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经历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流传,包含人们对于男外女内社会性别分工的期许和男女性别角色的心理定位.作者围绕传说中赋予牛郎和织女所代表的男女规范特质和历史中文本制造的问题,透过社会性别视角进行新的解读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社会性别已经成为发展领域中必须考虑的重要指标,是近20年来在反贫困中较为强调的一种干预视角.通过贵州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实践中,对社会性别给予关注的分析,旨在强调尊重差异、考虑男女不同需求是减贫工作的出发点,在下一阶段的扶贫战略中需要有性别敏感的干预计划.  相似文献   

3.
女子高校作为性别公平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启发性别觉悟、促进男女平等方面发挥了男女合校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其女性学课程体系建设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媒介,也是女子高校办学特色的主要抓手,还是女性人才培养的可靠场所.  相似文献   

4.
性别差异是影响学习者英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男女生理差异、语言特色、课堂表现、性格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性别差异对英语学习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分析了男女学生,教师各自的优劣势。教师应充分利用其性别优势,激发兴趣,克服性别偏见,加强性别差异研究,促进男女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学习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5.
男女平等与和谐社会——从人口性别比失衡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人口发展中性别比例失衡,可能导致未来社会产生因婚姻挤压而引起婚外恋泛滥、离婚率升高、非婚生育、性犯罪和家庭不稳定等社会问题.同时分析了造成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原因,不单纯是"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着男女在经济收入、劳动就业、参政议政等经济社会活动中的若干不平等的事实.提出男女平等是社会和谐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在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过程中,应该采用性别视角分析各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将男女平等原则纳入立法程序、制度建设和政策主流.  相似文献   

6.
性别是人口最基本的自然属性。性别构成是人口的基本构成之一。人口统计学中常用性别比这一指标(即100个女性所对的男子人数),来表示一定时期在一定区域内所居住的常住人口男女两性之间的数量关系。性别比例的高低,直接影响婚姻、生育,影响人口出生率和再生率速度。从而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甘肃省人口性别比例的演变、现状及其特点的分析,找出影响本省婚配活动的人口性别比例因素,以求对我省人口性别比问题有一个新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转型时期性别商品化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明侠 《学术界》2005,(6):281-286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性别的商品化是中国社会性别转型的主要现象之一。本文首先从社会性别分析的角度界定了性别商品化的含义,描述了其特征;然后探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性别商品化问题及其产生的特殊历史及社会根源;最后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隐藏在商品化现象之后的男女两性商品化结构性失衡的事实,并提出自立自强的知识女性是改变这一事实,促使女性彻底解放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8.
女性和男性都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与中心,两性的平等和谐内在地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与关键条件.在和谐社会的语境下审视两性的发展现状会发现,目前的男女两性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都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不平衡与不和谐的现象,并明显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努力消除各种性别失衡与歧视现象,促进和实现性别关系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性别公正——女性主义研究的现代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女平等"的主张都过于强调男女等同、均等,主张所有人都应该施以相同划一的要求,这忽视了女性自身的特点,是用表面的平等掩盖了事实的不公正.完全的男女平等概念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男女平等的局限性和追求性别公正的合理性都要求女性主义研究的现代理念从男女平等转向性别公正,即主张使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的两性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性别公正所蕴涵的实质内容也是个性自由、人格和机会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平等与差异以及补偿价值原则的体现.性别公正的实现需要深层变革社会的心理结构、建立性别公正意识的价值导向、法律和政策的保障以及建立以保障两性"能力"发展的合理公正的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0.
劳动法如何完善并保障男女劳动权的平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现实中男女就业机会不平等、劳动待遇有差别、职业性别隔离等就业权的不平等现象,分析了造成男女劳动权不平等现象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劳动法应完善就业歧视标准、制定工作可比价值标准、制定赔偿条款和加大处罚力度以保障男女劳动权平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uses a novel vignette-based experimental design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underlying the gendered division of housework. We are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the role of gender-specific preferences: are there differences in the utility that men and women derive from housework, and might these be responsible for the fact that women continue to do more housework than men? It is difficult to address these questions with conventional survey data, because of inherent problems with endogeneity and ex-post rationalization; our experimental design circumvents these problems. We find remarkably little evidence of any systematic gender differences in preferences, and a general inclination towards an equal distribution of housework; this suggests that the reasons for the gendered division of housework do not derive from gender differences in preferences, and must lie elsewhere.  相似文献   

12.
着装是将身体社会化并赋予其意义与身份的一种手段,个体的着装隶属于社会身体管理学的范畴.服装是一种社会文化符号,其的变化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联系在一起.朝代的更迭、政体的改变、思想的变迁,往往最直接地表现在服装之上.借助在现代性意识形态话语,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的服装叙述担负了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语义功能.  相似文献   

13.
服饰的发展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服饰审美中的性别暗示既暗示了社会中的两性关系,又反映了社会文化本身的发展变化。中国服装史上的缠足与西洋服装史上的束腰都是服饰审美中的极端化例子,它们都是以伤害身体为代价去符合当时社会的男性审美需求。这两种残酷的陋习可以说完全是男权社会的产物,是两性差异中男尊女卑的完全体现。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两性的不平等日趋走向消亡,女性的这种以强制性手段伤害身体来取悦男性的方式已不存在。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苑涛 《文史哲》2004,(5):42-46
服饰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客观存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所具有的历史信息含量是巨大的。古代服饰的发明和流传,初衷是御寒和生存,而后逐渐增加了舒适美观的功能。古人思索服饰与生存的关系而出厚生的观念。统治者推广服饰,关怀民生,同时又通过服饰辨等威而定秩序。上述理解也是对《易经·系辞下》"垂衣裳而天下治"一语的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5.
我国纺织服装业普遍存在库存高和客户满足率低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有效方法是建立供应链快速反应机制。通过分析纺织服装供应链的特点,提出基于快速反应机制的纺织服装供应链策略。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服装是人们生活之所必须,服装业自然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服装业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但一方面,目前我国服装企业存在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少、设计能力薄弱、服装品牌的含金量不足、库存压力大、产业链不健全、缺乏行业的专业人才、缺乏高效IT平台的支撑、经营管理的效率较低、信息反馈落后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国外的服装企业将中国视为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众多国际著名品牌纷纷进驻中国,并且强劲扩张,这又给中国的服装企业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中国服装企业不仅需要了解自身状况,还需要对国外服装企业例如国际服装巨头H&M公司①的成功经验进行借鉴,从而从产品、营销渠道、人才、管理、未来发展等方面寻求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常人方法学重视对日常生活实践活动的研究,其对表层规则规范下和语言逻辑下的互动这种独特研究方式,及其理论的批判性和反思性的架构,对于社会性别研究有着独特的适应性。因此试图在常人方法学的理论视角下来看待社会性别问题,运用加芬克尔的相关研究及常人方法学的相关理论视角来分析和探讨性别研究的发展,并结合建构主义理论,试图解释社会性别研究面临困境的原因,为解决社会性别研究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即将进入“无配额时代”。配额的取消给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纺织服装业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从分析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现状出发,探讨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ouble standard in attitudes toward courtship and family formation behaviors of sons and daughters. We argue there are strong theoretical reasons to expect that the magnitude of this double standard varies across substantive domains, as well as among parents and non-parents. We also argue key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s of previous studies likely produce an under-estimate of the gender double standard. We provide empirical estimates of the gender double standard that overcome these limitations, including a random-assignment experiment explicitly designed to control the effects of social desirability. These estimates demonstrate variability in the double standard across domains and reveal key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magnitude of the double standards in parenting attitudes held by individuals.  相似文献   

20.
多媒体交互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媒体是它所运载的信息能同时和人的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和触觉器官发生相互作用的媒体。和视听媒体相比 ,多媒体实现了人和媒体之间的双向智能交互。本文讨论了多媒体的定义 ,研究了交互性在多媒体、信息传播、计算机技术和建构主义理论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