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 1989年 3~ 6月引发琼北强对流天气的机制分析 ,得出该地强对流天气的发生与锋面、切变线、SSW风与 SSE风的辐合线等中尺度天气系统有关 ,同时提出各类中尺度天气系统下强天气预报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2.
卢建壮  何飞 《广西气象》2001,22(3):37-38
2000年4月14日,广西受一次锋面、切变线、低槽的共同影响,却没有出现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本文对这次过程的几个物理量进行计算分析,从短期预报的角度探讨造成空报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利用MICAPS、自动气象站、FY2气象卫星和美国NCEP 1°×1°再分析等资料,对2019年7月29日出现在京津冀的一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了其发生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以及环境场和触发机制。结果表明:高空西风槽与副热带高压、低空切变线和地面冷锋是此次暖区强对流天气形成的主要影响系统,地面辐合线的生成对强天气的爆发起到了触发作用;副高外围的暖湿气流在850 hPa形成西南低空急流,配合低空切变线的作用使得水汽在京津冀地区强烈辐合,当850 hPa水汽通量散度降至-4×10-8 g/(cm2·hPa·s)以下时,预示着强降雨的出现,而700 hPa大气的辐合、500 hPa以上的强辐散加强了大气的垂直上升运动,对雨强产生明显的增幅作用;冀南地区中高层的干空气侵入使大气的层结不稳定增强,引发了雷暴大风,北京的深厚湿层则更利于产生高强度的降水,即雷暴大风的生成需要更强的大气层结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5.
强对流天气监测短时预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英惠  伍星赞  周彪  尹新怀 《气象》1996,22(8):20-23
作者在前3年研究和试验的基础上,研制了一套适合湖南实际情况的较完善的准客观强对流天气监测短时预报系统,它包括图形图象显示,雷达定量估算降水和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方法子系统。  相似文献   

6.
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分析与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本军 《气象》1998,24(10):34-37
利用711转达做短时预报的关键是地雷达回波正确判别。根据观测资料及短时预报经验,并依据本地的特殊地形及气候特征,着重分析了强对流雷达回波的形状特征并引进了能量天气学的方法,以得出具有可操作性简明判据。  相似文献   

7.
郑州市强对流天气短期预报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对郑州市1990~2000年气象资料分析,概括出短时暴雨、瞬时雷雨大风、冰雹等3种强对流天气出现的气候规律、天气形势、物理量场演变特征、单站气象要素变化规律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3种对流性天气的预报模型、预报指标和相应的预报方程,构成郑州市强对流天气短期预报系统.该系统根据每天08时实时资料,自动完成天气分型、物理量计算、预报指标计算和预报方程的判别,输出预报结论.  相似文献   

8.
9.
本文综合利用各种观测资料,对华南前汛期同一天出现的两次强对流天气的不同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锋面过境前,局地辐合引发了单纯性分散的雷雨大风,在雷达速度图上无明显特征。锋面和切变线过境时,伴随着局地涡旋,造成了更为激烈的雷雨大风和广州市区突发性暴雨,在速度图上出现了明显的逆风区,本文还对雷达速度图和自动站资料在强对流天气识别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覃孟春 《贵州气象》2006,30(Z1):11-13
通过对强对流天气的背景环流型、影响系统的统计分析,结合老预报员的经验和技术成果,总结出东兰县强对流天气预报的定性指标。为预报员制作广西东兰县精准、及时的天气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0.25°×0.25°)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16年6月17-19日吉林省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冷涡减弱阶段,低空急流的移动和扰动、地面中尺度系统起到关键作用。根据东北冷涡强度的演变将此次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7日11时至18日17时)冷涡缓慢减弱,强降水伴随相对密集的冰雹和雷暴大风出现在中西部地区,热力条件强于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8日17时至19日23时)冷涡减弱为高空槽,强降水伴随相对较弱的对流出现在中南部地区,水汽条件优于第一阶段。(2)SI指数、CAPE值、θse的高、低层差值等在第一阶段均出现了明显高于(或低于)第二阶段的峰值(或谷值),而第二阶段的湿层厚度远高于第一阶段,湿区范围也随之扩大。(3)两个阶段的主要触发条件均为低空急流和地面辐合线,第一阶段辐合线和露点锋双重触发条件产生了直径较大的冰雹,密集降雹引发地面气温骤降和气压骤升,诱发阵风锋再次触发强对流;第二阶段地形抬升为降水的增幅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卫星云图、各物理量场以及数值模式资料,对玉树地区一次强对流触发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 Pa高空图中,高纬地区环流形势为两槽一脊型,中纬地区有高原槽活动,玉树州处于高原短波槽和584dgpm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中,极易触发降水过程。高低空涡度场、散度场配置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降水过程前期存在增湿的过程,且玉树地区低层水汽辐合明显,为此次强降水过程提供有利条件。玉树地区处在假相当位温密集区,且其值在76~80℃,并存在高能舌,有深厚的不稳定层结存在,极易引发强对流天气,可以作为未来24小时玉树地区出现强降水的预报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经对郑州市1990~2000年气象资料分析,概括出短时暴雨、瞬时雷雨大风、冰雹等3种强对流天气出现的气候规律、天气形势、物理量场演变特征、单站气象要素变化规律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3种对流性天气的预报模型、预报指标和相应的预报方程,构成郑州市强对流天气短期预报系统.该系统根据每天08时实时资料,自动完成天气分型、物理量计算、预报指标计算和预报方程的判别,输出预报结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1982-1993年6月份赣南17个县(市)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规律及天气形势特征,为准确预报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15.
浙江盛夏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沈杭锋  张红蕾  高天赤  勾亚彬  陈勇明 《气象》2016,42(9):1105-111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GFS 0.5°×0.5°逐6 h分析场数据,以及多普勒雷达、风廓线、微波辐射计探测资料,对2014年7月26日浙江盛夏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由于高空槽东移过程中带来了弱冷空气的渗透,并有大量不稳定能量积聚,形成了午后"上干冷、下暖湿"这样有利于强对流发生的不稳定层结条件和环境背景场。当低层925 hPa的中尺度辐合线和对流层中层700 hPa的垂直上升运动区相重合时,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在未来6 h内产生了强对流,这对强对流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预报指示意义。宁波中尺度辐合线是由偏南风和东北风辐合而成,同时受沿海和喇叭口地形影响,该辐合线早已存在,之后触发了宁波地区的强对流天气。杭州中尺度辐合线是由于宁波雷暴的地面出流增强了偏东风气流,从而加强了偏东风与环境东北风的辐合,导致了杭州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随后在辐合线附近出现了剧烈的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16.
17.
受静止锋北侧一条强对流云团的影响,深圳市2001年4月9日下午出现了少见的强对流天气,16年来首次记录到冰雹,市气象台发布了2001年第一个暴雨信号。红色暴雨信号。由于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前,深圳地区上空的大气层结比较稳定,而强对流过程又具有典型的中尺度特征(降雨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和中尺度天气现象(降水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本文通过对该强对流过程的中尺度分析,找出这场暴雨的触发机制—重力内波,探讨以后预报局地暴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发生在阳泉的强对流天气的历史个例分析,得出其天气分型,结合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条件分析以及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应用,得出一些强对流天气预报指标,为做好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黄炎  张家澄 《气象科学》1992,12(1):39-47
文章介绍了1989年夏季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行的强对流天气业务预报试验中基地中心的系统硬件设置,加密观测站网,GMS卫星实时接收和图像处理系统,数字化雷达站网,短时预报中心工作站及产品,短时预报业务工作流程,预报技巧评分等。通过与中心气象台互封闭式地作预报结果的比较和一些实例分析,指出建立VSRF系统后对强对流天气的预瞥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并超过美国PROFS 1983年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利用河套地区1980—2004年降雹天气实况资料,分析了河套地区25年降雹天气发生的时空规律及特点。结合河套地区降雹天气发生的环流背景及主要天气系统,归纳总结出其短期预报的着眼点,为短时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