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68)G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PSMA)-11 PET/CT延迟显像探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盆腔复发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本院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24例。患者注射显像剂后60 min行~(68)Ga-PSMA-11 PET/CT全身标准显像及180 min行局部盆腔延迟显像。比较标准显像及延迟显像探测盆腔复发病灶数目、大小、最大标准摄取值(SUV_(max))及靶/本比(T/B)。结果 24例患者中,盆腔复发患者17例。复发患者中标准显像阳性15例,延迟显像阳性17例。无复发患者7例,标准显像及延迟显像均呈阴性。标准显像探测盆腔复发灵敏度为82.24%(15/17),延迟显像灵敏度为100.0%(17/1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25,P=0.145)。延迟显像比标准显像多探测10个盆腔阳性病灶。延迟显像额外发现的盆腔病灶直径4(3,8) mm比标准显像发现的盆腔病灶直径8(7,12) mm更小(U=94,P=0.004)。延迟显像病灶SUV_(max)10.08(6.58,15.50)与标准显像7.89(4.87,15.26)相当(U=1204,P=0.234),但延迟显像病灶T/B值55.90(30.45,109.27)明显高于标准显像32.89(21.67,55.07)(U=840,P=0.0005)。结论前列腺癌根治术后~(68)Ga-PSMA-11 PET/CT延迟显像可以探测更多更小的盆腔复发病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10μg/L的情况下,游离PSA(fPSA)/tPSA对前列腺癌(PCa)与前列腺增生(BPH)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1日~2014年12月1日期间就诊于我院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及前列腺相关手术,术前血清tPSA≥10μg/L且依前列腺病理检查报告明确诊断为PCa和BPH患者共计361例,应用逻辑回归分析f/tPSA在PCa与BPH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比分析f/tPSA在PCa与BPH鉴别诊断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在所纳入的361例患者中,PCa患者155例(42.9%),BPH患者206例(57.1%)。在tPSA处于10~100μg/L时,PCa和BPH患者中的f/tPSA中位数分别为0.09和0.15(P0.001);在tPSA处于10~40μg/L时,PCa和BPH患者中的f/tPSA中位数分别为0.10和0.16(P0.001)。应用逻辑回归分析,当tPSA处于10~100μg/L时,联合应用f/tPSA分别使tPSA或fPSA单独诊断PCa时的准确性提高3.4%(P0.019)及24.6%(P0.001),当tPSA处于10~40μg/L时,分别提高了5.0%(P0.019)及17.1%(P0.001)。应用ROC曲线分析,在tPSA处于10~40μg/L的患者中,当f/tPSA、tPSA、fPSA诊断PCa的敏感性均达到80.2%且f/tPSA的临界值设定为0.145时,f/tPSA相较tPSA、fPSA诊断PCa的特异性分别提高7.2%、29.0%。结论:在血清tPSA处于10~100μg/L的患者中,f/tPSA对于PCa与BPH的鉴别诊断仍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血清tPSA处于10~40μg/L的患者中,可明显提高诊断PCa的准确性,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游离PSA/总PSA(F/T)比值及肿瘤异常蛋白(TAP)3种肿瘤相关指标单独或联合诊断早期前列腺癌(PCa)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20例PCa患者(PCa组)和19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BPH组)为研究对象。所有纳入研究者均行血清PSA、游离PSA(f-PSA)及TAP水平的检测,并计算F/T比值。比较两组PSA水平、F/T比值以及TAP含量分布的差异,分析这3种指标单独或联合对PCa辅助诊断或早期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PCa组患者的血清PSA水平高于BPH组(P0.001),而F/T比值小于BPH组(P0.001)。PCa组的TAP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BPH组(P0.001)。PSA诊断PCa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5.83%、39.06%及57.05%,TAP诊断PCa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2.5%、49.48%和66.03%,PSA联合TAP诊断PCa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0.80%、67.19%和72.12%,其特异度和准确度高于单独PSA或TAP对PCa的诊断。TAP对PSA介于4~10 ng/ml灰区内PCa的诊断灵敏度高于F/T比值,特异度及准确度均低于F/T比值,但约登指数高于F/T比值。结论:PSA联合TAP诊断PCa具有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高的特点,对PCa的早期筛查及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8)Ga-PSMA-617PET/CT在初诊前列腺癌远处转移灶检测中的应用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05月至2018年05月接诊的68例初诊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有无发生远处病灶转移及转移类型分为无远处转移组、仅伴区域外淋巴结转移组、仅伴骨转移组、同时伴区域外淋巴结和骨转移组及伴内脏转移组5组,分析~(68)Ga-PSMA-617PET/CT检查不同的远处转移灶结果与患者发病年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Gleason评分、T分期、N分期间的关系。结果68例初诊前列腺癌患者中,~(68)Ga-PSMA-617PET/CT检查结果显示,无远处转移患者38例(55.9%)、远处转移性患者30例(44.1%)。远处转移患者较无远处转移患者具有更高的PSA水平、Gleason评分、T分期及N分期,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但发病年龄无明显差异(P=0.675)。无远处转移组、仅伴区域外淋巴结转移组、仅伴骨转移组、同时伴区域外淋巴结和骨转移组及伴内脏转移组的PSA水平与转移程度存在正相关(r=0.602,P0.0001),并提示当PSA≥37ng/mL时,即可能发生远处转移。结论推荐Gleason评分为8-10分、T分期为3-4、N分期为1的初诊前列腺癌患者,特别是当PSA≥37ng/mL时,行~(68)GaPSMA-617PET/CT检查,尽早发现患者远处转移灶及精准分期,有利于对患者制订更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前列腺特异抗原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例前列腺癌(PCa)、97例前列腺增生(BPH)和21例正常人进行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测定。结果显示,7例PCa患者PSA均明显增高(31.78±7.73ng/ml);97例BPH患者中30例(30.92%)PSA值>4.00ng/ml,其中16例PSA>10.00ng/ml。两者比较差异极显著(P<0.001)。提示:PSA可作为PCa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68Ga-PSMA PET/CT检查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高于传统影像学方法, 故将68Ga-PSMA PET/CT用于前列腺靶向穿刺可能会提高检出率。本文报道2例行68Ga-PSMA-11 PET/CT与经直肠超声认知融合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术的患者。通过对比患者MRI与PET/CT图像, 发现PET/CT靶点少于MRI, 分别行经直肠超声认知融合靶向穿刺。结果显示68Ga-PSMA-11 PET/CT与经直肠超声认知融合的前列腺靶向穿刺更精准。  相似文献   

7.
对6例怀疑前列腺癌患者采用新型肿瘤显像剂~(68)Ga-PSMA-11行PET/CT检查,以~(18)F-FDG护理方法为参考,依据~(68)Ga-PSMA-11药理作用特点调整护理方法,均顺利完成检查并获得满意的诊断图像。提示~(68)Ga-PSMA-11用于PET/CT检查可部分参考~(18)F-FDG护理方法,但具有自己的特色,不需要禁食禁饮、不需要测空腹血糖、显像剂可与呋噻米同时静脉注射等。  相似文献   

8.
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PSA与年龄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建立我国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患者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T PSA)各年龄段特异性的参考范围。 方法 对 913例年龄 30~ 89岁、初诊为BPH或可疑为前列腺癌 (PCa)的患者行血清T PSA及游离PSA(F PSA)检查。患者均行B超检查 ,对可疑PCa者经直肠超声引导下行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采用单因素回归分析及动态序列分析方法分析患者T PSA、F PSA及F/T比值与年龄变化的关系。 结果  10 3例患者经活检诊断为PCa ,检出率 11.3%。 810例BPH患者血T PSA及F PSA与年龄呈正相关 (r=0 .2 2 ,P <0 .0 0 1;r =0 .17,P <0 .0 0 1) ,F/T比值与年龄呈负相关 (r = 0 .16 ,P <0 .0 0 1)。T PSA及F PSA每年分别增加约 4 .4 %和 2 .7% ,F/T比值每年下降约1.3%。BPH患者年龄特异性T PSA值 4 0岁~为 0~ 1.5ng/ml;5 0岁~为 0~ 3.0ng/ml;6 0岁~为0~ 4 .5ng/ml;70岁~为 0~ 5 .5ng/ml;80岁~为 0~ 8.0ng/ml。  结论 BPH患者血清T PSA和F PSA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 ,而F/T比值与年龄呈负相关 ;建立年龄特异性的T PSA界值范围可以提高PSA诊断PCa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ROC曲线分析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总PSA(tPSA)和游离PSA/总PSA(fPSA/tPSA)3者在PSA灰区前列腺癌(PCa)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同顾性分析tPSA在4~10ng/ml之间的前列腺增生(BPH)患者75例和前列腺癌患者31例.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tPSA和fPSA,经直肠超声(TRUS)测定前列腺体积,计算fPSA/tPSA和PSAD.比较BPH组和PCa组间tPSA、PSAD和fPSA/tPSA各指标的差异,分析各指标在ROC曲线卜的面积、各指标的诊断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 PCa组与BPH组tP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a组fPSA/tPSA比值较BPH组降低(P<0.01),PSAD值较BPH组升高(P<0.05).ROC曲线下的面积从大到小为fPSA/tPSA>PSAD>tPSA.在诊断敏感性相同的情况下,fPSA/tPSA比值诊断特异性高于PSAD的诊断特异性.当fPSA/tPSA临界值取0.16时,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为67.7%和79.7%,PSAD临界值取0.12时,其灵敏度和特异性为61.3%和62.7%.结论 当tPSA在诊断灰区时,PSAD和fPSA/tPSA可以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fPSA/tPSA较PSAD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8F-PSMA PET/CT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在前列腺癌(PCa)与增生病变的鉴别诊断,以及在PCa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病理证实、未经治疗的PCa同时伴有腺体增生的患者59例,治疗前行18 F-PSMA PET/CT全身显像,其中PCa灶86个,前列腺增生灶35个。比较良恶性病灶SUVmax组间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获得cut-off值。进一步根据Gleason评分对PCa灶进行分组(≤6分为低危组,=7分为中危组,≥8为高危组),比较组间SUVmax并进行事后检验分析,同时对癌灶SUVmax与Gleason评分、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Ca灶的SUVmax显著高于增生灶,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27.659,P0.001),以SUVmax8.85作为cut-off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43,诊断PC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9.77%和91.43%。PCa低、中、高危组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57,P=0.163),事后检验两两组间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744,P=0.191,P=0.075)。此外,PCa灶SUVmax与Gleason评分、PSA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48,P=0.101,P=0.064)。结论 初步研究显示,18F-PSMA PET/CT SUVmax对前列腺病变良恶性鉴别具有较高价值,以SUVmax8.85作为cut-off值可获得较为理想的诊断效能。对于PCa分级及预后预测,18F-PSMA PET/CT SUVmax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及相关新参数在前列腺癌(PCa)早期筛查的诊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9月行前列腺穿刺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新参数前列腺游离抗原比值比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f/t)/PSAD]、PSA质量(PSAM)、PSA质量比(PSAMR)与总PSA(tPSA)、游离PSA(fPSA)、PSA游离抗原比值(f/t 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等指标对PCa筛查的预测作用。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17例患者,其中病理确诊PCa317例,BPH 400例。当PSA在0~20ng/mL时,tPSA、f/t PSA、PSAD、(f/t)/PSAD、PSAM及PSAMR在PCa组和BPH组中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当PSA在20~100ng/mL时,除f/t PSA外(P0.05),tPSA、PSAD、(f/t)/PSAD、PSAM及PSAMR在两组中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t)/PSAD在PSA灰区时诊断效能最高,取截点为0.475时,灵敏度为72.28%,特异度为61.07%。PSAMR在灰区外诊断效能较好,取截点为0.135时,灵敏度为66.17%,特异度为55.95%。而PSAM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作用不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T PSA)水平及游离PSA比值 (F/T)在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与前列腺癌 (PCa)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 对 10 3例PCa患者及 810例BPH患者T PSA及F/T值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BPH患者血清T PSA <4、4~及 >10ng/ml者分别占 71.7%、2 2 .1%、6 .2 % ,PCa患者分别为 10 .7%、17.5 %和 71.8% ,两组间差别有极显著性意义 (P<0 .0 0 5 )。当F/T值 <0 .16时 ,两组患者血清T PSA <4及 4~ 10ng/ml的例数差别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0 5 ) ;但T PSA >10ng/ml的患者 ,两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0 .1

10ng/ml时 ,F/T值则无明显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态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和总PSA(T—PSA)及F—PSA/T—PSA比值(F/T比值)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和45例前列腺癌(PCa)患者血清F—PSA和T—PSA水平,并计算F/T比值。结果:BPH与PCa组患者T—PSA、F—PSA值经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F/T比值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在PCa的诊断灰区(T—PSA值4.0—10.0μg/L)中,F—PSA及F/T比值能有效区分BPH与PCa(P<0.05),单独以T—PSA或F—PSA作为PCa的诊断指标,其敏感度虽高(88.89%,84.44%),但其特异性较低(仅为53.33%,56.67%),而以F/T比值作为PCa的诊断指标,在保持较高敏感度的同时,其特异性也可显著提高(P<0.05)。结论:F—PSA及F/T比值的引入,使PSA作为PCa的诊断指标更为有效,尤其在PCa的诊断灰区,同时F/T比值可显著提高PSA对PCa诊断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前列腺特异抗原对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联合检测血清中总 PSA(t- PSA)、游离 PSA(f- PSA)以及 f- PSA/ t- PSA比值 ,探讨其对前列腺癌 (PCa)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微粒子酶免疫法 (MEIA)检测 6 2例正常人、78例前列腺增生症 (BPH)和 2 4例PCa患者血清中 t- PSA、f- PSA,并得出 f- PAS/ t- PSA比值。计算资料以 x± s表示 ,两组均数比较经 t检验。结果 :单独以 t- PSA >4.2μg/ L或 f- PSA >0 .93μg/ L作为对 PCa的诊断指标 ,其特异性分别为 6 1.5 %、42 .3% ,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6 4.5 %、42 .9% ,而以 f- PSA/ t- PSA比值 <0 .11作为对 PCa的诊断指标 ,其特异性和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87.2 % ,83.4% ,显著高于 t- PSA和 f- PSA(P <0 .0 0 1)。结论 :当血清 t- PSA超过正常时 ,f- PSA/ t- PSA的比值对 PCa和 BPH的鉴别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18)F-FDG PET/CT常规显像和速尿促排延迟显像在尿路上皮癌的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患者(包括因泌尿系统占位性病变就诊者51例和镜下血尿原因未明者19例)的~(18)F-FDG PET/CT常规和速尿促排延迟显像图像,并收集患者的手术或活检的组织病理学诊断、临床症状和随访结果。速尿促排对尿路放射性的清除效果分为优良、良好和差3个等级。当CT所示病变处PET显像放射性分布明显高于周围尿液并能与尿液清楚区分者则考虑为肿瘤阳性。对PET/CT所发现的病灶计算SUV_(max)、SUV_(ave)和肿瘤/尿液比值。结果:70例患者中,46例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尿路上皮癌,包括10例肾盂尿路上皮癌、14例输尿管尿路上皮癌和22例膀胱尿路上皮癌。5例确诊为尿路良性病变,19例镜下血尿查因者临床随访大于1年未发现尿路恶性肿瘤。在63例行速尿促排延迟显像患者中,速尿促排成功率为96.8%。在39例同时行常规和速尿促排显像的尿路上皮癌中,肉眼分析肿瘤阳性率从常规显像的17.9%明显提高到速尿促排显像的89.7%。肿瘤/尿液比值从速尿促排前的(2.77±3.15)提高到促排后的(10.17±11.39)(t=-4.358,P=0.000)。速尿促排对尿路上皮癌病灶的阳性检出影响分别为膀胱肾盂输尿管。尿路上皮癌的~(18 )F-FDG摄取明显高于肝脏放射性,两者的SUV_(max)分别为(19.63±15.34)、(3.28±0.60)(t=-7.223,P=0.000)。~(18 )F-FDG PET/CT对尿路上皮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1.3%、87.5%和90.0%,对区域淋巴结转移灶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5.7%、90.9%和89.6%。46例尿路上皮癌患者中,9例(19.6%)全身PET/CT显像诊断有远处转移,其中8例(17.4%)因此而更改了治疗方案。结论:速尿促排延迟显像对尿路上皮癌的~(18)F-FDG PET/CT诊断是必需的,~(18)F-FDG PET/CT常规显像结合速尿促排显像在尿路上皮癌的诊断和分期方面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直肠指检(DRE)、经直肠超声(TRUS)、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t-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4.0μg/L PC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4月至2012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超声科PSA≤4.0μg/L的前列腺穿刺患者共343例,年龄30~91岁。将患者按PSA含量0.0~1.0μg/L、1.1~2.0μg/L、2.1~3.0μg/L、3.1~4.0μg/L分为4组,评价DRE、TRUS、f-PSA/t-PSA、PSAD在不同PSA水平下PCa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同时按年龄分为5组:≤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评价不同PSA水平下不同年龄患者PCa的检出率。结果:343例患者中,共检出PCa 65例,检出率19.0%。PSA含量0.0~1.0μg/L、1.1~2.0μg/L、2.1~3.0μg/L、3.1~4.0μg/L时PCa的检出率分别为16.28%(21/129)、17.17%(17/99)、21.82%(12/55)、25.00%(15/60)。PSA≤2.0μg/L时,f-PSA/t-PSA比值在PCa和非PCa患者中没有明显差异(P0.05),而PSA2.0μg/L时有明显差异(P0.05)。而PSAD值在PCa组与非PCa组中分别为(0.09±0.16)μg/L/ml、(0.06±0.07)μg/L/ml,没有明显差异(P0.05)。随着PSA含量的升高,PCa的检出率相应升高,各年龄段的检出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当PSA含量在2.1~4.0μg/L时,若DRE/TRUS异常,则应引起重视,定期随访,监测PSA变化;若f-PSA/t-PSA≤0.15,伴或不伴DRE/TRUS异常,均应该行前列腺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而对于PSA在0.0~2.0μg/L时,DRE、TRUS、f-PSA/t-PSA比值和PSAD均不能有效诊断PCa。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68Ga标记的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68Ga-PSMA)PET/CT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并探讨68Ga-PSMA PET/CT对术前制订保留血管神经束(NVB)和淋巴结清扫策略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68Ga-PSMA PET/CT检查的46例初诊疑似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66.50(60.00,69.25)岁,中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15.97(8.58,33.10)ng/ml。46例中,41例68Ga-PSMA PET/CT检查诊断为肿瘤,6例诊断有淋巴结转移;5例诊断为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炎。46例中40例同期行mpMRI检查,33例诊断为肿瘤,6例诊断有淋巴结转移;46例中17例同期行^11C-胆碱PET/CT检查,12例诊断为肿瘤,4例诊断有淋巴结转移。41例PSMA-PET/CT诊断为前列腺癌的患者中,高危22例,中危19例;其中37例行mpMRI检查,15例行^11C-胆碱PET/CT检查。41例均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根据68Ga-PSMA PET/CT显示的肿瘤位置,术前制订NVB处理策略:若肿瘤邻近前列腺单侧包膜,则保留健侧的NVB;若肿瘤局限于前列腺内,则保留双侧NVB。共16例保留了NVB(单侧6例,双侧10例)。对中高危组患者常规行淋巴结清扫。采用配对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68Ga-PSMA PET/CT、mpMRI、^11C-胆碱PET/CT对病灶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测68Ga-PSMA PET/CT的SUVmax值与Gleason评分和治疗前PSA值的相关性。结果 41例行根治术患者术后病理确诊为前列腺癌,手术切缘均未见癌组织;中位Gleason评分8(7,9)分;病理分期20例≤pT2c期,21例≥pT3期;7例淋巴结阳性(11枚阳性淋巴结)。术后30 d内7例(17.1%)发生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均≤2级。41例术后随访中位时间16(12,20)个月,术后1、6、12个月分别有19例(46.3%)、39例(95.1%)、41例(100.0%)恢复控尿。5例未行手术的患者中,4例行抗生素治疗后PSA下降;1例PSA未下降者行穿刺活检,病理未见癌。68Ga-PSMA PET/CT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为100.0%(41/41),显著优于^11C-胆碱PET/CT[80.0%(12/15),P=0.016]和mpMRI[83.7%(31/37),P=0.009];特异性为100.0%(5/5),与^11C-胆碱PET/CT[100.0%(2/2),P=1.000]和mpMRI [33.3%(1/3),P=0.10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1例中,68Ga-PSMA 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71.4%(5/7)]与^11C-胆碱PET/C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0%(3/4),P=1.000],与mpMR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7%(1/6),P=0.016]。Gleason评分≥8分与<8分患者68Ga-PSMA PET/CT的原发灶SUVmax值分别为19.60(9.58,24.38)与8.55(5.18,12.88);治疗前PSA值≥20 ng/ml与<20 ng/ml患者的SUVmax值分别为19.40(13.00,23.5)与8.40(5.35,13.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8Ga-PSMA PET/CT对前列腺癌原发病灶诊断的敏感性高、特异性高,术前可根据PSMA PET/CT显示的肿瘤位置,制订是否保留NVB的处理策略;但其对淋巴结转移灶诊断的敏感性还不足以指导术前制订淋巴结清扫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1C-胆碱PET/CT显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42例PSA升高的可疑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组,5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为阴性对照组,静脉注射7.4 MBq/kg 11C-胆碱5 min后行仰卧位盆腔PET/CT显像,可疑转移者行全身显像。测量最高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并计算前列腺病灶与肌肉组织SUVmax的比值T/B。结果经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者2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者25例(含对照组),两者的T/B值分别为4.32±1.35和1.68±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C-胆碱PET/CT显像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为81.8%(18/22),特异性为84.0%(21/25)。PET/CT显示9例前列腺癌患者伴骨和(或)淋巴结及肺转移。22例前列腺癌者SUVmax与PSA值、Gleason评分值无相关性(P>0.05)。结论11C-胆碱PET/CT显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前列腺按摩后尿液中PCA3mRNA及PCA3mRNA密度的定量检测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灰区前列腺癌(PCa)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sPSA在4~10ng/ml的BPH或PCa患者200例,收集其前列腺按摩后尿液,离心取细胞沉淀物,提取总RNA,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PSAmRNA、PCA3mRNA的含量,以PSAmRNA来校正尿液中的前列腺癌细胞。以PCA3mRNA/PSAmRNA表示PCA3mRNA的含量,经直肠B超测定前列腺体积,计算PSAD和PCA3mRNA密度(PCA3mRNA/D)。以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用ROC曲线对PCA3mRNA及PCA3mRNA/D诊断PSA灰区PCa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PCa组的tPSA、PSAD均较BPH组升高(P0.05或0.01)。PCa组PCA3mRNA(P=0.009)含量及PCA3mRNA/D比值(P=0.005)均高于BPH组;以2.01为截断值时,尿PCA3mRNA/D比值诊断PCa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3(95%CI:0.790~0.869),其诊断PC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3%和66.7%。尿PCA3mRNA/PSAmRNA比值诊断PCa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1(95%CI:0.666~0.997),以0.27为截断值时,其诊断PC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86.5%和77.5%。结论:PCA3mRNA含量和PCA3mRNA/D两个指标定量检测,可以显著提高检出PSA灰区PCa的敏感度,可用于早期PCa的诊断。其中PCA3mRNA/D具有更好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PC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检查的PCa患者23例、BPH患者22例及正常对照组8例,分别比较其前列腺灌注参数的差异,包括相对负性强化积分(rNEI)、相对平均达峰时间(rMTE)和相对最大下降斜率(rMSD).结果 外周带PCa组rNEI值高于BPH组外周带(t=11.64,P<0.001)和正常外周带(t=11.79,P<0.001);外周带PCa组rMTE值低于BPH组外周带(£=3.50,P=0.002)和正常外周带(t=3.78,P=0.001).中央带PCa组rNEI值高于BPH组中央带(t=6.99,P<0.001)和正常中央带(t=10.32,P<0.001);BPH组中央带rMSD值高于中央带PCa组(t=2.30,P=0.027)和正常中央带(t=3.15.P=0.001).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rNEI对PCa具有诊断意义,选择最佳诊断阈值为6.44.敏感性为91.3%(21/23)、特异性为81.8%(18/22).结论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的rNEI可作为鉴别PCa与BPH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