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穿刺,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能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PICC的应用,消除了患者每天穿刺扎针的疼痛和恐惧,避免了输注化疗药物、高渗药物造成的局部损伤。其作为一种静脉给药途径与传统的静脉给药和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相比,因具有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独特的优点,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1]。  相似文献   

2.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接受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病人90例,经贵要静脉穿刺45例,肘正中静脉穿刺36例。经头静脉穿刺9例。其中男68例,女22例,年龄32—84岁。学历大专以上40例,高中24例,初中19例,小学及以下7例。材料与方法:材料采用4Fr、5Fr配套导入鞘及导管,依据病人的静脉情况分别选用4F和5F配套导人鞘及导管,穿刺静脉选用左/右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PICC操作由培训后的护士负责。调查方法:置管成功后留置导管住院期间及出院前对病人进行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3.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指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其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一种导管置入术。PICC作为血管通道之一,以其痛苦小、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广泛用于临床,随着导管留置时间延长,以导管静脉血栓、导管异位、导管阻塞、导管断裂等并发症曾有了报道。据报道,PICC导管断裂的发生率为0.67%~3.5%[1],  相似文献   

4.
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头端送达上腔静脉的下1/3,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入口处的导管.PICC因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操作简单安全,不需要局麻,不需要缝针,PICC导管材质柔软、弹性好,对血管刺激小;导管不透X射线,可通过放射影像学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大面积的无菌屏障可降低导管的感染.  相似文献   

5.
曾令瑜  伍桂荣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6):3498-3499
目的:经过颈外静脉与贵要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比较,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首选颈外静脉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42例贵要静脉穿刺置管组和33例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组从置管并发症、病人满意度、临床应用护理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颈外静脉置管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贵要静脉组(P<0.05);颈外静脉置管组病人满意度及临床应用护理也高于贵要静脉置管组。结论:对于长期化疗和中长期静脉输液病人应首选颈外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电监护仪辅助判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新生儿导管尖端定位的准确性。方法: 对40例符合PICC指征的新生儿, 在置管前接心电监护, 调心电监护仪至Ⅱ导联, 所显示的心律为正常心电图。抽取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 的注射器接5.5号头皮针并连接肝素帽, 排尽空气后, 与PICC的导管体外末端连接待用, PICC导管送至预订长度后, 将右胸导联夹与PICC的导管连接处头皮针相连接, 根据心电监护仪P波的变化, 判断导管尖端是否在上腔静脉, 并以胸部X线片结果作为判断利用心电监护仪辅助判断PICC的导管头端位置的准确度。结果: 40例中32例心电图有P波及P波特征性改变, 胸部X线片显示均在上腔静脉中或下段;4例不在位, 胸部X线片显示不在位;4例不确定, 胸部X线片显示3例不在位, 位于右心房下部1例。心电监护仪判断PICC头端位置的准确度92.5%。2种方法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心电监护显示有特征性P波时, 可判断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无特征性P波或判断不确定时, 多提示导管头端异位。  相似文献   

7.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经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下肢的隐静脉(新生儿)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1]。 PICC导管具有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但PICC置管后会发生一些并发症,其中最凶险的就是形成深静脉血栓,尽管其发生率很低,但血栓一旦形成,就会有肺栓塞、脑栓塞的危险,而这对患者而言是致命的[2]。现将我院肿瘤科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行PICC导管置入后发生沿导管走行静脉多处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广泛应用于临床近20年,其优点是只需外周穿刺、穿刺危险小、成功率高、留置感染率低、留置时间长(数周至1年以上)、经济有效且容易拔管,能提供稳定的静脉输液,减少护士工作量,减少患者因多次穿刺不成功带来的痛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骨科重症患者因受伤后出血量多,血容量骤减及微循环改变,同时由于骨科重症患者大多合并其他损伤,如脑创伤、脾破裂等,经由其他科室治疗后转入骨科,因治疗时间长、手术次数多,给静脉穿刺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部分患者骨折部位多,有骨折的肢体也不适宜做静脉输液治疗,穿刺部位非常局限.我科于2010年1月-10月对骨科30例重症患者采用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插管,较好地解决了骨科重症患者的抢救补液和营养支持治疗,建立静脉通道难的问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肥胖患的肢体粗壮,皮下脂肪层较厚,血管走行较深。外观极少见浅蓝色静脉走行,因此静脉穿刺较困难,个人体会如下。要熟悉血管的走行,根据解剖位置选用合适的血管。肥胖病人手背部血管比较细,外观不明显,触之弹性小,穿刺容易失败。因而穿刺部位常选择肘部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腕部段头静脉、内踝段大隐静脉等,这些部位的静脉血管较粗充盈度大,结扎止血带血管可隆起或无隆起,但触之弹性大,明显不同于周围组织,穿刺成功率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心电监护仪在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应用效果研究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4月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经上肢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儿行体表测量+术后X线胸片定位;观察组患儿行体表测量+心电定位+术后X线...  相似文献   

11.
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原因及护理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ICC置管是将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置人,使导管头端送达上腔静脉的下1/3,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人口处的导管。PICC因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护士独立操作,操作简单安全,不限制患者臂部活动,减除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可留置一年左右,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起到外周血管置管,中央静脉治疗的效果。避免了以往造成的药液外渗,组织坏死现象的发生,PICC拥有诸多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静脉输液的有效途径,是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至上腔静脉的方法。此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反复静脉穿刺的问题,尤其适用于急危重症抢救和长期需要输液的患者。2003年10月至2004年12月,本科应用PICC治疗22例患者,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插管(PICC)可应用于多种疾病,能满足各种输液要求。本院于2004年6月~2006年8月对28例胃肠道手术患者实施PICC,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了探讨留置PICC主要并发症的处理,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我科991例肿瘤患者化疗间歇期留置PICC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991例中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11例,皮肤过敏样反应7例,导管脱出14例,堵管15例.结论 高度重视PICC并发症,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和治疗方法,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戎惠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0):66-66,68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危重新生儿的PICC穿刺方法。结果与传统静脉留置针相比较,PICC技术穿刺次数少,安全性高。结论PICC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的中心静脉置管术。  相似文献   

16.
1例PICC导管长时间堵塞再通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越来越多的患者因病情治疗的需要拟行PICC置管,即经外周静脉进入中央静脉置管术。它为病人提供安全、快捷静脉通道.保证了病人的治疗.尤其是在危重病人的抢救中表现出了独特的优点.它还解除了反复经外周静脉穿刺输液的痛苦,病人可自由活动.舒适度提高。它的并发症不多,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周斌  周君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30(10):1191-1192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由外周静脉插入、导管尖端定位在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PICC置管具有创伤性小、操作便捷、保留时间长和并发症少的特点,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治疗、肿瘤化疗、肠外营养或输注刺激性、高渗性及粘稠药物患者。神经外科危重病人较多,住院时间长,需长期输注刺激性较强,浓度较高的药物,对血管破坏较大,常导致静脉穿刺困难、  相似文献   

18.
<正>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将导管送入上腔静脉的深静脉导管植入技术。临床上广泛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反复输入血制品、血标本采集、静脉高营养及化疗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Power 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特点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患者Power PICC导管临床应用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均成功置管,常规实施维护效果好,并发症少.结论 Power PICC能耐高压注射、CVC检测、流速快、适用范围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正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种新的适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的护理技术,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植入方法,是目前较为先进的静脉输液技术[1]。一般情况下,临床上首选经肘部血管穿刺将PICC管送至上腔静脉内。但对于不能经上腔静脉途径置入PICC管时(如上腔静脉狭窄、肘部血管穿刺部位皮肤过敏或异常等),经股静脉穿刺将PICC管置入下腔静脉便是开通静脉通道的有效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