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有效交流交流,需要有自己的思考。教师把问题出得太难,或者铺垫不够,学生一时找不到交流的途径,自然冷场。例如,一位教师挖空心思地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结果,学生们面面相觑,不知该怎样交流。其实,周长的概念是数学上的一个规定,学生只要理解这一概念就行了,教师不应为了交流而交流,误入歧途。再如,对于多位数加减的应用问题,教师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已知小红家、小明家和学校在一条直线上。小红家离学校有463米,小明家离学校有218米,问小明家离小红家有多远?由于解题策略并不是唯…  相似文献   

2.
担忧     
新学期,我任教六(1)班的数学,兼班主任。学校在教室的安排上作了调整,把原来的教师阅览室改为六(1)班教室,因此在学生报到这一天,我感觉到特别忙,需要组织学生把原来教师阅览室中的桌椅搬走,再把他们五年级的桌椅搬进来。由于桌椅比较重,天气又比较闷热,学生们忙得汗流浃背,小脸通红,看到这些卖力的孩子,我想,这些孩子真能吃苦。这时有一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子女很辛苦,就让他们到一边儿去休息,亲自来搬。另外有些家长看着自己的子女乏力的样子就开始发牢骚:学校怎么搞的,竟然让这些小孩子来搬?难道学校就缺这点钱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人群开始躁…  相似文献   

3.
近期,网络上报道了几起学生漠视生命自杀的事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只要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的社会和媒体就会把矛头指向当今的教育,特别是当今的教育体制问题,其次指向学校和老师.因为有了这样的指向和舆论,所以学校和教师往往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上.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和一名教育工作者,引发了我的思考: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到底我们的教育缺失了什么?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该如何施教?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该何去何从呢?  相似文献   

4.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讲读课文生动具体地介绍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根据课文内容,可将整篇文章设想成“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三个问题,然后进行教学。一、写什么?在学生预习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设计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与此同时,教师板书“花木繁茂”、“生机勃勃”、“雪景壮丽”、“硕果累累”四个词语,并设  相似文献   

5.
<正>学校操场边有一棵白杨树,粗壮的树干上是碧绿的树冠,繁茂的树叶像绿色的巴掌一样,风一吹来就热烈地鼓掌,整个操场上都是他们欢快的掌声。  相似文献   

6.
徐曼曼 《教育》2012,(34):23
学生:老师,学校让抽烟吗?教师:不允许!学生:那犯烟瘾怎么办?教师:偷着抽,千万别让老师抓住!学生:学校让搞对象吗?教师有点不耐烦了:你是来学习的,还是来搞对象的?学校不允许学生搞对象!学生又问:打几次架学生才会被开除?教师回答:打一次架就开除!以上是某中职学校的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有人把中职学校的学生叫做"剩生",也就是各类学校招生后剩下来的那些"没人要"的学生,中职学校要让这些"剩生"进得来、留得下、学得好,  相似文献   

7.
案例:周一下午刚上班,几位班主任就“冲进”校长室“理论”。原来是因为家访的事。这个学期学校对班主任的工作也进行了量化考核,其中规定班主任每月家访不少于4次。由于学校地处农村,通讯条件差,家访的路途又远,而教师有一部分又不是本乡本土的,所以很少有教师愿意去家访,学生出了问题就“叫家长”,结果学生不愿意叫,家长不愿意来,效果很差。而学校认为,家访是拉进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学生距离的一种良好的传统教育方式。所以,这学期做出决定:教师要定期家访,也得到了教师的认可。问题却出在了考核上,怎么来确定教师去没去呢?政教处采用了查…  相似文献   

8.
正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难题在于师资队伍的不均衡。由于区域以及名校与普通学校教师调配不均,城乡之间、名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教学水平就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乡镇学校教师与外界接触相对较少,前沿的教学理念较为迟缓地进入他们实际的教学当中,影响了教学效果,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如何突破这瓶颈?我们通过交流为教师搭建相互学习与提升的平台,提高薄弱学校教师业务水平,带动教师软实力相对均衡地发展。一、以集体备课带动教学设计的交流  相似文献   

9.
成功教育的主旨是:让每个学生获得学习成功。因而,成功教育是每个学生通向成功之路的教育。每个学生成功意味着教师和学校教育的成功。因此,它也是教师和学校自身通向成功之路的教育。为什么成功教育能使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地通向成功之路呢?因为,成功教育具有促使教育实现“良性循环”的功能,或称之为良性化功能。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有一种常见现象:有些学生成绩好、品德也好,随着年龄和学段升高,越学越好,成为出类拔萃的高材生、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  相似文献   

10.
正中职学校由于其生源的特殊性,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会更多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面对这些学生,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怎样才能做好学校的学生管理?笔者对此进行了思考,并从以下两方面总结了经验:一、把握学生管理工作的四个关键过程1.管理过程学生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管理效果取决于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指  相似文献   

11.
正"办群众满意的学校,办家长满意的学校,办社会满意的学校,办学生满意的学校"是许多学校的办学目标。要使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满意,首先要做到教师对自己的学校满意。如果一所学校,连本校的教师都满是厌倦,满腹牢骚,那么这所学校怎能有好的发展?怎么能让学生、家长、社会满意?教师是办好人民满意学校的第一资源,让教师对学校满意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多年前很多学校并未开设这门课程,近几年来,由于电子行业更新太快,单片机课程成为中职学校一门提高型的专业课,结合国家对中职学校学生技能要求,绝大部分中职学校均开设了这门课程。如何让学生不再惧怕单片机的学习成了任课教师面临的第一道坎?如何让学生真正去接受这门课成了我们几个专业教师经常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有种观点认为,教师是吃开口饭的,特别是班主任更要长一张婆婆嘴。经常可以看到办公室里有教师在长篇大论地批评学生,受批评的学生一脸不屑,教师的话一句没听进去,可教师还在很努力地提高音量。有时学生抓住教师语言上的漏洞,展开反击,于是双方吵得不可开交。很显然,这样做的教育效果小得可怜,可能还有负作用。教师当真需要每天喋喋不休吗?这和某些爱唠叨的家长有何区别?教师的职业素养又如何体现?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墨子间诂·附录》中有一个故事:墨子的学生子禽问他:“多说话到底有没有好处?”墨子打了个生动的比喻:“池…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估和学校对教师业绩的评估,往往把学生卷面考试的成绩作为主要依据.而把卷面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方式有很大弊端,比如:难以考查到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容易挫伤学生自信心.由于考试这一评价方式的导向功能,许多有志于课改的同志只好走回头路.  相似文献   

15.
一位教师在教《院子里的悄悄话》时问学生:“谁能回答,树冠指什么?”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很多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一个学生被叫起来,答道:“树冠是指树顶。”这位教师面露不悦,随即道:“不对,再请一个同学回答。”话音刚落,课堂悄然无声。原来要求发言的,绝大多数把手放下了。大家知道,课堂上,教师提问后,学生一般都处于一种较紧张的心理状态,并同时产生一种探求未知的兴趣。如果教师是以信任、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肯定学生答案中的可取之处,甚至允许其答错,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校长,常常会思考: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她曾说:"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孩子带来自信和快乐。"这应是中小学教育的本义和功能。国家督学李希贵曾说:"所谓的新学校,则更多的是依据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学生感觉在这所学校里学习快乐,教师感觉在这所学校里工作幸福,他们在学校里能健康成长。"基于此,我校确立了"让教师幸福工作,学生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架构了"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从八个层面的实施幸福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听课中我看到这样一件事:一位学生连续两次回答(都说错了),得到的都是教师责备的眼神,至此后面的教学中这位学生没有再举手。这使我想起:课堂上,一部分些学生很少发言,是否与我们不够注意对他们出错的评价有关系?如果有关系,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出错时,教师怎么评价才比较恰当?调查:你很少发言是因为……如果注意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低年级课堂上学生发言很踊跃,而中高年级特别是高年级课堂上发言的学生总是那几个“尖子”。这是为什么?随着年级的上升,学龄的增长,一些同学渐渐变得不爱发言,这又是为什么?这是否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关系…  相似文献   

18.
向学生请教     
学校安排我去兄弟学校上一节数学公开课。想到将要面对陌生的学校、学生和听课教师,心理压力特别大。有学生看出了我的心事,便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说得还蛮有道理的。我的脑子里顿时闪过一个念头,何不让学生给我做做参谋呢?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五年制高职教育中,由于学生整体素质下降,从而给各科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大部分学生很难独立完成各科的练习题,特别是一些较难的数学题,怎样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笔者试从解题方法这一侧面谈谈提高高职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初步认识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一年级学生在学10以内数时,教师就应有意识地把应用题教学贯穿进去.如学“3”时,教师可先在黑板上挂2个男同学做游戏的画.师问:“有几个同学在做游戏?”然后在画一侧再加上一个女同学,问:“又来了几个同学?现在一共有几个人?”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这道题说的是同学们做游戏的事.图中的2个男同学是题目告诉我们的一个条件,一个女同学是告诉我们的另一个条件,一共有几个同学是要我们求的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