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宫内新生儿HBV感染主要与孕妇血清内HBV DNA的高载量有关.近年来临床上采用替比夫定进行HBV母婴阻断取得良好的疗效[1].本研究主要观察替比夫定阻断母婴垂直传播分娩后停药时间对母亲安全性的影响,以寻求临床最佳停药时间.  相似文献   

2.
【据J Hepatol2011年12月报道】题:一项前瞻性开放性研究:替比夫定阻断HBV感染妊娠妇女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作者Han GR等)在亚太地区,HBV母婴垂直传播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在母亲患有高病毒血症,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PT)的情况下,仍有10%~30%的婴儿免疫失败。我国东南大学妇产科  相似文献   

3.
<正>【据《BMC Gastroenterol》2017年4月报道】题:妊娠早、中期应用替比夫定可以完全阻断HBV母婴传播(作者Sun W等)来自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的Sun等评估了HBV阳性孕妇在妊娠早、中期时服用替比夫定的疗效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病毒载量乙型肝炎孕妇在孕晚期服用替比夫定对HBV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和短期安全性。方法募集2012年7月-2015年6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接受母婴阻断的HBsAg和HBe Ag均阳性,HBV DNA≥2×10~6IU/ml的孕妇;向孕妇说明目前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所采用的方法,根据其意愿分为主被动免疫阻断+替比夫定组(替比夫定组)和主被动免疫阻断组(免疫阻断组)。替比夫定组孕妇从妊娠32周开始,口服替比夫定(600 mg,1次/d)至分娩时停药,免疫阻断组孕妇孕期不接受任何抗病毒治疗;2组婴儿产后均接受20μg乙型肝炎疫苗联合100单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主被动免疫;7月龄时婴儿检测HBsAg阳性者为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孕妇447例,其中替比夫定组81例,免疫阻断组366例。替比夫定组孕妇平均年龄高于免疫阻断组[(28.8±3.3)岁vs(27.6±3.8)岁,t=-2.55,P=0.01);替比夫定组HBV DNA载量10~8IU/ml的孕妇所占比例高于免疫阻断组(82.7%vs 61.5%,χ~2=13.21,P0.001);2组孕妇在ALT水平、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比夫定组婴儿81例,在7月龄时无HBsAg阳性者;免疫阻断组婴儿370例,7月龄时HBsAg阳性者21例,2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 vs 5.7%,P=0.02)。2组孕妇均未出现子痫、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等现象;2组婴儿在早产率、身长、体质量、Apgar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在新生儿接受主被动免疫的基础上,如在孕晚期对高病毒载量孕妇进行抗病毒干预,可显著提高HBV母婴阻断率,达到HBV母婴零传播,且新生儿的短期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HBV DNA高载量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即使接受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阻断预防治疗后仍有10%的HBV感染率。对于HBV DNA高载量孕妇群体临床开始尝试于孕中晚期应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以提高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对HBV DNA高载量孕妇妊娠晚期使用替比夫定的抗病毒治疗策略、抗病毒治疗后母体HBV DNA水平变化情况、是否能继续提高母婴传播阻断成功率、母婴双方的安全性、最佳服药和停药时间及母乳喂养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孕20 ~ 32周,HBeAg阳性、HBV DNA> 1.0× 107拷贝/ml孕妇,按患者意愿分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替比夫定组予替比夫定600 mg/d口服抗病毒治疗直至产后4周或产后继续服用,对照组患者不用抗病毒药物,肝功能异常者使用复方甘草酸苷.两组婴儿产后均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出生后12h内、15d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 IU及0、1、6个月注射乙型肝炎疫苗20 μg.婴儿7月龄时HBsAg及HBV DNA阳性者为HBV宫内感染. 结果 共纳入220例孕妇,其中替比夫定组120例,对照组100例.替比夫定治疗者均在美国抗逆转录酶药物妊娠登记处注册.分娩前替比夫定组孕妇HBV DNA、HBeAg、ALT水平下降明显.替比夫定组HBV DNA定量于治疗2周迅速下降,之后缓慢下降直至分娩.至分娩前替比夫定抗病毒孕妇有37例HBV DNA定量转阴,转阴率达31% (37/120),而对照组无一例转阴.随访至7月龄,替比夫定组婴儿HBV宫内感染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8% (P=0.002).替比夫定组无一例母儿因不良反应或先天性畸形失访.80例替比夫定治疗者于产后4周停药,随访至产后28周无一例发生严重肝功能损害.两组孕妇产后出血、不良妊娠、剖宫产率及新生儿胎龄、身长、体质量、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HBeAg阳性、HBV DNA高滴度孕妇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能明显降低母亲外周血HBV DNA定量,阻断HBV母婴传播,且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孕晚期替诺福韦和替比夫定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母婴阻断治疗的效果及12月龄、24月龄婴幼儿对乙肝疫苗的应答情况,为乙肝母婴阻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市第二医院妇产科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双阳性且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高载量(≥1.0...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妊娠不同阶段给予替比夫定治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血清HBsAg阴性父亲,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孕妇180例,干预1组60例,在孕前口服替比夫定,直至HBV DNA阴性后受孕并继续服药至新生儿出生; 干预2组60例,在孕24 w时口服替比夫定至新生儿出生;对照组60例不进行抗病毒处理。观察婴儿0 w、24 w和48 w时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情况。结果 干预1组婴儿出生时、24 w、48 w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率均为0.0%,干预2组出生时、24 w、48 w时 HBV DNA阳性率为5.0%、3.3%、3.3%,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出生时、24 w、48 w血清HBV DNA阳性率为20.0%、18.3%、16.7%,与干预2组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未发现与应用替比夫定相关的不良反应;三组新生儿胎龄、体质量、身长和Apgar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口服替比夫定至HBV DNA阴性时受孕可以完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宫内传播,且有较好的孕妇和新生儿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妊娠早期(12周)应用替比夫定阻断高病毒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妊娠12周慢性乙型肝炎孕妇80例,病毒载量均超过1×10^7拷贝/ml。按患者意愿分治疗组(替比夫定组)38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口服替比夫定600 mg,1次/d,加用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替比夫定服用至产后12周;对照组不给予抗病毒药物,只给予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 IU与乙型肝炎疫苗20μg。婴儿7月龄时HBsAg及HBV DNA阳性者为HBV宫内感染。观察两组患者母体HBV DNA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新生儿HBsAg的阳性率。对两组HBsAg阳性率的差异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组间比较行t(t')检验,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至分娩前,替比夫定组孕妇HBV DNA、ALT水平明显下降。替比夫定组HBV DNA载量于治疗2周后迅速下降,之后缓慢下降直至分娩。替比夫定组服药至分娩前及分娩后12周HBVDNA水平明显降低(t=29.15、40.06,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替比夫定组分娩前及分娩后12周HBV DN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替比夫定组新生儿7月龄时HBV感染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P〈0.05),替比夫定组母婴均无不良事件发生,对照组有2例发生严重肝功能异常。两组孕产妇的剖宫产率、不良妊娠率、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的胎龄、体质量、身长、Apgar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乙型肝炎病毒高载量孕妇孕12周开始应用替比夫定可显著抑制孕妇外周血清HBV DNA水平,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HBV DNA阳性孕妇在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LDT)和替诺福韦(TDF)进行母婴阻断的疗效和安全性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在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Pumed、CBM中检索发表于2010年1月至2019年8月的论文,收集我国学者发表的慢性HBV携带者孕妇在妊娠中晚期比较应用LDT和TDF阻断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综合评价妊娠期替比夫定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在数据库中系统检索相关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从中选择符合条件的8篇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荟萃分析. 结果 共检索到符合标准的文献8篇,共678例.替比夫定组婴儿在出生时HBsAg阳性率和HBV DNA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7,95%CI (0.17,0.43),P<0.00001 ; OR=0.14,95% CI (0.06,0.32),P<0.00001];婴儿随访6个月时HBsAg阳性率和HBV DNA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06,95% CI (0.02,0.22),P< 0.00001 ; OR=0.05,95% CI (0.01,0.25),P=0.0003];婴儿随访12个月时HBsAg阳性率和HBV DNA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3,95% CI (0.03,0.56),P=0.007;OR=0.08,95% CI (0.02,0.37),P=0.001];替比夫定治疗前两组孕妇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12,95% CI (0.00,0.24),P=0.04],分娩前替比夫定组孕妇HBV DN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92,95% CI(-4.90,-2.95),P<0.00001];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孕妇在服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婴儿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72,95% CI (0.68,4.38),P=0.25;OR=0.69,95%CI(0.04,11.24),P=0.80].结论 高HBV病毒载量的孕妇服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阻断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2.
李伟  李颖 《肝脏》2011,16(3):233-235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关键为抗病毒治疗,替比夫定是目前治疗CHB的一线用药。HBV基因型与CHB的疾病进展、抗病毒治疗的应答、病毒变异等具有密切关系[1-6]。关于替比夫定抗病毒疗效与HBV基因型之间的关系目前鲜有报道,为了探讨HBV基因型和替比夫定疗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替诺福韦、替比夫定分别联合双重免疫方案对妊娠HBV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妇产科收治的82例HBV感染孕妇,随机分为替诺福韦组与替比夫定组,各41例。2组均于孕28周开始服药,替诺福韦组300 mg/d;替比夫定组600 mg/d。母乳喂养者产后停止服药,不进行母乳喂养者则用药至产后4周。2组胎儿娩出后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与乙型肝炎疫苗。比较2组服药前1 d、分娩前3 d内孕妇血清ALT和HBV DNA水平,新生儿出生时、出生后1年的HBsAg阳性率、HBeAg阳性率、HBV DNA≥100 IU/mL发生率,妊娠结局与不良反应。结果 2组孕妇分娩前3 d内血清ALT、HBV DNA均较服药前1 d显著降低(P0.05)。替诺福韦组分娩前3 d血清ALT、HBV DNA分别为(32.65±6.91) U/L、(2.89±0.56) lgIU/mL,显著低于替比夫定组的(43.25±7.11) U/L、(3.67±0.67) lgIU/mL (P0.05)。2组出生时与出生后1年的HBsAg阳性率、HBeAg阳性率、HBV DNA≥100 IU/mL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流产、产后出血、肝肾功能不全,早产、剖宫产、胎儿畸形、贫血、妊高症、胆汁酸增高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诺福韦与替比夫定联合双重免疫方案均可有效抑制HBV复制,降低血清病毒载量,阻断HBV母婴传播,而前者对HBV抑制作用更强,有利于改善患者肝功能,临床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4.
替比夫定是口服L核苷类似物,是一种特异性的HBV DNA多聚酶的强效抑制剂[1].国内外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替比夫定比拉米夫定具有更强的病毒抑制作用,更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且2年耐药率更低[2-4].本研究观察单用替比夫定与胸腺肽序贯替比夫定的抗HBV疗效,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庄辉 《肝脏》2016,(12):1013-1015
母婴传播是HBV的主要传播途径,特别是高地方性流行地区。婴儿出生时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并随后完成全程接种,可预防约95%HBsAg阳性母亲将HBV传播给其婴儿,但仍可有5%~10%高水平病毒血症母亲的婴儿为免疫预防失败。现已证明,在孕晚期给予高病毒载量孕妇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可进一步降低HBV母婴传播。本文讨论了抗病毒治疗预防母婴传播的标准,包括孕妇HBV DNA的阈值、开始治疗时间、停药时间、用药种类,以及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途径等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妊娠晚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PubMed、ISI web of knowledge、EMbase、Cochrane Library、BIOSIS Previews 等数据库,截止日期为2013年9月。参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采用 RevMan5.1软件进行Meta 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1篇,共1241例孕妇,其中应用替比夫定602例,对照组639例;Meta 分析结果显示,随访6~12月龄婴儿,替比夫定组 HBsAg 和 HBV DNA 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15,95%CI(0.08,0.28),P<0.00001;RR=0.12,95%CI(0.05,0.32),P<0.0001];替比夫定组孕妇分娩前 HBV DNA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86,95%CI(-4.55,-3.16),P<0.00001];替比夫定组肌酸激酶升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86,95%CI(-4.55,-3.16),P<0.00001],应用替比夫定孕妇所产新生儿无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替比夫定能阻断 HBV 宫内感染,其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阻断HBV高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5例HBV高载量孕妇被分为两组,分别在孕28 w时接受替比夫定(n=48)抗病毒治疗和不接受抗病毒治疗(对照组,n=47)。比较两组孕妇在孕28 w、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2 w时血清HBV DNA水平,检测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及6月龄时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率,比较两组新生儿胎龄、体质量、身长和Apgar评分。结果 两组孕妇孕28 w时血清HBV DNA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7.5±0.6)lg copies/mL对(7.7±0.5)lg copies/mL,P>0.05);替比夫定组孕妇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2 w时血清HBV DNA水平[分别为(3.7±0.4) lg copies/mL和(3.1±0.3) lg copies/mL]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6±0.5) lg copies/mL和(7.4±0.4) lg copies/mL,P<0.05];替比夫定组新生儿出生时HBsAg阳性率(4.17%)和HBV DNA阳性率(2.0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7.02%和14.89%,P<0.05),6月龄时HBsAg阳性率(0.0%)和HBV DNA阳性率(0.0%)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64%和10.64%,P<0.05);两组新生儿胎龄、体质量、身长和Apgar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替比夫定可有效阻断HBV宫内传播,未见对新生儿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和比较替比夫定、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1年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1∶1随机、对照设计.共入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40例,其中HBeAg阳性和阴性各120例,各组分为替比夫定组60例,拉米夫定组各60例.结果:治疗52周时,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中,替比夫定组血清HBV DNA自基线下降水平、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病毒反跳率和耐药率,均优于拉米夫定组,P<0.05.HBeAg阳性患者中替比夫定组HBeAg阴转率和治疗应答反应率高于拉米夫定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替比夫定组HBeAg血清转换高于拉米夫定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中,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两组ALT复常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替比夫定不良反应轻微,与拉米夫定类似.结论:替比夫定较拉米夫定具有更强的抑制HBV DNA复制能力以及较少的耐药率和病毒反跳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1对夫妻均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通过围生期全程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婴儿实施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免疫,成功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病例。提示抗病毒治疗作为传统母婴传播阻断技术的补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抑制作用。方法HBV复制子pHBV1.3质粒转染Huh7细胞,在转染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替比夫定,然后在不同时间段观察替比夫定的抗病毒作用。用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HBsAg、HBeAg水平,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培养上清中HBVDNA拷贝数,用Southern blot分析转染细胞中HBV复制中间体。结果替比夫定减少了培养上清中HBsAg、HBeAg的表达及HBVDNA拷贝数,抑制了转染细胞中HBV复制中间体的形成。替比夫定对HBV复制子体外复制的抑制作用依赖于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结论替比夫定在体外对HBV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