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颈舒颗粒联合康复推拿对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康复及预后影响。方法:以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接受治疗的13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68例和观察组69例。对照组实施康复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颈舒颗粒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末峰流速(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水平变化、主要症状积分;并观察两组治疗结束1年后的复发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VS、V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主要症状积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随访1年后,对照组的复发率(20.59%)明显高于观察组(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舒颗粒联合康复推拿对治疗颈椎病患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减轻颈椎病患者的颈部疼痛,且预后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刀配合舒筋通络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用电针配合推拿治疗,观察组用针刀配合舒筋通络方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两组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配合舒筋通络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三维正骨推拿联合祛风通络温肾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对血清内皮素(ET)、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祛风通络温肾汤加减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三维正骨推拿治疗,均治疗14 d。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的中医症状积分、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平均血流速度(MV)、阻力指数(RI)]、血清ET与NSE水平,评估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RI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MV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且研究组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RI低于对照组(P均0.05),MV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ET、NSE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血清ET、NS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48/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6%(38/49)(P0.05)。结论三维正骨推拿联合祛风通络温肾汤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显著缓解症状,下调血清ET、NSE水平,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舒筋通络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门诊及住院的神经根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共172例.两型颈椎病的对照组均予以常规牵引治疗、相同手法推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给予口服舒筋通络颗粒,1袋/次,3次/d,疗程1个月.结果:①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组总有效率(85.45%)高于对照组(69.77%)(P<0.05);神经根型颈椎病组在疼痛、压痛、上肢麻木、颈部活动受限、压顶试验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除对照组治疗后上肢肌力变化小明显外,两组治疗后其余观察项目均比治疗前改善(P<0.05).②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76.74%)(P<0.05);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在主要的症状、体征消失方面,两组头痛、眩晕、压顶试验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而转颈试验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舒筋通络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临床疗效和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方面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祛风通络温肾汤联合针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方法:纳入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9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组,47例行常规西医配合针灸治疗者归为针灸组,47例行常规西医+针灸+祛风通络温肾汤治疗者归为联合组,比较两组疗效,中医症候积分改善和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5.74%,针灸组74.4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眩晕、头痛、颈肩痛、恶心呕吐、旋颈试验评分和中医症候总积分均显著提高(P0.05),且联合组提升程度显著高于针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症候积分改善指数(76.51±23.51)%,针灸组(38.51±15.68)%,两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椎-基底动脉的PI指数显著降低(P0.05),平均血流速(MV)显著上升(P0.05),血流阻力指数(RI)显著降低(P0.05),血清内皮素(ET)水平下降,一氧化氮(NO)水平上升,且联合组治疗后各指标变化幅度显著高于针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显著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改善颈眩晕、疼痛等症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总有效率高,临床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推拿对气滞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脑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将90例气滞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联合推拿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积分(眩晕、颈肩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障碍)、脑血流参数[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的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积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LVA、RVA和BA的Vm均较同组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推拿和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气滞血瘀型CSA患者的脑血流参数及椎-基底动脉血液流变学,快速缓解或消除CSA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结合热敏灸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结合热敏灸疗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和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提高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结合热敏灸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筋骨调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松筋、整骨推拿治疗,对照组用传统推拿为主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用量表和椎动脉TCD检测,治疗10次后统计结果并分析疗效。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和功能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组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提高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筋骨调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流速度、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症状及恢复功能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针刺颈夹脊穴为主配合按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以针刺颈夹脊穴配合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治疗2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总体疗效、症状评分、单一症状疗效及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平均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①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体疗效构成(Z=2.594)、痊愈率(x2=5.96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08,P>0.05);②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改善(t治疗组=8.680,t对照组=8.266,P均<0.01),其中治疗组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39<0.05).③单一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眩晕、恶心呕吐症状的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598、2.984,P<0.05);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平均值比较各组疗前、疗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颈夹脊穴为主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单用推拿治疗明显提高,且对缓解患者主症眩晕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穴位推拿联合益气定眩汤治疗颈性眩晕(CV)的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ET)和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26例C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健康教育、饮食、运动等基础干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穴位推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益气定眩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眩晕程度、临床疗效,检测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测定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血流速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程度、颈肩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程度、颈肩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48%)显著高于对照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T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E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GRP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CGR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A、LVA、RVA速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BA、LVA、RVA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推拿联合益气定眩汤可有效改善CV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穴位(风池、风府、肩井、翳风、百会、太阳)手法推拿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选择诊断明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穴位手法推拿治疗组(治疗组)60例和口服西比灵组(对照组)60例,连续3周,观察治疗前后眩晕、颈肩痛、头痛和TCD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颈肩痛、头痛计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的P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表明穴位手法可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眩晕、颈肩痛和头痛等症状,明显提高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其疗效与穴位手法推拿治疗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方法: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两组均在一般治疗基础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加用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眩晕症状量表评分,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眩晕症状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椎动脉Vm、基底动脉快于对照组(P0.05),椎动脉PI、基底动脉PI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较好,可改善眩晕症状,改变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平眩汤配合通络醒脑针刺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平眩汤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通络醒脑针刺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及体征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平眩汤联合通络醒脑针刺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眩晕等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解痉散瘀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应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以及尼莫地平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解痉散瘀汤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以及平均脑血流量变化情况,评估2组治疗后效果,并随访1年观察2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Vs、Vd均较治疗前加快(P均0.05),平均脑血流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快于或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及眩晕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30/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1%(25/32),观察组复发率为3.1%(1/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1%(9/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应用解痉散瘀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脑血流量,缓解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推拿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1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中医针灸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推拿疗法。比较分析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椎-基底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临床治疗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提高,无效率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 2组患者治疗后眩晕、恶心呕吐、颈肩痛、头痛积分及总分均明显降低,左右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以及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 05)。结论针灸联合推拿疗法能够有效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增加患者脑部血液流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的影响。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将6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3例采用针灸、拔罐、推拿、牵引、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针灸、拔罐、推拿、牵引每周治疗5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间休息2 d,药物持续口服,2组均连续治疗4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及随访3个月时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积分,观察2组治疗前后阳性症状及体征、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Vm)及收缩峰值流速(Vs)变化情况,统计2组近期疗效。结果 2组疗程结束时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积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疗程结束3个月时均明显高于治疗结束时(P均<0.05),治疗组各时间点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积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疗程结束后,2组椎动脉扭曲试验、颈肩部疼痛、肌肉紧张痉挛和颈后压痛阳性率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其中治疗组肌肉紧张痉挛和颈后压痛的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疗程结束后,2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Vm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但Vs均未见明显改变(P均>0.05);2组疗程结束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Vm及V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针灸、拔罐、推拿、牵引、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可通过调整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小关节紊乱,恢复颈椎的内外力学平衡,缓解肌痉挛,减少对交感神经和椎动脉的刺激或压迫,提高显效率,且远期效果更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推拿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2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4例。两组均用针灸治疗,实验组加用推拿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均提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清脑舒络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效果。方法: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颈围制动和颈椎牵引,对照组加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清脑舒络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眩晕程度积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椎动脉血液流速指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脑舒络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与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针推科治疗的11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医针灸与推拿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较对照组的68.42%明显提升,两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TMFV、PSV、PI、RI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肩颈痛等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医针灸与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确切,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利于症状的缓解,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加味八珍止眩汤治疗颈性眩晕对改善患者颈椎微循环、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济源市中医院2015年12月—2018年10月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基础上给予加味八珍止眩汤治疗,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症候积分等级情况、氧化应激指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左侧和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TAMn)、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症候积分等级改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CGRP水平及左侧和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PS上升(P0.05),MDA水平下降(P0.05);观察组左侧和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TAMn水平上升(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症候积分等级情况较优(P0.05);恶心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头痛消失时间及眩晕消失时间较短(P0.05);SOD、CGRP水平、左侧和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TAMn、PS水平较高(P0.05),丙二醛(MDA)水平较低(P0.05)。结论:加味八珍止眩汤治疗可加快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的消失,改善颈椎微循环,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