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相关肺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化疗过程中并发利妥昔单抗相关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该例CLL患者在利妥昔单抗联合冲击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后第11天发生利妥昔单抗相关肺疾病,以发热、呼吸困难、双肺弥漫性毛玻璃样变为主要表现,对大剂量激素治疗反应良好.结论 利妥昔单抗相关肺疾病是利妥昔单抗应用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当患者出现呼吸道症状或出现肺部影像学改变时需警惕该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对利妥昔单抗诱发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ATLS)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诱发ATL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ATLS确诊后,立即暂缓化疗,补液、碱化尿液,但患者肾功能持续恶化,后经血液透析,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2周后患者再次接受R-CHOP方案化疗,未再发生ATLS.经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淋巴瘤完全缓解.结论 在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时需警惕肿瘤溶解综合征的发生,及时诊治可使患者获得较好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合并全身多发骨质破坏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1例合并全身多发骨质破坏CLL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与出现Ritcher转化或二重肿瘤后所致的溶骨性损害不同,CLL患者骨质破坏部位集中于颌面骨、颅骨、胸腰椎、肋骨等人体中轴骨.该例患者疾病侵袭性强、进展快,病程中伴有高钙血症,接受利妥昔单抗+氟达拉滨+环磷酰胺(R-FC)方案以及CD52单克隆抗体等治疗均不能获得完全缓解.结论 合并全身多发骨质破坏的CLL患者较为罕见,其骨质破坏部位多位于人体中轴骨,且具有疾病恶性程度高、常规化疗效果差等不良预后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CD5阳性(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利妥昔单抗联合不同化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既往报道的1例及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骨髓及淋巴结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评估利妥昔单抗联合不同化疗方案的治疗反应,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例1患者初诊明确诊断为原发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期),伴复杂核型,利妥昔单抗联合VCTP(4周方案)诱导化疗1个疗程后骨髓达完全缓解,脾脏及淋巴结明显缩小,后予R-VCTP(2周方案)×1、R-Hyper-CVAD×3、R-HD-MTX×4方案巩固强化治疗8次,阿糖胞苷联合甲氨蝶呤鞘内注射10次,随访21个月,疾病持续缓解,无中枢神经系统侵犯表现.例2为高龄患者,明确诊断为原发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鼻型),给予利妥昔单抗联合VP方案及单药治疗3个疗程,鼻骨肿物完全回缩,局部骨质修复;自行停药半年后出现多发皮肤病变,给予利妥昔单抗联合COP方案再次化疗后皮肤病变缓解,但磁共振成像提示脑实质浸润,放疗后症状缓解,浸润灶大部分吸收;随访21个月,疾病稳定.结论 原发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易合并结外病变,以骨髓、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多见.利妥昔单抗联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整体治疗及鞘内注射方案可能有助于降低转移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发生率,提高无病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泽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ZR)方案治疗TP53突变极高危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TP53突变极高危CLL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62岁女性, 因左侧颈部肿物诊断为CLL, 伴幼稚淋巴细胞增多, Binet分期C期, Rai分期Ⅳ期, CLL-IPI 9分, 极高危。接受2个疗程ZR方案化疗后行泽布替尼单药治疗, 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估, 肿瘤负荷情况达部分缓解, 骨髓造血情况达完全缓解。结论泽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化疗可作为TP53突变极高危CLL患者的治疗优选。对于有合并症的患者, 泽布替尼逐步增量至标准剂量是更为安全的用药方式;发生出血不良事件, 泽布替尼需酌情减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鞘内注射利妥昔单抗治疗EB病毒(EBV)相关性中枢神经系统(CNS)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CNS-PTL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08年8月至2012年5月以静脉注射利妥昔单抗为基础治疗无效的4例CNS-PTLD患者纳入评估,采用剂量递增法鞘内注射利妥昔单抗。结果 对4例在初始静脉注射利妥昔单抗为基础治疗7~11 d后疾病进展的患者加用鞘内注射利妥昔单抗治疗,经3~6次治疗后,4例患者均获得缓解。4例患者共接受21次鞘内注射利妥昔单抗,其中2例患者分别在第3次(30 mg利妥昔单抗)和第4次(40 mg利妥昔单抗)鞘内注射后出现短暂头痛、双下肢麻木,这些表现在24 h内能自行缓解。结论 采用剂量递增方式鞘内注射利妥昔单抗治疗静脉注射利妥昔单抗为基础治疗无效的CNS-PTLD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病理确诊为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2~8次的利妥昔单抗治疗,利妥昔单抗的平均治疗次数为5.8次.同时,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化疗.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100例患者中达完全缓解者46例(46%).达部分缓解者37例(37%),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83%(83/100).红细胞沉降率、国际预后指数评分、是否为初治患者、B症状以及利妥昔单抗治疗周期数对疗效有显著影响(P<0.05),而性别、年龄、原发部位和功能状态评分对疗效无影响(P>0.05).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72.8%、60.8%和60.8%.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利妥昔单抗治疗周期数和治疗后的疗效对生存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患者中共有11例因静脉输注利妥昔单抗而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缓解率较高,患者酎受良好且生存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细胞恶性肿瘤利妥昔单抗(rituximab)治疗后进展伴CD20抗原表达丢失患者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析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进展伴CD20抗原表达丢失及文献复习。结果1例45岁男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初治时病理免疫组化(IHC):CD5-、CD20+、CD45RO-、CD10-、CycinD1弱表达。染色体46,XY。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达CR。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出现进展及白血病转化。流式细胞仪(FCAS)检测:CD19+、CD79a+、CD22+而CD20-;免疫组化(IHC)染色CD20个别阳性细胞;核型为46,XY。结论B细胞恶性肿瘤经利妥昔单抗治疗后进展可能与CD20抗原表达丢失有关,应重新进行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和细胞分子遗传学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FCR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年龄<70岁且CD20阳性的初治或既往仅用苯丁酸氮芥治疗的CLL患者,应用FCR方案治疗,利妥昔单抗375 mg/m2,第1天,静脉滴注;氟达拉滨25 mg/m2,第2天至第4天,静脉滴注;环磷酰胺250 mg/m2,第2天至第4天,静脉滴注。28 d为1个疗程,治疗4~6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评价疗效。结果 共入组17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4.12 %(16/17),完全缓解率为35.29 %(6/17)。Ⅲ~Ⅳ级不良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结论 FCR方案治疗CLL疗效确切,患者耐受良好,可以作为初治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枢神经系统(CNS)侵犯的治疗方法.方法 报道接受利妥昔单抗鞘内注射治疗的2例DLBCL CNS侵犯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中1例达脑脊液完全反应,随访15个月仍无病生存;1例颅内肿块完全消失,目前仍在治疗中.结论 鞘内注射利妥昔单抗治疗DLBCL CNS侵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含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EB病毒相关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EBV-HLH)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接受含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的EBV-HLH患者的临床资料,随后确诊为淋巴瘤相关及原发性HLH患者未纳入分析。结果6例EBV-HLH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0~61岁,中位年龄27.5岁(21~60岁)。2例初治EBV-HLH患者治疗后2周达到部分缓解,但均在4周内复发;4例复发EBV-HLH患者均未缓解。6例EBV-HLH患者最终均因原发病进展、合并出血或感染等死亡。利妥昔单抗治疗前1周和治疗后1~2周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铁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纤维蛋白原和EBV-DNA共9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含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EBV-HLH的疗效不及既往研究结果,有待于前瞻性大规模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EBV-HLH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相关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利妥昔单抗相关间质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者中,男3例,女1例,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利妥昔单抗应用3~6个周期后出现间质性肺炎,其中2例发生Ⅰ型呼吸衰竭,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无相关死亡。结论 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有必要动态监测胸部CT,出现利妥昔单抗相关间质性肺炎时,应及时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奥沙利铂方案(GemOx方案)加或不加利妥昔单抗治疗老年人B细胞性淋巴瘤的有效性、安全性、耐受性。方法 11例经病理活组织检查证实的老年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患者均采用吉西他滨1000 mg/m2 , 第1天;奥沙利铂100 mg/m2 ,第1天,在吉西他滨用完后使用;使用利妥昔单抗的患者在每个疗程的第0天予利妥昔单抗 375 mg/m2, 21 d为1个周期。治疗3~4个周期(诱导治疗结束时)和 6个周期(巩固治疗结束)后评估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 11例患者平均年龄72.18岁(55~83岁)。8例合并其他疾病。10例可评估患者中,诱导治疗后总体反应率(ORR)达90 %(9/10),5例早期获得了完全反应/未经证实的完全反应(CR/CRu),4例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采用GemOx +利妥昔单抗方案,早期ORR达100 %;4例难治/复发患者采用GemOx方案,其中3例早期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所有患者均未作剂量调整,血液学不良反应可控制,无患者出现肾脏损害。无疾病进展相关死亡发生。 结论 GemOx加或不加利妥昔单抗方案不良反应可控,耐受良好,是老年B细胞淋巴瘤患者可选的一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利妥昔单克隆抗体(Rituximab,利妥昔单抗)对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外周血干细胞(PBSCs)净化动员的作用。方法 8例CD+20 B细胞NHL患者,在应用CHOP类化疗±利妥昔单抗4~6疗程诱导/巩固治疗后进行大剂量环磷酰胺(HD-CTX)+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利妥昔单抗(375 mg·m-2·d-1,第-1,7天)体内净化动员PBSCs。观察利妥昔单抗副反应、骨髓抑制期及相关并发症、PBSCs采集时间、数量以及采集物肿瘤标志物基因等。结果 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过程中仅1例患者发生轻度利妥昔单抗相关的皮疹。PBSCs平均采集时间为CTX应用后(11.6±1.0)d,中位采集次数2(1~3)次。采集物平均单个核细胞(MNC)(3.4±1.0)×108/kg,平均CD+34细胞数(3.6±1.7)×106/kg。5例完成移植患者中3例移植后IgH/TCR转为阴性,1例治疗前后均为阴性,1例早期复发。4例无病生存。结论 利妥昔单抗不影响B细胞NHL患者PBSCs的动员效果,安全性好,并能加强体内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 临床病理特点与利妥昔单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DLBCL临床病理特征对疗效的影响.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cl-2、survivin及bax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利妥昔单抗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初治DLBCL患者,有效率为90.7%,完全缓解(CR)率为69.8%;难治或复发患者的有效率为80.8%,CR率为30.8%.分期晚(P=0.046)、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较高(P=0.024)、难治或复发(P=0.009)以及合并大肿块(P=0.013)的患者疗效明显差.Bcl-2表达阳性者的疗效明显好于阴性者(P=0.04);bax和survivin的表达则与疗效无关(P>0.05).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DLBCL患者,有效率和CR率较高,且患者耐受性良好.但分期较晚、LDH水平较高、难治或复发、合并大肿块以及Bcl-2表达阴性患者的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Richterg征(RS)的临床特征、预测指标、治疗和预后因素。方法:报告2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向RS转化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表现为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伴乏力、盗汗,经血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确定存在CLL克隆,淋巴结病理1例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另1例为小B细胞淋巴瘤向大细胞淋巴瘤转化。结论:RS为少见疾病,预后较差,诊断时需有病理证实CLL向侵袭性淋巴瘤转化,治疗应采用含利妥昔单抗的多药联合化疗,年轻患者如对初始治疗反应较好且有合适供体应进行异基因移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的临床特征,提高利妥昔单抗治疗WM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采用预防性血浆置换后给予利妥昔单抗序贯治疗血清IgM〉50g/L的WM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为老年男性。无淋巴结和肝脾肿大,主要表现为血清IgM明显增高(IgM631g/L)、伴有高黏滞血症表现、贫血,骨髓示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免疫分型符合WM。经预防性血浆置换后给予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方案治疗,出现轻微IgM反跳,未发生高黏滞血症加重和其他并发症。接受治疗5月后获得主要反应(IgM下降〉50%)、23月后接近非常好的部分缓解水平(IgM下降/〉90%)。结论:WM属于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肿瘤,临床少见,多发生于老年,有症状者需接受治疗。接受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治疗后,可发生IgM反跳,严重时可使病情加重,治疗前IgM〉50g/L者尤为明显,IgM反跳并不意味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预防性血浆置换对降低反跳发生及IgM增高的程度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患者的最佳治疗途径。方法 对R-CHOP方案治疗的1例SMZL进行病例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经2个周期R-CHOP方案化疗达完全缓解,原方案巩固治疗4个周期,序贯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2年,病情仍呈缓解状态。几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利妥昔单抗治疗SMZL 3年无进展生存(PFS)明显优于单纯脾切除及单用化疗。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或不联合化疗,可能成为老年初治SMZL患者的最佳选择,脾切除联合利妥昔单抗适合单抗治疗无效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对嘌呤类药物发生耐药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预后差的特征.虽然近年来免疫化疗联合应用如氟达拉滨(Fludarabine,Flu)、环磷酰胺(CTX)和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已导致初治患者反应率达95%和无失败生存率增加,但因为缺乏治疗反应和对Flu耐药许多慢淋患者仍不能治愈.补救治疗的策略包括含阿来组单抗(alemtuzumab)的方案、靶向药物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单药alemtuzumab治疗Flu耐药的CLL患者反应率高达40%,但反应并不持久,中数生存期约1-2年.耐Flu-CLL患者亦可采用alemtuzumab与Flu、CTX和/或利妥昔单抗,或其他药物如雷利度胺(lenalidomide)、flavopiridol和靶向药物联用进行补救性治疗.包括alemtuzumab和/或利妥昔的免疫化疗方案和allo-SCT或可改善该病的预后,但对新的、更有效的治疗仍需要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rituximab)治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WM)时血清IgM异常增高现象及其表现和处理,并复习相关文献,推荐处理方法。方法:1例68岁患者通过骨髓细胞学、病理学和免疫固定电泳等检查确诊为WM,并给予利妥昔(375 mg/m2,d1)联合复达拉滨(30mg/m2,i.v.d1-3)作为初始治疗,对治疗前后的血清IgM水平进行监测。结果:在第一疗程RF治疗结束后四周,患者的血清IgM水平从治疗前的34.8g/L增高至115g/L,同时出现头痛和眼底出血,但骨髓浆细胞和淋巴样浆细胞无明显增多。在停用利妥昔,改用FC(复达拉滨和环磷酰胺)方案治疗四疗程后,IgM下降至治疗前水平,然后进一步下降达部分缓解。结论:WM患者在接受以利妥昔为基础的治疗后,血清IgM可明显增高,并导致高黏滞综合征等高IgM相关并发症。尽管此种异常增高并不提示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但在治疗过程中仍需密切。在治疗开始的前二个疗程中避免使用利妥昔单抗可减少此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