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青海南山构造带发育北西—南东向展布的印支期花岗岩带,其研究对厘清古特提斯演化阶段西秦岭造山带与南祁连构造带的衔接转换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当家寺花岗岩体是由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的复合花岗岩基。本文对当家寺花岗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40.1±2.1 Ma和241.0±2.6 Ma,属于中三叠世。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岩体相对高硅(SiO_2=66.37%~73.99%)和富钾(K_2O=3.37%~4.73%),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岩石稀土配分曲线表现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具中等程度的铕负异常(δEu=0.32~0.64)。微量元素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K,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岩石成因研究表明其形成于下地壳基性岩为主的源岩的部分熔融,同时存在一定程度幔源岩浆贡献。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认为当家寺花岗岩体形成于洋壳俯冲阶段,可能为宗务隆洋向南俯冲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东昆仑金水口花岗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龙晓平  金巍  葛文春  余能 《地球化学》2006,35(4):367-376
金水口岩体出露于东昆仑北坡,岩性主要为含石榴子石的过铝花岗岩和不含石榴子石的二长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自该岩体从金水口群解体以来,其形成时代一直制约着该地区构造演化的恢复。对锆石内部结构、阴极发光图像特征和Th/U比值的研究表明,金水口岩体中锆石主要为岩浆锆石,个别含有残留锆石核。锆石U-Pb同位素LA-ICPMS和SHRIMP原位分析结果显示,金水口电站周围的石榴堇青花岗岩及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形成年龄分别为(411±17)Ma和(396±18)Ma,说明金水口岩体为早泥盆世的花岗质侵入体,是在早古生代末由柴达木地块基底富Si和Al的地壳物质重熔的产物。该套S型花岗岩记录了古元古代的两期源区物质信息(约1.63Ga和约1.78Ga),代表了东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末期的一期重要岩浆热事件。  相似文献   

3.
浙东南地区(江绍断裂带东南)是位于华南东北部濒太平洋的沿海地区,是理解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重要地区。本次研究选取岩坦、梁弄、新铺3个典型的岩体进行岩相学、锆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并结合前人对该地区花岗岩体的研究结果,探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与岩浆活动之间的关系。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新铺花岗岩的年龄为(145.8±1.4) Ma,表明浙东南地区晚侏罗世仍存在岩浆活动的记录;梁弄花岗岩和岩坦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106.2±1.4)和(94.7±1.4) Ma,代表早白垩世晚期典型的岩浆活动。地球化学特征上,3个岩体均富SiO2、Al2O3,具有高的A/CNK,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型式图中具显著的负Eu异常,稀土元素总量偏低;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分布型式图中富集Rb、Cs、U、Th、Pb,亏损Ba、Sr、Nb、Ti,为典型的壳源型花岗岩。结合已有的资料,本次研究表明,新铺花岗岩形成在由侏罗纪挤压向白垩纪伸展转变的构造背景下,梁弄花岗岩和岩坦花岗岩形成在岩石圈减薄的伸展构造背景下,它们形成均受到了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夏日哈木矿区的闪长质岩体呈岩株状出露于矿区南东,岩性主要为石英闪长岩和闪长岩。年代学研究表明,石英闪长岩中岩浆锆石LA-ICP-MS U[CD*2]Pb谐和年龄为(243±1 ) Ma,MSWD=0.013,属早三叠世晚期。岩石学及化学成分显示其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闪长岩。稀土配分曲线呈现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的右倾分布特征((La/Yb)N=8.7~12.7),无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84~1.01)。岩石富集Rb、Ba、K等元素,而相对亏损Nb、Ta、P和Ti。岩石具有不均一的εHf(T)值(-9.0~-1.0)和古老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1.34~1.84  Ga)。结合试验岩石学资料判别,闪长岩主要起源于中元古代玄武质下地壳脱水部分熔融,富集地幔组分的加入可能是导致εHf(T)值和Hf模式年龄不均一的主要原因。微量元素及特征比值显示岩体形成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综合分析认为,早三叠世晚期东昆中隆起带整体处于俯冲晚期的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背景。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延边地区闹枝铜金矿区是否发育多期火山作用,笔者对矿区发育的火山岩开展详细的地质学、岩相学和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出露的安山岩与英安质晶屑岩屑凝灰岩之间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即安山岩的形成时间应早于英安质凝灰岩。其中,安山岩的岩浆结晶锆石U-Pb年龄为(125.8±2.5) Ma,含有(179.9±4.6) Ma的捕获锆石;英安质角砾凝灰岩的形成年龄为(107.6±2) Ma,英安质晶屑岩屑凝灰岩的形成年龄为(107.5±1.5) Ma。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两类火山岩均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板块俯冲环境下,由壳幔混合而成,分别对应于早白垩世屯田营组与金沟岭组。屯田营期岩浆与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火山喷发与次火山热液活动可能是导致闹枝中硫化型铜金矿床成矿的主要因素,金沟岭组的火山喷发与浅成作用是导致富金斑岩铜矿-浅成热液金矿床成矿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科克别克提基性杂岩体位于新疆额尔齐斯成矿带南部,于2016年发现铜镍矿体,具有良好的成矿潜力。本文报道了科克别克提基性杂岩体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特征,以期了解该岩体的形成时代、构造环境及岩石成因。科克别克提岩体受北西、北西西向构造控制,由角闪辉石岩、辉长岩及少量闪长岩组成。主要含矿岩相为角闪辉石岩,发育黄铁矿及黄铜矿,多呈星点状、细脉状及浸染状分布。科克别克提岩体镁铁比值介于0.8~2.0,为铁质基性岩,微量元素相对亏损相容元素(Cr,Co,Ni)及高场强元素(Nb,Ta,Zr,Hf,Th),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U,K,Pb,Sr)。稀土元素总量(∑REE含量)为(29.77~148.02)×10-6,随岩石基性程度增高而降低。各岩相稀土配分曲线大致平行,均为轻、重稀土分馏较强的右倾型。岩体硫化物中硫同位素δ34S值变化于-0.6‰~-0.4‰,呈幔源硫特征。本文测得科克别克提辉长岩和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30.3±0.7) Ma与(328.9±0.6) Ma,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本文认为科克别克提岩体形成于早石炭世中晚期碰撞后的伸展环境。另外,本文对矿体的成因做了初步的推测,认为科克别克提岩体是原生岩浆经过适度演化的产物,其深部经历以橄榄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之后中、上部岩浆上涌至现存空间并发生以斜方辉石为主的分离结晶。在此过程中,上地壳中硅的加入促使岩浆体系中硫达到饱和从而分溶出铜矿体。  相似文献   

7.
北秦岭两河口岩体位于太白地区,侵位于秦岭群杂岩中,主要岩性为眼球状花岗岩、片麻状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 本文研究的眼球状花岗岩和片麻状花岗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928±19 Ma 和940±12 Ma,岩石中还保留古元古代至中元古代的 继承锆石。眼球状花岗岩含有富铝矿物石榴子石和白云母。岩石的A/CNK 多大于1.1,具有高Si、富铝的特征,属于高钾钙 碱性系列。岩石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具有中等负Eu 异常。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 Ba, K 等)、亏损高场强元素 (Nb, Ta, Ti 等),具有明显的Ba, P, Sr 负异常。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眼球状花岗岩和片麻状花岗岩为S 型花岗岩。两河 口岩体初始Sr 同位素组成变化大,87Sr/86Sr(t)=0.701067~0.739451,具有较低的εNd(t)=-5.7~-3.3, 两阶段Nd 模式年龄为TDM2= 1.9~2.1 Ga。样品具有高的放射成因Pb 同位素组成,指示两河口岩体是壳源成因岩石,其源岩可能为秦岭群斜长角闪岩和 片麻岩。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两河口岩体源于新元古代陆壳碰撞晚期的构造转换阶段古老中下地壳的熔融作用,是对 Rodinia 超大陆汇聚事件的响应。  相似文献   

8.
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清白山岩体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411.6±8.2) Ma,为晚古生代早期岩浆活动产物。在地球化学组成上,清白山花岗岩体总体呈现过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特征。微量元素总体分异程度较强,以富集Th,U和K,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P,Ti等高场强元素为特征,岩浆来源为壳幔混合来源。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及区域地质特征,认为清白山花岗岩体是在晚古生代早期古亚洲洋板块向塔里木板块俯冲的同碰撞环境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四棵树岩体位于北天山缝合带中,是侵入依连哈比尔尕岛弧带中最大的一个花岗岩体,具有"钉合岩体"的构造意义。组成该岩体的岩石类型较多,大体上可分为3个侵入期次,依次为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花岗斑岩;其中第二侵入期次构成了该岩体的主体。岩石SiO2含量为57.85%~74.28%,K2O含量为1.95%~5.25%,Na2O含量为3.00%~4.50%,整体表现为高K、Ca碱性特征。∑REE=113.91×10-6~169.47×10-6,(La/Sm)N为1.77~3.16,(Gd/Yb)N为1.33~2.12,(La/Yb)N为3.41~5.64,δEu为0.37~0.82,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型特征;岩石具有Nb、Ta、Eu的亏损以及Th、Zr、Hf相对富集。通过形成环境判别,第一期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大部投在火山弧环境,板块碰撞前—后碰撞隆起阶段;第二期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大部投在后碰撞阶段;第三期花岗斑岩主要投在晚造山阶段。通过LA-ICP-MS对该岩体中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进行较为系统的锆石U-Pb测年,得出其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24.1±4.3)Ma、(314.9±4.1)Ma、(311.5±3.9)Ma。结合前人得出的巴音沟蛇绿岩中辉长岩的(344±3.4)Ma年龄,可初步得出北天山缝合带的形成时代应该为344~311.5Ma,碰撞造山作用主要发生在324~311Ma,随后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而四棵树岩体3期侵入岩可能分别代表了北天山造山带俯冲汇聚-碰撞-陆内造山各阶段构造-岩浆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冈底斯南缘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岩浆岩的成因及与新特提斯洋早期演化的关系,文章对冈底斯南缘汤 白地区斑状花岗岩的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LA-ICP-MS 锆石U-Pb 定年结果显示,斑状花岗岩的结晶年 龄为(190.37±0.87) Ma (MSWD=0.58),形成于早侏罗世。岩体以高SiO2 (75.20%~75.97%)、Na2O (3.39%~4.12%)、 Na2O/K2O 值(1.40~2.00) 和低MgO (0.32%~0.38%) 为特征,属于钙碱性I 型花岗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富集大 离子亲石元素(LILEs:如Rb、U 和K) 和轻稀土(LREEs),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如Nb、Ta 和Ti) 和重稀土 (HREEs),表明其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相关的岩浆弧环境。同时岩石具有较低的Mg#值(26.71~41.34,平均值为 35.26) 和与下地壳接近的Nb/Ta 值,指示岩浆主要起源于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结合前人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南冈底斯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的岩浆岩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相关岩浆弧环境,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起始时间至少早于本 文报道的汤白斑状花岗岩的结晶年龄(190.37±0.87 Ma)。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福建鹭峰山晶洞花岗岩的岩相学及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特征,并与台湾东部地区同时代的岩浆岩进行简要对比,探讨闽台地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特征及构造环境.鹭峰山岩体主要为中细粒晶洞碱长花岗岩,且具有特征性的晶洞构造,属A型花岗岩.鹭峰山晶洞花岗岩三个代表性岩石样品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84.5±1.0 Ma、81.8±0.6 Ma和84.9±0.5 Ma,结合其他晶洞花岗岩体的年龄资料,认为长乐南澳断裂带南东侧晶洞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93.8~81.8 Ma,属晚白垩世.岩浆作用具向东迁移现象,可能受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后撤作用控制.该次构造岩浆活动与台湾东部酸性岩浆作用属同一构造岩浆事件.  相似文献   

12.
对内蒙古北山南带东段的马山花岗岩体进行了LA-ICP-MS 锆石U-Pb 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马山花岗岩以花岗闪长岩为主,偏铝质-过铝质,中钾钙碱性特征,具有较高的SiO2(64.85%~79.17%)、Na2O+K2O(5.13%~6.62%),富钠(Na2O/K2O>1);在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上,配分曲线相对平缓,富集轻稀土元素,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且相对亏损,δEu=0.65~0.91,具有弱Eu 负异常;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亏损Ba、Nb、Ta、P、Ti,富集Rb、Th、U、K。通过LA-ICP-MS 锆石U-Pb 测年,马山花岗岩体的侵位年龄为281.8±3.2Ma。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马山花岗岩体是壳幔混合成因的,形成于早二叠世后碰撞伸展体制之下,北山南带于早二叠世晚期进入后碰撞裂谷伸展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13.
对内蒙古北山南带东段的马山花岗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马山花岗岩以花岗闪长岩为主,偏铝质-过铝质,中钾钙碱性特征,具有较高的SiO_2(64.85%~79.17%)、Na_2O+K_2O(5.13%~6.62%),富钠(Na_2O/K_2O1);在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上,配分曲线相对平缓,富集轻稀土元素,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且相对亏损,δEu=0.65~0.91,具有弱Eu负异常;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亏损Ba、Nb、Ta、P、Ti,富集Rb、Th、U、K。通过LA-ICP-MS锆石U-Pb测年,马山花岗岩体的侵位年龄为281.8±3.2Ma。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马山花岗岩体是壳幔混合成因的,形成于早二叠世后碰撞伸展体制之下,北山南带于早二叠世晚期进入后碰撞裂谷伸展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14.
陈俊  孙丰月  王力  王硕  李睿华 《世界地质》2015,34(2):283-295
滦家河花岗岩体是胶东金矿区内的重要岩体,其岩性主要为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滦家河花岗岩形成于149±2 Ma,属晚侏罗世。滦家河花岗岩Si O2的含量为64.58%~72.05%,相对较高;A/CNK值为0.98~1.22。微量元素特征显示,滦家河花岗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K,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P;稀土元素特征显示轻稀土强烈富集,重稀土极度亏损,轻微正铕异常。岩石的Nb/La和Nd/Th比值显示壳源花岗岩的特征,Rb/Sr比值暗示可能有部分幔源物质混入。结合区域地质分析认为,侏罗纪开始,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引发大规模幔源岩浆底侵,导致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滦家河花岗岩。  相似文献   

15.
西藏北冈底斯早白垩世花岗岩分布广泛;扎独顶岩体作为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其分布广泛,呈岩基型式产出,在岩性上属二长花岗岩。在岩石化学上扎独顶岩体具有富Si O2(70.05%~74.97%)和K2O(4.09%~5.35%),贫Ca O(0.93%~2.19%)、Ti O2(0.22%~0.52%)和Al2O3(12.81%~14.24%)的特征;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A/CNK=0.99~1.0)高钾钙碱性系列。岩体稀土元素总量偏高(∑REE=199.36×10-6~247.91×10-6),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HREE=5.82~6.88),Eu负异常明显(δEu=0.30~0.45),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呈向右缓倾的V型。微量元素显示其富集Rb、Th、K、Zr和Hf,亏损Nb、Ta、Sr、Ba、P和Ti,(Zr+Nb+Ce+Y)平均值为427.63。全岩锆石饱和温度(828~838°C)表明岩浆形成温度高。上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扎独顶岩体为A型花岗岩。扎独顶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03.8±1.0)Ma,表明其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在构造判别图解上位于碰撞后的A2型花岗岩区,是在碰撞后岩石圈伸展背景下,由于软流圈物质上涌导致岩石圈地幔与壳源熔体部分熔融并经历过一定程度的混合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丛源 《地质与勘探》2012,48(4):790-798
[摘 要]金窝子金矿是新疆东部重要的金矿床之一,其赋矿围岩为上泥盆统金窝子组火山碎屑岩-沉积岩和金窝子片麻状花岗岩。前人研究显示金窝子片麻状花岗岩形成时代为356~392Ma,变化范围较大,且与金窝子组底部有片麻状花岗岩砾石的地质事实不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金矿床成矿作用和成矿地质背景的研究。金窝子片麻状花岗岩准确时代的确定,是研究该金矿成矿规律和构造岩浆演化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本文采用高精度LA-ICP-MS 方法对金窝子片麻状花岗岩进行锆石U-Pb 定年和Hf 同位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片麻状花岗岩岩浆结晶时代为429.1±2.7Ma,形成于中志留世,结合野外观察认为岩体时代应早于金窝子组地层,两者为不整合关系。锆石的εHF(t)值和Hf 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介于-3. 5~+1.2 和2545Ma~3072Ma 之间。地球化学资料显示,片麻状花岗岩轻稀土(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 Rb、Th 和K) 相对富集,Nb、Ta 和Ti 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A/ CNK 在1.13~1.14之间,具有高K 钙碱性系列岩石的特征和岛弧钙碱性岩浆活动的特征,该岩体的形成与南天山洋早古生代晚期的闭合以及后来塔里木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板块的碰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对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碱长花岗岩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碱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66±1)Ma,表明该侵入体是中侏罗世侵位形成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成分显示其属于碱性、具A型花岗岩特征。岩石高硅(w(SiO2)=74.80%~76.34%)、富碱(w(Na2O+K2O)=7.94%~8.71%)、高铁镁比(TFeO/MgO=13.54~24.28)、贫钙(w(CaO)=0.10%~0.21%)、贫镁(w(MgO)=0.08%~0.16%)和低钛(w(TiO2)=0.07%~0.10%);稀土配分曲线呈现"海鸥式"分布特征,显示强烈的Eu负异常(δEu=0.09~0.17);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具有较高质量分数的有Zr(128.95×10-6~156.32×10-6)、Yb(4.93×10-6~5.35×10-6)和Y(40.93×10-6~56.75×10-6),较低质量分数的有Sr(23.16×10-6~37.14×10-6)、Ba(186.13×10-6~231.31×10-6),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显示明显的Sr、Ba和Ti的负异常。以上特征表明,碱长花岗岩为A型花岗岩。岩石具有高的Rb/Sr值(4.26~7.81,平均为6.12)和Rb/Nb值(10.2~14.7,平均为12.7),显示出壳源岩浆的成分特征。综合分析表明,碱长花岗岩为低压下长英质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w(Rb)-w(Yb+Ta)图解、w(Rb)-w(Y+Nb)图解、w(Ta)-w(Yb)图解、w(Nb)-w(Y)图解、Ce/Nb-Y/Nb图解、Ce/Nb-Yb/Ta图解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研究表明,碱长花岗岩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的构造环境,并与松辽盆地及其周围的花岗岩一起暗示松辽盆地是在中侏罗世造山作用之后伸展的构造环境下形成的陆内盆地。  相似文献   

18.
Koka花岗岩位于厄立特里亚Nakfa地区以西,是Koka金矿床的主要赋矿围岩.岩体具有富SiO2(67.94%~78.40%)、Na2O+K2O(5.86%~8.76%)、Al2O3(11.05%~16.51%)、FeOT(2.46%~3.80%),弱过铝质-强过铝质(A/CNK为1.09~1.55),低CaO(0.06%~1.85%)、MgO(0.15%~0.39%)的主量元素特征,同时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强烈亏损Sr、P、Ti元素,REE分配曲线呈现燕式分布和明显的负铕异常,表明岩体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岩体锆石LA-ICP-MS U-Pb年龄显示其成岩年龄为851.2±1.9 Ma,属早新元古代,不同于区域上广泛分布的与造山后伸展作用相关的A型花岗岩(650~540 Ma),结合区域研究成果认为,其可能形成于由俯冲作用而引起的弧后拉张环境.岩体锆石具有一定的Ce正异常,Ce4+/Ce3+变化范围为3.86~146.31,平均为32.4,指示岩浆的氧逸度相对较低,结合岩浆源区为较“干”的体系特征,暗示该岩体成矿潜力较低,难以形成相关的大型、超大型矿床.   相似文献   

19.
位于扬子板块西北缘宁强地区的大安花岗岩体,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但其形成时代却有一定的争议,成因及地质意义尚未明确.对大安花岗岩体进行详细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年龄为212.3±1.6 Ma和212.48±0.43 Ma,属晚三叠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花岗闪长岩相对高硅(67.61%~69.02%)、高Al2O3(16.14%~16.80%),Na2O > K2O,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Ba)和轻稀土元素,Eu负异常不明显,强烈富集Sr(538×10-6~907×10-6)和亏损Y(3.10×10-6~3.90×10-6),高Sr/Y比值(138~291),表现出明显的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大安花岗岩体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是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后期伸展体制下,由于地幔物质上涌带来的热量导致加厚基性下地壳脱水熔融,形成了具有埃达克质性质的岩浆.   相似文献   

20.
闾井岩体是西秦岭"五朵金花"岩体群的成员之一。岩石类型主要为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含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及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对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_Pb定年分别获得221±1 Ma(N=20,MSWD=0.11)、221±1 Ma(N=24,MSWD=0.04)和218±1 Ma(N=15,MSWD=0.13)的年龄,表明该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其中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比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略早。该花岗岩的A/CNK=1.02~1.16,Na_2O+K_2O=7.65%~8.84%,K_2O/Na_2O=1.37~1.82,属于过铝质-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为I型花岗岩。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型,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具有显著的负Eu异常。地球化学上总体富集Rb、Th、K元素,不同程度亏损Sr、Nb、P、Ti元素。锆石饱和温度计算显示,闾井岩体成岩温度为736~818℃。该岩体与"五朵金花"岩体群中的中川岩体具有相似的形成时代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闾井岩体与中川岩体可能具有相似的成岩机制,其外围可能也具有和中川岩体一样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