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日本血吸虫染色体核型及其G带带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索日本血吸虫染色体的制作及其G带显带方法,进一步分析其染色体核型和G带带型特征。方法日本血吸虫18d童虫,经20μg/ml的秋水仙素溶液培养后剪碎,经消化、低渗和固定等处理,然后作滴片、烤片、胰酶消化和Giemsa染色显G带,最后在光镜下观察并测量染色体大小,显微摄像,分析染色体核型及其G带显示的特征。结果日本血吸虫染色体数2n=16,按大小顺序排列分为3组:大型1~2号为A组,其中2号为性染色体,中型3~5号为B组,小型6~8号为C组,其核型公式为2n=6st 8sm 2m;各对染色体均显示出各自特征性的G带。结论本研究采用20μg/ml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日本血吸虫童虫,能获取较理想的染色体图像,进一步证明血吸虫核型为2n=16,n=8,多倍体亦可见。此外,对日本血吸虫染色体G带显示特征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日本血吸虫雄虫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时期的染色体,分析其染色体核型及G带特征。方法向感染血吸虫的小鼠腹腔注射秋水仙素,5h后处死小鼠收集成虫,快速切下30条雄虫睾丸部分,按常规气干法制备染色体,一部分玻片直接Giemsa染色,观察染色体核型。另一部分玻片用胰酶消化法制备G带,初步分析G带特征。结果日本血吸虫性腺细胞染色体数目为n=8,核型公式为n=2m+3Sm+2St+性染色体;各对染色体显示出特征性的G带。结论本研究方法可成功制备日本血吸虫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获得了较理想的染色体核型图像和G带带纹。  相似文献   

3.
收集日本血吸虫成虫,常规气干法制备血吸虫染色体,改进的BSG法制备C带,胰酶消化法制备G带,分析其染色体核型和C带、G带带型特征。研究表明其核型公式为2n= 4m+6Sm+4St+2性染色体,C带带型公式为2n= 5CI++4CI++3CI+2CT+2CT+,各对染色体显示出特征性的G带。  相似文献   

4.
日本血吸虫染色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日本血吸虫大陆株染色体的数目为2n=16,n=8。其核型分为三组:第一组,1~2号染色体,1号为大的亚端部着丝点。2号为大的亚中部着丝点,系性染色体,雌性为异配性别(ZW):雄性为同配性别(ZZ)。第二组,3~5号染色体,为亚端部着丝点。第三组,6~8号染色体,为亚端部和中部着丝点。日本血吸虫大陆株核型与曼氏血吸虫核型有明显不同,符合亚洲组裂体吸虫表现。  相似文献   

5.
日本血吸虫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日本血吸虫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数目,2n=16,n=8。核型的组成是:大型染色体4个,中型染色体6个,小型染色体6个,可配成8对。按大小次序排列,第1~5号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第6~8号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根据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和着丝粒的位置,可将日本血吸虫中国人体株的染色体分为三组:即Ⅰ组(第1~2号染色体),Ⅱ组(3~5号染色体),Ⅲ组(第6~8号染色体)。其中第2号染色体为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6.
人蛔虫和猪蛔虫染色体核型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蛔虫成虫的睾丸和猪蛔虫成虫的睾丸和卵巢为材料,研究其染色体的核型.结果表明,两种虫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0,n=10.人蛔虫较大的中型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中型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较小型的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和较小型端部或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各为2、5、1和2个;猪蛔虫则各为1、6、1和2个。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着丝粒位置可将蛔虫的染色体分为四组.Ⅰ组:人蛔虫为1~2号染色体;猪蛔虫为1号染色体;Ⅱ组:人蛔虫为3~7号染色体;猪蛔虫为2~7号染色体;Ⅲ组:人蛔虫与猪蛔虫均为8号染色体;Ⅳ组:人蛔虫与猪蛔虫均为9~10号染色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观察了17例慢性乙型肝炎及15例正常人外周血共1663个淋巴细胞的染色体,采用G显带技术作染色体计数和细胞核型分析,按照国际体制标准鉴别染色体畸变类型和所属的组号,发现慢性肝炎患者染色体异常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染色体数目畸变以G群21号,22号和F群20号的染色体丢失率较高。而结构畸变以A群2号,C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 目的 探讨白头翁总皂苷 (Pulsatilla chinensis(Bunge)Regel saponins, PRS) 对不同发育阶段的日本血吸虫的体外 杀灭效果。方法 方法 日本血吸虫3 h和7、 14 d童虫及成虫分别用0、 1、 5、 10、 20、 30 μg/ml PRS及30 μg/ml吡喹酮 (PZQ) 孵育 4、 24、 48、 72 h后, 观察虫体变化及状态; 用扫描电镜观察30 μg/ml PRS及PZQ孵育4 h内的日本血吸虫成虫的体表变化。 结果 结果 PRS对日本血吸虫3 h和7、 14 d童虫及成虫的体外杀灭效果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经30 μg/ml PRS作用4 h后, 日 本血吸虫童虫及成虫全部死亡; 死亡虫体颜色发暗, 形态发生改变且虫体不透明。扫描电镜观察发现, PRS作用后的日本 血吸虫成虫体表有不同程度损伤。结论 结论 传统中草药PRS可能对日本血吸虫感染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有希望成为 新的抗血吸虫药物  相似文献   

9.
牛肉绦虫的染色体研究,仅见于国外,Jones认为该虫染色体为2n=20,但未作染色体核型分析,国内至今未见报道。本文采用RPMI—1640培养液加秋水仙索体外培养—低渗处理—空气干燥技术,对牛肉绦虫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分析。材料与方法用槟榔南瓜子法从病人驱出6条牛肉绦虫活体,经生理盐水反复洗净后,选取成熟节片置于含秋水仙素总浓度为每ml10μgRPMI—1640培养液中,在37℃培养箱连续培养4~5h。在解剖镜下分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电镜观察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的染色体数目及形态。方法用改良TYI-S-33培养基培养贾第虫滋养体。制备分散度较好的染色体玻片标本,对玻片标本进行扫描电镜常规处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了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的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10条,1号染色体为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2号、3号、4号、5号为端着丝粒染色体。结论通过电镜观察认为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0=2sm+8t。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目的测定能用于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的噬菌体展示肽基因序列,研究合成多肽抗原的血吸虫病诊断价值.方法扩增目的噬菌体,制备和纯化噬菌体DNA,对目的噬菌体中外源性肽的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和演绎氨基酸序列分析.根据血清反应强度和演绎氨基酸序列选择2个噬菌体的展示肽段进行人工多肽合成.以合成的多肽为抗原,建立血吸虫病诊断方法,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同时检测治疗前及治愈后的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该合成抗原的血吸虫病疗效考核价值.结果测定了14个噬菌体展示外源肽的基因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其中有6个噬茵体的外源肽基因序列完全相同,其余8个噬菌体展示肽的基因序列不相同.分析演绎氨基酸序列,发现1个噬菌体展示肽中的3个连续的氨基酸(GVK)残基与血吸虫23 kDa分子氨基酸残基相同.合成多肽抗原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敏感性分别为92.3%和91.1%,与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的交叉反应率为7.5%,检测健康人血清,特异性为95.5%.检测治愈后0.5年的同一病人血清,阴转率为55.3%,治愈后1年的病人血清中IgG抗体的阴转率为63.2%.结论 9个具有血吸虫病诊断价值的噬菌体展示表位的基因序列被确定,并证明了合成多肽抗原有较好的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价值.  相似文献   

16.
内镜下Oddi括约肌测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胆石症、胆囊切除术后等胆系疾病及功能性消化不良(FD)、糖尿病胃轻瘫(DGP)等非胆系疾病Oddi括约肌(SO)功能变化,通过内镜采用灌注式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对15例胆系疾病患者、13例非胆系疾病患者进行Oddi括约肌测压。结果显示,胆系疾病组的胆总管压力、SO基础压及蠕动波振幅明显高于非胆系疾病组(6.86±0.63kPa与1.27±0.10kPa,P<0.01;7.31±0.95kPa与1.87±0.16kPa,P<0.01;32.00±1.2kPa与24.14±1.5kPa,P<0.05);同时,非胆系疾病组的十二指肠压、SO蠕动频率及间期较胆系疾病组明显降低、减慢及延长(1.42±0.26kPa与0.30±0.10kPa,P<0.01;3.6±1.2次/分与2.2±0.4次/分,P<0.05;7.4±1.2秒与11.0±1.8秒,P<0.05)。结果显示,无论是胆系疾病还是FD及DGP等非胆系疾病均有SO功能紊乱,但表现形式相反,对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钉螺3种酶的酶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用淀粉凝胶同工酶电泳法比较了安徽及云南两省的钉螺的酸性磷酸酶(AcP,EC3.1.3.2)、过氧化物酶(Po,EC1.11.1.7)及酯酶(Est,EC3.1.1.1)的电泳带型。AcP及Po的同工酶中AcP1、AcP2及Po1、Po2由单态位点编码。Est的同工酶由4个位点编码,其中Est3在安徽的钉螺中为1条电泳快带,相对迁移率(Rf)为0.362±0.027;在云南的钉螺中为1条电泳慢带,Rf为0.340±0.036。  相似文献   

19.
骨代谢指标测定在骨质疏松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妇女绝经前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研究各指标在骨质疏松症治疗后的变化率,对各指标在骨质疏松症诊治中的应用作出初步评价。方法 48例绝经前妇女、48例绝经后妇女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4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观察其变化率。12名绝经后妇女,每两个月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共观察一年。结果 绝经后妇女骨代谢指标明显升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经抗吸收治疗后.大部分骨代谢指标明显降低,血清骨形成指标比尿骨吸收指标长期个体内的变异要小。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转换加快,部分血清骨代谢指标优于尿骨代谢指标,尤以血清骨形成指标N—mid骨钙素和血清骨吸收指标CTX为优。  相似文献   

20.
Measurable evolution occurs in laboratory populations of Drosophila under strong natural selection. The rate of adaptation to the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populations with genetic variability increased by radiation than in the control, nonirradiated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