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3年以来,我们采用超声检查对53例急性白血病(AL)患儿在使用柔红霉素(DNR)后的左室功能进行了动态观察,现报告如下。附表AL患儿DNR(mg/m2)治疗前后左心室功能各指标测定值(x±s)组别例数LVFS(%)LVEF(%)EPFV(cm/...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儿柔红霉素(DNR)化疗致心肌损害时血清硫化氢(H2S)水平变化.方法 2008年10月-2011年6月本院儿童血液科住院的AL患儿共159例,中位年龄7岁.均行禽DNR方案化疗,采用敏感硫电极法测定其化疗前后血清H2S水平变化,分析在不同DNR累积剂量时心肌细胞损害与H2S的关系.结果 随着DNR累积剂量的增加,心肌损害的发生率亦随之增高(Pa<0.05),血清H2S水平亦随之增加.中剂量组患儿血清H2S水平较低剂量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剂量组血清H2S水平较中剂量组进一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损害组血清H2S水平较无心肌损害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心肌损害组和无心肌损害组血清H2S水平进行ROC曲线分析,ROC曲线下面积为0.929 (95% CI0.857 ~ 1.000).以假阳性率(1-特异性)2.8%为诊断点,血清H2S诊断心肌损害的诊断点为128.09 μmol·L-1,以此诊断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7.2%.对心肌损害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DNR剂量达中剂量以上心肌细胞尚未受损时,其血清H2S水平已显著升高.以128.09 μmol·L-1为临界点,血清H2S水平升高的患儿其进一步化疗心肌损害的发生率亦显著升高.结论 血清H2S水平可反映心肌细胞的损害程度,是早期监测心肌细胞受损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去甲氧柔红霉素(Idarubicin,IDA)是新一代蒽环类强有力的抗白血病药物,我们将其用于小儿急性白血病缓解后的巩固治疗阶段,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柔红霉素(DNR)化疗后急性白血病(AL)患儿血浆脑钠素(BNP)水平及心脏功能指标改变,以探讨BNP水平变化早期评价DNR对心脏功能影响的意义。方法选择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应用DNR 长春新碱 左旋门冬酰胺酶 泼尼松(DVLP)方案诱导化疗31例,应用DNR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其血浆BNP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常规检测化疗前后心电图(ECG)及心肌酶谱(LDH1、CK-MB)。结果ALL患儿应用DNR化疗后血浆BNP水平从(3.97±2.41)ng/L升高至(18.25±7.63)ng/L(P<0.01)。LVEDD也从(50.1±1.9)mm增加至(53.9±2.3)mm(P<0.05)。BNP水平升高和LVEDD增加呈正相关(r=0.61 P=0.005)。而ECG、心肌酶谱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改变。结论血浆BNP水平可作为早期监测DNR对ALL患儿心脏功能影响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柔红霉素对白血病儿童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白血病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柔红霉素是小儿白血病联合化疗中的基本药物。由于柔红霉素易诱发不可逆性心脏毒性 ,因而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 3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 ,对心脏毒性进行分类 ,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研究 ,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其发病机制 ,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从各个环节减少心脏毒性发生 ,提高生存质量 ,延长患儿生命。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柔红霉素(DNR)治疗儿童白血病时不同滴注持续时间的药代动力学及其与诱导化疗疗效和心脏毒性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检测法检测61例白血病患儿分别持续滴注柔红霉素30 min、2 h、6 h后的血药浓度。在DNR化疗前后不同阶段监测患儿心电图、心肌酶谱、心彩超等指标。分析DNR三种不同滴注持续时间在患儿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之间的差异及其对诱导化疗疗效和心脏毒性反应的影响。结果①DNR药代动力学参数t1/2α、Vd、MRT(0-t)和Tmax随着滴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延长或升高,AUC(0-t)和Cmax则随着滴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三组不同滴注持续时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CL在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5)。②DNR不同滴注持续时间对其诱导治疗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6)。③DNR滴注持续时间越长,其心脏毒性反应的发生率越低,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早期心脏毒性可能增加晚期心脏毒性的发生率。结论DNR不同滴注时间的总疗效可能不变;DNR的心脏毒性与其滴注持续时间可能相关;DNR的早期心脏毒性可作为其晚期心脏毒性的一个危险指标;DNR持续滴注6 h的方式可能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9.
急性白血病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恶性疾病,病势凶险,病死率高。近来由于联合化疗方案的改进,尤其是柔红霉素(DNR)及左旋门冬酰胺酶是近年推荐的化疗方案中关键药物,对于减少白血病的复发,延长无病生存时间至关重要。但随着DNR等蒽醌类抗生素的应用,其毒副作用,尤其是心脏毒性日渐被人们认识。心肌毒性主要表现为心肌  相似文献   

10.
目的锌有对抗蒽环类化疗药物心脏损害的作用 ,为研究硫酸锌是否干扰柔红霉素的抗肿瘤性 ,本实验研究了柔红霉素与柔红霉素 硫酸锌对白血病细胞系的影响。方法7种浓度柔红霉素为柔红霉素组、同样7种浓度柔红霉素与硫酸锌为柔红霉素 硫酸锌组 ,MTT法检测两组对CEM细胞的抑制率。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柔红霉毒 (0.016μg/ml)和柔红霉素 (0.016μg/ml) 硫酸锌 (2μg/ml)作用下的CEM细胞凋亡率。结果柔红霉素 硫酸锌对培养细胞的作用与单用柔红霉素一样 ,抑制率随柔红霉素浓度增加而增加 ,两组抑制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测凋亡率差异也无显著性 (P>0.05)。结论硫酸锌在体外对柔红霉素的细胞毒性无影响 ,有望作为化疗药物的心肌保护剂用于临床化疗中。  相似文献   

11.
柔红霉素治疗儿童白血病的心脏毒性:附13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探讨柔红霉素治疗儿童白血病的心脏毒性,总结了102例接受柔红霉素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有心脏毒性患儿的临床特点,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变化,并对患儿进行跟踪随访。结果发现,102例接受柔红霉素治疗患儿中有13例发生心脏毒性,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和各种心律失常。表明年龄越小,柔红霉素累积量越大,生存期越长,心脏毒性发生率越高。柔红霉素所致心脏毒性为不可逆性。  相似文献   

12.
张凤清 《中国小儿血液》1998,3(4):167-168,185
我科自1993年3月至1996年3月以去甲氧柔红毒素[IDA]为主组成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各种初治和复治的小儿急性白血病[AL]共20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ML]12例。ALL组采用COIP方案,AML组采用IA方案,结果表明IDA安全、有效、心脏毒性低,特别是在复发的白血病及AML治疗中,比标准方案[DA、CODP]缓解率高。缓解期及生存期长,是一个有前  相似文献   

13.
探讨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监测柔红霉素化疗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患儿左心室短轴心肌扭转功能的影响,分析心脏功能损伤与柔红霉素不同累积剂量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深圳市儿童医院诊断的急淋患儿60例,均接受柔红霉素化疗,按治疗程序分为A组(化疗前)、B组(柔红霉素化疗累积剂量达120 mg/m2)和C组(柔红霉素化疗累积剂量达240 mg/m2)。对照组为同期体检正常儿童60名。检测每组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室射血分数(EF)、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比值(E/A),并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I)检测对照组及A、B、C组的左室短轴基底段和心尖段的心肌节段收缩期峰值旋转度,计算左室心肌收缩期峰值扭转角度。结果 心率、EF、二尖瓣口舒张期E/A比值在对照组、A、B、C各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B组与对照组比较,基底段和心尖段的峰值旋转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与对照组比较心尖段峰值旋转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C组与对照组、A组、B组比较,基底段峰值旋转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3, P < 0.05)。A、B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室扭转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C组小于对照组、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1, P < 0.05)。结论 急淋患儿柔红霉素化疗累积剂量达120 mg/m2时未发现心脏扭转功能损伤,当达到240 mg/m2时,心脏扭转功能出现显著损伤,2DSI可无创性定量监测患儿心脏功能的变化,对临床评价柔红霉素的心脏毒性、预防化疗后遗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科自1993年3月至1996年3月以去甲氧柔红毒素[IDA]为主组成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各种初治和复治的小儿急性白血病[AL]共20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ML]12例。ALL组采用COIP方案,AML组采用IA方案,结果表明IDA安全、有效、,心脏毒性低,特别是在复发的白血病及AML治疗中,比标准方案[DA、CODP]缓解率高。缓解期及生存期长,是一个有前途的新一代蒽环类抗肿瘤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大剂量氨甲喋呤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各脏器功能的影响和毒副作用。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法对17例处于完全缓解期的ALL患儿,应用大剂量氨甲喋呤前后对各脏器功能进行对比。结果 胃肠道、皮肤粘膜、肝、肾、肺存在损害。对内分泌、免疫功能等有一定影响。药物热及心脏、神经损害少见,均为一过性发生。X线胸片为非特异性改变。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P〈0.05)。肺功能检查中肺活量、用力肺活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技术(QTVI)对白血病患儿化疗前后左心整体及局部功能变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1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按照化疗剂量分为两组:Ⅰ组化疗药物累积剂量为120~180mg/m2,Ⅱ组为240360mg/m^2。另设22例正常儿为对照组。用常规检测超声心动图Simpson法测量左心整体收缩功能,用频谱多普勒检测左心整体舒张功能,用QTVI分别测量心脏瓣环及各室壁节段的局部收缩和舒张功能,对比研究QTVI技术和常规超声心功检测法对白血病化疗的心脏毒性的检测效果。结果 化疗前Ⅰ、Ⅱ组与正常儿比较各参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Simw,on法未发现Ⅰ、Ⅱ组收缩功能异常;QTVI发现侧壁的VS环较化疗前减低,且有6个节段的VS段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舒张功能的检测方面,频谱多普勒仅于Ⅱ组检出二尖瓣E峰较化疗前降低;而QTVI发现Ⅰ组后间隔、下壁瓣环水平与Ⅱ组六个瓣环水平(包括VE环的均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 QTVI能定量评价左室收缩、舒张期的整体及局部心功能,优于常规超声检测法,并能动态观察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前后及不同累积剂量对左心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提供一种敏感、准确的心脏功能检测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不同强度的化疗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性腺功能激素指标的影响.方法 依据华南地区儿童ALL治疗协助组2016化疗方案(SCCLG-ALL-2016),对112例青春期前初发ALL儿童进行队列研究,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化疗前、化疗后3、6、12、18月的血清抗缪勒管激素(AMH)和抑制素B(INHB)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柔红霉素(DNR)在急性白血病(AL)患儿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探讨DNR药代动力学与化疗疗效和毒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FR),测定20例AL患儿开始静脉滴注DNR后24 h内不同时点DNR血药浓度,研究其药代动力学.(2)在化疗不同阶段监测骨髓象、外周血白细胞、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 (1)DNR在血中以二房室模型衰减,静脉滴注DNR后,血药浓度1~3 h达高峰,峰浓度(Cmax)为63.50 ug/L,平均血浆峰值时间(Tmax)为1.45 h,静脉滴注结束后又迅速降至11.52 ug/L,并维持这一低水平.DNR药代动力学在AL患儿体内个体间差异非常大.清除率(CL)最高值为最低值的9倍,曲线下面积(AUC)为8倍,Cmax为5倍.(2)①CL:男性为57.99 L/(h·m2),女性为93.71L/(h·m2),男性明显低于女性(P<0.05).②Tmax:>6岁组为1.1 h,≤6岁组为1.8 h(P<0.05);Cmax:>6岁组为90.77 ug/L,≤6岁组为57.44 ug/L(P<0.05).结论 (1)DNR在儿童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个体差异很大,提示治疗效应也可能存在个体差异,需要药物监测.(2)男性及>6岁组对DNR的生物利用度高,代谢清除慢,提示男性及>6岁组可能更易出现毒副反应,可适当减少用量.  相似文献   

19.
急性白血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红细胞免疫与小儿急性白血病的关系。方法 对13例小儿急性白血病并与20例健康同龄儿童作对照,对其进行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及免疫复合物(RBC-ICR)和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进行测定。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儿RBC-C3bRR和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促进因子(RFER)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均<0.01,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和其免疫调节抑制因子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均<0.05。结论 小儿急性白血病患儿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初治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急粒 )和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M4)患儿用ADEP(阿糖胞苷、柔红霉素和依托泊苷 )方案双诱导加HAD(大剂量阿糖胞苷和柔红霉素 )方案的疗效。方法 总结 1991年 7月至 1999年 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2 6例急粒和 10例M4其中男 2 1例 ,女 15例 ,EFS(长期无病生存 ) 3年以上 ,停药 2年以上 ,中位EFS 7年 ,随访时间至 2 0 0 2年 12月。结果  (1)用ADEP诱导治疗一个疗程完全缓解率 (CR)91% ,粒细胞白血病EFS率 5 0 % ,M4EFS率 5 7% ,中位生存时间 7年。 10例复发患儿 83%在 6~ 10个月内复发。(2 )大剂量阿糖胞苷 1g/m2 每日 2次持续 3d或 4d加蒽环类方案两者EFS率和复发率无差别 ,但在疗程中 16例用Idr(去甲氧柔红霉素 )的患儿长期存活 11例 (6 8 75 % ) ,6例不用Idr的患儿长期存活 1例 (16 7% )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1)用ADEP双诱导方案加HAD方案 ,在疗程中用Idr,有高的CR率和较高的EFS率。 (2 )对 10例复发病例分析 ,9例有高危因素存在 ,复发时间 80 %在CR后 6~ 10个月内 ,因此有高危因素的患儿 ,最好在CR 4~ 6个月期间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