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通元温针灸法、通元针刺法和针刺法治疗肝郁乘脾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20例肝郁乘脾型腹泻型IB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1组(n=40)、实验2组(n=40)和对照组(n=40),依次给予三组通元温针灸法、通元针刺法、常规针刺治疗,每周2次,共治4周。疗程结束后,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IBS症状尺度表(IBS-BSS)、IBS大便性状问卷(IBS-DSQ)进行疗效评估,根据IBS-DSQ问卷结果评估三组治疗前后排便情况,并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三组情绪状态。结果:实验1组、实验2组、对照组总有效率依次为92.5%、75.0%、72.5%,且实验1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10天中大便急迫天数、每天排便次数及SAS、SDS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且实验1组排便情况、情绪状态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元温针灸法、通元针刺法和针刺法均可用于治疗肝郁乘脾型腹泻型IBS,其中以通元温针灸法临床疗效最为显著,对改善患者排便情况与情绪状态均有积极作用,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灵龟八法联合温胃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型)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灵龟八法联合温胃贴)和对照组(马来酸曲美布汀分散片),每组30例,疗程为4周,分别采用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 bowel symptom severity scale,IBS-BSS)、IBS大便性状问卷(IBS defecation state questionnaire,IBS-DSQ)和IBS生活质量问卷(IB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IBS-QOL)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临床疗效、大便性状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IBS-BSS总有效率为93. 3%,优于对照组的76. 7%(P 0. 05),IBS-BSS各项积分及总积分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大便性状总有效率为90. 0%,优于对照组的73. 3%(P 0. 05),且治疗组在每天排便次数及10天中排便的急迫天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在睡眠状态、精力改变、日常运动、日常社交、工作影响项目方面积分及IBS-QOL总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灵龟八法联合温胃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型)能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排便满意度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弱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64例腹泻型IB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成两组,各32例。对照组采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在腹泻频次等症状评分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腹泻频次等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温针灸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腹泻型IBS,能提升疗效,促进胃肠功能的改善,显著减少腹泻、腹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对比针刺法及针加灸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3例CFS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针刺组(n=47)、针加灸组(n=44)及非穴组(n=42)。针刺组予针刺百会、膻中、气海、关元、足三里、合谷、太冲、三阴交治疗;针加灸组予膻中、合谷、太冲、三阴交针刺治疗,百会、气海、关元、足三里温针灸治疗;非穴组在上两组所选腧穴周围1~2cm非腧穴点给予针刺。均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应用Chalder疲劳量表和患者满意度自评量表对治疗后疲劳改善情况及治疗效果给予评估。结果:(1)疲劳积分改善情况: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及针加灸组治疗后体力疲劳积分、脑力疲劳积分及疲劳总积分显著降低(P0.05,P0.01);与非穴组相比,治疗后针刺组及针加灸组上述3项指标显著降低(P0.05,P0.01);治疗后针加灸组的体力疲劳积分及疲劳总积分显著低于针刺组(P0.05)。(2)各组临床满意度比较:针加灸组满意率明显高于针刺组和非穴组(P0.05),而针刺组与非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单纯针刺法或温针灸法治疗CFS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二者相比,又以温针灸法更优。  相似文献   

5.
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针刺加隔姜灸)、针刺组及西药组(匹维溴胺),每组30例。观察3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生活质量积分变化。结果针灸组总体临床疗效显著优于针刺组及西药组(P0.05),但针刺组总有效率与针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西药组腹痛、腹胀或不适、大便性状、大便次数积分显著降低(P0.01);针刺组腹痛、腹胀或不适、黏液便、胃纳减少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P0.01);而针灸组腹痛、腹胀或不适、大便性状、大便次数、黏液便、胃纳减少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各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针刺组及针灸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值均显著高于西药组(P0.01);而针灸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值显著高于针刺组(P0.01)。结论针刺加隔姜灸及单纯针刺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均优于西药匹维溴胺;而针刺加隔姜灸法又优于单纯针刺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6年12月河南省唐河县中医院门诊收治的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48例,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和针刺组,各24例。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温针灸组给予温针灸治疗。结果:温针灸组有效率为95.8%,针刺组有效率为79.2%,温针灸组优于针刺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疼痛积分及膝关节功能评分比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温针灸组优于针刺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针灸和单纯针刺疗法均可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但温针灸对KOA的主要临床症状、膝关节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王帆 《光明中医》2022,(21):3948-3951
目的 探讨温针灸与普通针刺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效果差异。方法 将严格筛选入组的78例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成针刺组和温针灸组,2组各39例。在常规降压药物治疗基础上,针刺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温针灸给予温针灸治疗,2组取穴均为四关穴,持续2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压[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和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并评估中医证候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SBP、DB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眩晕”“头痛”“腰膝酸软”和“五心烦热”4项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温针灸组上述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针刺组(P <0.05)。温针灸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刺组(P <0.05)。结论 温针灸和普通针刺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均有较好的降压效果,但温针灸在缓解中医临床症状和提高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功能性便秘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云浮市中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8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常规针刺)与观察组(n=40,温针灸),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便秘症状。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50 %高于对照组的77.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排便困难程度评分、粪便性状评分及排便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排便困难程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粪便性状评分及排便次数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排便困难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粪便性状评分及排便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温针灸在功能性便秘治疗中应用,对患者便秘症状有显著改善作用,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生物反馈联合针灸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临床疗效。方法:60例盆底失弛缓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予以生物反馈联合针刺治疗的治疗组(n=30)及单纯生物反馈治疗的对照组(n=30),分别给予两个疗程治疗,进行临床症状评分、肛管压力测定评估,与治疗前对比。结果:治疗组患者总体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患者各症状评分:排便时间、排便间隔、排便费力感、肛门坠胀感、排便不尽感等症状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症状总积分治疗组(5.10±1.6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7.10±1.65)分(P<0.05); 治疗组肛管压力测定各数值改善也更为显著(P均<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针灸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温针灸结合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顽固性腹泻的疗效。方法选择中医消化内科2015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172例顽固性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17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82,给予参苓白术散治疗)与观察组(n=90,给予参苓白术散结合温针灸治疗),对比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70.73%,疗效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体征积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结合中药治疗慢性顽固性腹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近年采用针灸治疗IBS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其有效性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观察针刺对腹泻型IBS患者结肠蠕动的即时效应观察,探讨针刺治疗IBS的作用机制。方法:对10名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腹泻型IBS患者进行针刺,1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结肠镜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呼吸速率、肠鸣频率和结肠蠕动情况。结果:治疗前,腹泻型IBS患者肠鸣频率和结肠蠕动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针刺治疗后,腹泻型IBS患者肠鸣频率和结肠蠕动明显降低(P<0.05)。结论:针刺对腹泻型IBS患者结肠蠕动具有即时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右归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15例。两组均行针刺治疗,试验组加用右归丸。结果:症状评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结合右归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崔茜 《光明中医》2022,(18):3378-3381
目的 探讨温针灸与单纯针刺治疗老年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严格筛选的84例老年KO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温针灸组和针刺组,2组均42例。取穴为梁丘、阳陵泉、血海、内膝眼、外膝眼、气海和关元,均持续治疗2个疗程并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治疗前和治疗2、4周Lequesne-MG评分均依次明显下降(P <0.05),温针灸组治疗2、4周Lequesne-MG评分明显低于针刺组(P <0.05)。2组治疗4周WOMAC量表各维度和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温针灸组治疗4周WOMAC量表各维度和总分均低于针刺组(P <0.05)。温针灸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针刺组(P <0.05)。结论 温针灸和单纯针刺疗法对老年KOA患者均有积极效果,但温针灸在缓解KOA症状和改善膝关节功能方面更具优势,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灵龟八法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灵龟八法针刺公孙、内关,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公孙、内关。两组均加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丰隆、脾俞。采用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症状积分、IBS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IBS-QOL)评分,评价两组之间的临床疗效差别。每星期治疗3次,针刺10次为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量表评分和疗效评价,最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评定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量表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27/30),优于对照组的80%(24/30)(P0.05)。结论灵龟八法针刺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临床提供优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脾虚泄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6月我院肛肠科门诊收治脾虚泄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90例,按随机法分为针灸组(针刺加雷火灸)、针刺组及西药组(匹维溴胺),每组30例。观察各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生活质量积分以及血清脑肠肽水平变化。结果:针灸组总体临床疗效优于针刺组及西药组(P<0.05),而针刺组总体有效率与针灸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IBS总体症状及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其中针刺组效果最佳。与西药治疗组比较,针刺组、针灸组患者血清SP、5-HT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而血清VIP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1)。结论:针刺加雷火灸可能是通过降低IBS患者血清SP、5-HT表达水平,上调VIP表达水平,改善IBS患者症状,起到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配合四逆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8例给予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对照组28例给予黄连素片、补脾益肠丸、乳酸菌素片、复方维生素B2及谷维素,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排便频率和大便性状及情绪状态评分(汉密尔顿抑郁/焦虑量表HAMD/HAMA)。结果治疗组显著改善了IBS患者症状(P〈0.05)、治疗的第1周-4周改善排便频率和大便性状,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HAMD/HAMA评分均显著减低(P〈0.05)。结论四君子汤配合四逆散治疗IBS能快速缓解胃肠道症状,改善焦虑抑郁情绪状态,是一种治疗IBS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合谷刺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配合"合谷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取穴针刺治疗,每组患者均治疗两个疗程(10天)。每组患者的疗效评定根据治疗的改善程度分为无效、见效和显效,并采用目测类比定级法(VAS)评价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治疗组温针灸配合"合谷刺法"的有效率(见效率+显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组中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变化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得分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温针灸配合"合谷刺法"对肩关节周围炎有更好的镇痛及恢复运动功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温针灸与常规针刺治疗阳虚寒凝、络脉瘀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择64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和针刺组,每组32例。在降糖治疗基础上,温针灸组选择脾俞、肾俞、关元俞、足三里、冲阳、曲池、合谷穴进行温针灸治疗,针刺组取穴同温针灸组,只针不灸,均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6 d休息1 d,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评分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且温针灸组低于针刺组(P0.01),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且温针灸组低于针刺组(P0.05),但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温针灸组胫神经及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胫神经及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而针刺组仅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温针灸和常规针刺治疗均可以改善阳虚寒凝、络脉瘀阻型DPN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温针灸在改善症状方面显示出优势。  相似文献   

19.
温针灸配合运动针刺法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运动针刺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肩周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配合运动针刺法,对照组采用运动针刺法配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96.6%、63.3%,对照组总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91.7%、43.3%.两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治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肩关节运动功能综合评分,治疗组(300.06±20.57),对照组(240.99±15.29),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温针灸配合运动针刺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优于运动针刺法配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调神健脾"法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亚组分析,探讨针刺的双向调节作用。方法:共有519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便秘型IBS(IBS-C)患者137例(针刺组92例,聚乙二醇组45例),腹泻型IBS(IBS-D)患者382例(针刺组252例,匹维溴铵组130例)。针刺组穴取百会、印堂、天枢、上巨虚、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隔日1次,每周3次;聚乙二醇组口服聚乙二醇4000散;匹维溴铵组口服匹维溴铵片,均治疗6周。分别于基线期、治疗期(治疗2、4、6周)及随访12周评定各组患者IBS症状严重程度评分(IBS-SSS);并于基线期、治疗6周及随访12周评定各组患者IBS生活质量量表(IBS-QOL)评分。结果:两组IBS-C患者治疗2、4、6周及随访12周IBS-SSS总积分均较基线期降低(P0.01);IBS-C针刺组随访12周IBS-SSS总积分低于聚乙二醇组(P0.05)。两组IBS-D患者治疗2、4、6周及随访12周IBS-SSS总积分均较基线期降低(P0.01);IBS-D针刺组治疗2、4、6周及随访12周IBS-SSS总积分均低于匹维溴铵组(P0.05)。两组IBS-C患者治疗6周及随访12周IBS-QOL总分均较基线期升高(P0.01)。两组IBS-D患者治疗6周及随访12周IBS-QOL总分均较基线期升高(P0.01);IBS-D针刺组随访12周IBS-QOL总分高于匹维溴铵组(P0.05)。结论:"调神健脾"法针刺可改善IBS-C和IBS-D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治疗同一疾病(肠易激综合征)的不同功能状态(便秘、腹泻),体现了针刺的双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