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测试和分析了可用于转轮全热换热器的硅胶、分子筛和吸水树脂干燥剂涂层材料的吸湿及放湿特性。采用优化的干燥剂涂覆工艺加工制作了硅胶转轮换热器并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采用优化的干燥剂涂覆工艺制作的硅胶转轮全热换热器全热回收效率比传统3A型分子筛转轮换热器提高了15%。  相似文献   

2.
利用权重系数建立了全热换热器的全热效率、显热效率及潜热效率三者的关系式,根据显热、潜热效率权重系数判定显热效率、潜热效率对全热换热器全热效率的影响程度。夏季工况下,我国大部分地区空调系统中全热换热器的全热效率主要受潜热效率影响。我国西北地区的空调系统不适合使用全热换热器。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膜式全热换热器换热效率影响因素,本文采用一种有机超滤膜设计制作了两种新型膜式全热换热器,通过实验分析了迎面风速、温湿度以及通道长度对换热器换热效率及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迎面风速的减小、温湿度的增大及通风通道长度的提高,换热器换热效率有着不同程度的增加,但通风阻力随着通道长度及风速的增加而增大。这一系列的研究结果为全热换热器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全热换热器的种类、特点及应用现状。探讨了板翅式换热器的研究进展,介绍了OxyCell换热器的工作过程及特点。  相似文献   

5.
热回收方式比较多,但归纳起来共两大类。即全热回收装置和显热回收装置。全热回收装置既能回收显热又能回收潜热,此类装置有转轮式换热器、板翅式换热器、热泵式  相似文献   

6.
刘晓华  李震  江亿 《建筑科学》2004,20(Z1):171-176
为了解决提高室内空气品质与降低新风处理能耗的矛盾,提出了由溶液全热回收装置和带板式换热器的单级喷淋模块组成的溶液全热回收型新风机.采用全热回收装置,明显降低了新风处理能耗;利用板式换热器调节溶液的温度,有效的改善了溶液的除湿或加湿能力.通过北京市全年逐时性能模拟分析,以及与常规新风机和其它两种不同形式的溶液热回收型新风机运行能耗的比较,进一步证实了该新风机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溶液具有杀菌、除尘作用,能够避免新风和室内排风的交叉污染;而且新风处理能耗的降低,为新风量的增加提供了条件,能够进一步提高室内空气品质.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国外一种新型全热式新排风热回收空气处理装置,分析了其通过架设于热力循环两端上的换热器进行新排风热源间的间接换热回收实际效果,及其在国内气候特点下的可移植性,并且提供了一种将换热器与轴流风机叶轮集成的紧凑化设计思路。与传统新风换气机相比,该设计具有焓差利用率高、系统能效高以及适用季节长等特点;通过添加简单的运行控制策略,对换热器表面进行适当的处理,可以实现新排风的全热回收运行。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全热回收转轮的数学模型,搭建了全热回收转轮实验台,测试了不同转速情况下转轮的全热回收效率,验证了数学模型。定义了转轮的掺混率,模拟分析了考虑掺混前后,转速对全热回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热回收效率受转速影响明显,在不考虑新排风掺混时,随着转速的增大,全热回收效率增大;考虑掺混时,全热回收效率先增大后降低;最优转速与转轮厚度及空气流速有关。  相似文献   

9.
溶液喷淋换热器广泛应用于从空气中吸热、吸湿的各类暖通空调系统中。针对溶液喷淋在暖通空调领域的应用现状,分别从溶液喷淋除湿系统、溶液喷淋式无霜空气源热泵和溶液喷淋式全热回收3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一些今后溶液喷淋系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热泵驱动的双级溶液调湿新风机组原理及性能测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拴强  江亿  刘晓华  陈晓阳 《暖通空调》2008,38(1):54-59,63
介绍了一种新型热泵驱动的双级溶液调湿新风机组的工作原理和全年运行方式,重点介绍和分析了该机组主要部件的实测性能数据.测试结果表明,双级溶液全热回收单元的全热回收效率和潜热回收效率分别为55%左右,而新风机组在满负荷工况下整机COP为5.0,部分负荷下可超过5.9,其中的热泵制冷系统在满负荷工况下COP为4.01,部分负荷下可超过5.72,溶液热回收板式换热器的显热回收效率在80%以上.测试分析了机组进行新风处理的整体性能,指出了在再生单元补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桩基埋管换热器具有桩径大、埋深浅的特点,适用于桩基埋管特点的系列导热解析解模型被不断提出,但是该类模型均忽略了回填料与岩土热物性的差异。对于桩径较大的桩基埋管而言,较大的热物性差异将引起较大的计算误差。建立了区别回填料与岩土热物性差异的导热数值解模型,对比分析忽略热物性差异对桩基埋管换热计算的影响,研究表明:导热系数差异对桩基埋管长时间运行的换热热阻计算影响甚小;容积比热差异将引起桩基埋管较大的设计容量误差;桩径越大,热物性差异引起的计算误差越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以江苏省昆山市地源热泵桩基一体化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地埋管换热器与能量桩桩埋管换热器的换热试验对比,分别对传统并联双U垂直地埋管、并联双U灌注桩基埋管和并联双螺旋灌注桩基埋管等形式的换热器进行换热性能测试,得出3种埋管形式的平均换热量、单位管长平均换热量和单位埋管深平均换热量等因素的比对结果,并通过数据得出并联双U灌装桩基埋管换热器和并联双螺旋灌装桩基埋管换热器的每延米换热量分别是传统地埋管换热器的近2.5倍和5倍。  相似文献   

13.
基于层换热理论的竖直地埋管换热器设计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勇  刘方  付祥钊 《暖通空调》2007,37(9):35-39
建立了地源热泵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三维传热温度场数学模型,模拟计算了不同季节不同工况下地埋管换热器内的水温分布。提出了层换热理论,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及其周围岩土可以分为三个换热层——饱和换热层、换热层、未换热层。通过实测验证了该层换热理论。介绍了地埋管换热器埋深的确定、出水管的保温及流量的确定等。  相似文献   

14.
地埋管地源热泵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受到不同地质结构的影响。以武汉和重庆地区的典型地质构成为边界条件,建立了三维地埋管的单孔双U管换热模型,通过模型计算,获得了两种地质条件下的地埋管换热性能,以重庆地区的地源热泵热响应测试结果以及工程运行数据出发,对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吻合度较好,可以应用于工程分析。以模型为条件,进行地质结构对换热性能的影响度分析,预测了两地地埋管地源热泵的换热性能并计算得到换热器的平均换热系数分别为武汉地区K1=1.65(W/m·K),重庆地区K2=1.51(W/m·K)。  相似文献   

15.
不同防腐层烟气冷凝换热器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新型防腐层烟气冷凝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得到换热器表面防腐层对烟气冷凝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给出了3种不同防腐层换热器换热实验关联式。非晶态镍磷复合化学镀层再上涂有机涂层的冷凝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6.
周杰 《煤气与热力》2005,25(7):12-17
针对烟气换热器壁面温度会低于排烟露点的情况,提出了正压通风燃气锅炉排烟热能利用系统。对排烟热能回收换热器热质交换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排烟热能回收换热器的设计计算过程,并对排烟热能利用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阐述了工程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根据处理测试数据的实际需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热流密度并应用计算机程序来处理实验数据,从而确定沸腾传热管的传热性能的方法.通过对一种表面强化沸腾管和一种制冷剂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管内外对流换热关系式,进而使用数值计算分离出管外换热系数,可用于指导水平单管沸腾换热实验设计和换热器设计.  相似文献   

18.
套管换热器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对比了内管插螺旋线圈套管换热器与普通套管换热器用于蒸汽-空气传热及波纹管降膜蒸发套管换热器与光滑管降膜蒸发套管换热器用于蒸汽-水传热的传热效果.实验条件下,采用内管插入物的强化传热方法,使普通套管换热器的传热系数提高约37%;采用凹凸变化壁面的强传热方法,使降膜蒸发套管换热器的传热系数提高约27%.  相似文献   

19.
天然气热水器翅片式冷凝换热器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分析了冷凝翅片换热器传热过程和主要参量,提出了天然气热水器冷凝翅片换热器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0.
赵天怡  张吉礼 《暖通空调》2007,37(5):68-72,104
介绍了高温热泵系统形式及换热器初步设计,编制了系统仿真程序,得到了8种换热器型号下系统COP、换热器传热系数、水侧压降等关键参数随换热面积的变化关系。针对该热泵系统,给出了一定换热面积范围内较优的换热器型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