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心房调搏术(TEAP)对婴幼儿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分型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住的86例年龄≤3岁,经药物治疗无效后行TEAP诊治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患儿的临床资料。经体表和食管心电图确定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54例,房扑(AF)26例,房性心动过速(AT)3例,窦性心动过速伴Ⅰ°房室传导阻滞(AVB)、交界性异位性心动过速及特发性室速(IVT)各1例。根据病程中TEAP治疗次数对PSVT和AF患儿进行分组,分为单次治疗组和≥2次的多次治疗组,进行比较。结果 86例患儿中,男49例、女37例,中位数年龄56.00 d(16.75~250.00 d)。除1例PSVT但TEAP证实为窦速伴Ⅰ?-AVB者未超速转复,85例采用超速抑制法转复成功66例,总转复成功率77.6%;其中PSVT转复成功率90.7%,AF转复成功率57.7%,AT和IVT各1例复律成功。PSVT和AF患儿中,单次治疗组与多次治疗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心室率以及伴发基础疾病构成比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VT伴心功能不全者占18.5%(10/54),AF伴心功能不全占30.8%(8/26)。PSVT和AF复律成功与患儿心功能不全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婴幼儿快速型心律失常采用TEAP诊断准确、可靠;TEAP是紧急、快速终止药物难治性PSVT的有效方法,尤其对于伴有心功能不全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对盐酸胺碘酮治疗儿童难治性持续性心动过速的认识.方法 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80例应用盐酸胺碘酮治疗的难治性心动过速患儿的资料进行总结.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1个月~14岁(平均2.5岁).结果 盐酸胺碘酮具有良好的控制心室率的作用,总有效率为90%左右;同时它有不同程度转复窦性心律的作用,房性心动过速67%,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92%,交界逸搏性心动过速89%、室性心动过速56%;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具有协同盐酸胺碘酮抗心动过速的作用.治疗过程中7例出现低血压,4例出现心动过缓.结论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盐酸胺碘酮具有广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它对治疗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的小儿难治性持续性心动过速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可继发于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和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在儿童和青少年,快速性心律失常易引起心肌损害和心功能不全,纠正快速性心律失常后可使心功能或心脏结构完全恢复或部分恢复正常。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儿的预后至关重要。现就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流行病学及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特点、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食道电牛理检查(transesophageal atrial pacing,TEAP)与心内电牛理(electrophysiology study of the heart,EPS)比较研究,探讨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SVT)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术前TEAP对小儿SVT的发病机制、诊断价值及介入治疗适应证规范应用.方法 对1998年8月-2007年1月经RFCA治疗的SVT 34例患儿的TEAP及EPS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SVT 34例,30例TEAP显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5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eardia,AVRT)25例,与EPS的诊断符合率为96.7%(29/30例);EPS诊断AVRT 30例,AVNRT 4例.成功消融32例,手术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 TEAP与EPS检查结果符合率较高,可作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初步诊断及定位,为选择EPS及RFCA术指征重要辅助手段;RFCA根治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肯定,是小儿SVT安全可行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氯法拉滨应用于儿童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6例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接受氯法拉滨单药治疗,男22例,女4例,中位年龄9.5岁(4~17岁)。患儿均接受连续5 d静脉滴注氯法拉滨(52 mg/m2,每次超过2 h),其中13例患儿接受连续2次氯法拉滨单药化疗,1例患儿接受连续3次氯法拉滨单药化疗。结果:26例患儿第1次氯法拉滨化疗后11例(42%)获完全缓解,7例(27%)获部分缓解,总有效率69%,8例(31%)未缓解。26例患儿中,13例继续给予第2次氯法拉滨化疗后11例(85%)获完全缓解,1例(8%)部分缓解,1例(8%)未缓解。其中1例患儿接受3次氯法拉滨化疗均获完全缓解。化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无化疗相关死亡病例。结论:氯法拉滨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是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诊断儿童不明原因心动过速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诊治的28例不明原因心动过速患儿行TEAP的结果,并与心内电生理检查对比。结果共28例经TEAP患儿,男19例、女9例,平均年龄(10.8±3.7)岁;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8例,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2例,未诱发异位心动过速3例,诊断率为89.29%(25/28)。21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IEPS),1例经TEAP未诱发异位心动过速,后经IEPS诊断为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1例左侧旁道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LP-AVRT)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AT),其余的诊断两者均一致,符合率为90.48%(19/21)。结论 TEAP诊断心动过速与IEPS符合率高,建议临床不明原因心动过速的患儿可以先行TEAP,以明确心动过速的诊断与分型,为下一步的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右心耳起源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发作形式、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2010年1月至2022年9月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小儿科因房速就诊, 经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为右心耳起源房速的4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效果, 同时将患儿分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和心功能正常组, 比较两组患儿射频消融年龄及房速时心率的差异,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42例患儿中男20例、女22例, 发病年龄2.7(0.6, 5.1)岁, 射频消融年龄(6.5±3.6)岁, 体重(23.4±10.0)kg, 持续无休止性32例(76%),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发生率为43%(18/42)。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组射频消融年龄大于心功能正常组, 房速时心率高于心功能正常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1±3.8)比(5.3±3.1)岁, t=-2.63, P=0.012;(173±41)比(150±30)次/min, t=-2.05, P=0.047]。38例(90%)患儿曾接受过2种及以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但房速均未治愈。射频消融即时成功率为57%(24/42), ...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诊治技术。方法于2003年11月~2005年1月对40例症状性心动过速患儿心内电生理检查(EPS)结果(结合体表心电图、食道心房调搏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RFCA)的疗效、并发症及复发率进行分析。结果EPS结果22例(55.0%)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其中左右侧旁道各11例;13例(32.5%)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NNRT);3例(7.5%)为室性心动过速,其中2例为左室间隔部室速,1例为左室流出道室速;1例(2.5%)为不良性窦速;此外1例未能诱发心动过速。EPS与体表心电图22例AVRT中8例为显性预激,根据胡氏的体表心电图对显性旁道定位流程图定位,其结果与EPS的符合率为88%。17例食道心房调搏检查(TEAP)诊断为AVNRT者中13例得到证实,符合率76.5%。RFCA结果3例放弃RFCA,36例心动过速患儿行RFCA,成功率为100%,其中<5岁2例,最小年龄为16个月。RFCA并发症发生率为3例,占7.5%,1例气胸,1例出现一过性Ⅱ度AVB,1例一过性的LBBB,均在48h内恢复正常。RFCA后4例复发,复发率为10.0%,其中AVNRT3例(占75.0%),1例为右室游离壁旁道。结论心内电生理诊治技术是一种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根治方法,但是对于年龄相对较小、合并有基础疾病、EPS显示手术风险较大的患儿须综合考虑,慎重掌握指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肺转移的临床特征及~(131)I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4例首次接受~(131)I治疗时年龄≤18岁的DTC肺转移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患儿中男5例、女9例,平均年龄(12.71±3.05)岁,均在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术后接受~(131)I治疗,平均接受~(131)I治疗4次,中位累积剂量为9.43(8.25~19.74)GBq。14例患儿治疗后完全消除4例(28.6%)、好转或稳定8例(57.1%)、无效或进展2例(14.3%),有效率为85.7%(12/14)。中位随访时间63.4(6~124)月,患儿生存率为10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63.5个月,2年无进展生存率84.61%,5年无进展生存率80.0%。结论儿童DTC肺转移发生率较高,~(131)I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07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儿的临床资料,按住院24 h动态心电图中室上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占总心率50%以上或室性心动过速占10%以上分为无休止性组和间歇性发作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 107例患儿中,男64例、女43例。31例无休止性组中位年龄7个月,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13例、房性心动过速(AT)13例、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CAT)2例、房颤1例、交界性异位性心动过速(JET)1例和室性心动过速(VT)1例,发展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21例(67.7%);76例间歇性发作组中位年龄6岁,包括PSVT 55例、AT 4例、CAT 2例、房扑5例(合并房颤2例)、房颤1例、JET3例和VT 6例。无休止性组单药治疗14例,联合用药17例;间歇性发作组单药治疗61例,联合用药11例。两组患儿中药物不能有效控制者选择食管心房调搏术治疗17例、电击复律3例、心脏临时起搏2例及射频消融术30例。随访6个月,无休止性组2例PSVT复发,2例AT、1例房颤和1例JET控制室率;间歇性发作组7例PSVT、1例VT复发,1例房扑控制室率,PSVT、VT各放弃治疗和死亡2例,余病例均持续恢复窦性心律。两组患儿的年龄、PSVT与其他快速型心律失常例数、血清cTn I ≥0.30 ng/m L例数、血清NT-pro BNP≥250 pg/m L例数,以及单药和联合用药治疗例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无休止性快速型心律失常治疗难度大,常需联合用药,易发展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