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十余年来,局限性肾肿瘤的外科治疗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目前对于肿瘤直径4cm且≤7cm的临床T1b期肾肿瘤,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仍存在争议。本文介绍了T1b期肾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情况,并对手术方式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T1b期肾肿瘤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手术经验,探讨其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2014年3月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31例T1b期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35例T1a期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31例T1b期患者中,除1例因切缘阳性改行后腹腔镜根治术外,其余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者。围手术期1例发生漏尿,无其它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1b期肾癌是一种创伤小、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的手术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1b期肾癌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后分肾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自2012年2月到2015年8月38例T1b期单侧、单发肾癌在我院实行后腹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99mTc-DTPA肾核素扫描的方式监测术前及术后6个月肾小球滤过率(GFR)变化情况。结果 T1b期肾癌经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平均血肌酐水平[(74.5±10.2)μmol/L]较术前[(73.4±11.0)μmol/L]无明显变化,统计学无明显差异(P0.05),而术侧肾术后GFR平均水平[(50.5±10.5)mL/min]较术前[(63.3±11.5)mL/min]明显下降,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健侧肾脏术后GFR平均水平[(68.9±10.1)mL/min]较术前[(68.3±11.0)mL/min]变化不明显,统计学无差异(P0.05)。结论 T1b期单侧单发的肾癌采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后术侧肾GFR可出现明显的下降,但健侧肾GFR及总肌酐水平无明显变化。对于临床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腹腔镜和开放肾部分切除术两种经典术式治疗T1b期肾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2月本中心215例接受肾部分切除术治疗的T1b期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7例,女88例;平均年龄56.4(21~77)岁;左侧102例,右侧113例;肿瘤平均直径5.7(4.5~6.5)cm。155例患者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LPN),60例患者行开放肾部分切除术(open partial nephrectomy,OPN)。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生存预后情况等指标。结果:LPN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14.2±21.7)min,OPN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17.3±29.2)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两组平均热缺血时间分别为(23.6±9.3)min和(20.1±5.8)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两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52±123.8)ml和(238±164.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两组术后并发症分别为5.2%(8/155)和5.0%(3/60)。其中LPN组6例出血,2例尿瘘;OPN组2例出血,1例尿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N组和OPN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6.0±0.9)d和(8.6±1.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两组术后平均随访52.2(28~89)个月,LPN组4例局部复发,OPN组3例局部复发;两组中各有2例肺转移。随访期间,两组无肿瘤相关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选择性的T1b期肾肿瘤具有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近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与开放手术组相近,是一种可行的治疗T1b期肾肿瘤的技术手段,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1期肾癌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2月收治31例T1期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9例,女12例,平均年龄(52.0±12.8)岁。左侧13例,右侧18例。肿瘤平均直径(2.7±1.4)cm。患者均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术中及术后未见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03.6±27.3)min,术中平均热缺血时间(23.0±8.1)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0.0±22.6)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0±0.6)d。术后病理示手术切缘组织均为阴性。术后平均随访时间(6.3±4.2)个月,所有患者肾功能正常且肿瘤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1期肾癌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同时可最大限度保留患者肾功能。  相似文献   

7.
肾部分切除术后术肾功能影响因素3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肾部分切除术后术肾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09年7月37例肾癌患者行开放肾部分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为双侧肾癌患者。采用99 mTc-DTPA肾核素扫描评估术前及术后3月术侧肾的肾小球滤过率(GFR)。术中所有患者行单独肾动脉阻断。统计学分析应用t检验和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手术时间80~195min,平均(122.51±25.86)min。肾动脉阻断时间(24.51±8.05)min。肿瘤大小(3.62±0.76)cm。术前及术后3月术肾GFR分别是(47.19±6.85)、(30.40±8.87)mL/min。术侧肾术后GFR下降(16.79±6.35)mL/min,与术前相比下降约34%。经随访3~21月,无复发及转移病例。患者全部无瘤生存。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04)、术前术肾GFR(P=0.000)及肾动脉阻断时间(P=0.000)对术肾功能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术前术肾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动脉阻断时间是影响术后肾功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_(1a)期肾细胞癌7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1 a期肾细胞癌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7月至2008年12月我院为73例T1 a期肾细胞癌患者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73例手术均获成功。经腹腔途径39例,腹膜后途径34例,手术时间60~100m in,平均76m in。肾动脉阻断时间15~32m in,平均21m in。术中出血20~60m l,均未输血。术中需缝合集合系统2例。术后病理:肾透明细胞癌67例,乳头状肾细胞癌5例,集合管癌1例,切缘均阴性。术后住院5~10d,平均6.3d。随访3~54个月,平均30.6个月,肿瘤无复发、转移。结论: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1 a期肾细胞癌安全可行,熟练的腹腔镜技术有助于此术式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LPN)与开放性肾部分切除术(OPN)治疗T_(1a)期肾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72例保留肾单位手术(NS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LPN 38例(LPN组),行OPN 34例(OPN组)。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肾脏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区引流管留置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及患肾肾小球滤过率(GFR)变化,以及术后随访6~36个月有无肿瘤复发情况。结果:LPN组与OPN组患者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和患肾GF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N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OPN组(P0.05),而术中肾脏热缺血时间长于OPN组(P0.05)。术后随访6~36个月,未见局部复发,均无转移。结论:尽管LPN术中肾缺血时间稍长,但与OPN相比,LPN治疗早期局限性肾肿瘤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更微创,是一种更好的治疗T_(1a)期肾肿瘤的手术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阻断肾动脉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1a期肾癌的临床经验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单位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93例T1a期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1例,女32例,肿瘤直径[2.9±0.5(1.0~3.9)]cm,肿瘤位于左肾43例,右肾50例。所有患者均行非阻断肾动脉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肾功能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者,手术时间[93±16(70~140)]分钟。术中出血[110±28(20~280)]ml,均未输血。术后住院时间[9.5±2.0(7~15)]天。术后病理报告切缘均为阴性。术前尿素氮及肌酐的均值分别为(5.0±0.7)mmol/L、(68.4±15.3)μmol/L;术后1周复查血尿素氮及肌酐均值分别为(5.6±0.8)mmol/L、(73.7±11.6)μmol/L(P0.05)。术中及术后无明显并发症。术后随访[37±4.5(12~60)]个月,患侧肾功能正常,肿瘤无复发及转移。结论非阻断肾动脉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1a肾肿瘤安全、有效,可将潜在的肾脏热缺血损伤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人们对身体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T1b期(4cm肿瘤最大直径≤7cm)肾细胞癌患者因体检而被发现。针对此类早期肾癌患者的治疗,手术治疗的两种方式为肾根治性切除术和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由此而生,对于一个T1b期肾细胞癌的患者,什么样的因素决定患者应该接受何种手术治疗,争论其实由来已久。随着肾癌肿瘤特性及其生长规律的研究的不断深入,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寻求影响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术(LNSS)后肾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检测LNSS的安全性,明确肾脏热缺血安全时间.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30例次LNSS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99Tcm-二乙三胺五乙酸肾动态显象检测肾小球滤过率(GFR),术前、术后24h及术后一周检测血肌酐水平,统计分析影响术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1b期肾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2年10月我院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17例T1b期肾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单侧。肾肿瘤,对侧肾功能正常。其中男/女=9/8,左/右=7/10。所有患者TNM分期肾癌符合T1bN0M0(直径4.1~7.0cm)。患者年龄36~80(55.3±21.5)岁,肿瘤直径为4.1~5.7(4.6±0.4)cm。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103~210(160.2±36.2)min,肾动脉阻断时间14~35(23.1±7.3)min,术中估计卅血量20~360(170.5±70.4)ml,术后住院天数4~13(8.7±3.4)d,患者术前血清肌酐为55~120(89.3±20.2)μmol/L,术后3天内血清肌酐为63~126(101.2±19.8)μmol/L。术后病理:透明细胞癌15例,乳头状肾细胞癌1例,粘液小管状梭形细胞癌l例。术后随访4~60(25.3±19.2)个月,所有患者均存活,无肾脏肿瘤的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末次随访时患者血清肌酐为58~114(93.2±20.6)μmol/L。术中2例患者行集合系统修补,术后所有患者均无尿漏发生。1例患者出现。肾周少量血肿,严格卧床后血肿逐渐吸收。结论: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手术治疗位置合适的T1b期肾癌患者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肿瘤中短期控制情况良好,但远期疗效尚待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及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D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nephron sparing surgery,NSS)治疗T1b期肾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作者单位收治的53例行3D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的T1b期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NSS,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70~220分钟,平均(142. 6±45. 1)分钟。热缺血时间14~35分钟,平均(24. 2±6. 6)分钟。术中出血量50~300ml,平均(104. 2±48. 6) ml。所有患者术中均未输血。术后1天血肌酐56~141μmol/L,平均(85. 1±21. 3)μmol/L。术后住院4~11天,平均(5. 9±1. 8)天。3例患者因肿瘤贴近集合系统,术后出现尿漏,予以留置双J管,随访未出现尿漏。术后病理提示:透明细胞癌44例,乳头状癌3例,嫌色细胞癌6例。术后随访3~42个月,平均(27. 3±21. 5)个月。术后1个月血肌酐39~135μmol/L,平均(67. 4±18. 1)μmol/L;术后3个月血肌酐45~129μmol/L,平均(70. 3±15. 2)μmol/L;术后6个月血肌酐41~137μmol/L,平均(68. 1±19. 1)μmol/L。术后1天血肌酐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血肌酐较术后1天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之间血肌酐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53例患者术后随访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3D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T1b期肾癌,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的同时,能很好的保留余肾的功能,兼具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临床T1b期肾癌选择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RLPN)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15例临床分期为T1 bN0M肾癌并行RLPN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2.8±4.8)岁,肿瘤平均直径(5.3±1.8)cm.RENAL评分低复杂2例,中复杂7例,高复杂6例.结果 1例因术中切穿肾盂,开放血流后出血不能控制,改为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LRN),14例成功完成RLPN,无中转开放,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48.9±18.6) min;平均热缺血时间(28.2±6.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68.6±19.6)mL;平均术后拔出引流管时间(2.86±0.58)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9.6±1.6)d.术后共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包括2例患者出现短暂血肌酐升高(Clavien分级Ⅰ级),1例患者出现高热39.5℃(Clavien分级Ⅰ级),1例患者术后输血(Clavien 分级Ⅱ级),1例患者术后漏尿(Clavien分级Ⅲ级).标本切缘和基底肉眼及镜下观察均阴性;术后3个月复查平均血肌酐(73.2±2.8) μmol/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随访6 ~52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与转移.结论 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临床T1b期肾癌安全可靠,疗效良好,术后对肾功能影响小,短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我院因肾脏恶性肿瘤行单侧根治性肾切除术后患者肾功能的变化情况,探讨肾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因肾脏恶性肿瘤行单侧根治性肾切除术的患者94例。入选标准:术前用CKD-EPI公式估算的e GFR≥60 ml·min~(-1)·1.73 m~-2,术后观察3个月以上。分析术后肾功能的变化情况及影响肾功能下降的因素。根据末次随访时e GFR,分为e GFR60 ml·min~(-1)·1.73 m~(-2)和e GFR≥60 ml·min~(-1)·1.73 m~(-2)两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肿瘤特性、手术方式,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术后肾功能下降的因素。结果:94例单肾切除患者,术前e GFR≥90 ml·min~(-1)·1.73 m~(-2)55例(58.5%),e GFR=60~89 ml·min~(-1)·1.73 m~(-2)39例(41.5%)。随访3~50月,33例(35.1%)出现肾功能下降至e GFR60 ml·min~(-1)·1.73 m~(-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例在性别(P=0.718)、随访时间(P=0.592)、体质指数(BMI)(P=0.769)、是否合并糖尿病(P=0.959)、肿瘤病理类型(P=0.826)及肿瘤侧别(左侧或右侧,P=0.084)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年龄(P0.001)、术前e GFR水平(P0.001)、是否合并高血压(P=0.002)、手术方式(微创或开放,P=0.024)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选取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95,P0.001)和术前e GFR水平(OR=0.952,P=0.047)与术后肾功能下降相关。结论:单肾切除前后宜检测肾功能。年龄大、术前e GFR低是术后e GFR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aparoendoscopic single-site partial nephrectomy,LESS-PN)治疗早期肾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2年11月~2014年2月对10例早期肾癌(T_(1a)N_0M_0)应用自制单孔多通道套管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肾肿瘤部分切除术,阻断肾动脉并计时,距肿瘤边缘1 cm处切除,缝合肾实质,恢复肾血流。结果 10例手术均获成功,肾脏热缺血时间平均19.7 min(15~30 min),手术时间平均93.9 min(80~12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96.4 ml(30~180ml),术中无输血。术后住院平均7.5 d(7~12 d)。术后病理肿瘤切缘均阴性。术后无尿漏、继发出血、感染等并发症。10例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8~16个月),均无瘤生存,未见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 LESS-PN治疗早期肾肿瘤安全可行,但技术要求较高,操作难度较大,需要积累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随着早期肾细胞癌诊断率的不断提升,保留肾单位手术(nephron-sparing surgery, NSS)成为治疗T1期和部分T2期肾细胞癌的金标准,以肾部分切除术(partial nephrectomy, PN)应用广泛,但是该手术方式以及术后并发症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术后评估肾功能对于评价手术安全性以及预测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近年来PN术后肾功能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肾肿瘤行肾部分切除术后肾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2010年1月~2013年5月施行肾部分切除术61例,采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伴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肿瘤的病理类型、采用简化MDRD公式计算出的eGFR、右肾小球滤过率(rGFR)及术后3~6个月的eGFR,分析术前及术后肾功能变化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术前肾功能Ⅰ级68%,Ⅱ级25%,Ⅲ级7%。21%患者术后肾功能恶化至中度肾功能损伤(Ⅲ级及以上),与患者年龄(OR=0.985,P=0.039)、术前肾功能水平即eGFR(OR=1.328,P=0.002)、肾动脉阻断时间(OR=0.913,P=0.037)、肿瘤直径(OR=0.996,P=0.011)相关。结论:患者增加的年龄、术前肾功能水平、肾动脉阻断时间以及肿瘤直径是术后出现肾功能恶化至中度肾功能损伤(Ⅲ级及以上)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腹腔镜肾部分切除(LPN)术后体质指数(BMI)变化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同一术者(张旭)行LPN术后不同随访阶段(1年,3年和5年)的病例资料共204例(1年组90例,3年组66例和5年组48例)。比较各组临床资料,肿瘤特性,手术资料和肾功能变化;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术后肾功能改变的因素。结果:三组病例临床资料、肿瘤学特性和围手术期预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尽管随访时各组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7),但随访前后BMI变化差值及变化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和P=0.015),BMI的变化呈上升趋势。三组在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27和P=0.021)。三组术前肾功能没有明显差异,而随访时肌酐(sCr)和评估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和P=0.001),eGFR的下降趋势较sCr的变化更加明显。对BMI、sCr和eGFR的变化差值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可见术后5年组的变化最明显。相对于单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发现仅有5年组(P0.001)、BMI的变化差值(P=0.039)和术前eGFR(P0.001)是预示术后eGFR改变的显著因素。结论:术后BMI的上升将导致LPN患者肾功能下降。LPN术后对长期随访的患者需要警惕体重升高引起的肾功能改变,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