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传统观念认为,在消化道吻合术后使用鼻胃管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然而循证医学证据显示,择期剖腹手术后没有必要常规放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1].近年来提出的快速流程(fast-track programmes,FT)概念,更主张简化甚至不常规放置胃管,因此本研究针对择期结直肠癌手术后的患者,比较早期拔除胃管与常规安置胃管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
胆囊切除术鼻胃管应用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9例择期胆囊切除术分为不置鼻胃管减压组77例和常规置鼻胃管减压组82冽,进行回顾世对照分析。统计学分析表明不置鼻胃管减压组术后进食时间,尤其是耐受着食的时间明显早于量鼻胃管减压级,而且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补液时间明显缩短,并促进了早期下地活动。故认为择期胆囊切除术不常规放置鼻胃管减压是安全的。也可避免病人因量界胃管带来的诸多不适和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3.
近来有人认为对选择性胃肠道或其它腹部手术病人,并非一定要行预防性鼻胃管减压。大多数置鼻胃管减压的病人在拔除鼻胃管后逐步进食,先进流质,48~72小时后进普食。注意到有些病人并未按照上述传统模式进食,在拔除鼻胃管后不久便开始普通饮食,也未影响术后正常恢复过程,故旨在向以往常规进食模式挑战,进行了随机化前瞻性研究,对胃肠手术后早期拔除鼻胃管行普通饮食进行评价。对1988  相似文献   

4.
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术中应用鼻胃管引流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鼻胃管作胆总管引流的应用.方法: 在胆总管切开胆管一期缝合术中,51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将改良的鼻胃管经Oddi's括约肌作胆总管引流,B组(不放引流组)的鼻胃管仍只放置在胃内作胃肠减压,对比观察两组病人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1例A组患者无一例出现胆漏、胆道出血、胆道感染、胆道梗阻等胆道并发症,30例B组患者中出现胆漏和胆道梗阻各2例.结论: 改良鼻胃管胆总管引流能显著地减少胆总管切开胆管一期缝合术的并发症发生,增强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鼻胃管胃肠减压常规用于胃肠道手术,以利于术中及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及并发症的减少。但鼻胃管易对患者造成上呼吸道及咽部的刺激不适,特别是影响高龄(70岁以上)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增加并发症发生率。我科不常规放置鼻胃管而行胃造瘘减压及营养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癌微创术后不进行胃肠减压并早期进食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在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行微创手术治疗、且术后不放胃管不禁食(不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术后第1天开始进食)的156例的食管癌患者(早期进食组)。并选取2012年1-12月间行微创手术治疗但接受传统围手术期处理(常规放置胃肠减压管及鼻肠营养管,术后第7天开始经口进食)的16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对照(晚期进食组)。结果早期进食组中有6例(3.8%)患者由于术后并发症未能按计划进行早期进食。早期进食组患者较晚期进食组术后排气时间[(2.1±0.9) d比(3.3±1.1) d,P<0.01]、术后排粪时间[(4.4±1.3) d比(6.6±1.0) d,P<0.01)及术后住院时间[(8.3±3.2) d比(10.4±3.6) d,P<0.01]均显著缩短,但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2%(30/156)比25.0%(40/160),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早期经口进食是术后住院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但并不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食管癌微创手术后不放置胃肠减压管以及早期进食是安全可行的,可以加快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而且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对于直肠癌手术围手术期置胃肠减压,百余年来一直是胃肠外科的常规程序,目的是防止消化液反流、误吸、减轻腹痛腹胀和吻合口瘘。很多医院对于直肠癌手术,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模式,即术前放置胃管、术后持续胃肠减压,至肛门通气和/或通便后再酌情拔除胃管。回顾85例直肠癌患者实际情况,根据是否术前放置胃管、术后持续胃肠减压分为两组,对比两组实际情况,探讨胃管留置是否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无鼻胃管减压胆道手术11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腹部外科围手术期放置鼻胃管行胃肠减压已成为常规.主要是为了防治术后胃肠道麻痹引起的胃潴留和腹胀.并减少切口裂开和吻合口漏的危险。但这一常规正在受到挑战。1993年至1997年间.作者行胆道手术112例,无选择地均不放置鼻胃管减压.取得了满意结果,现回顾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12例.其中男78例.女:34例.年龄26~78岁。胆囊结石42例(其中急性胆囊炎28例).胆囊息肉7例。胆总管结石35例,肝胆管结石22例(其中急性胆管炎15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4例,肝胆管结石并肝内胆管癌2例。二、手术方式单纯胆囊切除49例,…  相似文献   

9.
肠内全程导管减压法用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经鼻置入导管行肠内全程减压在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保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3—8月收治的8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病人,使用鼻胃管减压等常规保守治疗无效后,经鼻置入导管行肠内全程减压,并进行胃肠减压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与鼻胃管相比,使用肠内全程导管减压后,病人的胃肠减压量明显增加、腹围和腹腔内压力明显降低;通过3~10d的经鼻置入导管减压等保守治疗后,8例病人的肠梗阻症状均缓解,未再接受手术治疗。结论经鼻肠内全程导管减压用于治疗术后早期肠梗阻安全有效,且可能使病人免于再次急诊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肠道手术快速康复外科中不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并早期进食的安全及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取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06年11月至2007年12月胃肠道手术病人62例为胃肠减压组(A组),2008年1月至2008年6月病人58例为非胃肠减压并早期恢复进食组(B组)。比较两组病例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咽喉疼痛、恶心、急性胃扩张、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吻合口漏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A组相比B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显著提前(P<0.05),两组病人出现急性胃扩张、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病人诉咽喉疼痛、恶心呕吐明显较B组增多(P<0.01)。两组均有发生急性胃扩张并发症而需重置胃肠减压管并禁食病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常规放置胃肠减压管并早期恢复进食安全可行,有利于病人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G)作为胃肠减压途径,在晚期不能手术的癌性肠梗阻病人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1—2005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对65例不能进行手术治疗需通过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的晚期癌性肠梗阻病人,局麻下采用拖出法技术完成PEG,术后通过PEG进行胃肠减压。结果 PEG技术成功率为97.0%,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轻微并发症发生率为6,2%。经PEG管每日引流胃肠液约200—1200mL。病人术后都拔除了鼻胃管,显著改善了生活质量。结论 PEG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可以代替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  相似文献   

12.
昏迷病人常不能进食或易发生反流误吸,需要放置胃管加强胃肠内营养或胃肠减压减少误吸,但中深度昏迷病人常因不能吞咽配合及咽喉肌松弛或痉挛,常规用放置胃管的方法常难以奏效,经常出现误入气管或盘曲于口中等现象。为了解决昏迷病人常规置入胃管困难这一难题,对常规插入胃管未成功46例昏迷病人根据不同条件下应用导丝作内芯置入胃管、鼻套管引导置入胃管和咽喉镜直视下置入胃管三种方法获得成功,解决了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难题,详细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2003年8月至2006年3月我院内科用常规方法置入胃管不成功46例(其中女性21例、男性25例…  相似文献   

13.
鼻胃管胃肠减压在择期腹部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鼻胃管胃肠减压曾被常规应用于择期和急诊的腹部手术后,目的是预防急性胃扩张的发生、治疗梗阻、降低吻合口压力等。但是,鼻胃管置入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呼吸道并发症、胃-食道反流、体液和电解质的丢失、声带的损伤,以及越来越被重视的患者的不适感。近年来的研究结果也对择期的腹部手术后常规应用鼻胃管胃肠减压提出不同的看法。现重新评价应用鼻胃管胃肠减压的理论基础及相关临床研究的结果,并对鼻胃管胃肠减压在择期腹部手术中的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置胃管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放置鼻胃管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影响因素。方法:287例接受LC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置管组(n=144)和不置管组(n=143),对两组的手术持续时间、术后并发症和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时间、早期进食和下床活动时间、中转开腹率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统计结果显示,置胃管组和不置胃管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中转开腹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不置胃管组术后36h内进流质饮食者更多,补液时间在72h内者更多,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提前,与置胃管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C手术前不常规放置鼻胃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肠梗阻导管在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期间40例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成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组和鼻胃管组。观察腹胀改善情况(腹围)、胃肠减压量、腹部X线平片、气液平面消失时间等指标,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组患者的胃肠减压量(1021.2±265.4)ml/d较鼻胃管组(642.5±325.4)ml/d明显增多,且腹围(15.2±5.5)cm减少较鼻胃管组的(5.7±3.6)cm更明显,气液平面消失时间(10.3±8.5)d较鼻胃管组的(15.6±11.7)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能更有效胃肠减压,减轻腹胀,促进肠蠕动,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6.
择期性结直肠手术后放置鼻胃管减压的常规已遭到非议,作者通过一组病例的前瞻性和随机研究证实这一常规应用已非必要.取77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或癌前期病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40例,计男21例,女19例,术后常规放置胃肠减压管直至肠道功能恢复;第二组37例,计男22例,女15例,术后不放置胃肠减压管.两组病人术前均给灌肠和抗生素等肠道准备,术后不给肠蠕动刺激药物,待肠道功能恢复后开始口服流汁饮食.记录病人的体温、恶心、呕吐和腹胀等情况,注意有无肺不张的存在.所分析的病例不包括来能切除的癌肿、伴肠道梗阻、穿孔、脓肿或瘘管者.两组的平均年龄相似(62:63岁)、病变以及手术内容大致相仿,有可比性.结果;第一组发生术后持续发热、气促和伤口裂开各1例,第二组无并发症.均无死亡.在第一组中,11例(28%)术后发生恶心,其中6例有呕吐不超过2次,5例拔胃管需再次放置.在第二组中,13例(35%)术后发生恶心,其中10例平均呕吐2次,3例需放置胃管.  相似文献   

17.
促进腹部手术后肠麻痹恢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术后肠麻痹(Postoperative Ileus,POI)是大多数腹部手术后常见的不良应激反应,能够加重术后病人不适感,延缓康复。在过去许多研究中,大量方法已证实能减少POI发生及持续时间,如胸段硬膜外麻醉镇痛,胃肠促动力药、缓泻药,腹腔镜技术, 咀嚼口香糖,外周阿片受体拮抗剂,术后早期经口进食以及避免常规鼻胃管减压、过量补液和阿片制剂的使用等。其中一些方法被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 FTS)整合并应用后,使开腹及腹腔镜手术后的大多数患者POI时间缩减至24-48h。大多数上腹部手术以及急诊腹部手术,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鼻置入小肠减压管行小肠减压、并注入泛影葡胺行小肠造影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普通外科于2011年4月至2012年7月间有12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出现炎性肠梗阻,经鼻胃管减压等常规保守治疗2周后,肠梗阻症状改善不明显,遂经鼻置人小肠减压管行小肠减压,同时经减压管注入泛影葡胺行小肠造影,了解小肠蠕动情况及肠道梗阻情况,并利用泛影葡胺促进肠蠕动的治疗作用,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在置入小肠减压管后,12例患者腹胀症状均有所缓解,其中11例在置入小肠减压管后3周内腹部坚韧感消失,恢复正常排气并逐渐开始经口进食;1例患者在50d后仍未排气,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3d患者恢复自主排气。随访6个月,全组患者无一例复发肠梗阻。结论对于症状较重、病程较长并经常规处理无效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应用小肠减压管行小肠减压并注入泛影葡胺行小肠造影的方法安全有效,能够避免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减压胃管置入的适宜长度及其与患者身高的关系。方法将120例择期行开腹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观察3组各30例,术前留置胃管的长度分别为45~55cm、50~60cm、55~65cm及60~70cm;术中测量鼻胃管前端与贲门的距离,术后按照常规进行胃肠减压护理。结果术中测量胃管前端距贲门的长度,各观察组显著长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d、2d胃肠减压引流量及患者腹胀程度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达到最佳胃肠减压效果的患者,胃管的实际置入长度与其身高呈正相关(P0.05)。结论胃管置入长度55~65cm时,能达到最佳引流效果,根据患者身高选择置入长度能提高胃肠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减压胃管置入的适宜长度及其与患者身高的关系。方法将120例择期行开腹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观察3组各30例,术前留置胃管的长度分别为45~55cm、50~60cm、55~65cm及60~70cm;术中测量鼻胃管前端与贲门的距离,术后按照常规进行胃肠减压护理。结果术中测量胃管前端距贲门的长度,各观察组显著长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d、2d胃肠减压引流量及患者腹胀程度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达到最佳胃肠减压效果的患者,胃管的实际置入长度与其身高呈正相关(P〈0.05)。结论胃管置入长度55~65cm时,能达到最佳引流效果,根据患者身高选择置入长度能提高胃肠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