血测定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和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浓度;取双肾计算肾系数;并采用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提取肾皮质组织总蛋白和RNA进行Western blot及RT-qPCR检测,待测指标包括p53蛋白、45S pre-rRNA、18S rRNA、Bax mRNA和Bcl2 mRNA。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IRI组BUN和SCr浓度上升(P0.01),肾系数及病理损伤范围增大(P0.01);肾组织结构和功能损害与缺血时间呈正相关(r0.80,P0.01)。与control组相比,IRI组皮质细胞内p53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5),Bax mRNA表达上调(P0.01),同时45S pre-rRNA、18S rRNA和Bcl2 mRNA含量下降(P0.01)。结论:IRI造成的肾组织结构和功能损害可能与核仁应激密切相关。IRI可能通过阻碍rDNA转录导致核仁应激,从而激活下游p53诱导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0.
背景:肝肾联合移植以来,肾功能不全甚至肾功能衰竭已不再是肝脏移植的禁忌症。 目的:探寻肝肾联合移植适应证及移植时机,以利合理应用稀缺的实体器官供体。 方法:收集接受肝肾联合移植患者15例,回顾性分析其移植前状态与移植后移植肾及原肾恢复情况间的状态。 结果与结论:入组15例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均手术顺利,至今存活,随访1.5-8(3.6±1.2)年。入组患者中出现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1例,行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治疗2周后肾功能逐渐恢复;1例移植前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治疗 4周的肝肾综合征患者,移植后2个月行肾图检查提示原肾功能恢复正常;另2例移植前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超过6周的肝肾综合征患者,移植后行肾图提示原肾功能未恢复;伴有原发肾病的终末期肝病患者移植前24 h尿蛋白> 500 mg、肾小球滤过率< 30 mL/min或经穿刺活检证实肾小球硬化率> 30%,肝肾联合移植后行肾图提示原肾逐渐失功。移植前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治疗超过6周的肝肾综合征患者,需施行肝肾联合移植;移植前伴有原发肾病的终末期肝病患者,如果24 h尿蛋白> 500 mg、肾小球滤过率< 30 mL/min或经活检证实肾小球硬化率> 30%,需施行肝肾联合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