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枸杞糖肽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枸杞糖肽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82例,分为两组,每组41例,治疗组应用枸杞糖肽胶囊30mg po bid,对照组给予肝泰乐片200mg po tid,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6个月后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ALT、AST、TBil、GGT)、血脂(TG、TC、LDL-C、HDL-C)、B超结果,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70.7%,优于对照组(P〈0,05)。与3个月疗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LT、AST、GGT明显下降,血脂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尤其在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用药过程中治疗组出现1例不良反应。结论:枸杞糖肽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显著,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延长疗程可增加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康宁胶囊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代谢综合征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0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口服康宁胶囊和二甲双胍;对照组25例,服用安慰剂,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清转氨酶(ALT、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血脂(Tch、TG、HDL及LDL)、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及腹部B超,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ALT、AST、GGT及血脂各项指标、IRI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无明显改变。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57%,对照组为16.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用药期间治疗组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康宁胶囊联合二甲双胍对代谢综合征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显著疗效,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脂肪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240例受试者分为正常对照组47例(A组)、非酒精性脂肪肝组53例(B组)、2型糖尿病组79例(C组)、2型糖尿病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组61例(D组),进行肝功、血脂、血糖、胰岛素水平、血尿酸、脂联素(APN)、肿瘤坏死因子(TNF-d)的测定以及腹部B超检查。结果B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腰围、血脂、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肝酶、血尿酸显著高于A组(P〈0.01);B细胞功能评估显著低于A组(P〈0.01);其空腹胰岛素水平、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水平、丙氨酸转氨酶(ALT)、y-谷氨酰转移酶(GGT)高于C组(P〈0.01)。D组体质量、腰围、空腹胰岛素水平、甘油三酯、HOMA.IR、ALT、GGT显著高于C组(P〈0.01),其血压、HOMA.IR显著高于B组(P〈0.01)。B组,C组,D组与A组相比APN明显下降(P〈0.01),TNF-a明显升高(P〈0.01),D组与B组,C组相比ANP下降(P〈0.01),TNF-a上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甘油三酯、TNF.d为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ANP与HOMA.IR、甘油三酯、腰围、TNF-a呈负相关,TNF-a与空腹胰岛素及HOMA.IR呈正相关,与ANP呈负相关。结论脂肪细胞因子参与2型糖尿病、NAFLD病理生理过程,恢复脂肪细胞因子的水平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健脾补肾解毒降酶方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10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对照组46例。治疗组患者1:7服健脾补肾解毒降酶方,对照组患者服用血脂康,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肝功能及血脂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均明显降低,且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同时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0.01),其中TG在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健脾补肾解毒降酶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5.
二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36例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用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酒精性脂肪肝36例;对照组33例给予凯西莱片剂口服,疗程均为2个月。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77.8%,对照组有效率75.8%(P〉0.05);两组治疗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的改善都有明显效果,观察组降ALT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和凯西莱片治疗酒精性脂肪肝具有等同效果。  相似文献   

6.
收集初发的T2DM合并脂肪肝31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二甲双胍或二甲双胍加胰岛素,对照组给予胰岛素治疗。疗程12周。结果:治疗组BMI和WHR及TG、LDL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有所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ASTHbA1c及ALT均明显下降(P〈0.05),尤以治疗组ALT明显(P〈0.01);治疗组HDL—C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组肝/脾CT值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有所上升,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二甲双胍对合并糖尿病的脂肪肝患者不仅降血糖,尚能明显减轻脂肪肝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改变,并探讨谷氨酰胺的保护作用。方法 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和谷氨酰胺治疗组(C组),分别检测肠道细菌易位率、肠粘膜通透性,同时观察血生化、肝脏和末段回肠粘膜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A组比,B组大鼠血清AST和ALT水平显著升高(AST:256.6±50.8U/L对175.2±16.2U/L,P〈0.05;ALT:86.5±5.4U/L对53.7±13.2U/L,P〈0.05),C组无显著变化(P〉0.05);B组肠道细菌易位率明显增高(62.5%,P〈0.05),C组无显著变化(35.0%,P〉0.05);B组肠粘膜通透性显著升高(235.1±26.4ml·min^-1·cm^2对30.1±33.6ml·min^-1·cm^2,P〈0.05),C组肠粘膜通透性比B组明显下降(190.9±19.8ml·min^-1·cm^2对235.1±26.4ml·min^-1·cm^2,P〈0.05):B组大鼠末段回肠病理损伤明显加重(3.8±0.9对0.4±0.5,P〈0.05),C组比B组明显下降(2.7±0.7对3.8±0.9,P〈0.05)。结论 大鼠酒精性肝损伤伴有肠道屏障功能改变,谷氨酰胺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及肠道屏障功能具有双重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收集初发的T2DM合并脂肪肝31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二甲双胍或二甲双胍加胰岛素,对照组给予胰岛素治疗。疗程12周。结果:治疗组BMI和WHR及TG、LDL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有所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ASTHbA1c及ALT均明显下降(P〈0.05),尤以治疗组ALT明显(P〈0.01);治疗组HDL—C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组肝/脾CT值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有所上升,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二甲双胍对合并糖尿病的脂肪肝患者不仅降血糖,尚能明显减轻脂肪肝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高血压病发病的关系和可能机制。方法:入选NAFLD的患者125例(NAFLD组);体检正常者105例(正常对照组)。NAFLD组按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分为两个亚组:A组(ALT≥40IU/L)60例;B组(ALT〈40IU/L)65例。测定各组空腹血糖(FBG)、血尿酸(SUA)、血脂、C反应蛋白(CRP)、血清ALT水平,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AFLD组高血压病发病率、血清FBG、UA、CRP、TC、TG、LDL—c水平明显升高,IMT明显增加,HDL—c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与B组相比,A组SUA[(360.2±118.3)umol/L比(420.8±111.3)umol/L]水平明显升高、IMT[(0.76±0.03)mm比(1.29±0.06)mm]明显增加(P均〈0.05);②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ALT水平与血压(收缩压及舒张压)呈正相关(r=0.419、0.381,P〈0.05)。结论:①非酒精性脂肪肝与高血压发病有关;其血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可能是促使高血压病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将非肥胖的T2DM患者按是否合并脂肪肝分为A组(无脂肪肝组)和B组(脂肪肝组),测定血压、ALT、AST、TC、TG、HDL、LDL、FBG、FINS、FCP和HbA1c,计算BMI、Homa-IR。结果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组ALT、TG高于无脂肪组(P〈0.05),HDL低于无脂肪肝组(P〈0.05);高TG、高INS及低HDL是非肥胖T2DM合并脂肪肝的危险因素。结论脂质异常及高胰岛素血症是导致非肥胖T2DM人发生脂肪肝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益肝颗粒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56度白酒灌胃(10ml/kg,2次/d,连续8周)的方法建立酒精性肝损伤大鼠模型,5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益肝颗粒低剂量组(0.39g/ml益肝颗粒水溶液),益肝颗粒高剂量组(O.78g/ml益肝颗粒水溶液),茵栀黄颗粒组(0.012g/ml的茵栀黄颗粒水溶液),3治疗组均7ml/(kg·次),1次/d,连续28d。[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益肝颗粒可以显著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7-谷氨酰转移酶(GG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水平(P〈O.01或〈O.05),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1),而且,益肝颗粒高剂量组AST、ALT水平及肝组织内MDA水平低于茵栀黄颗粒组(P〈O.01或〈O.05),SOD水平高于茵栀黄颗粒组(P〈O.05)。[结论]益肝颗粒可以有效降低血清ALT、AST、GGT、TNF-α及MDA水平,提高SOD活性,促进酒精在体内的代谢,保护肝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中药和西药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ADILI)的临床特点和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中药致ADILI患者96例和西药致ADILI患者113例,比较两类药物致ADILI的临床表现、生化学指标、免疫学指标及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异同。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和生化学指标相似,但中药组患者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率为27.1%,显著高于西药组(14.2%,P<0.05);中药组肝组织点状或灶状坏死(93.8%)与西药组(94.7%)表现相似,但中药组中融合性坏死(51.0%)、界面炎(65.6%)和纤维间隔形成(54.2%)显著高于西药组(33.6%、50.4%和37.2%,P<0.05),且汇管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26.0%)较西药组(19.5%,P>0.05)显著。结论中药和西药致ADILI的临床表现与生化学指标与西药所致者相似,但前者自身免疫反应和病理学改变更趋于严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健脾化湿祛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残留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该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均常规给予茴三硫(胆维他)片剂做基础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治疗上加服健脾化湿祛瘀中药汤剂,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氨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及临床症候(尿目黄染、乏力、胁痛等)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在肝功能指标、临床症候积分及总有效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健脾化湿祛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残留黄疸有积极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患者是否存在肝损害及其可能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择中、重度SAHS患者134例和健康对照组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体重指数(BMI)分为SAHS肥胖组69例、SAHS非肥胖组65例和对照肥胖组30例、对照非肥胖组30例,观察各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甘油三脂(TG)和胆固醇(CHO)水平的变化,肝脏彩超形态学表现,评估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发生率,并对SAHS组血清ALT、AST水平与睡眠监测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AHS患者血清ALT、AST、GGT、TG和CHO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SAHS组发生NAFLD的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AHS肥胖组肝损害与非肥胖组无明显差别(均P>0.05)。SAHS组血清ALT和AST水平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正相关(r分别为0.601和0.352,均P<0.05),与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r分别为-0.513和-0.442,均P<0.05)和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r分别为-0.461和-0.305,均P<0.05)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显示,SAHS组血清ALT水平与患者AHI和LSaO2呈线性回归关系(P<0.01)。结论:SAHS患者确实存在肝损害,发生NAFLD的几率明显增高,肝酶水平与患者AHI、LSaO2密切相关,慢性间歇性低氧可能是造成肝损害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NASH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456mg,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即健康教育、饮食控制和运动,两组均观察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空腹血糖(FPG)、人体质量指数(BMI)及肝脏B超的影像学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AST、ALT和GGT分别为(35.8±14.5)U/L、(41.5±12.5)U/L和(46.5±17.0)U/L,血TG和 HDL分别为(1.8±0.9)mmol/L和(1.5±0.6) mmol/L,FPG和BMI分别为(5.2±0.5)mmol/L和(27.8±2.4)kg/m2;对照组AST、ALT和 GGT分别为(49.6±18.2) U/L、(56.8±21.6)U/L和(65.2±27.5)U/L,TG和HDL分别为(2.3±1.1)mmol/L和(1.2±0.4)mmol/L,FPG和BMI分别为(5.7±0.6)mmol/L和(28.9±2.5)kg/m2,与治疗组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治疗后B超检查发现脂肪肝分度变化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U=4.52、U=3.15,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饮食控制和运动干预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治疗有重要的作用,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血脂、空腹血糖、人体质量指数和B超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的量化标准。方法采用微小RNA(miRNA)芯片检测、实时定量PCR验证,对比观察原发性肝癌气虚血瘀证、肝郁血瘀证、肝胆湿热证及肝瘀痰结证患者(各3例,分别以证型命名组名)肝组织10种mi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并与3例正常肝组织(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 miR-122-3p各证型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气虚血瘀组明显高于其他各证型组(P〈0.05);miR-30b-5p在肝胆湿热组明显低于其他各证型组(P〈0.05),其他各证型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miR-182-5p在气虚血瘀组、肝郁血瘀组和肝胆湿热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miR-221-5p在肝胆湿热组和肝郁血瘀组明显低于其他各证型组及正常组(P〈0.05),但这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miR-221-3p在肝郁痰结组高于其他各证型组,但无统计学差异;miR-21-5p在气虚血瘀组、肝郁血瘀组和肝郁痰结组均高于肝胆湿热组和正常组,但无统计学差异。miR-222-3p、miR-214-3p、miR-491-3p、miR-422a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原发性肝癌不同血瘀证患者肝组织miRNA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研究为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了客观的量化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丹参酚酸B、山楂黄酮联用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肝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115只大鼠随机分为①正常对照组:普通鼠饲料喂养。②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③预防组:高脂饲料喂养加每天1次灌服丹参酚酸B(200mg/kg)和山楂黄酮(40mg/kg)。④治疗组: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每天1次灌服丹参酚酸B(200mg/kg)和山楂黄酮(40mg/kg)。⑤西药组: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每天1次灌服二甲双胍片(0.5g/kg)。造模12周分别在喂养2、4、6、8、12周时取血清和肝组织作血清学、组织学及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检测。[结果]①预防组和治疗组大鼠血糖、血清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均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0.05)。②预防组和治疗组大鼠肝组织MDA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0.05),而SOD活力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0.05)。③与模型组相比,预防组和治疗组大鼠肝细胞肿胀较轻,脂滴较少,无大泡性脂肪变、气球样变,小叶炎症轻微。[结论]丹参酚酸B、山楂黄酮联用对大鼠NAFLD肝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具有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疏肝益心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滞痰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单硝酸异山梨酯胶囊、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疏肝益心汤,两次口服150mL,2次/日,分别于早餐及晚餐半小时后服用,4周为1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临时服用硝酸甘油停减量、血脂、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心电图、临时服用硝酸甘油停减量、血脂、C反应蛋白水平等情况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显效率、临时服用硝酸甘油停减量及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益心汤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滞痰瘀证)的安全有效方剂之一,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MIG)对慢性肝病患者实验室指标改善的价值。方法 66例应用MIG注射液(150mg/日)和129例应用非甘草酸类(非-MIG)如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注射液(80mg/日)单独或合并应用其他保肝药物治疗,观察治疗1周和2周时患者血常规、血电解质和血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与非-MIG治疗组比,MIG治疗1周时能升高白细胞(P=0.01),ALT、AST、ALP和GGT降低非常明显(P<0.01)。MIG开始治疗时患者ALT、AST、ALP和GGT水平分别是非-MIG治疗组患者的5倍(P<0.01)、2.94倍(P<0.01)、2.41倍(P<0.01)和1.63倍(P<0.01),治疗2周后MIG治疗组这些指标分别下降到非-MIG治疗组的1.53倍(P=0.03)、1.04倍(P=0.79)、1.29倍(P=0.26)和1.1倍(P=0.33);治疗2周后,MIG组和非-MIG治疗组患者TP、ALB、Hb均有所下降,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IG对慢性肝损伤的治疗安全有效,血清酶学恢复迅速,未见明显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抑肝扶脾清热利湿法对广东地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type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D)患者血浆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胆囊收缩素(CCK)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316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药组采用易激灵2号方,煎取200ml,早晚分服;西药组口服马来酸曲美布丁片(商品名:舒丽启能)0.1g/次、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商品名:美常安)0.5g/次,3次/d;2组疗程均为4周。另选2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IB孓D患者血浆CCK、MTL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O.01);中药组和西药组自身疗后比较,血浆CCK、MTL水平明显降低(P〈O.01,P%0.05);中药组治疗后血浆MTL水平较西药组明显降低(P〈O.05)。[结论]抑肝扶脾清热利湿法很可能是通过影响患者胃肠激素水平,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