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研究苹果树冠内膛和外围叶片光合及荧光特性对不同间伐方式的响应关系.【方法】以陇东旱塬15年生乔化密植红富士苹果树为试材,通过对隔行间伐、隔株间伐及CK的树冠不同部位叶片光合及荧光参数的分析比较.【结果】与CK相比,隔行间伐和隔株间伐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最大荧光(Fm)、初始荧光(F0′)、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量子产量(PhiPS2)等参数显著提高;隔株间伐的树冠外围,内膛叶片的Pn显著高于隔行间伐与CK,分别较其提高了52.28%,30.08%;Pn与Gs呈显著正相关性,与Ci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综合分析可以看出,隔株间伐的效果最好,苹果树冠内膛和外围叶片光合性能明显优于隔行间伐.  相似文献   

2.
果园间伐对玉露香梨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6,(6):737-740
在16年生玉露香梨树高光效开心树形果园进行了间伐试验,测定并比较了间伐与未间伐果园梨树树体南、北侧叶片的光合作用参数,通过Pn-PAR响应曲线和Pn-CO_2响应曲线,得出相应的拟合参数。结果表明,与未间伐果园相比,成龄梨园间伐后梨树树体南、北侧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达到23.40,21.36μmol/(m~2·s),分别是未间伐果园的1.4,1.5倍。玉露香梨光合作用的光补偿点在20~36μmol/(m~2·s),同一方位结果相近,北侧高于南侧;光饱和点在1 056~1 516μmol/(m~2·s),表现为间伐南间伐北未间伐南未间伐北,说明间伐果园梨树对光强的利用范围宽、效率高;CO2补偿点表现为间伐南未间伐南、间伐北未间伐北,说明间伐果园梨树利用CO_2的范围比未间伐宽,利用CO_2的能力更强。总体上说明间伐能提高玉露香梨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  相似文献   

3.
密植夏橙园封行后采取隔行间伐技术,能改善通风透光,增强光合作用,达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提高果实外观品质。该试验结果表明:间伐产量达4182.5 kg/667 m2,比对照增产822.5 kg/667 m2,增产率24.48%;间伐技术优果率达98%,而对照处理优果率仅84%,因此,间伐技术在封行果园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茶树树冠小气候特征及其对茶树新梢物候期和生化成分的影响表现为:相对光强和叶温的分布是从树冠外围到中心、从树冠上部到下部减少的.树冠迎风侧的风速大于树冠背风侧.树冠内小气候因子的分布,对茶树新梢生长发育和鲜叶生化成分有很大影响.对东-西行向的条栽茶树来说,新梢萌发生长,树冠南侧早于北侧;花蕾着生数树冠南侧多于北侧;茶氨基酸含量,树冠南侧小于北侧;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树冠南侧大于北侧.对南-北行向条栽茶树来说,新梢萌发生长,树冠西侧早于东侧;花蕾着生数树冠西侧多于东侧;茶氨基酸含量,树冠西侧小于东侧;茶多酚类含量树冠西侧大于东侧.咖啡碱含量,树冠不同方位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5.
间伐强度对秦岭南坡栓皮栎林结实数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秦岭南坡栓皮栎林结实数量和品质的影响,了解间伐对栓皮栎林可持续发育的作用。【方法】2011-07,以秦岭南坡商洛地区近自然经营的栓皮栎中龄纯林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间伐强度30%,20%,10%,0(对照)处理后,分析间伐5年后栓皮栎林的平均单株结实量、林分总结实量、种子在树冠上的空间分布、种子特征以及种子萌发率等。【结果】栓皮栎林结实母树比例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表现为30%>20%>10%>对照;林分总结实量在间伐强度达到30%时比对照组增加最多,增加了8.4%;平均单株结实量树冠上层占73.8%,下层占26.2%,树冠阳面结实最多,占62.2%;不同间伐强度对栓皮栎的种子大小、千粒质量及种子萌发均有影响,间伐强度30%时种子品质最优、室内恒温发芽率最高。【结论】对于郁闭度≥0.80的栓皮栎中龄林,以间伐强度为30%(郁闭度保留0.6)最有利于栓皮栎林的结实和种子品质的提高,能够促进栓皮栎天然林的可持续发育。  相似文献   

6.
开心树形叶幕结构对苹果园地面太阳辐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牛自勉  蔚露  张文和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1):1164-1168
以小冠开心形和小冠分层形苹果树为试材,进行了不同处理地面太阳辐射光谱变化以及对叶幕太阳辐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受树形处理的影响,地面太阳辐射光谱和强度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紫外光(U,300~380 nm)、光合有效辐射(PAR,400~700 nm)和红外/远红外(R/FR,780~1 010 nm)到达果园地面的比率分别为35.73%,13.35%和28.88%。从果园地面外侧(0 cm)到主干(120 cm),太阳辐射光谱中PAR强度依次递减,而U,R/FR辐射的强度依次递增。(2)受果园地面太阳辐射变化的影响,果园地面辐射与叶幕辐射之间、地面辐射与叶幕反射辐射之间、叶幕辐射与叶幕反射辐射之间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同时开心形处理地面全波辐射和PAR均提高,其迎光面地面平均太阳辐射和PAR分别达到了29.7%和25.3%,同时地面及叶幕反射光谱中PAR的平均比例分别比对照提高了74.9%和71.0%。  相似文献   

7.
间伐改形对成龄密植红富士苹果园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间伐改形对红富士成龄乔化密植栽培果园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为大面积红富士苹果乔化密植园改造提供技术依据。【方法】以典型15年生红富士乔化密植栽培果园为试验材料,研究间伐改形对红富士乔化成龄密植果园树冠结构、枝类组成、叶片质量、果实品质、产量及经济效益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与传统整形修剪相比,间伐改形修剪后,苹果园总枝数降低到约1.07×106条/hm2,树冠下光合有效直接辐射提高了152.3%以上,枝类组成明显优化,短枝数提高了49.2%,长枝数下降了63.8%,冠径增长了65.9%,单株总枝数增加了47.0%,树冠结构趋于合理;叶片光合功能改善,单叶面积、百叶质量、百叶厚、干鲜比、叶绿素含量平均分别增加14.6%,32.6%,36.5%,18.4%和34.3%,抗病能力增强,腐烂病发生率降低了86.8%,单果质量、果面着色指数、光洁指数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提高了34.1%,49.0%,45.6%和18.3%;第3年的平均产量和产值分别增加了199.9%和407.5%。【结论】在陕西渭北富士成龄密植果园管理中,采用隔行或隔株间伐,降低果园群体密度,促进个体扩冠生长,是提高果品质量与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不同郁闭程度对苹果园群体结构、冠层微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郁闭程度‘红富士’苹果园为研究对象,研究隔行去行、轻度郁闭、中度郁闭及重度郁闭对果树冠层微气候、群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隔行去行降低了果园树冠覆盖率,果园透光率及冠内透光率均随郁闭程度的增大而减小;郁闭程度影响果园群体结构、枝量及枝类组成,其中单位面积枝量依次为重度郁闭中度郁闭轻度郁闭隔行去行;隔行去行处理的果树短枝比例最高,随郁闭程度的增加叶丛枝比例降低,而长枝与发育枝的比例增高;郁闭程度影响冠层的光照强度,相对光照强度依次表现为隔行去行轻度郁闭中度郁闭重度郁闭,并且4种类型果园的相对光照强度分布均呈现出自上而下、由外到内依次减小的规律;同时,郁闭程度影响冠层的温湿度,树冠温度与相对湿度的分布和变化趋势相反,树冠不同层次温度从上到下逐渐降低,同一层次内温度从外围到内膛逐步降低,树冠不同层次相对湿度则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同一层次内相对湿度从外围到内膛逐步升高,并且相对湿度的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9.
在小兴安岭东方红林场,设置6种抚育间伐强度(10%,15%,20%,25%,30%,35%)和对照试验样地,对不同强度间伐8 a后天然针阔混交林林下灌草层、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和碳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林林下灌草的生物量在间伐强度30%时最大,是对照样地的5倍,在间伐强度10%时灌草生物量最小,相比对照样地增加了22%,中度间伐时(15%、20%、25%)灌草的生物量几乎一致,与对照样地相比增加了一倍。间伐强度10%时枯落物层的生物量最高,相比对照增加了75%,间伐强度20%时枯落物层的生物量最小,相比对照样地减少了14.6%,间伐强度15%和30%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和对照样地近似相同;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碳密度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当间伐强度大于30%时,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碳密度的增加趋势下降。枯落物层的碳密度不受间伐强度的影响,不同间伐强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抚育间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林林下植被的生物量和碳储量,间伐强度30%时有利于提高林下植被的碳密度。  相似文献   

10.
以树龄25 a、株行距2 m×3 m的郁闭椪柑园进行隔株间伐修剪和隔行间伐修剪试验,结果表明,2种间伐处理明显改善了树体结构和通风透光条件,间伐处理当年的产量低于对照,但第2和3 年的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10.9%、5.2%。2种间伐处理的单果重增加,果实外观改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明显增加,果实品质全面提升,同时降低了病虫害防治和果实采收的成本,其纯收益分别为41 946、33 156元·hm-2。由此表明,隔株间伐修剪比隔行间伐修剪处理的综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宋明明  李秀娟  尹雪梅  李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810-6811,6821
选取攀枝花国家基本站2005~2012年5月份中云量小于2个量且风速较小的天气中的气温、太阳辐射和地面温度资料,对比分析辐射、地面温度和空气温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对比1 h和3 h变温过程,探讨攀枝花气温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攀枝花地区气温日变化具有独特的规律,最高温度出现时间相对偏晚;在干季晴好天气,一天中高温时段持续时间长,日落前降温不明显。这是由于该地区高海拔、低纬度的特殊下垫面性质,使得在晴朗天气里日出之后太阳辐射迅速增强,并在达到最高值后依然持续较长时间(11:00~14:00);地面受到太阳辐射而升温,地面最高温度出现时间落后于太阳辐射最高值的出现时间,出现时间相对较晚(14:00)。根据地气系统的热平衡理论,空气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空气温度最高值的出现时间也落后于地面的(16:00~17:00)。  相似文献   

12.
苹果园不同地面覆盖的生理生态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山地苹果园进行地面覆盖处理的结果表明,5月份,地面覆盖地膜和种植三叶草均能提高土壤含水量。40cm土层中,两种覆盖的土壤含水量分别较对照提高17.6%和18.8%,种植三叶草能显著提高深层土壤含水量,地膜覆盖提高了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气温,8:00~18:00时,光合有效辐射分别较种植三叶草和对照高37.4%和45.8%,种植三叶草提高了苹果冠层相对湿度,分别较覆膜和对照提高10%和14%。试验表明,8:00~18:00时,地面覆膜条件下,苹果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呈双峰型,最高值分别出现在10:00时和14:00时;三叶草时,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最大值出现在10:00时。  相似文献   

13.
日光温室内各表面太阳辐射照度的模拟计算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温室内各表面太阳辐照度计算模型,并对沈阳地区跨度为12 m的日光温室进行模拟,分析了温室建筑参数改变对温室内各表面太阳辐射照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最冷月(2003 12至2004 02)温室内后坡单位面积太阳辐射照度分别为土壤表面及后墙面的1.45和1.49倍;温室地面太阳辐射照度模拟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差值不超过5%。改变温室跨度和高度分别对地面及北墙面太阳辐射照度有较大影响,且呈线性关系;改变温室后坡仰角对温室内各表面太阳辐射照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厚度化纤保温被对温室保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模拟温室环境条件下,连续晴天或连续阴天,化纤保温被单位面积质量(厚度)对0:00—8:00时段温室30 cm高处平均气温和10 cm处平均地温影响较大;被雨淋湿后,不论晴天或阴天,不同厚度处理间保温效果差异不显著。采用2.25~2.40 kg/m2厚的化纤保温被,既可以提高温室30 cm高处的气温又可提高10 cm处地温,是节本增效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无公害防治微红梢斑螟( Dioryctria rbu ell a)的方法,采用320~585 nm的单波长太阳能灯开展了林间诱杀研究,筛选了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最佳波长、最适时间以及诱杀容器的颜色和置放高度,测定了其对非靶标昆虫的诱杀作用,比较了不同时段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数量和比例。结果表明:380 nm太阳能灯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总量与368 nm的诱杀量差别不大,却显著大于其他波长灯的诱杀量;以21:00—23:00时段诱杀数量最多;蓝色容器的诱杀量最大;将盛水容器放在距地面1.2 m高度比放在地面对微红梢斑螟有更好的诱杀效果;380 nm灯对其他鳞翅目昆虫、鞘翅目和膜翅目昆虫的诱杀量与对照灯的诱杀量相比无显著差异。因此,波长为380 nm的太阳能灯可作为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最佳灯具。  相似文献   

16.
基于辽宁CIMISS获取大连气象站2004-2017年浅层(5cm 、10cm、15cm、20cm)土层温度,根据月值获取季值和年值,对年、季、月进行数值统计分析,获取相应的特征规律。结果表明:大连气象站近14年不同深度土层温度变化规律如下:年分布规律先降低后升高确实,2010年是拐点年,且不同深度土层浅层地温变化趋势一致。月分布变化规律如下:月变化跟个月太阳辐射强度有很大关系,具体1-7逐月升高,8-12月逐月降低过程趋势,土层深度跟太阳辐射呈负相关性,各月温度变化率在5度左右。季分布变化规律如下:季变化跟月变化符合一致,土层深度和土层温度在冬季、春季和夏季是呈负相关,秋季呈正相关。各个季节均值和季节太阳辐射强度一致,夏季辐射强度最大,所以平均地温值最高,冬季辐射强度最低,所以平均地温值最低。  相似文献   

17.
行间生草对红地球葡萄园树体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夏季高温条件下,研究了葡萄园行间清耕及行间生白三叶草对红地球葡萄园树体生长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为葡萄园行间生草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生草处理的葡萄叶绿素(SPAD值)、叶面积、节间长、节间粗分别为35.53、366.80cm2、13.03cm、1.275cm,比清耕增加2.33%、0.55%、7.69%、6.25%,但差异不显著;夏季高温条件下,14:00-16:00时,生草处理对地表至地下10cm处的降温效果显著;生草处理0~10cm土壤容积含水量明显高于清耕处理,而30~40cm土壤容积含水量又略低于清耕处理;生草使土壤容重降低9.49%,总孔隙度提高4个百分点;生草还降低了葡萄叶片的温度及气孔导度。可见,葡萄园行间生草改善了土壤物理性状,促进了葡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8.
应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金银忍冬(Loniccra maackii)和榆叶梅(Prunus triloba)春季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得出净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气温、大气湿度、气孔导度等生理生态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金银忍冬春季光合速率呈双峰曲线,17∶00出现一个小高峰,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为气孔导度(Gs)、光合有效辐射(PAR)、大气相对湿度(RH)、胞间CO2浓度(Ci);榆叶梅春季光合速率呈双峰曲线,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为光合有效辐射(PAR)、气孔导度(Gs);金银忍冬较榆叶梅春季净光合速率大。  相似文献   

19.
为掌握张掖市龙渠青海云杉无性系种子园内无性系花期同步性及种子园内花粉流时空变化特征,以种子园内无性系为试验材料,分析雌雄球花期同步性,并进行种子园内花粉飞散时空变化规律及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无性系雌雄球花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进入授粉期和散粉期,授粉期持续7~15 d,散粉期持续7~13 d,青海云杉无性系雌雄球花花期存在差异;种子园内花粉飞散期花粉流量与日照强度呈显著正相关(r=0.685*),与温度和风速呈正相关(r=0.452、r=0.601),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r=-0.182),温度是影响青海云杉无性系花期的主要气象因子,日照强度是影响散粉的主要气象因子;种子园内花期花粉流量和花粉流日变化均呈现低—高—低的趋势,散粉高峰时间段出现在13:00—15:00,种子园内花粉流空间分布特征及散发时间是青海云杉长期适应自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