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谦斋辨证论治学的发掘过程——谦斋辨证论治学(2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谦斋辨证论治学的发掘过程 :在《中医入门》夹缝中发现辨证基本观点 ;在《中医临证备要》附文里揭开辨证论治定义 ;根据谦斋八纲辨证思路归纳出八纲辨证规则 ;在《谦斋医学讲稿》行文括号里撷取特征辨证思维 ;根据《五行学说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总结出五行生克辨证 8个特点 ;根据《脏腑发病及用药法则提要》归纳出辨证两大基石 ;从辨证案例中分析出治则治法 ;从无字处着眼探求谦斋医学伏笔 ;质疑其弟子的文章而考证出辨证思路 ;在处方禁区里探索规律。  相似文献   

2.
谦斋辨证论治三位一体观 ,即辨证论治的意义、法则和方法。辨证论治的意义 ,指辨证论治的字面含义 ;辨证论治的法则 ,由十四纲辨证、脏腑辨证和五行生克辨证组成 ;辨证论治的方法 ,由辨证格式、辨证论治三步七项和处方公式构成。  相似文献   

3.
针对中医处方难学的特点 ,进一步探讨了谦斋医学思想。结论 :处方学是研究处方与治法、成方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问 ;处方根据理法 ,从病因、病位结合证状是处方的根据 ;处方成熟的条件 :必须以较多的治法为根据 ,以较多的成方为资本 ,以较多的药物为基础 ;分析单方有 8种思路 ,分析复方有独特视角 ;将原因疗法密切结合证状 ,能使通治方变为主治方 ;加味处方公式 :(病因 +病理 +病位 ) +证状 ;传统组方原则为“君、臣、佐、使” ,谦斋组方原则为“因、理、位、证” ;处方有两种形式 ,自组方和成方加减 ;处方步骤 :自组方分三步 ,成方加减分五步  相似文献   

4.
孙其新 《辽宁中医杂志》2002,29(10):575-577
秦伯未在三因学说的基础上,把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加以合并和补充,结合临床 ,将八纲、气血津液、三焦和卫气营血等辨证,兼收并蓄,融为一体,提出十四纲要,是一套完整、统一的病因辨证模式。为了普及和推广病因辨证模式,在节选十四纲原原文之下,列有歌诀、歌诀解释、谦斋医学汇录、按语等项,将谦斋的医学理论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解说十四纲,起着指导临床的实践作用。  相似文献   

5.
谦斋五行生克辨证法则有 8个特点 :①一个渗透 :唯物辩证法渗透于五行生克辨证的全过程。②一个条件 :本身之气充实则相生 ,本身之气有余则相克相侮。③两个前提 :必须以内脏为基础 ,必须依据具体病情来辨证论治。④三个要领 :必须双方考虑 ,必须分清主次 ,必须根据具体病情是否需求来决定。⑤四个原则 :补母、泻子 ,抑强、扶弱。⑥四项注意 :五行生克不是高谈空理的 ,不是简单的 ,不是机械的 ,不是所有疾病都用的。⑦八种适应证 :母病累子 ,子盗母气 ,单纯子虚 ,实泻其子 ;相克太过 ,相克不及 ,反克 ,预先加强被克者。⑧十六种证候 :水不生木 ,木克土 ,土反克木等  相似文献   

6.
针对辨证重叠现象 ,进一步探讨了谦斋医学思想。辨证重叠分为两类 :一类属于不可避免的 ,是由于病情复杂、证候之间的交叉造成的 ;另一类属于可以避免的 ,是由于辨证不规范、人为因素造成的。谦斋“特征”辨证思维 ,阐明了中医诊断学的原理 ,是走出辨证重叠误区的切入点。必须认清特征与共征的关系 ,认清特征与主证的关系 ,了解特征的分类 ,掌握特征的要点。证候结构公式是在特征辨证思维基础上提出的。证候 =特征 +共征+基础证 +兼证 ;证候结构是依据病因病理分类 ,把证候分为主证、基础证、兼证 ,认清它们在证候中的主 (即特征 )次 (即共征 )、上 (即主证 )下 (即基础证 )及从属 (即兼证 )关系 ,是走出辨证重叠误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针对八纲辨证思维混乱和地位归属问题 ,进一步探讨了谦斋医学思想。八纲辨证规则 :阴阳是六变的纲领 ;六变是组合的内容 ;六变组合三类二十五型 ;六变组合式诊断。八纲辨证的再思考 :八纲之八个类型是广义的 ,六变组合二十五型是狭义的 ;阴阳从宏观上概括为阴证阳证 ,不介入六变组合 ;八纲是深入浅出的分类方法 ,由博返约的归纳法则 ;八纲是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 ,其它辨证方法均含有八纲的内核 ;客观分析八纲在现实辨证中逐渐淡化的原因 ,充分认识它在未来辨证中继续发挥方法论的作用。各种辨证方法之间的关系 :八纲是辨证基础 ;脏腑是辨证核心 ;其它辨证方法依据外感内伤分类 ,围绕着辨证基础、核心展开的。  相似文献   

8.
上一讲我们在辨证论治步骤的方法论分析中,讨论了中医临床思维的程序;这种思维的程序,体现了系统思维的特点。接下来我们讨论辨证论治的层次。中医的辨证论治过程,无论在辨证阶段或论治阶段,都是分层次进行的。这种层次性,体现在它的概念系统中。具体地说在辨证阶段是从辨“症候”到辨“病名”、再辨“证名”,即症→病→证的层次;在论治阶段是从治病到治证、再结合症的治疗,即病→证→症的层次。  相似文献   

9.
孙其新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2):963-965
谦斋集《内经》和清代脏腑辨证理论之大成 ,系统归纳出脏腑生理、病理条文 88条 ,脏腑用药法则 6 2条。为了普及和推广谦斋医学理论 ,笔者将脏腑发病及用药法则内容加以充实 ,并把它分成两个独立部分 ,命名为“脏腑生理病理对照式”和“脏腑病因病位证状用药式” ,是辨证论治的两大基石。  相似文献   

10.
孙其新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1):1406-1408
针对六经实质和六经辨证地位问题,进一步探讨了谦斋医学思想。结论:六经是表里之部位的假称;六经是阴阳之初中末三个阶段;六经是特定的脏腑证候群;六经辨证来自四大经典之一;六经辨证集理法方药于一身;六经辨证是外感病的诊疗规律;六经辨证能统百病。各种辨证方法之间的关系:八纲是辨证基础,脏腑是辨证核心,其它辨证方法依据外感内伤分类,而六经堪称辨证经典。  相似文献   

11.
谦斋在临床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在十年浩劫中,医案大多散失。现根据仅存的临证资料进行整理,所选处方虽然不多,但仍能得窥其辨证的精细,处方的轻灵。  相似文献   

12.
13.
论述了病证关系,分析了“病”与“证”的内涵,认为疾病是决定证候的内在稳定的因素,而证候是疾病的外在综合表现。辨证论治以证候处方用药,会产生病证重合与分离两种情况,病证重合时疗效就肯定,而病证分离时则疗效就会远离预期目标,这就是辨证论治疗效重复性差的客观原因。为了提高病证的重合,避免病证的分离,应该重视方药与疾病的联系,不能只讲“方”与“证”的联系。笔者认为,方药对疾病的疗效是根本的,而方药对证候的疗效是附属的,疾病与疾病证候具有不同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5.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生理、病理及治疗三个方面对冲任与男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具体阐述了冲任为男性生殖的枢纽 ,冲任失调为男性病的病理机转 ,以及从冲任着手的治疗原则、用药特点 ,为男性病的研究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7.
肠道菌群存在于肠道,多种微生物拮抗共生、动态平衡,一旦平衡破坏,可引起宿主发生多种疾病。脑-肠轴理论提出肠道菌群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也有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及功能失调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肠道菌群同黏膜免疫相互作用,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可能对AS形成有影响,短链脂肪酸可影响危险因素的出现,增加AS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可归属"胸痹""真心痛""血脉病""痰饮""中风"等范畴,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可累及心、肝、脾、肾;气滞、寒凝、痰阻、血瘀为标。肠道菌群与宿主生理相关、病理相互影响,与中医学天人相应、整体观理念一致,与阴阳学说、脾胃有异曲同工之处。针刺防治AS着眼于整体调节,对肠道菌群也有调节作用,辨证取穴,从痰、瘀、毒论治,整体调节脏腑功能,通过对大脑、肠道菌群、骨髓的整体调节,可能是AS防治效应机制。针灸影响肠道菌群数量与结构,恢复宿主肠道内环境动态平衡,是AS防治重要着眼点。未来高通量测序、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为研究肠道菌群与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8.
从“方药离合”看中医学的方药共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舟 《江苏中医药》2007,39(6):8-10
通过对历代方剂与本草的应用演变和发展过程的论述,揭示了中医方药共荣关系,并以黄柏、升麻等药为例,强调方药配伍运用是方药共荣的核心环节.随后,结合中医发展的现实环境,分析了坚持方药共荣的正确方向,对于防止重药轻方的错误倾向,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启迪现代研究思路,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药物针灸综合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来采用药物和针灸并用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40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40例病案都来自于门诊。其中男性 30例 ,女性 1 0例 ,年龄最大的 63岁 ,最小的 8岁 ,平均35岁 ;病程最长 40年 ,最短 7个月 ,平均病期 5年。 40位病人都多次经X光拍片确诊 ,并多次接受过手术治疗。手术次数最多的达 6次 ,最少的也有 2次。除了 4例存有死骨者以外 ,其他 36人均在药物和针灸的综合治疗下痊愈。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发展 ,采用全身与局部、内治与外治、中药与针灸相互协调、补充的辨证方法 ,以达到表去根除、…  相似文献   

20.
高脂血症与血栓的中医理论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淑娟 《光明中医》2003,18(1):26-28
心血管是人体的生命之河 ,但是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人们血脂的河床也颇为无奈的提高。本文对高脂血症与血栓从中医理论的角度进行探讨 ,从而在高脂血症的早期进行合理的治疗及饮食与生活的调节 ,就能防止或推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1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1 1 高脂血症与痰浊、瘀血的关系 :根据高脂血症的产生原因、致病特点和导致的疾病 ,可以把高脂血症归纳到祖国医学中的痰浊、瘀血中去 ,进行辨证施治[1] 。在祖国医学中 ,痰浊、瘀血是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