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ABC-GDN技术,较系统地研究豚鼠柱-基底动脉-血管纹系统P物质(SP)、神经肽Y(NPY)免疫反应阳性纤维的分布。结果发现在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及蜗轴螺旋动脉广泛分布NPY、SP免疫反应阳性的神经纤维。均含有明显膨体,纤维密度依次减少,SP纤维较NPY纤维明显为细,血管纹未见SP、NPY阳性的纤维。讨论了椎-基底动脉-血管纹系统SP、NPY阳性纤维的起源及其作用。并指出在血管纹自  相似文献   

2.
3.
1椎-基底动脉系统解剖概述 椎动脉和基底动脉[1]及其它们的分支通常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内听动脉也称迷路动脉,系基底动脉下段向两侧发出的分支.但内听动脉大多数发自于小脑前下动脉.该动脉发出后绕过外展神经前部,走向桥延交界沟外侧,与面神经和位听神经一齐进入内听道,并在内听道内分成以下三支:  相似文献   

4.
采用随机抽样,实验对照方法观察了茶色素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对微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二者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治疗后甲壁微循环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提示:茶色素治疗根-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本综述了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TIA)的概念、分型与最新临床诊断标准。根据掌握的献资料概括地介绍与分析了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客观诊断VBTIA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方面的相关领域之进展;总结了ABR测试诊断VBTIA的应用价值及前景。  相似文献   

6.
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时内耳微循环的变化及其调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自行设计制作的椎基底动脉部分脑缺血动物模型,用激光多普勒(LDF)测定椎基底动脉缺血前后耳蜗血流(CBF)和前庭血流(VBF),血管阻断后耳蜗和前庭血流分别减少4604ABL%和3247ABL%。颈内静脉注入罂粟碱和切除一侧颈上神经节后测定内耳血流,证明在内耳血流调节中,肌源性因素起重要作用,而交感神经的调节作用微弱。  相似文献   

7.
采用免疫组化ABC-GDN技术结合免疫电镜,研究正常豚鼠内侧膝状体P物质免疫反应(SP-IR)阳性产物的分布特点及超微定位。结果发现:在内侧膝状体含有SP-IR阳性神经元胞体,纤维及终末,且在背侧部和腹侧部的分布不同。免疫透射电镜发现,内侧膝状体存在多种不同的突触结构。阳性的轴突末梢内含有50-70nm的阳性清亮小囊泡。偶而可见阳性致密核心的大颗粒囊泡。形态学研究表明:SP可能是一种听觉传入神经递质或调质。文章讨论了内侧膝状体SP-IR阳性纤维的起源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单侧突发性聋(简称突聋)与椎基底动脉影像学特征间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4-2018年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被诊断为单耳突聋,且临床检验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患者175例,分析其听力损失侧别及程度与椎动脉、基底动脉特点间的关系。 结果 椎动脉2=8.031,P=0.045)及基底动脉(χ2=5.091,P=0.034)狭窄/弯曲与听力损失侧别有关。听力损失预测因素的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左侧听力损失患者与右侧(OR=2.89,95%CI为1.77~2.77,P=0.036)及双侧椎动脉狭窄/迂曲(OR=4.43,95%CI为1.49~13.23,P=0.008)有关,无基底动脉狭窄/迂曲与右侧听力损失(OR=0.31,95%CI为0.11~0.90,P=0.030)相关,其他因素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右侧椎动脉狭窄/迂曲与左耳听力损失有关(OR=2.83,95%CI为1.05~7.67,P=0.040)。患者基底动脉狭窄/迂曲与否与听力损失程度不存在统计学差异(χ2=3.339,P=0.068)。突聋患者听力损失的程度与椎动脉(χ2=3.897,P=0.273)及基底动脉(χ2=3.339,P=0.068)的影像学特征无关。 结论 在突聋患者中,听力损失的侧向性与椎基底动脉是否狭窄/迂曲有关,右侧椎动脉狭窄/迂曲与左耳听力损失有关。  相似文献   

9.
<正>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指由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引起血管壁异常所致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的异常扭曲、延长、扩张,进而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凝血功能异常,邻近神经及其它组织受压,是一种少见的后循环血管变异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1]。以前庭和耳蜗为首发症状的VBD在临床上极为罕见。本文现将临床工作中收治的1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伴耳鸣、眩晕头痛、肢体麻木无力的VBD患者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65岁,主因突发双耳听力下降、耳鸣伴眩晕头痛10余天,突发左侧肢体麻木无力3天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门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金纳多对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患者脑干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VBTOV患者36例,静脉应用金纳多治疗,分别于疗程第7、10、14、21天时,行11次/s的常规ABR测试和51次/s的高刺激率脑干诱发电位ABR测试并进行比较。结果 比较51次/s与11次/s的ABR测试结果,除波Ⅰ潜伏期两者无差异外,其余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于治疗后较治疗前缩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在发病的早期,ABR波Ⅴ潜伏期和Ⅰ~Ⅴ波间期延长更为明显。结论 高刺激率ABR可作为VBTIV疗效评估的一个客观指标,金纳多是治疗VBTIV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找治疗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ertebrobasilar transient ischemic vertigo,VBTIV)的有效药物,为金纳多(GINATON)治疗VBTIV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给33例临床诊断VBTIV的患者静脉滴注金纳多10天,每天105mg,治疗前与治疗后(静脉滴注金纳多10天)同一患者分别行高刺激率ABR测试,且为客观对照,在治疗前后分别行扭颈下脑血流图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VBTIV患者经用金纳多静脉滴注治疗10天后高刺激率ABR测试51~11次/秒V波潜伏期及Ⅰ~Ⅲ间期、Ⅲ~Ⅴ间期、Ⅰ~Ⅴ间期明显缩短,异常出现率明显减少;治疗后扭颈下脑血流图的阳性率与治疗前相比由46%降至12%,TCD检测椎基底动脉系统其血流速度等参数在治疗后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高刺激率ABR可作为金纳多治疗VBTIV疗效评估的一个客观指标,金纳多可有效改善VBTIV患者的内耳微循环,是治疗VBTIV的有效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高刺激率(51次/s)ABR测试67例不同发病时间(1~72天)的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病人,以ABR51-11次/s各波潜伏期与波间期差作为分析参数来探讨VBTIV发病后不同时间(天)与高刺激率ABR波潜伏期(ms)的相关性。结果显示:VBTIV发病后不同时间与高刺激率ABR51-11次/sⅤ波、Ⅰ—Ⅴ间期、Ⅲ—Ⅴ间期呈显著性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7、—0.51、—0.45,相关系数的t检验,P<0.01),其测试时间越早,脑缺血程度越重,波潜伏期延长越明显,证实高刺激率ABR测试可用于VBTIV的动态监测和提示预后。  相似文献   

13.
补阳还五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服用补阳还五汤煎剂30天,临床总效率达86.7%,其中愈显率占46.7%;血液流变学指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果表明,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全血粘度及血浆比粘度均有显著差异(P<0.01,P<0.05)。该方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明显功效。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ertebrobasilartransientischemicvertigo,VBTIV)患者ABR与经颅多普勒(TCD)的相关性,对24例(48耳)临床诊断VBTIV患者及12例(24耳)其他眩晕患者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VBTIV组ABR异常率为58.3%,TCD异常率为54.2%,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其他眩晕组ABR异常率为8.3%,TCD异常率为45.8%,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VBTIV组ABR及TCD皆为异常者为19/48,皆为正常者为13/48,两者占66.7%;其他眩晕组两者皆异常者为0,皆正常者为11/24,占45.8%。根据临床征象,结合高刺激率ABR及TCD的测试结果可能提高对VBTIV的诊断价值,而单独的TCD结果不足以作为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刺激率51次/s听觉诱发电位测试诊断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及进行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正常成年人组50例,排除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等系统疾病,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均正常;患者组50例,排除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角肿瘤等蜗后病变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用丹麦Madsen公司2260型脑干诱发电位(ABR)系统测试。给予交替短声刺激,感觉级75dBSL,最大输出为130dBpeSPL。分别给予11、21、51、71次/s的ABR测试,左、右耳分别检测。患者组在应用凯时治疗两周后,再用同样方法复查ABR。结果采用高刺激率51次/sABR与11次/sABR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的差值作为分析参数.患者的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均较正常人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高刺激率51次/sABR测试,在波潜伏期、波间期以及波形异常的检出率上比11次/sABR高。患者经治疗缓解后其波Ⅲ、Ⅴ潜伏期和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比发作期明显缩短(P〈0.05)。结论与常规低刺激率ABR相比.高刺激率ABR更有助于VBTIV的诊断,还可以监测VBTIV的预后,评价治疗效果,是VBTIV的客观而敏感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脑通(麦角溴烟酯)治疗28例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高刺激率短声刺激ABR测试,比较治疗前后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结果治疗后高刺激率ABR异常出现率明显减少,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明显缩短。结论脑通是治疗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有效药物,高刺激率ABR可客观评估其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对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患者进行定位诊断的可能性,利用ILO-92耳声发射仪对21例VBTIV患者进行了纳音听阈、声反射阈及DPOAE测试。结果示,21例VBTIV患者纯音听阈、声反射阈均无明显改变;而DPOAE的平均幅值下降,变异系数增大,DPOAE的平均幅值与变异系数结合发现VBTIV患者中36.8%属于异常。提示部分VBTIV患者存在用常规听力学测试方法难以发现的耳蜗功能损害,DPOAE的频谱时间序列分析有可能为证实并鉴别VBTIV是属于中枢性还是周围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氮合酶在正常豚鼠低位听觉径路及血管纹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NOS的组织化学技术,研究豚鼠低位听觉径路及血管纹的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的分布,结果发现,在耳蜗核有密集的NOS阳性胞体,阳性纤维散在,阳性胞体主要集中在耳蜗背侧核,腹侧核内阳性反应较少;螺旋神经节NOS阳性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明确的突起;耳蜗各回内外毛细胞均呈NOS阳性反应,内毛细胞区较外毛细胞区染色深;血管纹的边缘细胞呈强阳性反应。文章讨论了NOS在低位听觉径路及血管纹的分布特点及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患者咽组织中P物质 (SP)、血管活性肠肽 (VIP)的含量与咽腔狭窄的关系。方法 :对 30例OSAS患者用半定量方法检测咽组织中SP和VIP的含量并与 12例健康成人的咽组织进行对照。结果 :OSAS患者咽组织中的粘膜上皮层、小血管内皮层、平滑肌周围、腺泡及腺导管周围 ,均有SP、VIP分布 ;其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结论 :咽部SP、VIP增多引起咽组织肿胀加重 ,OSAS患者咽腔狭窄 ,提示神经源性炎症是参与OSAS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应用高刺激率ABR对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病例进行测试,其中:①不同发病时间组51例;②同一患者发作期和缓解期动态观察组27例;③发作期组25例缓解期组29例。测试结果表明:①不同发病时间组波V潜伏期及波I-V间期异常率以1~7天者最高,随着发病时间的加长而减小;②同一病人波V潜伏期及波I-V间期发作期明显长于缓解期;③发作期组波V潜伏期及波I-V间期也明显长于缓解期组。说明本测试法不仅可敏感地发现椎基底动脉系缺血所致的损害,且可观察缺血状态的动态变化,脑干缺血程度与发病时间有相关性,是一种可靠而敏感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